慈禧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學,為何只有94人回來?其餘26人去哪了

2020-12-05 歷史惟鑑

1872年,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為了培養人才,改變朝廷的局勢,李鴻章提議派遣幼童赴美留學,這在當時閉關鎖國的清朝統治來說,是一個重大得到決策,一旦同意,就是要接受西方文化流入我國,如果拒絕,那麼朝廷很快就會走向末路,最終在兩難中,慈禧太后還是同意了李鴻章的請求。

8月,在容閎的率領下,清廷挑選了30名幼童,從上海出發前往美國,其中就有詹天佑,鄧士聰 ,蔡紹基等多位名人,當時這批幼童大多是有十二三歲,並且出身貧寒,雖然朝廷答應每年支付這些幼童一大筆扶助金供他們完成學業,但是在當時的人眼中,美國只是我國外部的一個蠻夷之地,所以去到那的孩子,除了學習,能不能健康成長,就要看他們自己了。

1873年,在經過對第一批赴美學生的考核之後,清廷覺得再派第二批幼童繼續前往美國留學,不過這一次,或許是看到了成效,所以在這30人中,有七人願意自費跟隨清廷挑選的學生一起,這些人大多都是官二代,或者有錢人家的少爺,比如後來成為海軍元帥的蔡廷幹 ,前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還有同樣擔任鐵路工程師的梁普時等人,都在這批名單中。

隨後1874至1875年,朝廷又派出兩批赴美留學生,其中也有三名自費生,算下來,在短短三年時間內,清朝一共派出了120名學子,原本慈禧與清廷的意思是等他們學成歸來,就可以為朝廷效力,但是在1881年,這批留學生因「外洋風俗流弊多端,各學生腹少儒書,德性未堅,尚未究彼技能,實易沾其惡習,即使竭力整飭,亦覺防範難周,亟應將局裁撤」而不得不被召回。

根據記載,在清朝下達召回詔書後,僅有94人被遣送回國,難麼另外的26人都到哪去了呢?其實這並不難猜,因為條件艱苦,有的幼童剛到美國不就就病逝了,還有一部分人則是早期因不遵守紀律而已被遣回,剩下的就是為完成學業執意不歸的學子了。

在這120人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庚順利完成學業,李恩富和陸永泉則是在被召回後,又重新返回美國自費完成學業。那麼在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考入了大學學習?他們都上的是什麼學校?相信這一點也是大家最好奇的。

據不完全統計,在1880年至1881年,朝廷還未召回這批留學幼童之前,已經有50人成功考入美國名校,其中有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

當時前往美國的時候,詹天佑還只有12歲,在苦學深造6年後,於1878年成功考入耶魯大學的土木工程系,後被召回後,他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修建了我國第一條「京張鐵路」,如今一過去百年,依然還在使用。

相關焦點

  • 清末首批120名幼童赴美,為什麼只回來94人?越留學清廷越不安穩
    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一共派出四批留學生共120名幼童奔赴美國求學。最終,1881年清朝強行召回所有官派留學生,120名學生共有94名回歸,他們絕大部分都為中國現代化做出了不起的貢獻。至於那不在回國名單之內的26個孩子,他們的歸宿可能讓人感慨唏噓不已。
  • 聚焦|148年前的今天,中國第一批留學生啟程赴美!
    1872年夏,「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組織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學,此後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繼續遴選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當時人認為出洋留學吉兇難測,留學生全是平民子弟,沒有皇室官僚子弟。1872年8月11日陳蘭彬、容閎率領第一批學生梁郭彥、詹天佑等30人啟程赴美。此後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學生派完。首批30名留學生由陳蘭彬任監督,容閎任副監督。
  • 清朝的「幼童出洋肄業局」
    如果這批留學生能夠按原計劃在美國留學15年,他們中當有更多的傑出人才出現,對近代中國的進步貢獻會更大。  近代中國國門被迫打開後,不得不接受「船堅炮利」不如人的現實,不得不向西方學習。然而,怎麼學才能見效,卻是個問題。設立學校,聘請外籍教員授課,是一種學法;派人出國去學,又是一種學法。張之洞曾經說:「出洋一年,勝於讀西書五年」,「入外國學堂一年,勝於中國學堂三年」。
  • 22名耶魯,8名麻省理工,3名哥大,晚清留美幼童的傳奇人生
    曾國藩迅速聯名李鴻章按照容閎的「留學計劃」向同治皇帝上書,請求派120名年齡在12-14歲之間的青年,分四批每批30人,派往美國本土學習十五年,回華差遣,費用由朝廷承擔。在上書中,曾國藩稱此為: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1871年9月9日,同治皇帝御批總理衙門接旨,「依議,欽此」。
  • 孟晚舟被捕第3年,120個冒死赴美的「中國女孩」丨百家故事
    1871年,曾國藩聯合直隸總督李鴻章一同上書同治皇帝;第二日,諭旨下達,同意選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學制15年,所有費用由政府承擔。李鴻章至此,清政府拉開了這項「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的中國教育計劃。
  • 他出身貧寒,名揚耶魯,畢業後拒絕高薪回國,120人因此改變命運
    顯然美國人對這些拖著長辮子的孩子的性別搞不清楚。這些孩子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他們是近代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這些留美幼童的產生和一個人密不可分,他就是容閎。可以說,沒有容閎,即使清朝後來也會派出留學生,但是起碼要推遲很多年,更不會有幼童出洋留學這樣的奇觀。
  • 留學的歷史定位:劃時代的留學潮
    一  眾所周知,開創中國留學教育先河的是容閎博士。1847年,19歲的容閎經過98天的海上顛簸來到了紐約,後往耶魯大學留學。1854年畢業後,為了說服清政府向美國派留學生,他放棄在美國可以從事優越工作的機會,返回中國。經過18年的辛苦奔波,才在曾國藩、李鴻章的幫助下,於1872年到1875年率領120名10歲到15歲的幼童到美國留學。
  • 清朝留美幼童學成歸來後,為什麼都被關進求知書院裡了?
    當今社會,出國留學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了。但在100多年前,出國留學要驚動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的朝廷重臣。 1872年,正是在曾國藩、李鴻章的親自過問下,清朝向美國派出了第一批留學幼童。從1872年到1875年,3年間共計派遣了4批120名留美幼童。
  • 我國當代三次留學潮——紀念鄧小平「6·23」留學講話30周年
    1872 年起,清朝政府先後遣送 120 名幼童赴美留學,從而開啟了近代中國派遣留學之先河。這是曾為幼童出洋留學做出過不懈努力的容閎與長大後幼童的合影。經過18年的辛苦奔波,才在曾國藩、李鴻章的幫助下,於1872年到1875年率領120名10歲到15歲的幼童到美國留學。  按照容閎的設想,中國如果每年都向國外派遣數量可觀的留學生,堅持100年,則中國現代化建設中對高級人才的需求就可以解決,古老的舊中國就可以慢慢變為美國那樣強盛的新中國。
  • 他留學時入美國籍,卻被尊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孫中山也稱讚他
    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的經濟、教育強國,很多人出國留學者都首選美國。如今,很多中國的高材生到美國留學深造,深造後留在美國,入美國國籍,為美國效勞。《清華大學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來看,2018屆清華畢業生,在總共6960名畢業生中,出國留學的總共有1146人,其中前往美國留學的佔總出國人數的69.5%,約796人。
  • 課本之外的詹天佑,留學遣返成海軍勇士,未曾科舉卻是末代進士
    1872年,因為聰穎過人,年僅11歲的詹天佑就被選為第一批「留美幼童」。所以那時,被選中的120名的「留美幼童」中,也沒有一名是「八旗子弟」。1872年,詹天佑作為留學鼻祖,也與另外29名幼童登上開往美國的輪船(幼童共120人,每批30人,分四批赴美)。
  • 中國留學美國第一人:拒洪秀全官印,說服曾國藩,孫中山邀其任職
    赴美後,容閎先進入麻省孟松渝北學校完成了中學的學業,3年後,考入了耶魯大學,並在耶魯獲得文學學士學位,成為中國受過美國高等教育第一人。在美國的求學經歷,除了學習知識,收穫學歷,容閎還制定了為之付出一生的願望:整個大學階段,中國的可悲境況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令人感到心情沉重。
  • 40年,中國人赴美留學史
    52名中年人穿著黑大衣和黑皮鞋、帶著黑色手提包,順序登上飛機,他們要途經法國巴黎轉機去美國留學。當時,中國經濟落後,外匯奇缺,這麼多人一共就只有50美元,被領隊揣在兜裡。 彼時的中國,剛剛開始從革命的狂熱中醒來,貧窮如一根芒刺穿透剛剛甦醒的肌膚,讓人感覺疼痛。
  • 大量外國科學家湧入中國,日美首當其衝,為何優秀人才願意來中國
    近些年來,關於中國科學家前往外國的報導越來越多,很多人都在感慨中國留不住人才,大量人才外流。但是,其實人才外流不僅僅只是中國的問題,外國也面臨著人才流失的問題,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人才「流失」到了中國。尤其是近些年來,大量的外國科學家湧入中國,其中日本和美國的科學家數量眾多。
  • 清華大學發布2019年畢業生就業報告,只有少部分人去美國留學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有些人不停地炒作清華大學的畢業生都去了美國的話題,有人借題發揮,說什麼清華大學在為美國輸送人才,更有人藉此進行道德綁架,說什麼清華的學生出國是貪圖安樂,不回國,甚至不愛國。然而,根據最新發布的《清華大學2019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包括本科、碩士和博士在內的清華大學畢業生只有很少一部分選擇去美國留學。
  • 中國最讓人寒心的女天才: 高考狀元公費留學, 改國籍取得巨大成就
    敬請放心關注閱讀註:本文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開始之前,我想先讓大家了解一下中美生物化學聯合招生項目(CUSBEA),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後生命科學領域最早的國家公派留學項目
  • 他的曾孫是金髮藍眼的美國記者:留美幼童李恩富的傳奇一生
    當十二歲的李恩富做為留美幼童踏上美國時,根本不會想到,一百四十多年後,他的曾孫馬修·李,這個金髮碧眼的美聯社記者,在中國問題上與政府發言人針鋒相對而被中國網民熟知,並冠上「李大爺」的稱謂。因為「李大爺」,人們好奇他的「李」姓的出處,才知道了李恩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