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的經濟、教育強國,很多人出國留學者都首選美國。如今,很多中國的高材生到美國留學深造,深造後留在美國,入美國國籍,為美國效勞。
《清華大學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來看,2018屆清華畢業生,在總共6960名畢業生中,出國留學的總共有1146人,其中前往美國留學的佔總出國人數的69.5%,約796人。
其實去美國留學沒什麼,留學後暫時留在美國也說明不了那個人不愛國,畢竟留在美國一段時間後回國的愛國科學家也不在少數。但如果已經入了美國籍,那就基本上是確定為美國效勞的了。
但在歷史上,有一位留學生,在留美期間入了美籍,但依然受國人尊敬,國父孫中山都重用他。
他就是容閎(1828—1912),第一個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被稱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2006年4月21日,胡主席訪問美國,應耶魯大學萊文校長的邀請,到耶魯大學作了精彩的演講。演講中,胡主席專門講了中國第一位留學生容閎在耶魯大學的留學事跡。
留學期間入美籍,但報效祖國之心未變
容閎生於1828年,出生在廣東香山縣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鎮)一戶貧窮人家,在容閎7歲那年,他就跟隨父親到了澳門,沒有錢的父親把他送到了教會學校,因為當時洋人辦的教會學校管吃管住不要錢。
18歲時他尋得機會,跟隨學校校長布朗先生一起到美國,赴美留學念書。
1850年,22歲的容閎考上了耶魯大學,在讀大學期間,他入了美國國籍。他加入美國國籍,很大原因是他能在美國讀大學是得到了美國一些人的幫助。一個在國內沒機會讀書的窮苦孩子,到了美國有人資助他讀書。
但入美國國籍不妨礙他報效祖國,他依然認定自己要回到中國,報效祖國!(那時清政府是允許雙國籍的,所以大家不要亂噴)
1909,清朝政府頒布中國第一部國際法《大清國條例》——中國奉行血統原則 ,不管在哪裡出生,只要是中國人後裔,就擁有中國國籍。於是在世界各地出生的中國人,就有了雙重國籍。
容閎早早給自己立下心志:
「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後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之境。」
拒絕要當傳教士的大學資助
當容閎考入耶魯大學後,耶魯大學校董會表示願為他提供獎學金,但前提是畢業後需回中國當傳教士,但這遭到容閎的拒絕!
可他身在異國,家境貧困,無國內支持,父親早亡,母親在鄉下艱難度日,一年二百多美元的學費、生活費從何而來?
大學第一學期,帶容閎到美國的布朗先生遊說基督教婦女會,最後基督教婦女會資助容閎讀大學(這個沒有約定要他回國做傳教士),容閎才得以入學。
而第二學期,容閎就開始擔任學生食堂的炊事員,刷鍋倒灶,這份兼職讓容閎得以免費食宿。
後來,容閎又競聘為學生會圖書室管理員,每年可得30美元。
就這樣,容閎在耶魯大學打兩份工,在加上婦女會的資助,才得以讀完耶魯大學。
獨自一人在美國讀大學,但他依然克服困難,自強不息、自力更生的精神更是讓他的同學動容。
畢業時,有同班同學給容閎留言:「你的處境很特別,而且還有些困難,但是你自己在這裡頑強地支撐過來了。「
入美籍讓他不受重視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洪秀全、康有為、嚴復和孫中山,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以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毛主席在《人民民主專政》中所說的這番話為人所熟知,在國家落後時,出國學習顯得尤為重要。
百餘年的留學史是「索我理想之中華」的奮鬥史,而這奮鬥史的開端始於珠海,始於容閎。
1854年,容閎從耶魯大學畢業,取得文學士學位,隨後,他懷著報效祖國的心回到了中國。
在容閎的設想中,中國最好是能每年固定派一批兒童去先進國家學習,學到本領後,再回來建設自己的國家
但在中國處於草根階層的容閎,回國後沒有得到重視,而且他入了美國國籍,這也讓清政府更加防著他!
有著美國頂級大學的文憑的他,先後在廣州美國公使館任書記員、香港高等審判廳任譯員、上海海關任翻譯,上海寶順洋行經營絲茶生意。
提出「幼童留美」計劃,培養出眾多人才
後來,容閎名聲漸起,引起曾國藩的注意,1863年,曾國藩致函容閎,「亟思一見」。於是,容閎被收留在曾國藩的門下,幫曾辦洋務事業。經曾國藩舉薦,容閎當上五品官。
時機成熟之時,容閎提出「幼童留美」計劃,在曾國藩努力下,該計劃獲朝廷批准。
這史稱「中國幼童留美運動」(1872—1881),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官費留學生。按照計劃,每年挑選30名12歲左右的學生赴美留學,分4年共120名。計劃分3批派120名幼童留美。
為了實現這件中華創始之舉,古今未有之事,容閎孜孜不倦地努力了17年。
但因為缺乏信任(畢竟容閎入了美籍),在負責「留美幼童」的駐洋肄業局中,容閎只能當副手,清廷先後派了4任委員任正職。
後來,清政府擔心留美幼童久居美國,必致全失其愛國心,他日縱能學成回國,非特無益於國家,亦且有害於社會。所以決定在1881年8月前,撤回全部留美幼童,容閎的計劃最終半途而廢。
而事實證明,這些留美幼童是有益於國家!
在「留美幼童」中,湧現出1名國務總理、2名外交部長、2名公使、12名外交官、2名海軍元帥、14名海軍軍官、16名電報局官員等。
我們熟知的有:鐵路工程師詹天佑、開灤煤礦礦冶工程師吳仰曾、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復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清末交通總長梁敦彥……
他們雖然接受了西方教育,他們依然是愛國者。
容閎主張西學東漸,科教興國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受國父孫中山重視的容閎
幼童留美運動後,容閎依然不受清政府重視,容閎的伯樂曾國藩在1872年已經駕鶴西去,再無大臣支持他!
1882年到1894年期間他選擇了僑居美國,但他依然為祖國命運擔憂。
1894年,66歲的容閎回國,參與了維新運動,維新運動失敗後,容閎開始參與革命,並與革命黨領袖兼自己的老鄉孫中山頻繁聯繫。
孫中山在國內搞革命,容閎在美國聯絡美國方面重要軍界、財界重要人物,支援中國革命。
當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政府大總統後,第二天便親筆寫信給容閎,誠邀他歸國擔任要職,但遺憾的是,容閎已年老體邁、久病在身。
1912年4月21日上午,容閎逝世於美國康州寓所,終年84歲。
結語
在那個特別的時期,有著雙國籍的容閎依然是非常愛自己的祖國!
他的一舉一動,都看得出他是愛國的,想報效祖國,想中國變得更強大的!
在容閎去世後,美國《紐約時報》評論他「從頭到腳,每一根神經纖維都是愛國的」。
容閎美國的朋友杜吉爾說:他所做的一切,飽含著他對祖國最真摯最強烈的愛,他熱愛中國。
如今,容閎的畫像懸掛在耶魯校園,與同樣畢業於該校的布希、柯林頓等政界名人肖像並排一起受學生瞻仰。
在他誕辰170周年時,耶魯大學所在的美國康乃狄克州宣布,將9月22日公訂為「容閎及中國留美幼童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