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以為蔣介石是孫中山名正言順的繼承人,蔣也常以「總理唯一的接班人」自居。傳言說孫中山臨終時口中直呼「介石」,「介石」。但事實上不是這樣一回事,是一位外國人發現了蔣介石,把他從默默無聞中撈出來,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使蔣介石在國民黨諸精英中脫穎而出,一步登天。
我們先澄清蔣介石是不是孫中山遺言的繼承人。
據孫中山床前侍衛李榮回憶:「1925年3月11日,晚8時30分鐘之前,孫中山臨終前說的話沒有一句是自己的私事,所言必是「天下為公」。12日晨一時, 他已經不能說話了。4時30分,僅呼『達齡』一聲,6時30分又呼『精衛』一聲。延遲到上午9時30分,一代偉人,撒手塵寰,魂歸天國。」
這段文字明明白白記載:孫中山臨終前喃喃呼喚了宋慶齡,也呼喚了汪精衛,根本沒有蔣介石什麼事。蔣介石說總理臨終呼喚他,就是掩耳盜鈴,彌天大謊。
孫中山視為股肱的軍事人才有七位,最先是黃興與陳其美。黃、陳之後是朱執信、鄧鏗、居正、許崇智、陳炯明。陳其美不幸殉難後,孫中山傷心欲絕說道,「失我長城」。朱執信病逝,孫中山悲慟說,「使我失去左右手」。他對陳炯明寄以厚望:「我望競存(陳炯明的字)兄為民國元年之克強(黃興的字), 為民國二年後之英士,我即以當時信託克強、英士者信託之。」 孫中山視為棟梁之才的根本沒有蔣介石,蔣介石是陳其美介紹給孫中山認識的。孫中山臨終時並沒有明確指定自己的接班人。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孫中山初接觸蔣介石並沒拿他當回事,蔣介石可不甘寂寞,他主動向孫中山上書陳述歐戰情勢及反袁鬥爭方略。這才使孫中山對他有所注意,看他有一定軍事才能,便安排蔣介石到陳炯明部隊任作戰科主任。這職期間,蔣介石又連向孫中山呈《今後南北兩軍行動之判斷》、《粵軍第二期作戰計劃》等書面意見。
蔣先後擔任過居正的參謀長,孫中山總統府參軍,陳炯明的作戰科主任,許崇智的參謀長,大元帥行營參謀長。孫中山委任蔣介石的職務都是參謀長、參軍一類沒有實權的職務,並未重用蔣介石。
蔣介石在陳炯明所部時,陳炯明發現蔣介石不是一個平庸之輩。當蔣介石覺得沒意思要辭職之際,陳炯明竭力挽留了他,對他說「粵軍可百敗而不可無兄一人」。蔣介石與陳炯明混的兩人關係不錯,蔣介石表態要跟陳炯明幹到底。但當陳炯明叛變孫中山後,權衡自己的利弊前程,他不認為陳能成事,於是毅然與陳決裂,不講什麼生死弟兄了,旗幟鮮明地站到孫中山一邊。
孫中山與蔣介石等人合影,後排中為蔣介石。這證照片被P成只有孫中山和蔣介石的合影。
「選擇正義」的蔣介石由此給孫中山留下了好印象。孫中山後來在《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序言中寫道:「介石赴難來粵入艦,日侍餘側,而籌策多中,樂與餘及海軍將士共生死。」
蔣介石心氣頗高,自命不凡,總想當大官。他看不上什麼參謀長一類的服務性職位,稍不滿意就辭職不幹。從1918年7月,辭去孫中山給他的第一個官銜陳炯明部作戰科主任,到1924年9月,再辭黃埔軍校校長之職。6年時間中,先後辭而復職有14次。孫中山也就是看著陳其美的面子一次又一次容忍了蔣介石的「小孩子脾氣」。但蔣介石一而再二而三的撂挑子,讓孫中山有了無名火,對其深感失望。
蔣介石辭去的參謀長之類的官職都是嫌小。他還是比較看重黃埔軍校校長職位的,之所以又提出不幹,是因為1924年1月國民黨召開「一大」上,他連個正式代表身份都沒混到,僅以「旁聽生」的身份列席參加了會議。為此傷心的蔣介石才一再耍性子。
1924年11月13日,孫中山啟程北上之前,任命「蔣中正為軍事秘書」。這是孫中山給蔣介石的最後一個職務。此後到轉年去世,4個月時間內,再未給蔣介石任何指令。
孫中山在3月去世,7月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才在廣州成立。當時的蔣介石既不是常務委員會委員,也不是國民政府委員,更不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甚至連最起碼的候補委員也不是。在人才濟濟的國民黨高層中根本不入流,可以說還是一個「白丁」,沒幾個人注意到他。他把自己打扮成「總理唯一的接班人」,就是為了自己攫取國民黨最高領袖位置而杜撰的「名正言順」說辭。
蔣介石1963年11月在臺灣回憶說:「我是21歲入黨的,直到27 歲總理才對我單獨召見。雖然以後總理即不斷的對我以訓誨,亦叫我擔任若干重要的工作,但我並不曾向總理要求過任何職位,而總理卻亦不曾特派我任何公開而高超的職位。一直到我40歲的時候,我才被推選為中央委員。從我入黨到擔任黨的中央委員,這中間差不多相距了20年之久。」
蔣介石的這段心腑之言,透露了當年的懷才不遇的委屈與心酸。
我們再來說力挺蔣介石發跡的外國人。
力挺蔣介石發跡這位外國人名叫鮑羅廷。1923年5月,他受蘇聯政府指派,任中國國民黨的首席政治顧問。
鮑羅廷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老資格的革命黨人,先後投身俄國、西班牙、墨西哥、美國、英國和中國革命運動。蘇聯駐華代表加拉罕將鮑羅廷介紹給孫中山相識。
孫中山見到鮑羅廷之後對其欽佩不已,說他見過的共產國際人員中,印象最深、最好的人就是鮑羅廷。他稱鮑羅廷為「無與倫比的人」。鮑羅廷極富個人感染力,他目光敏銳,思想深刻。和他接觸過的人都對他印象深刻,被他的非凡氣質和口吐蓮花的能力所折服。他對任何事物都富有遠見卓識,看穿事物本質。能夠從一系列廣泛的、相互交錯關聯的事件中綜合出局勢的發展趨向。只要他一出現,就能控制住在場的人,成為他們的中心。廣州各勢力、各派有事都找他商量解決,他也總能提出讓人嘆服的辦法,問者滿意而去。連宋美齡也為鮑羅廷的個人風採所傾倒。李宗仁回憶:當時人們都以在鮑公館一坐為榮。
中共的領導人周恩來,被視為最有廷風範的人。
鮑羅廷認為國民黨沒有綱領,沒有組織,沒有章程,沒有選舉,也沒有定期會議,連有多少黨員都沒人能說得清。在政治上、組織上和理論上都無法算作一個成型的政黨。鮑羅廷告訴孫中山,作為有力量的組織,國民黨並不存在。
孫中山聽了鮑羅廷的這席話,直冒冷汗,他不曾想過這件事,也沒人向他說過這方面的事。孫中山下決心「以俄為師」,依靠鮑羅廷,改造國民黨。孫中山放手讓鮑羅廷放心大膽地幹,他全力支持。
1923年10月18日,孫中山任命鮑羅廷為國民黨組織教練員,協助他完成對國民黨的改組。鮑羅廷主持了對國民黨的改造。
孫中山最後審定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草案。宣言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毛澤東認為這正是孫中山之所以偉大之處。周恩來回憶說:大會宣言是「孫中山委託鮑羅廷起草,由瞿秋白翻譯,汪精衛潤色的」。鮑羅廷和中國共產黨人,為國民黨一大宣言的產生作出了重要貢獻。
孫中山對於鮑羅廷的工作很滿意。1924年2月16日,他給蘇聯外交人民委員寫信說:我「對在國民黨改組過程中為我們做出貢獻的鮑羅廷同志表示深深感謝。鮑羅廷是一個無與倫比的人,他的中國之行顯然是一個意義深遠的事情。」
左二為鮑羅廷,左三為蔣介石
鮑羅庭開啟潘多拉魔瓶,釋放出蔣介石。
俗話說,馬有失蹄時。孫中山去世後幾個月裡,國民黨沒有出現新的當家人,鮑羅廷實際已成為國民黨中央的掌門人。無比精明的鮑羅廷,看蔣介石時卻走了眼。
孫中山去世後,軍事部長許崇智、外交部長胡漢民、財政部長廖仲愷,這三個人最為炙熱。都有可能成為新的領袖。蔣介石要想「幹一番事業」,就必須從這三個強大的「障礙物」翻過,這幾乎是難以逾越的,但詭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這也正是歷史的有趣之處。
孫中山去世五個月後,由於實力派廖仲愷一貫堅持採取聯共立場,他就成了胡漢民為首的「右派」眼中釘,胡漢民也不願意多一個競爭對手,必除之而後快。8月20日,廖仲愷被刺於國民黨中央黨部。
廖仲愷被刺殺後,鮑羅廷提出成立特別委員會,由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三人組成,授以政治、軍事和警察全權。汪精衛本身是國民政府主席,許崇智是政府軍事部長,這兩人都身居高位,沒得說;惟有蔣介石最高職位僅是參謀長和黃埔軍校校長,沒進過中央首腦,他就這樣一步登天,登上黨的領導核心。
在使用蔣介石上,國民黨總軍事顧問加倫有不同意見。他認為應該用許崇智,培植與黃埔並行的軍事力量,不讓一方勢力獨大,以防患於未然。鮑羅廷認為許崇智不堪大任,蔣介石的黃埔新軍有主義,具有革命性質,可當大任。
軍事顧問加倫提出了的意見頗具政治意義的考量;而政治顧問鮑羅廷卻過分地看重蔣介石的軍事才能,而忽視了蔣介石的政治野心。
早已雄心勃勃的蔣介石暗中壓抑心中的狂喜,將手中的「政治、軍事和警察全權」嫻熟地運用起來;開啟了他走向國民黨黨魁的王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