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24號,蔣介石被孫中山任命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籌備委員會委員長,負責黃埔軍校的籌辦工作。上任伊始,蔣介石還是十分用心的,他事無巨細,殫精擎畫,親自勘察黃埔島校址,多次召集會議擬定學校組成機構和考選章程。
然而,上任不到一個月,蔣介石卻突然向孫中山遞交了一份辭呈,儘管孫中山不準辭職,蔣依然掛印而去。
將革命軍隊的希望寄托在軍校上的孫中山,對蔣的離去非常焦慮。他連續三次致電蔣介石,告知其軍校籌辦「經費亦有著落」,且「辭呈未準,何得拂然而行」,令其立刻返回廣州主持軍校籌辦,並派鄧演達專程到奉化勸說蔣返粵。胡漢民、廖仲愷、李濟深等也不斷來電,催請他回粵。但蔣遲遲不歸。
蔣介石為何突然辭職離開呢?
原來,蔣介石擔任籌備委員會委員長時,黃埔軍校所在地還是一片荒地,他每天絞盡腦汁,籌措辦學經費,處處求人,卻處處碰壁。當時國民黨的錢糧開銷主要依靠廣州財政,廣州財政本身就捉襟見肘。廣州管錢的人是同盟會元老楊西巖,因人微言輕,蔣介石在楊西巖處多次碰壁,這讓蔣介石十分不滿。
黃埔軍校籌辦期間,正值國民黨一大召開,蔣介石既不是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也不一大代表。他僅被孫中山任命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下設的軍事委員會委員,列席會議。看到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等都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這也讓蔣介石覺得前途暗淡、心灰意冷。
恰在這時蔣介石又聽到傳聞,國民黨中常委提議中山先生兼任校長,而中山先生打算程潛擔任校長,蔣介石和李濟深擔任副校長。蔣介石看到籌備委員會中許多委員的資歷地位都比他高,擔心將來校長一職會委派他人。他不願辛苦一場,卻為他人做嫁衣。2月21日,蔣留下一份辭職信之後便遠走上海了。
蔣介石不辭而別,遠走上海,當然不是真的辭職,他是以退為進,以此要挾孫中山,來爭取校長職位。他敢這樣做,也是有所依仗的。
當時在國民黨內部,真正懂軍事的人才並不多,孫中山屬下許多懂軍事的人都已被刺殺或犧牲。蔣介石畢業於保定陸軍學堂,後到日本留學,受過正規的軍事訓練,是孫中山手下為數不多的軍事人才。再加上陳炯明叛變,孫中山失去了對地方軍閥的信任,不想讓有軍閥背景的人插手軍校事務。蔣介石沒有軍閥派系背景,正符合孫中山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蔣介石還曾以孫中山特使身份,率「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聯考察,對蘇聯軍事、政治制度進行了全面考察,特別學習了蘇聯軍校的建設和軍事人才培養的經驗,是黃埔軍校校長的合適人選。
蔣介石離開廣州後,廣州就亂做一團,報考黃埔軍校的數千學生已陸續抵達,因遲遲不能開考,許多考生盤纏都已用盡,他們天天跑到陸軍大本營門口鬧事,給廣州政府帶來巨大壓力。
另一邊的蔣介石,也沒有閒著。在上海,蔣拜訪了他的結拜大哥張靜江。張靜江,浙江湖州人,國民黨元老,出生江南絲綢巨賈之家。與孫中山關係密切,積極資助孫中山革命活動。他被孫中山先生譽為「革命聖人」。張靜江的話在孫中山那裡還是很有分量的。
果然,蔣拜訪張靜江後不久,張靜江就親自動身前往廣州,勸說孫中山任命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
張靜江出面之後,國民黨內各派廖仲愷、李烈均、戴季陶等國民黨大佬也紛紛表態:「校長一職,非蔣莫屬!」,如此,由蔣出任校長已是眾望所歸。
4月初,孫中山又派蔣介石的盟兄弟、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到奉化溪口,勸說蔣介石回粵。
看到自己目的已經達到,蔣介石在許崇智陪同下,於4月21日回到廣州,謁見了孫中山。4月26日開始到黃埔軍校辦公。5月3日,孫中山正式下令,任命蔣介石為黃埔軍校校長,授陸軍中將銜,兼任粵軍總司令部參謀長。
本來何應欽也有資格擔任校長,但他當時剛到孫中山身邊,孫中山並不完全信任,根基不深,也沒有人推薦。後來被任命為黃埔軍校的總教官。
黃埔軍校校長,在當時的國民黨內並不是一個特別顯赫的職位,但是蔣介石卻非常重視這個職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學校建設和管理中。擔任校長後,他一改往日作風,「不吸菸,不喝酒,不飲茶」。每天都是軍裝嚴整,戴白色手套,走路腰板挺直,注意樹立個人威信。
他常年住在軍校,早晚都要在學校巡視、檢閱。在學校,蔣介石每個星期找十名學生談話,用來挑選可用之才,培植個人勢力。黃埔軍校也成了蔣介石問鼎國民黨最高權力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