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蔣介石仁學思想,「力行哲學」下的仁學觀念是怎樣的呢?
蔣介石,名中正,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反清革命活動。辛亥革命爆發後,投身民主革命,獲得孫中山的器重,曾任黃埔軍校校長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孫中山逝世之後,當先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並開始對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日益懷疑,猜忌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的工作事宜。之後,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殘酷屠殺中國共產黨及革命群眾。抗戰爆發之後,和共產黨合作進行了八年抗戰。之後全發發動內戰。最後以失敗告終。1975 年病逝與臺北。
蔣介石是國民黨政權官方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但也存在大量的歪曲和篡改。如果說戴季陶的哲學叫民生哲學,我們可以說,蔣介石的哲學叫「力行哲學」,其主要淵源是孫中山的「知難行易」理論。那麼,蔣介石對仁學又有什麼樣闡釋與論及呢?在筆者看來,蔣介石對仁學,可以分為兩個大的層面,一個是「力行哲學」下的仁學,另一個是仁本身是立國之道。
前面已經講到,蔣介石的哲學觀是主力行的。但從根本上來說,這是唯心的,更是一種「國王用劍保護詩人,詩人用筆保護國王」式的理論,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理論家艾思奇先生曾如量評價過蔣介石的力行哲學:「『力行哲學』與唯生論一樣,在本質上仍是唯心的,仍是以精神的原理,『誠』作為創造一切的動力。『力行哲學』認為創造一切是依靠行,『古今來宇宙之間,只有一個行字,才能創造一切』(蔣介石《自述研究革命哲學的階段》)」又說,「『力行哲學』和唯生論(陳立夫)一樣,是從中山先生的學說裡找出一個根據,同時卻給予某些改變、『補充』。唯生論是把『生元』誇大為宇宙的本體,『力行哲學』則是鄭重在知行的關係問題上做文章。」應當說,拋卻建國前後的意識形態理論,平心而論的說,蔣介石的學說同孫中山的哲學,都有相當一部分內容來源於中國傳統儒學,以儒學為基礎,再輔之以西方控啟蒙思想的政治理論,就構成了國民黨的官方哲學。
「力行哲學」,用馬克思主義化的語言就是注重實踐。那麼,在蔣介石看來,什麼是最應該實踐的呢?這裡有兩段話可以說明一些東西。第一句是,「先生的全人格乃以仁愛為基礎,一切表現無不仁愛有過人之智,而其智惟用於知仁,有過人之勇,惟用於行仁,可知雖卻仁愛絕無革命可言。」這裡的先生顯然是指孫中山,因為孫中山是國民黨官方的旗幟,更是精神領袖,凡事拿孫中山來說事,也就多了幾分權威。孫中山行什麼,也就是告訴國民黨內部人員他們應該行什麼。孫中山行的是仁,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了,所以,我們可以斷定,蔣介石也是行仁的。另外,蔣介石還說,「總理和人家寫字,最常寫的就是『博愛』兩個字,博愛之謂仁,所以總理常為人寫……總理平時對人對己,治國平天下第一切行為,無不是基於仁愛。
」行當然包括做人與做事,做人不一定是要自己去實踐,而要在告訴別人一種什麼理念。從總理的提字就能能夠看出他的仁學思想。另外,蔣介石學說,「總理平日教育我們講忠孝,當我們創辦黃埔軍校的時候,他又教一般同學,講親愛精誠。當時我們中國人只知自私自利。稍有權利衝突時,不管你是先生是學生,甚至於同胞手足,一到爭權奪利,便不知有檖,甚至兄弟骨肉也要自相殘殺,朋友更不消說」這裡論及到了一個民族劣根性的問題,即我們國人在許多情況是不講仁的,這一點是有共鳴的,並非蔣介石的惡語中傷。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對革命者講仁,是一種必要。
國民黨官方向來宣傳「智仁勇」為「三達德」。那麼,「三達德」中,何為首要的核心?答案當然在於「仁」字。此前戴季陶就曾評論過,這是不再贅言。只是就蔣介石的話來說,就是,「孫先生在能作的方面不創作,在所做的方面努力創造,軍人精神教育這一部書在此立意上,價值非常偉大,而且為仁以求智,以勇行仁,用堅強的意志,以之決定終身的目的,正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力量。」用仁求智,用勇行仁,仁就是目的,就是歸宿,就是終極的價值。
此來蔣介石還說,革命的目的就是行仁,「我們研究我們行的目的是什麼?這我可簡單總括的答覆一個『仁』字,我們所行的就是行仁。仁本乎大公,出乎至誠……智者之智必知仁,勇者之行必行仁。」但是,還要講清楚的是,這裡行仁不能用為執政黨的角度來說,而是要有更大的市民內涵,比如,行仁是為全中國人,全世界,具體說來就是,「簡單地講,仁字即為人類,為人家,不是為自己,為自己的人,就是在反革命。」不行仁,也就成了反革命——這是一出多好的邏輯演繹,行仁從道德層面一下子就上升到了反革命的角度,有點文革的意思,還有點反三俗的駕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