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仁學思想,「力行哲學」下的仁學觀念是怎樣的呢?

2020-12-04 歷史傳達君

導語:蔣介石仁學思想,「力行哲學」下的仁學觀念是怎樣的呢?

蔣介石,名中正,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反清革命活動。辛亥革命爆發後,投身民主革命,獲得孫中山的器重,曾任黃埔軍校校長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孫中山逝世之後,當先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並開始對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日益懷疑,猜忌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的工作事宜。之後,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殘酷屠殺中國共產黨及革命群眾。抗戰爆發之後,和共產黨合作進行了八年抗戰。之後全發發動內戰。最後以失敗告終。1975 年病逝與臺北。

蔣介石是國民黨政權官方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但也存在大量的歪曲和篡改。如果說戴季陶的哲學叫民生哲學,我們可以說,蔣介石的哲學叫「力行哲學」,其主要淵源是孫中山的「知難行易」理論。那麼,蔣介石對仁學又有什麼樣闡釋與論及呢?在筆者看來,蔣介石對仁學,可以分為兩個大的層面,一個是「力行哲學」下的仁學,另一個是仁本身是立國之道。

前面已經講到,蔣介石的哲學觀是主力行的。但從根本上來說,這是唯心的,更是一種「國王用劍保護詩人,詩人用筆保護國王」式的理論,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理論家艾思奇先生曾如量評價過蔣介石的力行哲學:「『力行哲學』與唯生論一樣,在本質上仍是唯心的,仍是以精神的原理,『誠』作為創造一切的動力。『力行哲學』認為創造一切是依靠行,『古今來宇宙之間,只有一個行字,才能創造一切』(蔣介石《自述研究革命哲學的階段》)」又說,「『力行哲學』和唯生論(陳立夫)一樣,是從中山先生的學說裡找出一個根據,同時卻給予某些改變、『補充』。唯生論是把『生元』誇大為宇宙的本體,『力行哲學』則是鄭重在知行的關係問題上做文章。」應當說,拋卻建國前後的意識形態理論,平心而論的說,蔣介石的學說同孫中山的哲學,都有相當一部分內容來源於中國傳統儒學,以儒學為基礎,再輔之以西方控啟蒙思想的政治理論,就構成了國民黨的官方哲學。

「力行哲學」,用馬克思主義化的語言就是注重實踐。那麼,在蔣介石看來,什麼是最應該實踐的呢?這裡有兩段話可以說明一些東西。第一句是,「先生的全人格乃以仁愛為基礎,一切表現無不仁愛有過人之智,而其智惟用於知仁,有過人之勇,惟用於行仁,可知雖卻仁愛絕無革命可言。」這裡的先生顯然是指孫中山,因為孫中山是國民黨官方的旗幟,更是精神領袖,凡事拿孫中山來說事,也就多了幾分權威。孫中山行什麼,也就是告訴國民黨內部人員他們應該行什麼。孫中山行的是仁,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了,所以,我們可以斷定,蔣介石也是行仁的。另外,蔣介石還說,「總理和人家寫字,最常寫的就是『博愛』兩個字,博愛之謂仁,所以總理常為人寫……總理平時對人對己,治國平天下第一切行為,無不是基於仁愛。

」行當然包括做人與做事,做人不一定是要自己去實踐,而要在告訴別人一種什麼理念。從總理的提字就能能夠看出他的仁學思想。另外,蔣介石學說,「總理平日教育我們講忠孝,當我們創辦黃埔軍校的時候,他又教一般同學,講親愛精誠。當時我們中國人只知自私自利。稍有權利衝突時,不管你是先生是學生,甚至於同胞手足,一到爭權奪利,便不知有檖,甚至兄弟骨肉也要自相殘殺,朋友更不消說」這裡論及到了一個民族劣根性的問題,即我們國人在許多情況是不講仁的,這一點是有共鳴的,並非蔣介石的惡語中傷。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對革命者講仁,是一種必要。

國民黨官方向來宣傳「智仁勇」為「三達德」。那麼,「三達德」中,何為首要的核心?答案當然在於「仁」字。此前戴季陶就曾評論過,這是不再贅言。只是就蔣介石的話來說,就是,「孫先生在能作的方面不創作,在所做的方面努力創造,軍人精神教育這一部書在此立意上,價值非常偉大,而且為仁以求智,以勇行仁,用堅強的意志,以之決定終身的目的,正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力量。」用仁求智,用勇行仁,仁就是目的,就是歸宿,就是終極的價值。

此來蔣介石還說,革命的目的就是行仁,「我們研究我們行的目的是什麼?這我可簡單總括的答覆一個『仁』字,我們所行的就是行仁。仁本乎大公,出乎至誠……智者之智必知仁,勇者之行必行仁。」但是,還要講清楚的是,這裡行仁不能用為執政黨的角度來說,而是要有更大的市民內涵,比如,行仁是為全中國人,全世界,具體說來就是,「簡單地講,仁字即為人類,為人家,不是為自己,為自己的人,就是在反革命。」不行仁,也就成了反革命——這是一出多好的邏輯演繹,行仁從道德層面一下子就上升到了反革命的角度,有點文革的意思,還有點反三俗的駕勢。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的哲學,是在吸收西方哲學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
    從總體上說,民國時期的哲學經歷了一個從輸入西方哲學到建構自身體系的過程,但由於階級、階層和思想觀念多方面的差異,建構的基礎和努力的方向有著巨大的差別。晚清以來,西方近代進化論思想在中國得到大規模傳播,在接受並消化進化論思想的基礎上,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將近代進化論哲學,與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思想結合,創立了三民主義哲學體系。
  • 許紀霖作品集合,小編力薦《現代中國思想的核心觀念》
    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學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大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思想史專業博士生導師,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擔任上海歷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中國史學會理事,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委員,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雜誌編委。 近年來主要從事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史和知識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
  • 《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
    原標題:《漢字中國》首發 詮釋本土哲學思想與文化基因圖為《漢字中國》叢書第一輯。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為該叢書作序,他認為《漢字中國》不是研究中國文字的學術叢書,而是在文字研究基礎上通俗地講述中國文化哲學體系中一批重要觀念的著作,力圖將以漢字為單位的基本觀念及其承載的哲學意涵發掘出來的創新之作。許嘉璐提出,立足本土哲學思想和文化基因的詮釋方式,有助於「消解中國哲學與文化之雙足只穿西方哲學之鞋履所帶來的誤解、困惑與尷尬」。
  • 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
    這一新型文化的精髓則是一系列的哲學觀念。這些哲學觀念是破解中國道路成功之謎的精神密碼,它們主要有:實事求是、人民主體、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批判的革命的辯證法、依存共生等。梳理和分析這些哲學觀念,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當今中華民族的發展智慧,更深層次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的根源,堅定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 三位同時代偉大思想家的簡介┃孔子、蘇格拉底以及佛陀
    孔子敬重「天命」,但卻懷疑鬼神,他一生「不語怪、力、亂、神」,強調「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在認識論和知行觀上,孔子雖然承認人有「生而知之」,但強調的是「學而知之」;他既重聞見,兼重思維,認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他主張學行並重、學以致用、言行一致。
  • 中西哲學如何對話
    其實,儒家和道家的一些基本觀念都積澱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道」這個詞凝聚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 《道德經》第一句話: 「道可道非常道」。我們講 「無為而無不為」,「無為」這個詞就是道家觀念的凝聚。儒家的一些觀念也凝聚在我們日常用語中了。比如:仁義禮智信,都積澱了儒家的思想。凡是凝聚了中國思想的漢語中的詞語,沒有一個能翻譯成英歐語系的任何一個語種。你翻譯不過去,翻譯的大都牽強附會。
  • 打破鬼神迷信思想,需要重塑傳統文化
    ①孔子表達了自己「吾從周」的志願,他本人的天命思想繼承了周時的具有倫理道德意味的天命觀念,故曰:「天生德於予」,但同時又作了自己的發揮,表現出了兩種值得注意的傾向:一種是懷疑或拒斥鬼神觀念的人文主義傾向,一種是汰除「天命」觀念中的上帝神秘意味而專注於「天道」的哲學思考。第一種傾向在孔子這裡已經有了彰顯,「『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孔子確彰顯一徹底人文主義之精神。」
  • 從哲學談起——思想和哲學1.1從意識到觀念
    在上一節我指出兩個概念不同但有關聯之處,而這個關聯是在對觀念考察時的疑惑。觀念來自於思想而不是意識,然而在上一節我們就已經指出思想就是觀念。其實兩者並沒有矛盾之處,思想在大腦中是我們無法看見的,當它表達(語言或文字)出來時就是觀念,所以觀念必然來自思想,也是思想的內容,思想所表達出的主體的意識形態是為觀念。觀念是意識形態的表達。那麼思想來自哪裡了?
  • 蔣介石創造中國臺灣經濟奇蹟史(下)
    為了臺灣貫徹孫中山的有關「遺教」,蔣介石很用心。1969年1月30日日記云:「都市平均地權執行不力,應加強責任心」。3月24日再記云:「策進全面平均地權」。凡此,均可見其貫徹孫中山思想的積極與努力。孫中山生前多次嚴厲抨擊這一現象,蔣介石受孫影響,提出「均富」觀念。1952年10月13日,他在國民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提出:「現在臺灣最主要的是實行總理平均地權,平均社會財富的遺教。特別是平均社會財富,才能貫徹民生主義,實現耕者有其田的目的。」
  • 當代女性十分排斥的觀念,但是這也是客觀存在的思想和道德
    今天寫這個題目,主要是想來聊一聊古代儒家思想和古代的道德倫理規範。但是古代的某些觀念對當代女性有一定的影響,並且在當代來說更多的把它上升到女權層面,還存在有人扭曲了女權的含義!說實話的,我對這種人是十分的氣憤的。但是遺憾的是,我也沒有辦法去改變太多。好了,話不多說,今天我來說說當時古代的情況,也講講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
  • 毛澤東與蔣介石:相同和不同(圖)
    另一個例子是《西行漫記》的作者斯諾,他第一次見到毛澤東時是在陝北保安,那裡的條件相當艱苦。因為是黃土高原,天旱水缺,人們很難得有洗澡搞衛生的條件。儘管那是毛澤東第一次接見外國的記者,毛也毫不在意自己的形象。當時兩人坐在院子裡,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毛澤東一邊與斯諾談天說地,一邊很自然地解開褲腰帶,在褲腰裡捉蝨子。一邊捉,一邊把吸滿了血的蝨子用指甲擠破,擠得啪啪直響。
  • 孫曉春:比較視野下的中國傳統政治思想
    我們有理由假定,中西方的思想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反省社會政治生活的時候,他們在終極意義上所思考的問題是相同的,即什麼是優良的社會生活,怎樣才能實現優良的社會生活。他們都試圖說明,什麼樣的政治生活在道德的意義上是正當的,統治者應該怎樣運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國家應該如何對待她的國民。
  • 體現蘇格拉底哲學觀念
    我講演的目的在於我們如何更進一步、更深入地理解柏拉圖的著作及其思想。  張巍1971年生,上海人。1996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古典學學士學位,2006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古典學博士學位,2006年9月起執教於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要從事古希臘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目前致力於早期希臘詩歌、古希臘神話以及柏拉圖哲學研究。
  • 如果將愛因斯坦從塵世的紛擾中剝離,將會留下怎樣的思想和觀念?
    這本《Ideas and Opinions》一經面世就長銷不衰,不斷再版,最終它以《我的思想與觀念這本書可以說是離愛因斯坦的思想、觀念最近的地方。想想在那時的愛因斯坦在協助尋找、整理、選擇、編輯這本書時,會有著怎樣的心情呢?
  • 《劍橋中國哲學導論》:寫給現代人看的中國哲學
    其中影響力較大和廣受好評的有:鍾泰的《中國哲學史》、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以及《中國哲學簡史》、任繼愈的《中國哲學史》、牟宗三的《中國哲學十九講》、蔡仁厚的《中國哲學史》與勞思光的《新編中國哲學史》等。  胡適先生的「大綱」是用現代學術方法系統研究中國哲學史的第一部著作,其創舉與缺陷自不必多說。
  • 希臘哲學中德謨克利特的哲學理論,在希臘是怎樣的地位呢
    這一時期在本質上表現為宇宙論時期和人類學時期的思想體系的相互滲透 。這種結合,只在很少程度上表現為事實的必然性,在更少程度上表現為時代的需求;實際上這種結合在本質上是偉大人物和偉大人物獨特的認識路線的功績。時代的趨勢倒是更傾向於科學的實際利用:與這種傾向相吻合,科研按照問題分成物理學、生理學,修辭學和政治學各科以作各自專門的研究,而已使科學教育適應於普通人的觀點。
  • 坤鵬論:語言是思想的邊界 哲學最難是語言(下)
    以及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迥然不同的特點——中國哲學家慣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表現自己,明述與暗示結合,讀者需要自己從字裡行間去會意。道家思想認為,道不可道,只能暗示,語言的作用不在於它的固定含義,而在於它的暗示,引發人去領悟道。
  • 論源遠流長的「大一統」思想觀念
    「大一統」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思想,它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同密不可分。歷史地看,中國的大一統思想觀念源遠流長,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中國歷史上真正「大一統」國家始於秦朝,這是史學界的共識。司馬遷《史記》中的大一統史學觀、董仲舒所闡述的春秋大一統思想,都有當時現實社會的基礎。
  •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丨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
    在人類心靈力量鼓舞之下,他夢想著揭示出雄偉壯觀的新技術;而休謨是謙遜的,他內心始終認為,我們的許多偉大思想像極了金山。他的聰明才智不亞於笛卡爾,但他卻堅持認為我們的知識必定來自經驗,知識本身是不可確信的。你站在哪一方呢?這樣一對巨大非凡的論爭,我們該從哪裡入手解決?或許,接下來的這些乍看上去毫無根由的問題,會有所幫助:你怎麼看待數學?你覺得它美麗得引人入勝,還是抽象得毫無生氣?
  • 毛澤東曾評"中庸思想":本來有折衷主義的成分
    孔子提出要學《詩》、《禮》、《易》、《樂》和射、御、書、數。怎樣學習呢?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以上思想給毛澤東以極大的影響。毛澤東曾說:「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裡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