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語言是思想的邊界 哲學最難是語言(下)

2020-12-04 坤鵬論

人生就是這樣,不怕慢,就怕站。——坤鵬論

一、語言是工具,也是藝術

坤鵬論認為,語言和文字是人類思想的工具,也是聲音和符號的藝術。

因此,世界上所有語言和文字在工具性上基本是相通的。

不同民族、人種、國家的語言和文字能夠通過互譯並被理解。

但是,它們又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性。

文字的藝術性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書法藝術,不管是漢字,還是字母文字。

當然漢字因為屬於象形文字,更具有承載藝術的空間,所以,書法成了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語言呢。

它的藝術性,需要從小在相應的語言文字環境中成長,並且還要有系統的學習和應用才能充分理解和體會。

天天說、日日看,就像那句老話所講:熟讀唐詩三百遍,不會作詩也會吟。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如此,重複得多,不僅是熟練,還會演進為藝術。

想想看,手藝、技藝、工藝、武藝……這些詞無不在揭示著這個道理。

所以,這也再次向我們證明了,堅持,是通往更高境界、通往成功的陽光正道。

毋庸置疑,歷史悠久的語言藝術品——詩歌,就是語言獨特藝術性的最典型體現之一。

我們中國人都覺得唐詩宋詞很美。

可是,如果將它們翻譯成白話,無論如何,那種古漢語獨特的美,比如:對仗、韻律、寫意、境界等,都將被衝淡成了白開水,全然沒了意境在朗朗上口中油然而生的那種誦詩所特有的感覺。

同樣道理,比如:葉芝,他是世界聞名的愛爾蘭詩人,他的詩堪稱美輪美奐,但是,那也是在英文原版的情況下。

一旦翻譯,比如:翻譯成中文,如果你不知道作者的情況下,通常不會覺得有多麼好。

國人對葉芝那首《當你老了》比較熟悉,坤鵬論看了很多翻譯版本,真沒發現誰的翻譯能讓我心服口服地感嘆它是人間神作。

同樣道理,我們的唐詩宋詞被翻譯到國外,也會是一樣的尷尬。

也就是說,不管翻譯得如何信達雅,都會讓原作失掉堪稱靈魂的一部分。

這一部分就是語言在幾十萬年的使用中所形成的,那種只有本民族才能欣賞、體會的味道,堪稱藝術的味道。

比如:很多詞語是帶有豐富背景的,就像成語,它們背後基本都是一個個歷史故事。

再比如:很多詞語帶有強烈的感性,同樣表達一種心情,用詞的不同,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還比如:詩歌都講究遣詞造句,字斟句酌,唐代詩人賈島推敲的典故最能說明此點。

因此,將一國作品翻譯成另一國文字,特別是帶有藝術性、思想性的內容,往往就像本來用頂級茶葉泡的茶水,翻譯後卻變成了普通等級茶葉泡的,寡淡到了無滋味。

在《心齋坐忘 唯道集虛》中,坤鵬論曾介紹過黑格爾對《論語》和《易經》的評價。

「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西塞羅留下給我們的《政治義務論》便是一本道德教訓的書,比孔子所有的書內容豐富,而且更好。我們根據他的原著可以斷言: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

對於《易經》哲學,他這樣評價道:「我們必須注意——他們也達到了對於純粹思想的意識,但並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淺薄的思想裡面。」

在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看來,黑格爾真黑,這話說得也忒不中聽了吧。

不過,咱也別暴跳如雷,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而且,不管多麼牛的人,他說一句話,可能一時會有效果,但是,這個世界上,只有時間才是最好、最終的裁判。

往深了思考,東西方思維模式、東西方哲學的差異是重要原因,這個後面坤鵬論會專門講,這裡不贅述。

往淺些琢磨,不懂漢語的黑格爾根本無法體會到《論語》、《易經》等經典在幾千年傳頌中形成的堪稱藝術的韻味。

這種韻味是中國哲學所特有的;這種韻味使人每每念起,便會隨之思考;這種韻味朗朗上口中起到了促進傳承的作用。

同樣道理,不會德語的我們,也一樣感受不到黑格爾、海德格爾等人極力推崇的德語詩歌中特有的韻味。

正因為語言既是工具,又是藝術,工具部分可以通過翻譯言傳,而藝術,從來都是意會,基本無法言傳。

二、象形的中文與字母表的外語

語言障礙的問題,在中文環境下尤為突出。

因為,世界大部分語言基於字母表,它們同宗同源,而漢語則完全是另類,是象形文字的後裔。

這樣下來,翻譯成漢語,不容易,反之,亦然。

而且,漢語的信息熵相當高(可參看《為什麼漢字信息熵大,表現出來的卻是言簡意賅?》),最具體的表現就是一個字有著眾多含義,這更給翻譯帶來了困難。

再加上就連中國人都要學習才看得懂的古漢語。

以及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迥然不同的特點——中國哲學家慣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表現自己,明述與暗示結合,讀者需要自己從字裡行間去會意。

道家思想認為,道不可道,只能暗示,語言的作用不在於它的固定含義,而在於它的暗示,引發人去領悟道。

一旦語言已經完成它的暗示的作用,就應把它忘掉,為什麼還要讓自己被並非必要的語言所拖累呢?!

這個思想貫徹在中國幾乎所有藝術中,包括詩歌、繪畫等各種藝術。

所以,詩的文字和音韻是如此,繪畫的線條和顏色也是如此。

坤鵬論甚至認為,它們的明述都不是重點,肉眼看到的都只是淺淺的表面,其中蘊含的暗示才是關鍵所在。

顯然,這和西方哲學所認為的「語言是思想的邊界」完全不同了。

中國哲學著作具有的暗示性,也就是提示性質,很難翻譯。

就算是被翻譯成外文,也就由暗示變成了明述,直接喪失了它的提示性質,更是將讀者的思想限制住了。

這就導致了原著最有價值的味道沒了。

我們說,中國人要想原汁原味地學西方哲學,往往要先學外語,讀原著。

其實,西方人想要學中國哲學,更需要有良好的中文及古漢語基礎,不僅讀原著表面的文字,還要去領悟其中內涵更豐富的暗示。

當然,儒家思想相對容易些,因為它基本屬於倫理學。

最難還是道家思想,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發現,光是《道德經》,自古以來,就算是咱們自己,對它的理解也沒有達到完全統一。

坤鵬論認為,中國人含蓄內斂、謹慎小心、愛琢磨事等特徵,與中國哲學有著很深的淵源。

三、翻譯的三個都要硬

在沒有能力閱讀原著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依賴翻譯作品。

可想而知,這對於翻譯者的考驗有多麼巨大。

起碼三個方面都要硬:外語要硬;哲學要硬;本國語言也要硬。

因為,哲學是語言的遊戲,很多哲學著作滿篇都是詞意微妙、無法確切翻譯的語句,這就要求翻譯者即能悟透原文深意,明白其中的哲學思想,還能用本國語言原汁原味表現出來。

當年海德格爾特別推崇道家思想,晚年時試圖與中國學者蕭師毅將《老子》譯為德文,可惜只譯了八章,兩人就停止了合作。

據海德格爾自己說:「如果我對一種語言不熟悉的話,那麼我對此表示懷疑……對於我們來講這一語言的整體本質是多麼陌生;我們嘗試了之後,便放棄了。」

確實,這個嘗試真不容易,因為如果是將中文古代經典翻譯成外文,這裡面所面臨的困難又多了一重,那就是還要對古漢語進行翻譯——古漢語→現代漢語→外語,再加上前面講的中國哲學充滿暗示的特點,更是難上加難。

可以說,任何人如果不能用原文閱讀某種哲學著作,要想完全理解原著,的確會有困難,這裡面有語言的障礙,以及文化的障礙。

而且,任何翻譯的文字,說到底,只是一種解釋,當翻譯者將一句話譯成另一國文字時,就已經不是原作者的了。

比如:當把《老子》書中的一句話翻譯成英文時,翻譯者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來闡述它的含義。

同時,對於處處藏有暗示的中國哲學經典來說,譯文通常只能表達一種含義,而原文卻可能還有其他層次的含義。

原文是提示性質的,譯文則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於是,原文中的豐富含義,在翻譯過程中大部分丟失了,或者說是,很難翻譯過來。

可以肯定地講,無論一個譯本如何力求完美,它總不及原著。

五世紀的佛教高僧鳩摩羅什將佛教經典譯成中文,他曾說,翻譯工作如同嚼飯餵人。

顯而易見,飯菜最初始的香味和鮮味,是不可能品嘗到了。

四、怎麼辦?

對於語言障礙的問題,坤鵬論在哲學學習中不斷遇到,有個辦法可以嘗試,那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細品,字斟句酌,以前講過的拆句法、拆詞法,非常好用。

而且,一定要多買幾本書,原著之外一定要買解讀類的書,這樣就可以針對一個概念看到不同人的闡釋,就像現象學的描述,不同角度地觀察,自然能將事物看得更清楚。

千萬不要貪多。

看書又不是競速比賽。

貪多嚼不爛的情況在哲學中尤為突出。

讀書,看多少永遠不是關鍵,關鍵是書中的東西有多少真正通過思考轉化成了你自己的思想。

其實,任何事都是如此,並且越難越要如此。

化整為零,持之以恆,累積點滴進步,乃致勝之道。

就像坤鵬論和孩子一起堅持每天跳繩,第一天跳200個,之後每天增加100個,現在已經每天跳3500個了。

如果上來就將目標定在3500個,光是體力都難以達到,有心無力,很容易半途而廢。

人生就是這樣,不怕慢,就怕站。

一天比別人多讀10頁讀,只要堅持,一年就是3650頁,少說也是10大厚本書的超出。

而坤鵬論之前多個系列,比如:熵系列、信息熵系列、複雜性科學系列、財報分析系列等,都是秉承著「不怕慢」的理論啃下來的。

人生苦短,越是苦短才越要追求每分每秒的質量才對。

生活如是,學習更該如是。

而且,生活、學習等都是非線性的,這意味著,根基越是穩紮穩打,後面才能更加事半功倍。

上周,坤鵬論參加了孩子的家長會,對於打牢基礎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因為孩子班裡幾個學霸的共同特點是:筆記、作業、學案、小測驗全都做得一絲不苟,而且基本都沒報什麼課外班。

這也讓坤鵬論聯想到自己上學時,但凡筆記做得好的課目,成績都不差。

最讓人難忘的還是英語。

那時候,是初一才開始學英語,第一學期我學得相當爛。

反省之後,我從筆記入手,課前寫預習筆記,記好課堂筆記。

只要是生詞,都要工工整整地將字典裡的釋義和例句抄在筆記本上。

這裡面有個關鍵是,認真地對待寫在筆記裡面的每一個字。

要達到每每翻看時,都要有欣賞藝術作品的那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因為,所有事情都是做得好了以後,才會真心地熱愛,主動要做得更好。

接著就是熟讀課文。

每天將所有學過的課文讀三遍,不刻意追求背,因為這樣的話,背下來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很快,坤鵬論的英語從落後追成了全班的名列前茅。

另外,對於課外班,我也有了新的感悟。

那就是,除非孩子強烈地喜歡,可以用帶有提高性質的課外班來錦上添花。

如果因為成績差報課外班,效果很可能並不好。

而且還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依賴心理:課上不會沒關係,反正還有課外班呢。

人吧,只要產生依賴心理,自己的能動性就會大大減弱。

其實,很多時候,報課外班不過是家長對於孩子教育的一種心理補償和安慰。

再就是凡以哲學為主題的書,講的內容必定都是人類共通的困惑和問題。

我們可以轉而將哲學視為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問題,進入深入思考、探究,領會哲學家的觀點。

人就是這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事一關己無比積極。

因此,哲學,沒有先後順序的一定之規,何時開始,從哪裡開始,都可以。

坤鵬論建議,可以從你最近或一直以來最大的疑惑、想不明白入手,看看哲學家是怎麼說的。

不少人,包括我在內,就是這樣哲學入門的。

另外,哲學思想的陳述永遠要以清晰為準繩,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雖然有不少哲學著作晦澀難懂,但是,文化和語言可能是主要原因,如果是看原著,就會好很多。

做哲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通俗易懂,而不是賣弄文字,請謹記!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

相關焦點

  • 坤鵬論:語言系統的信息熵到底有什麼意義?
    ——坤鵬論一、計算語言系統的信息熵到底有什麼意義?通俗地講,在資訊理論中,就是該語言中每個字符轉化為二進位表達平均需要幾個比特。那就是字數和所採用的符號系統(語言文字)密切相關,而各種符合系統的情況又千差萬別。
  • 什麼是語言哲學?這5個問題,語言哲學很關心
    什麼是語言哲學?1分鐘了解下。語言哲學的內涵語言哲學即是對語言的哲學思考的一門學問,包括語言實在論,語言本體論,語言意義等。語言哲學更關注語言意義的影響,而不是對意義的詳細描述。語言哲學關心五個基本問題。
  • 這本書用最簡潔的語言寫出了最複雜的哲學
    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必然有他獨到的哲學體系,說起體系,必然又是精微博然的大部頭,不過凡事都有例外,西方哲學史上有位哲學家,他的哲學體系翻譯成中文僅二百來頁,這在整個哲學史上都是罕見的,據他本人來講,這本書用的語言又是世界上最簡潔的,毫無誇誇其談、拐彎抹角之詞,就像「1+1=2」那麼簡單
  • 天人合一是哲學表達宇宙的最形象生動的語言
    文學表達有文學的語言,數學表達有數學的語言,物理化學表達有物理化學的特殊語言,哲學表達也有哲學的語言,天文學的表達也有天文學的語言……總之這個社會上360行,那是行行出狀元的,同時行行都有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
  • 漢語不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最難的語言竟然是鄰國的它?
    網絡上一度流傳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世界上最難學的十大語言排行,漢語被認為是全世界最難學的語言,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在實際教學中,據美國外交學院的統計,以母語為英語者,至少需要學滿2200個小時,漢語才能達到精通水平。
  • 世界三大難學語言排行榜!俄語第三,恭喜你學會了世上最難語言
    世界上存在著數千種語言,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特點。許多聰明的人能同時掌握四五門語言。那麼世界上哪些語言最難學呢?下面排行榜123的小編就來為大家盤點下世界三大難學語言。世界三大難學語言1、漢語2、阿拉伯語3、俄語1、漢語漢語是典型的象形文字,早在數千年的商朝,人們便已經發明了甲骨文,這是最早的較為成熟的漢字。
  • 語言與理解:伽達默爾解釋學的語言存在論意義
    語言思想是伽達默爾整個哲學的核心性思想。近些年來,國內學界也高度重視,發表了一系列成果,對伽達默爾的語言哲學思想研究有了較為深入的推進,但大多是從方法論的層面來解釋伽達默爾的語言哲學思想的,而真正從解釋學的理解存在論特別是從實踐哲學高度上的研究還嫌不足。
  • 第十三屆「西方語言哲學夏日書院」在我校舉行
    本屆夏日書院邀請國內著名語言哲學專家學者為廣大師生以及參會代表做了15場講座,1場學術沙龍,共有來自全國十幾個省市自治區高校的140多位學者和師生參加夏日書院。開幕式上,大連理工大學副校長薛徽、四川外國語大學校副校長董洪川、中西語言哲學研究會會長王寅以及來賓代表分别致辭。外國語學院院長陳宏俊主持了開幕式。
  • 坤鵬論:科學主義和戲劇主義
    因為這裡面蘊含著貫穿伯克的修辭哲學思想的關鍵——動機。動機,是個熟悉的陌生詞,很重要,先來對它有個認識。動機的英文motivation源於拉丁語movere,即推動to move。動機,指以一定方式引起並維持人的行為的內部喚醒狀態,主要表現為追求某種目標的主觀願望或意向,是人們為追求某種預期目的的自覺意識。
  • 宇宙,微觀,生命,思想,語言與猜想
    難道每個原子都像是個小宇宙,我們的世界就這樣的周而復始著,你是否會有一種瘋狂的想法……1 皮米穿過最濃的電子云,發現更近核的地方反倒清淨。中間的就是原子核。在 0.1 皮米的數量級下看原子核就可以看出很多個球球來,它們是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10 飛米】 原子核的特寫。
  • 從西方世界歷代學術語言的變遷,看誰才是最科學的學術語言
    從西方世界歷代學術語言的變遷,看什麼誰才是最科學的學術語言:世界沒有最科學的語言,一旦母語民族失勢,再好語言都將失去地位走向消亡。誰是最科學的語言19世紀後歐洲學者構建了歐洲中心論史觀18世紀以後,英、法、德等新興國家崛起後,建立起以歐洲為中心的人文史觀。歐洲知識界對待中國的態度由仰視變為俯視,對於中國文化的看法也轉變了。
  • 海歸教授白鋼:掌握數十種語言的語言「達人」
    他猜測學生可能覺得語言很難學,但是又對這些語言感興趣,所以來上他的課。  體會語言學習的樂趣  筆者問白鋼:「你會多少種外語?」  「幾十種吧,我也說不清楚。」白鋼答,又進一步解釋,「用得比較多的有十幾種語言。」  會這麼多語言的白鋼,本科讀的竟是金融專業。
  • CNCC 2019 | 劉群:基於深度學習的自然語言處理,邊界在哪裡?
    劉群教授認為尚未解決的這些問題最終是由深度學習的四大邊界——數據邊界、語義邊界、符號邊界和因果邊界所共同造成的。要想在這些尚未解決的問題上尋找突破,需要從深度學習的這些邊界出發,去探索新的解決方案。這個報告主題為《基於深度學習的自然語言處理:邊界在哪裡?》。可謂是站在 NLP 塔尖上對整個領域的復盤。
  • 為什麼說中文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看完恍然大悟!
    據統計,世界上共計有6300餘種語言,但是最難學的是哪種呢?據美國外交學院的排行,中文被劃至最難的第 5 級——母語為英語者至少要學滿 2200 小時才能達到「精通」水平。一般來說學中文的外國人,最容易被吐槽的就是中文發音了,因為相比外國人比較常見的拉丁語系來說,中文的拼音發音是有四個音調,相比英語,學習英語書寫時面對的任務:26個字母(包括大小寫,再加上一些書寫方式和變體,還有引號,分號,破折號,括號等等)從左到右,水平書寫。
  • 坤鵬論:三位哲學大師 他們為人類指引了近代哲學的方向
    在《不是政治家的文學家的科學家就不是好哲學家》中,坤鵬論講到,歐洲中世紀哲學向近代哲學的過渡時期,有四位最重要的人物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們的作品相當於人類思想的催化劑。本來,坤鵬論寫完弗朗西斯·培根後,想直接跳過另外三位哲學大師,直奔笛卡爾而去。
  • 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聯合國都設立中文日,我們的語言有多大魅力?
    2010年,聯合國新聞部宣布啟動聯合國語言日倡導並促進六種官方語言(中文、阿拉伯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在聯合國的平等使用。其中,中文日定在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穀雨」,以紀念「中華文字始祖」倉頡造字的貢獻。中文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是中國與世界交流的橋梁。
  • 沒有哲學的國度——胡適,經學壓制了哲學的發展,中國只有思想!
    思想是一個極為寬泛的哲學體系,而哲學是其中最具系統性的主要部分。兩者究竟有什麼明確的劃分,其實我也不知道。但是兩者的內在聯繫也並不是讀者想要分辨就可以隨意分開的。其實在中國談論哲學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因為哲學,它本身就是一種處事邏輯。
  • 坤鵬論:為什麼哲學與修辭學如此對立不容?(中)
    ——坤鵬論一、理性面對人事,往往束手無策17世紀,歐洲是全世界最耀眼的所在。隨著科學在那裡萌芽、發端,「理性與科學」便成了一直延續至今、蔓延全世界的主流思想。那時候的哲學家們堅信作為客觀存在的現實,並以此信念作為出發點,追求對現實及支配其存在與轉化的恆定規律或法則作出唯一正確的表述。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對「真理」的揭示。
  • 世界十大最難學語言,第一名我們都知道,第五名脫胎於漢語
    前面小編和大家簡談了中國十大最難懂的方言,今天小編帶大家放眼看世界,一起來簡單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世界十大最難學語言各有那些獨特之處吧。十、法語。像法律條文這種嚴謹的重要文件在國際上都是用法語書寫的,聯合國將法語定為第一書寫語言。擊劍這項競技運動的競賽規則、裁判術語均為法語。九、丹麥語。丹麥語很多新的詞彙都是古老詞彙變化和組合而成。大量丹麥語詞彙在形式上並不符合發音規則。八、挪威語。挪威書面語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規範:布克莫爾語和新挪威語。
  • 語言與思維方式特性
    而西方人沒有補償這一心理機制,所以西方社會面對巨大災難時沒有這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思想,其結果就是中國人對於西方面對災難展現出的態度很難理解。更擴大一點,這種產生的危機越大,「彌補」反應越大的特徵正是這個文明獨一無二的長壽的原因,按危險的大小進行反應,也即危機越大,給予的對應就越大,保證了每次都能度過危機免於消亡,最典型的比如百年前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