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這樣,不怕慢,就怕站。——坤鵬論
一、語言是工具,也是藝術
坤鵬論認為,語言和文字是人類思想的工具,也是聲音和符號的藝術。
因此,世界上所有語言和文字在工具性上基本是相通的。
不同民族、人種、國家的語言和文字能夠通過互譯並被理解。
但是,它們又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性。
文字的藝術性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書法藝術,不管是漢字,還是字母文字。
當然漢字因為屬於象形文字,更具有承載藝術的空間,所以,書法成了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語言呢。
它的藝術性,需要從小在相應的語言文字環境中成長,並且還要有系統的學習和應用才能充分理解和體會。
天天說、日日看,就像那句老話所講:熟讀唐詩三百遍,不會作詩也會吟。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如此,重複得多,不僅是熟練,還會演進為藝術。
想想看,手藝、技藝、工藝、武藝……這些詞無不在揭示著這個道理。
所以,這也再次向我們證明了,堅持,是通往更高境界、通往成功的陽光正道。
毋庸置疑,歷史悠久的語言藝術品——詩歌,就是語言獨特藝術性的最典型體現之一。
我們中國人都覺得唐詩宋詞很美。
可是,如果將它們翻譯成白話,無論如何,那種古漢語獨特的美,比如:對仗、韻律、寫意、境界等,都將被衝淡成了白開水,全然沒了意境在朗朗上口中油然而生的那種誦詩所特有的感覺。
同樣道理,比如:葉芝,他是世界聞名的愛爾蘭詩人,他的詩堪稱美輪美奐,但是,那也是在英文原版的情況下。
一旦翻譯,比如:翻譯成中文,如果你不知道作者的情況下,通常不會覺得有多麼好。
國人對葉芝那首《當你老了》比較熟悉,坤鵬論看了很多翻譯版本,真沒發現誰的翻譯能讓我心服口服地感嘆它是人間神作。
同樣道理,我們的唐詩宋詞被翻譯到國外,也會是一樣的尷尬。
也就是說,不管翻譯得如何信達雅,都會讓原作失掉堪稱靈魂的一部分。
這一部分就是語言在幾十萬年的使用中所形成的,那種只有本民族才能欣賞、體會的味道,堪稱藝術的味道。
比如:很多詞語是帶有豐富背景的,就像成語,它們背後基本都是一個個歷史故事。
再比如:很多詞語帶有強烈的感性,同樣表達一種心情,用詞的不同,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還比如:詩歌都講究遣詞造句,字斟句酌,唐代詩人賈島推敲的典故最能說明此點。
因此,將一國作品翻譯成另一國文字,特別是帶有藝術性、思想性的內容,往往就像本來用頂級茶葉泡的茶水,翻譯後卻變成了普通等級茶葉泡的,寡淡到了無滋味。
在《心齋坐忘 唯道集虛》中,坤鵬論曾介紹過黑格爾對《論語》和《易經》的評價。
「孔子只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殊的東西。西塞羅留下給我們的《政治義務論》便是一本道德教訓的書,比孔子所有的書內容豐富,而且更好。我們根據他的原著可以斷言:為了保持孔子的名聲,假使他的書從來不曾有過翻譯,那倒是更好的事。」
對於《易經》哲學,他這樣評價道:「我們必須注意——他們也達到了對於純粹思想的意識,但並不深入,只停留在最淺薄的思想裡面。」
在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看來,黑格爾真黑,這話說得也忒不中聽了吧。
不過,咱也別暴跳如雷,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而且,不管多麼牛的人,他說一句話,可能一時會有效果,但是,這個世界上,只有時間才是最好、最終的裁判。
往深了思考,東西方思維模式、東西方哲學的差異是重要原因,這個後面坤鵬論會專門講,這裡不贅述。
往淺些琢磨,不懂漢語的黑格爾根本無法體會到《論語》、《易經》等經典在幾千年傳頌中形成的堪稱藝術的韻味。
這種韻味是中國哲學所特有的;這種韻味使人每每念起,便會隨之思考;這種韻味朗朗上口中起到了促進傳承的作用。
同樣道理,不會德語的我們,也一樣感受不到黑格爾、海德格爾等人極力推崇的德語詩歌中特有的韻味。
正因為語言既是工具,又是藝術,工具部分可以通過翻譯言傳,而藝術,從來都是意會,基本無法言傳。
二、象形的中文與字母表的外語
語言障礙的問題,在中文環境下尤為突出。
因為,世界大部分語言基於字母表,它們同宗同源,而漢語則完全是另類,是象形文字的後裔。
這樣下來,翻譯成漢語,不容易,反之,亦然。
而且,漢語的信息熵相當高(可參看《為什麼漢字信息熵大,表現出來的卻是言簡意賅?》),最具體的表現就是一個字有著眾多含義,這更給翻譯帶來了困難。
再加上就連中國人都要學習才看得懂的古漢語。
以及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迥然不同的特點——中國哲學家慣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表現自己,明述與暗示結合,讀者需要自己從字裡行間去會意。
道家思想認為,道不可道,只能暗示,語言的作用不在於它的固定含義,而在於它的暗示,引發人去領悟道。
一旦語言已經完成它的暗示的作用,就應把它忘掉,為什麼還要讓自己被並非必要的語言所拖累呢?!
這個思想貫徹在中國幾乎所有藝術中,包括詩歌、繪畫等各種藝術。
所以,詩的文字和音韻是如此,繪畫的線條和顏色也是如此。
坤鵬論甚至認為,它們的明述都不是重點,肉眼看到的都只是淺淺的表面,其中蘊含的暗示才是關鍵所在。
顯然,這和西方哲學所認為的「語言是思想的邊界」完全不同了。
中國哲學著作具有的暗示性,也就是提示性質,很難翻譯。
就算是被翻譯成外文,也就由暗示變成了明述,直接喪失了它的提示性質,更是將讀者的思想限制住了。
這就導致了原著最有價值的味道沒了。
我們說,中國人要想原汁原味地學西方哲學,往往要先學外語,讀原著。
其實,西方人想要學中國哲學,更需要有良好的中文及古漢語基礎,不僅讀原著表面的文字,還要去領悟其中內涵更豐富的暗示。
當然,儒家思想相對容易些,因為它基本屬於倫理學。
最難還是道家思想,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就能發現,光是《道德經》,自古以來,就算是咱們自己,對它的理解也沒有達到完全統一。
坤鵬論認為,中國人含蓄內斂、謹慎小心、愛琢磨事等特徵,與中國哲學有著很深的淵源。
三、翻譯的三個都要硬
在沒有能力閱讀原著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依賴翻譯作品。
可想而知,這對於翻譯者的考驗有多麼巨大。
起碼三個方面都要硬:外語要硬;哲學要硬;本國語言也要硬。
因為,哲學是語言的遊戲,很多哲學著作滿篇都是詞意微妙、無法確切翻譯的語句,這就要求翻譯者即能悟透原文深意,明白其中的哲學思想,還能用本國語言原汁原味表現出來。
當年海德格爾特別推崇道家思想,晚年時試圖與中國學者蕭師毅將《老子》譯為德文,可惜只譯了八章,兩人就停止了合作。
據海德格爾自己說:「如果我對一種語言不熟悉的話,那麼我對此表示懷疑……對於我們來講這一語言的整體本質是多麼陌生;我們嘗試了之後,便放棄了。」
確實,這個嘗試真不容易,因為如果是將中文古代經典翻譯成外文,這裡面所面臨的困難又多了一重,那就是還要對古漢語進行翻譯——古漢語→現代漢語→外語,再加上前面講的中國哲學充滿暗示的特點,更是難上加難。
可以說,任何人如果不能用原文閱讀某種哲學著作,要想完全理解原著,的確會有困難,這裡面有語言的障礙,以及文化的障礙。
而且,任何翻譯的文字,說到底,只是一種解釋,當翻譯者將一句話譯成另一國文字時,就已經不是原作者的了。
比如:當把《老子》書中的一句話翻譯成英文時,翻譯者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來闡述它的含義。
同時,對於處處藏有暗示的中國哲學經典來說,譯文通常只能表達一種含義,而原文卻可能還有其他層次的含義。
原文是提示性質的,譯文則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於是,原文中的豐富含義,在翻譯過程中大部分丟失了,或者說是,很難翻譯過來。
可以肯定地講,無論一個譯本如何力求完美,它總不及原著。
五世紀的佛教高僧鳩摩羅什將佛教經典譯成中文,他曾說,翻譯工作如同嚼飯餵人。
顯而易見,飯菜最初始的香味和鮮味,是不可能品嘗到了。
四、怎麼辦?
對於語言障礙的問題,坤鵬論在哲學學習中不斷遇到,有個辦法可以嘗試,那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多讀細品,字斟句酌,以前講過的拆句法、拆詞法,非常好用。
而且,一定要多買幾本書,原著之外一定要買解讀類的書,這樣就可以針對一個概念看到不同人的闡釋,就像現象學的描述,不同角度地觀察,自然能將事物看得更清楚。
千萬不要貪多。
看書又不是競速比賽。
貪多嚼不爛的情況在哲學中尤為突出。
讀書,看多少永遠不是關鍵,關鍵是書中的東西有多少真正通過思考轉化成了你自己的思想。
其實,任何事都是如此,並且越難越要如此。
化整為零,持之以恆,累積點滴進步,乃致勝之道。
就像坤鵬論和孩子一起堅持每天跳繩,第一天跳200個,之後每天增加100個,現在已經每天跳3500個了。
如果上來就將目標定在3500個,光是體力都難以達到,有心無力,很容易半途而廢。
人生就是這樣,不怕慢,就怕站。
一天比別人多讀10頁讀,只要堅持,一年就是3650頁,少說也是10大厚本書的超出。
而坤鵬論之前多個系列,比如:熵系列、信息熵系列、複雜性科學系列、財報分析系列等,都是秉承著「不怕慢」的理論啃下來的。
人生苦短,越是苦短才越要追求每分每秒的質量才對。
生活如是,學習更該如是。
而且,生活、學習等都是非線性的,這意味著,根基越是穩紮穩打,後面才能更加事半功倍。
上周,坤鵬論參加了孩子的家長會,對於打牢基礎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因為孩子班裡幾個學霸的共同特點是:筆記、作業、學案、小測驗全都做得一絲不苟,而且基本都沒報什麼課外班。
這也讓坤鵬論聯想到自己上學時,但凡筆記做得好的課目,成績都不差。
最讓人難忘的還是英語。
那時候,是初一才開始學英語,第一學期我學得相當爛。
反省之後,我從筆記入手,課前寫預習筆記,記好課堂筆記。
只要是生詞,都要工工整整地將字典裡的釋義和例句抄在筆記本上。
這裡面有個關鍵是,認真地對待寫在筆記裡面的每一個字。
要達到每每翻看時,都要有欣賞藝術作品的那種賞心悅目的感覺。
因為,所有事情都是做得好了以後,才會真心地熱愛,主動要做得更好。
接著就是熟讀課文。
每天將所有學過的課文讀三遍,不刻意追求背,因為這樣的話,背下來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很快,坤鵬論的英語從落後追成了全班的名列前茅。
另外,對於課外班,我也有了新的感悟。
那就是,除非孩子強烈地喜歡,可以用帶有提高性質的課外班來錦上添花。
如果因為成績差報課外班,效果很可能並不好。
而且還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依賴心理:課上不會沒關係,反正還有課外班呢。
人吧,只要產生依賴心理,自己的能動性就會大大減弱。
其實,很多時候,報課外班不過是家長對於孩子教育的一種心理補償和安慰。
再就是凡以哲學為主題的書,講的內容必定都是人類共通的困惑和問題。
我們可以轉而將哲學視為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問題,進入深入思考、探究,領會哲學家的觀點。
人就是這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事一關己無比積極。
因此,哲學,沒有先後順序的一定之規,何時開始,從哪裡開始,都可以。
坤鵬論建議,可以從你最近或一直以來最大的疑惑、想不明白入手,看看哲學家是怎麼說的。
不少人,包括我在內,就是這樣哲學入門的。
另外,哲學思想的陳述永遠要以清晰為準繩,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雖然有不少哲學著作晦澀難懂,但是,文化和語言可能是主要原因,如果是看原著,就會好很多。
做哲學的最高境界應該是通俗易懂,而不是賣弄文字,請謹記!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