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為什麼哲學與修辭學如此對立不容?(中)

2021-01-13 坤鵬論

科技背後不是科技,而是人。——坤鵬論

一、理性面對人事,往往束手無策

17世紀,歐洲是全世界最耀眼的所在。

隨著科學在那裡萌芽、發端,「理性與科學」便成了一直延續至今、蔓延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那時候的哲學家們堅信作為客觀存在的現實,並以此信念作為出發點,追求對現實及支配其存在與轉化的恆定規律或法則作出唯一正確的表述。

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對「真理」的揭示。

在笛卡爾、洛克、康德等啟蒙哲學家的推動下,那時候人們的廣泛信條是:

人類藉助自己與生俱來的理性和感知官能,通過對語言的正確使用,能夠在所有領域獲得「確定無疑的知識」。

現實也天佑歐洲,科技在這裡蓬勃發展,歐洲的主要國家就跟開了掛般稱雄世界。

這讓人們更加篤信科學,科學主義盛行,科學漸成最多人類信仰的新宗教,舊有宗教在它面前,毫無抵抗之力。

後來,也就是在20世紀初,試圖用自然科學的標準衡量一切事物的邏輯實證主義的風行歐美。

一直相信且不懈追求因果的人們開始普遍認為,一切有意義的問題都能通過科學手段得到實證檢驗,從而獲得確定答案。

而那些無法通過科學手段或程序被證實或證偽的不具確定性的命題是毫無意義的。

在這樣理性至上的時代,試圖在非確定狀態下對事物進行推理和討論的修辭學被直接打入冷宮。

甚至有學者直接將其批評為多餘的、垂死的學科。

坤鵬論認為,「理性與科學」思想以及邏輯實證主義的最大問題就是:將人這個認識世界的主體,或者說,世界因他而存在的人,放到了無關緊要的地方。

簡單講,只要理性,一切都不是事兒,包括人類。

但是,正如尼採預言般的忠告——生命應當支配科學,而不是科學控制生命:

「我們看看那些曾共度青春時光的摯友,他們選擇了科學,也擁有了科學。

然而,可嘆啊!世事變幻往往出人意料。

天哪,如今他們卻反過來,被科學役使,被科學佔有。

他們經年累月,置身於隱蔽的一隅,被擠入沒有鮮活知覺的境地,身受約束,同時被剝奪了平衡的心態,整個人憔悴衰弱。

目睹此景,我們深感震撼。

如果科學未能激發生命活力,科學也就沒有任何意義。」

看著這段文字時,坤鵬論甚至覺得尼採就是在深刻而憐憫地描寫我們這些現代人。

當我們無時無刻不拿著手機,生活被越來越多的先進科技密密包裹,其實不就是擁有科技的同時也在被科技擁有。

而且,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越來越滲透到生活中,其實我們已經更多是在被科技佔有,奴役了!

當然,科技背後並非科技,科技背後還是人。

科技是人之器官的延伸,科技更是人之利益的延伸。

所以,科技已經成為掌握巨額資本的更少數的人擁有、驅使其他大多數人的利器。

坤鵬論曾說過,在人類社會中,最高境界是「有人」,以前政治是最主要的實現手段。

但是,自從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後,資本就從來沒有停止、且越來越頻繁地與政治或交媾、或爭鋒。

就像地球另一端,透過它的現象看其內在,其歷史的操縱者一直是坐在臺下的,那些或笑而不語或皺眉蹙眼的資本大鱷們,對於不按他們規則出牌者,就算貴為總統也註定灰溜溜地出局。

正當人們對「理性和科學」頂禮膜拜,崇信到無以復加時,接連發生的兩次慘絕人寰的世界大戰,使人們逐漸對「理性和科學」思維能否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和道德問題產生了嚴重懷疑。

造成億萬生靈塗炭的人禍,以及「上帝已死」的信仰丟失,人類再次陷入懷疑主義,繼而是虛無主義。

人們發現,科學雖然使物質文明有了史無前例的進步,卻在人類社會的政治、精神、道德、文化等重大問題上一籌莫展,毫無良策。

甚至物質的極大豐富不僅沒有實現「「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反而帶來了更嚴重的貧富分化,並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大量負作用。

人類,是典型而複雜的社會性生物。

人類是一個社會集體,社會成員在其中不斷進行著社會互動,通過相互施加影響以協調彼此的行為。

而作為個人的社會成員,又無時無刻不在就與自己生存與利益相關的各種情況,作出選擇和決定。

那麼,社會集體與個體成員究竟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呢?

促使人們作出選擇和決定的動機、價值觀等因素又是如何形成和演變的呢?

這些問題,不管是科學思維,還是實證推理,都不能給出明確、令所有人信服的答案。

也就是說,當哲學的視線回到人本身以及人事時,至高無上的理性居然束手無策了。

對此,理性只能走無異於奴役的方法。

比如:現在人們談論很多且正在慢慢陷入其中的系統、平臺。

不管是什麼系統,什麼平臺,其背後都是以框定人為目的,讓人變成人肉機器,按照既定的規則程序行事。

效率確實空前的高了,但是,在其中的人卻是以失去為代價的。

可能,這就是人類的宿命——奮力前行,最終卻總是作繭自縛。

正如尼採曾早早斷言:

「要牢牢地保護我們的感官,保持對它們的信仰——而且接受它們邏輯的判斷。

迄今為止,哲學對感官的敵意是人最大的荒唐!

難道毫無感覺參與的認識,才是絕對沒有錯誤的嗎?

理性、邏輯、分析……這些東西一旦沒有了人的感官參與,就什麼也不是。」

尼採甚至無情地揭示道:理智從來不是自主的,它的主子是每個人的欲望,「理智是我們的欲望工具,別無其他。」

簡單說,理性也經不住人性的考驗,在利益和生存面前,它總會敗下陣來。

而且一些所謂超過常人的理性,只是因為他們的理性價碼比常人更高罷了。

和文藝復興一模一樣,懷疑主義、虛無主義與人文主義如三位親兄弟般,再次接踵而至。

20世紀中葉,內在本質實為人文主義的存在主義風起雲湧,成為了科技越來越發達,自己卻越來越被科技控制的20世紀、21世紀的人類精神避風港。

同時,隨著哲學界開始從對科學理性不加分析的盲目信仰中驚醒過來,各種「反體制」理論開始盛行,對300多年來一直在西方保持統治地位、以理性為核心的現代主義智力秩序發起衝擊。

二、哲學的「語言論轉向」

坤鵬論在《高爾吉亞如何反證巴門尼德?(下)》講過,西方哲學史有三大階段兩大轉向:

第一階段:古希臘時期的本體論階段;

第二階段:近代的認識論階段;

第三階段:現代的語言哲學階段;

第一次轉向:本體論階段向認識論轉向;

第二次轉向:認識論向語言哲學轉向。

其中認識論向語言哲學轉向的契機是:以語言哲學家為代表的對現代主義認識論基本設定的挑戰。

英國著名哲學家和修辭理論家史蒂芬·圖爾敏對現代主義認識論曾作出過極為精闢的闡述。

他認為以笛卡爾和洛克為代表的現代主義認識論的根基在於三個被當作天經地義的基本設定:

第一,「知識」存在於個人的「寸心」而非公眾或集體意識;

第二,解釋「知識的本質」必須以認知者的腦及感覺神經的生理機製作為出發點;

第三,用已經被確證因而不容置疑的「材料」構築起來的知識才是真知,才可以被接受。

20世紀,語言成為了一切學科的核心課題。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哲學便開始發了「語言論轉向」。

哲學家開始系統地批駁現代主義認識論哲學和科技理性。

當然,儘管對於它們一直存在著質疑和批判,但是其統治地位相當牢固,一直到了20世紀中葉以後,特別是60年代之後,對它們的挑戰才漸成氣候。

哲學家們終於規模性地衝破了科學主義對人文學科的統治,喚醒人文意識,重點關注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語言。

自此,語言不再是傳統哲學的一種工具,而上升為哲學研究的核心問題;語言、意義和世界之間的表徵和建構關係成了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闡釋學代表人物——德國著名哲學家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說:「毫無疑問,語言問題已經在本世紀的哲學中獲得了一種中心地位。」

當代英國著名意識形態批評家伊格爾頓也宣稱:「語言,連同它的問題、秘密和含義,已經成為20世紀知識生活的範型與專注的對象。」

小知識:語言哲學

語言哲學大體上可劃分為兩大傳統: 英美分析哲學和歐洲大陸哲學。

英美分析哲學是在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產生的,受科學主義思潮的影響。

英美分析哲學分為人工語言和日常語言兩個學派:

人工語言學派:在追求科學性方面承襲了實證主義的傳統,力圖從自然語言中提煉出具有邏輯可靠性的理想人工語言,以解決語法結構同邏輯結構不一致的問題,代表哲學家有弗雷格、羅素等,他們大多是數理方面的科學家。

日常語言學派:認為哲學的問題主要產生於日常語言的誤用,因為日常語言在先,然後才有科學語言的體系化,要想理解世界,就必須分析原始的日常語言,並可以澄清其使用上的混亂。

維根斯坦前期屬於人工語言學派,曾提出圖像論,後期推翻了自己的觀點,轉變成日常語言學派,關注語言的運用。

歐洲大陸哲學繼承人文主義傳統,但是,同樣走上了集中關注語言乃至把語言本體化的道路。

歐洲大陸哲學分為兩條線路:

受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影響的「結構主義———解構主義( 以德希達為代表) ———符號學」線路;

「胡塞爾的現象學———存在主義( 以海德格爾為代表) ———闡釋學( 以伽達默爾為代表) 」線路。

以維根斯坦為代表的日常語言學派哲學家,提出了一切知識都存在於社會和文化形態而非個人心智的新觀念。

他們以「有否意義」作為出發點向現代主義認識論的第一個基本設定發出挑戰。

他們認為,只有經過集體確認和保存的知識才是「有意義的知識」。

那些純粹源於個人內省和反思的「知識」則是毫無意義的。

任何跟知識或認知相關的事物都只能在公共領域中獲得其意義。

在他們看來,學會一種語言,其實就是掌握正在其使用者社群中流行的那些「語言遊戲和其他集體(語言應用)程序」。

即使是科學知識也不例外,它們同樣並非恆定、普世、超然的信息。

它們也是和某個科學家集體或科學範式密切相關,具有特定歸屬的一種特殊觀點或意見。

正如生活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瑞士作家、語言學家弗迪南·德·索緒爾一針見血指出的——語言是獨立的規則系統,不是理性的工具,而是語言支配著理性;意義不是一種客觀的先驗之物,而是具有很強的任意性與構成性。

索緒爾被後世學者公認是結構主義的創始人,現代語言學理論的奠基人,現代語言學之父,他將語言學塑造成為一門影響巨大的獨立學科。

他指出語言是基於符號及意義的一門科學,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影響了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並且他還創立了符號學。

「符號是語言(或,在某一時間點上的某種語言)的基礎單位。語言是符號的集合。個體的發言是語言的外在表現。」

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觀既是語言學領域的一個重大變革,也被公認是西方哲學發生「語言論轉向」的開端。

總而言之,西方語言哲學家注意到了一個悖論:

人從自身的存在之中創造出語言,又在同一過程中自己置身於語言陷阱之中。

人跋涉在語言之途,又迷失在語言之途。

修辭學為什麼在現代失去了它原來享有的大部分榮耀呢?

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它們的核心的對立,而現代主義認識論與科學主義在現代人類社會佔據了統治地位。

現代主義認識論對理性的無比篤信;對知識與真理的理性追求是現代主義認識論壓倒一切的核心,於是「非我族類」並一直唱反調說「人是萬物尺度」、沒有絕對對錯的修辭學,必然是被堅決打倒的一個。

但是,正是索緒爾、維根斯坦等語言哲學家,對現代主義認識論發出挑戰,將對知識和認識的探索開始被修辭化,這使得過去300年間套在修辭學頭上的枷鎖也就不復存在了。

哲學的「語言論轉向」是後來哲學的「修辭轉向」,以及哲學與修辭學雙劍合璧的開端和契機。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

相關焦點

  • 坤鵬論:為什麼哲學與修辭學如此對立不容?(上)
    ——坤鵬論坤鵬論寫到這裡,大家一路跟著讀到這裡,我們基本也了解了哲學與修辭學一直的關係。自古希臘時期起,它們便處於對立關係,時而緊張,時而緩和。直到現代,哲學界自己開始反思後,它們才慢慢走到了一起。修辭學與哲學為什麼火水不能相容呢?這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柏拉圖對修辭學那麼深惡痛絕?
  • 坤鵬論:讀《高爾吉亞篇》學蘇格拉底的三段論(中)
    金融為什麼總會爆發危機,甚至成為了它的宿命?其中內在的邏輯就是,金融是謊話、故事、童話……連篇的行業。所以,想在金融中活久見,最有效的也是以真實為永遠的目標——儘自己最大努力追求真實,獲得最大的確定性,而不是虛幻的未來收益。——坤鵬論不少朋友很好奇蘇格拉底是如何在對話中擊敗對方的。坤鵬論認為,他最主要的武器有兩個:一個是定義法,另一個是三段論。
  • 坤鵬論:芝諾的悖論(上)
    哲學,愛的是智慧,是要將其學到為己所用,而不是傻傻地崇拜,惟命是從。 ——坤鵬論 因此,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拋棄偏見和先入為主。 我們該秉承的認知是,只要能夠在歷史留名的哲學家,他們必然有其過人之處,具有智慧;同時,這個世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沒有一種哲學理論是白璧無瑕的。 另外,哲學,愛的是智慧,是要將其學到為己所用,而不是傻傻地崇拜,惟命是從。
  • 坤鵬論:三位哲學大師 他們為人類指引了近代哲學的方向
    ——坤鵬論當思想的時代來臨之時,在世界各地,即使彼此相隔,甚至是隔絕的思想家也會說出相同的真理。正如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百花齊放,在遙遠的古希臘,基本也是在這個時期,哲學出現並迅速發展。在《不是政治家的文學家的科學家就不是好哲學家》中,坤鵬論講到,歐洲中世紀哲學向近代哲學的過渡時期,有四位最重要的人物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他們的作品相當於人類思想的催化劑。本來,坤鵬論寫完弗朗西斯·培根後,想直接跳過另外三位哲學大師,直奔笛卡爾而去。
  • 坤鵬論: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
    ——坤鵬論隨著不斷地學習、思考,坤鵬論越來越感覺到,很多我們所謂的常識真的經不起推敲和深究,甚至只要稍稍用簡單的邏輯拷問,便會敗下陣來。就像在哲學的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上帝、神等說法,按社會教育給我們塑造的非黑即白思維模式,這些說法就是荒謬、糟粕……但是,如果你持客觀之心深入了解它們,就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狹隘、可笑。今天,坤鵬論繼續分享心靈哲學的另一派——二元論,看過後,相信你會對上面這段話更有感觸。
  • 坤鵬論:柏拉圖的著作原本只是為了普及哲學?
    ——坤鵬論一、對話坤鵬論之前曾講過,哲學家如果加持了文學天賦,那簡直是不想出名,不想留芳百世,都難。其次,在對話中,不同的人物可以各抒己見,既可以表示贊同,也可以進行反對,關鍵是,這樣可以從不同的側面考察同一個問題,這恰恰是哲學最重要的部分——論證的重中之重——論辯。就算本來只是自己和自己論辯,如果用對話體寫出來,會逼著作者更慎重地考慮「對手」的觀點,來回往復,反覆推進,令自己的觀點更深入可靠。
  • 坤鵬論:哲學的最大魅力在於——沒有標準答案(中)
    ——坤鵬論昨天,坤鵬論在《哲學的最大魅力在於——沒有標準答案(上)》講了有神論對於「到底有沒有上帝?」進化論為什麼有今天如此巨大的成就?客觀講,也是時勢造英雄,是時代創造了進化論,而不是進化論創造了時代。後來,人類在生物學領域的長足發展,讓我們相信,沒有理由證明人類的智慧是上帝本性的副本,人腦和人體是通過隨機的突變和自然選擇過程自然而然、偶然成長起來的,就像其他物種一樣。可以說,隨著我們知道得越來越多,我們也越來越不需要上帝。
  • 坤鵬論:哲學研究的是什麼?有哪些分類?
    哲學,其實是人類尋找確定性的一種嘗試,但凡關係到確定性,人類從來不遺餘力,於是常常用力過猛,失去理性,變成瘋狂。——坤鵬論「面對大自然,我們必須心懷謙遜。」英國首相詹森最近如是說。這句話再次讓坤鵬論想起了當年項羽烏江自刎前的仰天感嘆——「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 坤鵬論: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中)
    學習哲學,很多時候不是觀點難懂,而是我們沒有耐心逐字逐句地細細品味哲學家的話。——坤鵬論一、「一」、「有」、「無」在《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上)》中,坤鵬論講了:1.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規定這個世界的絕對本質為「一」。
  • 坤鵬論:什麼是現象學?朝向事物本身!
    ——坤鵬論閱讀前的思考:如何證明客觀真的是客觀?當我們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是不是已經不客觀了?!一、晦澀難懂、詰屈聱牙,還值得學嗎?現象學本身,包括它的懸置、意向性等,可謂哲學中的最抽象、最難理解,讓很多人望之生畏而選擇了躲開。但是,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當你攻克某個特別難的知識後,再看其他知識,就會覺得輕鬆許多。
  • 坤鵬論:西方哲學第一人
    哲學始於閒聊。——坤鵬論上周六下雪了,群裡有人說,「節氣真神,明天就是小雪。」2.哲學、科學雙料鼻祖——泰勒斯當時,前浪古巴比倫和古埃及的文明及科學已經相當輝煌,好學的後浪希臘人如饑似渴地從巴比倫和埃及那裡學到了天文學、幾何學等知識。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坤鵬論胡塞爾之後,他的兩位學生馬克斯·舍勒和馬丁·海德格爾,被認為是現象學的衣缽傳承。舍勒是毋庸置疑的接班人,他為現象學在各社會學科的實際應用所做貢獻有目共睹,成就斐然。而海德格爾則比較難以歸類,關鍵就是其志並不想僅囿於現象學,他的目標是自成一派的哲學大宗師。
  • 坤鵬論:蘇格拉底的探問(上)
    ——坤鵬論歷史小檔案古希臘哲學:蘇格拉底時期時間: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2世紀哲學命題:如何能更好地活著。代表人物:蘇格拉底座右銘:認識你自己。主要觀點:人的本質是知,知是最重要的事;無知之知;知識(智慧)即美德,知德合一;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追求好的生活遠過於生活。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記憶是一切智慧之母,記憶產生知識,而語言和文字存儲了記憶,就是它們塑造了人類、知識、文明和歷史,任何一門學問,都是一種對世界的言說,沒有言說就不會有學問,哲學也是如此。——坤鵬論不得不承認,巴門尼德否定現象和運動的觀念太過離經叛道。特別是「眼見也不為實」讓人們實在難以接受。
  • 坤鵬論:懸置,把一切先放進括號裡!
    ——坤鵬論在這幾天的寫作過程中,坤鵬論發現,自己對現象學的認知竟然默默地有了明顯提升。這就是輸出學習法的最好體現,也是寫作的最大快樂所在。因為,這個世界上,不能用錢買到的東西很少很少,認知就是一個。今天讓我們繼續快樂地學習現象學,學習它的方法——現象學還原,這裡面就有這個系列的源起——懸置。
  • 坤鵬論:與相對論媲美的科學未解之謎——湍流
    ——坤鵬論坤鵬論在《讀懂了冪律,就讀懂了成功曲線》講了,複雜性系統永遠存在跌入混沌的概率,而這個概率發生的分布規律遵從於冪律。有人說,宇宙中最偉大的曲線是冪。而這個曲線的分布規律就是冪律。自然界確實存在著很多很多遵從冪律的現象。
  • 坤鵬論:人是使用象徵的動物 人主要生活在語言之中
    ——坤鵬論伯克整個修辭思想的出發點是對人的一個基本設定——人是使用象徵的動物。初看平淡無奇,細思內涵深遠。伯克正是由它展開並譜寫出了其宏偉的修辭哲學思想體系。而且,他從這個命題中又引申出了兩個相關命題:人是發明象徵的動物;人是濫用象徵的動物。一、什麼是象徵?
  • 坤鵬論:熵,粉墨登場!
    ——坤鵬論網上有很多關於熵的文章,寓意豐富,總是讓人浮想聯翩,心馳神往。其實,熵最初被克勞修斯提出來的時候,真沒那麼多涵義。還記得坤鵬論在《湧現告訴我們,簡單做起+傻傻地堅持,突變必然會來!》提到的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正是他最早提出了數字是萬物的本原,數是宇宙的真正奧秘和組成部分。後來還有諸如:英國哲學家羅吉爾·培根說,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
  • 坤鵬論:不是還原論不明白,只是這個非線性的世界太複雜
    ——坤鵬論在閱讀和分享《反脆弱》時,坤鵬論的腦海中總是不斷閃現複雜性科學的相關知識。兩相驗證,總會心有戚戚然。所以,在分享之初,我就和大家約定了,最後一定要重溫複雜性科學。前幾天,從科學之母的哲學開始講起,我們應該大致明白了,為什麼當今科學界與學科界都如此盛行數學模型?
  • 坤鵬論:讀柏拉圖早期著作 理解蘇格拉底(中)
    ——坤鵬論今天,坤鵬論繼續分享柏拉圖的另一部早期著作——《克裡託篇》。一直到今天,人們都對蘇格拉底明明冤枉、也有機會潛逃卻選擇了從容赴死而感到疑惑不解,並有著種種猜測。而且,它的更大價值在於,為以後政治哲學的公民服從原則指明了方向,甚至是畫了個圈子,後人只是註腳,無人能夠超越。一、為什麼沒有馬上對蘇格拉底行刑?蘇格拉底被宣判死刑的第二天,正好碰上了雅典的「聖船」儀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