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相信任何打著混沌理論販賣投資秘技的人,他們100%是騙子。——坤鵬論
在閱讀和分享《反脆弱》時,坤鵬論的腦海中總是不斷閃現複雜性科學的相關知識。
兩相驗證,總會心有戚戚然。
所以,在分享之初,我就和大家約定了,最後一定要重溫複雜性科學。
前幾天,從科學之母的哲學開始講起,我們應該大致明白了,為什麼當今科學界與學科界都如此盛行數學模型?
為什麼像經濟學這樣的社會科學也能理直氣壯地把自己當成科學,大搞各種預測,即使從來沒準過,也沒防住過經濟危機,依然還大言不慚地繼續大話未來?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科學的方法論以還原論為王,以及物理學統治科學的現狀。
從寫完複雜性科學的相關文章到現在,也有一段時間了。
正好借這個機會,就再和大家一起複習一下複雜性科學的幾個重點名詞。
懂了它們,你就能更好地讀懂《反脆弱》,讀懂《黑天鵝》,甚至讀懂這個世界的許多不可思議。
當然,最關鍵的作用還在於,可以令自己儘量不會淪為韭菜。
因為懂點複雜性科學,你就:
不再相信任何預測,特別是關於經濟的、關於股市的;
在遇到類似黑天鵝這樣的事件時,不會驚慌失措;
看事看人心中會更加明亮,獲得心靈的自由,整個人會淡定很多;
更加相信任何堅持與付出都是有意義的,未來無法預測,但未來絕對不會虧待一直提燈前行的人;
……
今天,坤鵬論先概括性地講一下線性的還原論為什麼無法解釋非線性的世界,也就是複雜性科學誕生的前提。
一、線性的還原論算不出小鳥飛向何方
前面,坤鵬論講了還原論誕生的原委。
還原論幫助人類完成了幾百年的科技發展,速度前所未有。
在還原論眼中,世界是線性的。
所以,世界是簡單的、是穩定的、是完美的。
從方法論上講,線性分析是一種科學主義。
它與確定性、統一性、秩序等概念密切相關。
如果世界是線性的,我們就會如同站在一條筆直的大道上,一眼可以望到盡頭。
即使暫時人眼看不到,只要藉助科學、藉助類似望遠鏡的設備,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未來。
在線性系統中,系統的各部分都可以獨立運作,即使相互穿越,也能保持各自的特點。
就像我們看到的那一縷陽光、那一線雨絲、那一片雪花。
就如同我們聽到的叢林中百鳥鳴唱中各種鳥兒的獨特叫聲。
因此,光線運動、聲音傳播都是線性系統。
另外,工廠的流水線也是典型的線性系統,如果不算工人的話。
線性世界裡,越是宏觀的系統,越可以用牛頓力學準確、近似地描述,特別是在沒有摩擦的宇宙中。
所以,科學家可以精確地算出日食、月食等各種天象出現的時間,能夠讓衛星發射到指定的空間運行軌道。
同樣,在線性系統中,因為一切可見,只要給了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其後的演變就一定會按照物理定律發展。
那麼,我們只要掌握了正確的物理學定律,就可以清晰預見到未來的任何時刻會是何種模樣。
那麼,我們也應該在今天就能清晰地知道明天、後天、大後天……
甚至我們一出生,甚至,沒出生時,就能看到我們的整個人生了。
顯然,事實並非如此,顯然,我們的世界並不是線性的。
比如:將一塊石頭向空中扔出去,根據物理規律,我們能夠判定石塊會沿著一條拋物線的軌跡飛出去,落下來。
但是,如果把石頭換成一隻活生生的小鳥呢?
小鳥的運行軌跡絕對不會像與它體重相同的石塊一樣。
因為它是生命,它還會飛。
就算我們找來最艱深的數學模型來預測小鳥飛行的方向,也是披著科學外衣的瞎猜。
所以,是不是複雜性系統,有一個最簡單的標準——看其組成的個體有沒有生命。
二、還原論拼不回去一隻活的小鳥
還原論的核心觀點是:
羊群由羊只組成;
鐘錶由全部零件裝配而成;
國民收入等於一國國民的個人收入相加……
總之,事物整體一定等於部分之和,不多也不會少,可拆卸,同樣可還原。
繼續拿一隻活的小鳥為例。
它確實可以用還原論分解為器官、細胞、基因。
但是,全部基因加起來也不會等於小鳥,因為單純的基因數量相加,沒有生命。
生命現象決定了小鳥這一整體大於構成它的各部分之和。
未來學家託夫勒曾說過:「在當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發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問題分解成儘可能小的一些部分。我們非常擅長此技,以致我們竟然時常忘了把這些零件重新裝到一起。」
正是這種不可逆轉的現象,開始讓一些科學家們陷入思考和探索。
隨著不斷的思考,不斷的爭論,不斷的發現……
人們終於承認了下面這個現實:
世界其實是非線性的,所以世界是複雜的,存在著大量不確定性,它並不完美。
三、混沌理論的誕生
還原論之下,世界是確定性的。
而混沌理論的出現,對它重重地來了當頭一棒。
19世紀末期,數學家、物理學家龐加萊在研究天體物理問題時就發現了混沌現象。
可惜,人們並未給予重視,其後沒有人對此跟進研究。
一直到了1960年的一天,麻省理工學院的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為了驗證天氣預報結果,將天氣預測的數學方程式的變量有效位從原來的6位減為3位,也就是說,將原先設定的計算小數點後6位減為計算小數點後3位。
結果,3位的結果和6位的結果居然大相逕庭,他得到了兩幅截然不同的圖畫,上面標出了兩種極不相同的天氣系統。
這個情況可以總結為:
初始條件只是十分微小的變化,但經過不斷放大(經過乘數、函數、指數……),對未來的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
1963年,洛倫茲提出了混沌理論,其英文名為Chaos theory。
「一切事物的原始狀態,都是一堆看似毫不關聯的碎片,但是這種混沌狀態結束後,這些無機的碎片會有機地匯集成一個整體。」
這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裡」,這就是混沌理論。
混沌理論是20世紀人類科學三大科學成就之一。
它使人們開始慢慢意識到,原來像天氣這種一直被視為確定性的系統,也存在隨機性,能夠產生極端複雜的變化、行為不可預測的現象。
這些隨機現象的產生,往往源於不起眼的、微小的初始條件。
但是,誰會在意,或者誰可能關注到所有微小事件呢?!
更不要說對它們都進行了分析!
不過,天氣雖然是一個混沌系統,但它還是受自然法則的約束。
因此,短期的天氣預報有著合理的準確性。
四、詩意的蝴蝶效應
相比混沌理論,蝴蝶效應這個名詞更加流行,它的來歷是,1963年洛倫茲在提交給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舉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
之後,洛倫茲在演講和論文中改用了更詩意的蝴蝶: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其背後揭示的原理是:
蝴蝶扇動翅膀這麼微小的運動,也會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產生微弱氣流,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五、混沌理論進軍華爾街
混沌理論推出後,轟動一時。
科學界,甚至就連騙子界,都以研究、應用該理論為一種科技流行。
永遠不要懷疑人家騙子行業的專業與敬業。
世界上幾乎每一次真的或是假的新科技,都少不了騙子的深度參與。
總而言之,混沌理論就像一把新錘子,科學家的眼中開始到處都是混沌系統。
因為經濟同樣不可預測,於是有專家認為,經濟如同天氣一樣,是一個混沌系統。
1980年,美國經濟學家司圖澤首先將混沌理論應用於經濟學。
1987年,詹姆斯·格萊克在其《混沌:一門新科學》中廣泛使用混沌概念。
此後,人們開始不斷嘗試把混沌理論應用於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
當年,科學家敢於大批進入華爾街,信心背後的強力支撐,就是被他們視為所向披靡的大利器的——混沌理論。
他們、媒體、華爾街都認為,股市也像天氣是個混沌系統,雖然長期預測不靠譜,但短期內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是可預見的。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大家都對混沌理論在股市大殺四方寄予厚望。
有了金主的資助,再加上對未來財富的強烈憧憬和預期,科學家日以繼夜地工作著。
他們從大量歷史數據中挖掘股市的混沌結構模型,並創造出了數百個非線性方程式。
可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所採用的套路還是陷入了還原論,還是用歷史數據創造出方程式,再拿它們去運算驗證歷史數據,最後,從中發現結果或調整後的結果可以匹配歷史數據的候選方程式,並將其設定為支撐理論的公式。
有沒有用?
只要看看股神的桂冠在哪裡,也就知道了。
股市是零和博弈,它最大的魅力就是,從來沒有一招見效的秘笈。
想賺錢,要不然投資於資產,用時間換金錢(價值投資);要不然投資於機會,用概率換金錢(投機)。
而且,凡是和金錢相關的事,從來不會有秘密,就算真有賺錢的絕招,也很快會被大家知道,然後快速失效。
最終,混沌理論在投資領域的應用被描述為「沿著一條漆黑的胡同前行。」
1996年,《經濟學人》雜誌中一篇名為《烏雲下的混沌》總結道,「從宿命論的混沌學中賺錢的最好方法是給混沌學著書立說。」
後來,科學界終於承認了一個現實:混沌理論只算是複雜性科學的一個子集,只能被應用到物理學體系的一個有限分支上,比如:天氣和流體漩渦,它在經濟領域的應用已被證明失敗!
所以,不要相信任何打著混沌理論販賣投資秘技的人,他們100%是騙子。
不然,他為什麼不去申請諾貝爾經濟學獎?還用靠賣秘技生存嗎!
六、有人用數學模型賺到大錢了!
既然混沌常常因為微小事件造成。
那麼,如果能夠記錄並判斷所有微小的事件,這樣計算的結果會不會更準確些?
儘管以混沌理論為基礎的數學模式嘗試在金融中已經失敗過了。
但是,複雜性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們,依然篤信模型。
比如:他們一直在致力打造一個有「生命」的股市模型,就像真實的股市那樣,據說,效果不錯。
現實中,也有人靠這個思路賺到了大錢。
他叫詹姆斯·西蒙斯,連塔勒布都對他推崇備至,稱其為偉大的數學家。
他的文藝復興科技公司設計了一臺巨型機器來進行跨市場套利交易。
截止到2019年6月,該公司的大獎章基金自1988年以來的年化費前收益達到66%,費後39%,連續27年回報率打敗巴菲特。文藝復興的總規模已高達650億美元。
就連2008年資貸危機的那年,大獎章盈利86%,西蒙斯個人盈利20億美金,正式進入對衝基金頂級大佬行列,邁向人生巔峰。
西蒙斯從來不僱傭經濟學家、華爾街精英和高級分析師,他只用物理學家、數學家、統計學家,當然還有電腦專家。
這麼多牛人在一起,就是為了讓這臺機器能夠模仿藍領人士的買賣方式,然後再進行投資決策。
為此,文藝復興收集了行情、財報、新聞等所有可以收集到的信息,爭取提前3秒、3分鐘、3小時、3天、3周、3個月預測價格的變化。
顯然,這個路線很有道理,因為所有投資者的投資決策都源於信息。
這就像排在史上最偉大的22位投資人第十九位、世界級短線殺手——麥可·斯坦哈特。
他每年會付給華爾街經紀人的交易佣金高達3500萬美元。
這筆錢並不是為了得到內幕消息。
他甚至在自己出貨時,也故意製造類似的內幕和預言。
斯坦哈特慷慨掏錢的主要目的是,保證自己第一時間知道華爾街會有什麼消息傳出去。
然後判斷該消息在市場中會引起什麼樣的反應,從而比別人保持一點點優勢。
因為,華爾街一些公司的影響力非常大,他們的觀點和看法往往會在一定程度左右市場走勢,而斯坦哈特並不輕易相信這些看法,他只希望那些聽到這些信息的投資者認為是對的就夠了,這樣他就有了操作行情的時間和空間。
而且,為了更像投資者的行為,文藝復興「每時每刻都是買入賣出,賣出買入,靠活躍賺錢。」
不過,雖然它每天會下單15000~30000筆,但與常說的高頻交易不大一樣。
高頻交易一般指持倉時間很短的交易,比如持倉幾十秒、幾分鐘。
而文藝復興的機器則一般會持倉1~2天。
顯然,在短期內,如果能夠比較準確地判斷出大多數投資者的決策可能,自己或是提前,或是反向操作,就能賺錢。
這其實就是凱恩斯選美理論的實踐。
也就是,不要選自己認為美的,而是選擇大多數人認為美的,即使在你看來,那個女人已經醜翻了天。
最後,坤鵬論在想,大數據為何被稱為未來的石油,因為,人們認為,它真正的最大價值在於此。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