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不是還原論不明白,只是這個非線性的世界太複雜

2021-01-10 坤鵬論

不要相信任何打著混沌理論販賣投資秘技的人,他們100%是騙子。——坤鵬論

在閱讀和分享《反脆弱》時,坤鵬論的腦海中總是不斷閃現複雜性科學的相關知識。

兩相驗證,總會心有戚戚然。

所以,在分享之初,我就和大家約定了,最後一定要重溫複雜性科學。

前幾天,從科學之母的哲學開始講起,我們應該大致明白了,為什麼當今科學界與學科界都如此盛行數學模型?

為什麼像經濟學這樣的社會科學也能理直氣壯地把自己當成科學,大搞各種預測,即使從來沒準過,也沒防住過經濟危機,依然還大言不慚地繼續大話未來?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如今科學的方法論以還原論為王,以及物理學統治科學的現狀。

從寫完複雜性科學的相關文章到現在,也有一段時間了。

正好借這個機會,就再和大家一起複習一下複雜性科學的幾個重點名詞。

懂了它們,你就能更好地讀懂《反脆弱》,讀懂《黑天鵝》,甚至讀懂這個世界的許多不可思議。

當然,最關鍵的作用還在於,可以令自己儘量不會淪為韭菜。

因為懂點複雜性科學,你就:

不再相信任何預測,特別是關於經濟的、關於股市的;

在遇到類似黑天鵝這樣的事件時,不會驚慌失措;

看事看人心中會更加明亮,獲得心靈的自由,整個人會淡定很多;

更加相信任何堅持與付出都是有意義的,未來無法預測,但未來絕對不會虧待一直提燈前行的人;

……

今天,坤鵬論先概括性地講一下線性的還原論為什麼無法解釋非線性的世界,也就是複雜性科學誕生的前提。

一、線性的還原論算不出小鳥飛向何方

前面,坤鵬論講了還原論誕生的原委。

還原論幫助人類完成了幾百年的科技發展,速度前所未有。

在還原論眼中,世界是線性的。

所以,世界是簡單的、是穩定的、是完美的。

從方法論上講,線性分析是一種科學主義。

它與確定性、統一性、秩序等概念密切相關。

如果世界是線性的,我們就會如同站在一條筆直的大道上,一眼可以望到盡頭。

即使暫時人眼看不到,只要藉助科學、藉助類似望遠鏡的設備,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未來。

在線性系統中,系統的各部分都可以獨立運作,即使相互穿越,也能保持各自的特點。

就像我們看到的那一縷陽光、那一線雨絲、那一片雪花。

就如同我們聽到的叢林中百鳥鳴唱中各種鳥兒的獨特叫聲。

因此,光線運動、聲音傳播都是線性系統。

另外,工廠的流水線也是典型的線性系統,如果不算工人的話。

線性世界裡,越是宏觀的系統,越可以用牛頓力學準確、近似地描述,特別是在沒有摩擦的宇宙中。

所以,科學家可以精確地算出日食、月食等各種天象出現的時間,能夠讓衛星發射到指定的空間運行軌道。

同樣,在線性系統中,因為一切可見,只要給了初始條件和邊界條件,其後的演變就一定會按照物理定律發展。

那麼,我們只要掌握了正確的物理學定律,就可以清晰預見到未來的任何時刻會是何種模樣。

那麼,我們也應該在今天就能清晰地知道明天、後天、大後天……

甚至我們一出生,甚至,沒出生時,就能看到我們的整個人生了。

顯然,事實並非如此,顯然,我們的世界並不是線性的。

比如:將一塊石頭向空中扔出去,根據物理規律,我們能夠判定石塊會沿著一條拋物線的軌跡飛出去,落下來。

但是,如果把石頭換成一隻活生生的小鳥呢?

小鳥的運行軌跡絕對不會像與它體重相同的石塊一樣。

因為它是生命,它還會飛。

就算我們找來最艱深的數學模型來預測小鳥飛行的方向,也是披著科學外衣的瞎猜。

所以,是不是複雜性系統,有一個最簡單的標準——看其組成的個體有沒有生命。

二、還原論拼不回去一隻活的小鳥

還原論的核心觀點是:

羊群由羊只組成;

鐘錶由全部零件裝配而成;

國民收入等於一國國民的個人收入相加……

總之,事物整體一定等於部分之和,不多也不會少,可拆卸,同樣可還原。

繼續拿一隻活的小鳥為例。

它確實可以用還原論分解為器官、細胞、基因。

但是,全部基因加起來也不會等於小鳥,因為單純的基因數量相加,沒有生命。

生命現象決定了小鳥這一整體大於構成它的各部分之和。

未來學家託夫勒曾說過:「在當代西方文明中得到最高發展的技巧之一就是拆零,即把問題分解成儘可能小的一些部分。我們非常擅長此技,以致我們竟然時常忘了把這些零件重新裝到一起。」

正是這種不可逆轉的現象,開始讓一些科學家們陷入思考和探索。

隨著不斷的思考,不斷的爭論,不斷的發現……

人們終於承認了下面這個現實:

世界其實是非線性的,所以世界是複雜的,存在著大量不確定性,它並不完美。

三、混沌理論的誕生

還原論之下,世界是確定性的。

而混沌理論的出現,對它重重地來了當頭一棒。

19世紀末期,數學家、物理學家龐加萊在研究天體物理問題時就發現了混沌現象。

可惜,人們並未給予重視,其後沒有人對此跟進研究。

一直到了1960年的一天,麻省理工學院的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為了驗證天氣預報結果,將天氣預測的數學方程式的變量有效位從原來的6位減為3位,也就是說,將原先設定的計算小數點後6位減為計算小數點後3位。

結果,3位的結果和6位的結果居然大相逕庭,他得到了兩幅截然不同的圖畫,上面標出了兩種極不相同的天氣系統。

這個情況可以總結為:

初始條件只是十分微小的變化,但經過不斷放大(經過乘數、函數、指數……),對未來的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

1963年,洛倫茲提出了混沌理論,其英文名為Chaos theory。

「一切事物的原始狀態,都是一堆看似毫不關聯的碎片,但是這種混沌狀態結束後,這些無機的碎片會有機地匯集成一個整體。」

這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裡」,這就是混沌理論。

混沌理論是20世紀人類科學三大科學成就之一。

它使人們開始慢慢意識到,原來像天氣這種一直被視為確定性的系統,也存在隨機性,能夠產生極端複雜的變化、行為不可預測的現象。

這些隨機現象的產生,往往源於不起眼的、微小的初始條件。

但是,誰會在意,或者誰可能關注到所有微小事件呢?!

更不要說對它們都進行了分析!

不過,天氣雖然是一個混沌系統,但它還是受自然法則的約束。

因此,短期的天氣預報有著合理的準確性。

四、詩意的蝴蝶效應

相比混沌理論,蝴蝶效應這個名詞更加流行,它的來歷是,1963年洛倫茲在提交給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舉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

之後,洛倫茲在演講和論文中改用了更詩意的蝴蝶:

「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其背後揭示的原理是:

蝴蝶扇動翅膀這麼微小的運動,也會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產生微弱氣流,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五、混沌理論進軍華爾街

混沌理論推出後,轟動一時。

科學界,甚至就連騙子界,都以研究、應用該理論為一種科技流行。

永遠不要懷疑人家騙子行業的專業與敬業。

世界上幾乎每一次真的或是假的新科技,都少不了騙子的深度參與。

總而言之,混沌理論就像一把新錘子,科學家的眼中開始到處都是混沌系統。

因為經濟同樣不可預測,於是有專家認為,經濟如同天氣一樣,是一個混沌系統。

1980年,美國經濟學家司圖澤首先將混沌理論應用於經濟學。

1987年,詹姆斯·格萊克在其《混沌:一門新科學》中廣泛使用混沌概念。

此後,人們開始不斷嘗試把混沌理論應用於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

當年,科學家敢於大批進入華爾街,信心背後的強力支撐,就是被他們視為所向披靡的大利器的——混沌理論。

他們、媒體、華爾街都認為,股市也像天氣是個混沌系統,雖然長期預測不靠譜,但短期內在一定程度上應該是可預見的。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知,大家都對混沌理論在股市大殺四方寄予厚望。

有了金主的資助,再加上對未來財富的強烈憧憬和預期,科學家日以繼夜地工作著。

他們從大量歷史數據中挖掘股市的混沌結構模型,並創造出了數百個非線性方程式。

可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所採用的套路還是陷入了還原論,還是用歷史數據創造出方程式,再拿它們去運算驗證歷史數據,最後,從中發現結果或調整後的結果可以匹配歷史數據的候選方程式,並將其設定為支撐理論的公式。

有沒有用?

只要看看股神的桂冠在哪裡,也就知道了。

股市是零和博弈,它最大的魅力就是,從來沒有一招見效的秘笈。

想賺錢,要不然投資於資產,用時間換金錢(價值投資);要不然投資於機會,用概率換金錢(投機)。

而且,凡是和金錢相關的事,從來不會有秘密,就算真有賺錢的絕招,也很快會被大家知道,然後快速失效。

最終,混沌理論在投資領域的應用被描述為「沿著一條漆黑的胡同前行。」

1996年,《經濟學人》雜誌中一篇名為《烏雲下的混沌》總結道,「從宿命論的混沌學中賺錢的最好方法是給混沌學著書立說。」

後來,科學界終於承認了一個現實:混沌理論只算是複雜性科學的一個子集,只能被應用到物理學體系的一個有限分支上,比如:天氣和流體漩渦,它在經濟領域的應用已被證明失敗!

所以,不要相信任何打著混沌理論販賣投資秘技的人,他們100%是騙子。

不然,他為什麼不去申請諾貝爾經濟學獎?還用靠賣秘技生存嗎!

六、有人用數學模型賺到大錢了!

既然混沌常常因為微小事件造成。

那麼,如果能夠記錄並判斷所有微小的事件,這樣計算的結果會不會更準確些?

儘管以混沌理論為基礎的數學模式嘗試在金融中已經失敗過了。

但是,複雜性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們,依然篤信模型。

比如:他們一直在致力打造一個有「生命」的股市模型,就像真實的股市那樣,據說,效果不錯。

現實中,也有人靠這個思路賺到了大錢。

他叫詹姆斯·西蒙斯,連塔勒布都對他推崇備至,稱其為偉大的數學家。

他的文藝復興科技公司設計了一臺巨型機器來進行跨市場套利交易。

截止到2019年6月,該公司的大獎章基金自1988年以來的年化費前收益達到66%,費後39%,連續27年回報率打敗巴菲特。文藝復興的總規模已高達650億美元。

就連2008年資貸危機的那年,大獎章盈利86%,西蒙斯個人盈利20億美金,正式進入對衝基金頂級大佬行列,邁向人生巔峰。

西蒙斯從來不僱傭經濟學家、華爾街精英和高級分析師,他只用物理學家、數學家、統計學家,當然還有電腦專家。

這麼多牛人在一起,就是為了讓這臺機器能夠模仿藍領人士的買賣方式,然後再進行投資決策。

為此,文藝復興收集了行情、財報、新聞等所有可以收集到的信息,爭取提前3秒、3分鐘、3小時、3天、3周、3個月預測價格的變化。

顯然,這個路線很有道理,因為所有投資者的投資決策都源於信息。

這就像排在史上最偉大的22位投資人第十九位、世界級短線殺手——麥可·斯坦哈特。

他每年會付給華爾街經紀人的交易佣金高達3500萬美元。

這筆錢並不是為了得到內幕消息。

他甚至在自己出貨時,也故意製造類似的內幕和預言。

斯坦哈特慷慨掏錢的主要目的是,保證自己第一時間知道華爾街會有什麼消息傳出去。

然後判斷該消息在市場中會引起什麼樣的反應,從而比別人保持一點點優勢。

因為,華爾街一些公司的影響力非常大,他們的觀點和看法往往會在一定程度左右市場走勢,而斯坦哈特並不輕易相信這些看法,他只希望那些聽到這些信息的投資者認為是對的就夠了,這樣他就有了操作行情的時間和空間。

而且,為了更像投資者的行為,文藝復興「每時每刻都是買入賣出,賣出買入,靠活躍賺錢。」

不過,雖然它每天會下單15000~30000筆,但與常說的高頻交易不大一樣。

高頻交易一般指持倉時間很短的交易,比如持倉幾十秒、幾分鐘。

而文藝復興的機器則一般會持倉1~2天。

顯然,在短期內,如果能夠比較準確地判斷出大多數投資者的決策可能,自己或是提前,或是反向操作,就能賺錢。

這其實就是凱恩斯選美理論的實踐。

也就是,不要選自己認為美的,而是選擇大多數人認為美的,即使在你看來,那個女人已經醜翻了天。

最後,坤鵬論在想,大數據為何被稱為未來的石油,因為,人們認為,它真正的最大價值在於此。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

相關焦點

  • 坤鵬論: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
    等類似想法,因為90%以上的時候你其實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回事。——坤鵬論隨著不斷地學習、思考,坤鵬論越來越感覺到,很多我們所謂的常識真的經不起推敲和深究,甚至只要稍稍用簡單的邏輯拷問,便會敗下陣來。另外,在還原論,物理主義那裡,世界歸根結底是粒子的集合。可是,印象、感受質似乎並不是粒子。那麼,它們又該置於這個世界的什麼位置?主觀的印象、感受質又是怎樣從作為物質的大腦中生成的?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人就是這樣,學問高和人品好不是因果關係。想想也很正常,如果兩者真能劃上等號,隨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人類早該聖人遍地走,世界早已和平。——坤鵬論胡塞爾之後,他的兩位學生馬克斯·舍勒和馬丁·海德格爾,被認為是現象學的衣缽傳承。舍勒是毋庸置疑的接班人,他為現象學在各社會學科的實際應用所做貢獻有目共睹,成就斐然。
  • 坤鵬論:信息是熵?錯!
    要想正確理解香農的信息熵,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香農他老人家只關心字數,而不關注信息內容和質量。——坤鵬論再次對今天的文章修訂的時候,坤鵬論發現,「信息不是說了什麼,而是還能說什麼。」這個總結簡直絕妙、經典至極。
  • 坤鵬論:沒有信息熵,就不可能在電腦和手機上聽音樂、看電影?
    你不知道?基本上並不代表沒有!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坤鵬論一、信息熵為了讓信息壓縮得更小通過前面幾天坤鵬論的分享學習,相信大家已經明白了信息熵在通信系統中的核心作用之一——如何把信息量最大化。香農研究的重點是,在通信中,信息以多長的一組編碼為合理,太短,無法正確還原,太長,就有冗餘,損失效率。所以信息熵公式不是文字效率公式,是碼長的節約或冗餘,而不是信息本身的節約或冗餘。
  • 坤鵬論:柏拉圖的著作原本只是為了普及哲學?
    《自然神學》以下面這段著名的段落開頭:「我走在荒野上,不小心給石頭絆了一跤,要是有人問我那塊石頭怎麼會在那裡,我也許可以回答:『它一直都在那裡!』即使我知道它不是,這個答案也不容易被證明是荒謬的。但是,要是我在地上發現了一個鐘錶,此時有人問我那個鐘錶怎麼會在那裡,我就不能回答:『據我所知,它一直都在那裡。』」
  • 坤鵬論:一切,為意識而存在?
    我思故我在,我不思我就消失。——坤鵬論經過了以下階段性系列文章的追根溯源:《人的大腦可能本身就是一部機器!》《還原論尋靈魂不遇 活力論復活助陣》我們應該明白,科學界都不否認意識的存在,只是更多篤信還原論的科學家認為它是物質的,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
  • 坤鵬論:香農說,信息是能夠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
    從宣傳角度看,許多時候,不一定是事情本身大,只是它被重複的次數夠多。——坤鵬論前兩天,我們充分討論了信息的特徵。這個世界上,牛人都是從改變自己開始,正如芒格所說,要想得到什麼,先得讓自己配得上。改變不了世界,就改變自己。正如坤鵬論所說,不要整天改變這個,改變那個,其實我們常常連自己的孩子都改變不了。
  • 坤鵬論:芝諾的悖論(上)
    哲學,愛的是智慧,是要將其學到為己所用,而不是傻傻地崇拜,惟命是從。 ——坤鵬論 我們該秉承的認知是,只要能夠在歷史留名的哲學家,他們必然有其過人之處,具有智慧;同時,這個世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沒有一種哲學理論是白璧無瑕的。 另外,哲學,愛的是智慧,是要將其學到為己所用,而不是傻傻地崇拜,惟命是從。 還有朋友說,我怎麼覺得他們每個人都說得很有道理呢?
  • 坤鵬論:尼採的進化觀 「審判」達爾文
    三、尼採的進化觀黑格爾與基督教都認為,人類有著共同的目標,歷史朝著這個目標不斷進步前行。但是,尼採認為,在上帝已死的虛無主義世界中,人類已經喪失了朝著目標活下去的氣力,轉而只求懶散地活過每一天。在《文字塑造了人類、知識、文明和歷史》中,坤鵬論還介紹一種假說——因為語言障礙阻止了尼安德特人完成自我進化的飛躍,最終倒在了進化之路上,被造物主淘汰出局。與單一起源論相反的是,多地區說。它認為,人類是從在世界上許多地方分別而又幾乎同時出現的直立人種群進化而來的。
  • 坤鵬論:你可以不懂物理 但不能不明白能量守恆定律
    ——坤鵬論不管是複雜性科學的混沌,還是《從自然界的未解之謎到流動裡面的人生哲理》所說的湍流等概念,它們背後都暗含著一個現象——從有序到無序、混亂。這個現象不得不讓人想起了——熵。其中的道理很簡單,你不知道人家的語言符號組合規律,俗稱不懂人家的語言。語言,不僅指各個國家、各個民族所使用的交流符號,還包括各種學科的專用語言。因此,在開始下面的內容前,坤鵬論先普遍幾個與文章相關的熱力學基礎名詞。
  • 坤鵬論:懸置,把一切先放進括號裡!
    絕對不聽他說,絕對只看他做。因為,話一出口,必帶節奏,甚至只要是用語言表述出來的東西,都會失真。——坤鵬論在這幾天的寫作過程中,坤鵬論發現,自己對現象學的認知竟然默默地有了明顯提升。這就是輸出學習法的最好體現,也是寫作的最大快樂所在。因為,這個世界上,不能用錢買到的東西很少很少,認知就是一個。
  • 坤鵬論:讀懂了冪律,就讀懂了成功曲線
    這個世界,沒有碰撞,沒有矛盾,沒有對立,就無法摩擦產生新的火花,沒有火的世界,是寂滅和黑暗。——坤鵬論坤鵬論在《讓我們生存在混沌邊緣!》中講過,混沌邊緣是複雜性系統的最佳表現之境地。但是,它很難保持。前面我們講過,複雜性系統具有非線性的特徵,它的源頭就是自組織行為。
  • 坤鵬論:西方哲學第一人
    就在這個不同種族、語言和宗教相互混雜的城市裡,誕生了希臘以及西方世界的科學和哲學。雖然後世斷言他沒有寫下他的科學和哲學原理,但是,至少有四篇論著可以歸在他的名下:《航海星象學》、《論起源》、《論二至點》及《論二分點》。不過,這些著作都已失傳,只是題目被保存下來。
  • 坤鵬論:一切都是已經決定好的嗎?
    不過,它在很多時候與科學界的還原論可以相提並論,甚至是同義詞。決定論認為:世界上出現的所有事情或狀態中必有先行原因,一切結果都必定存在一個原因,這是作為自然法則(物理法則)的因果律。細一想,不對啊!按照決定論的說法,大爆炸其實也是被決定的,那麼最初的決定還得在之前的之前的之前……西方哲學家、科學家一直執著地尋找這個「之前」的「之前」,他們堅信一切都不是無中有生的。
  • 坤鵬論:人類的教授教鳥兒如何飛翔!
    ——坤鵬論前面的文章講了人類的兩種知識,一個是實踐出真知,一個是學校裡學會的東西。本來人類一直靠著前者進步到現在,結果當今的知識型社會卻主要被後者所統治。在講倖存者偏見時,坤鵬論提到過沉默的證據。也就是,當我們盛讚英雄時,很少想過去問問沉默的失敗者或者無法說話的參與者。那些聽課的鳥兒也是課堂的主角,更是飛翔的唯一主角。但是,它們寫不出人類的論文和書籍。
  • 坤鵬論:為什麼同一本書中文版比英文版薄?
    信息熵高,不代表說的話、寫的文字的品質和內涵就比別人高。——坤鵬論一、香農如何計算文字系統的信息熵?在只關心文字數量不考慮內容的香農眼中,管它是英文字母,還是漢字,都只是一個符號而已。這就是坤鵬論早先提到的,很多看似複雜無解的事情,只有敢於用奧卡姆剃刀披荊斬棘般地精簡後,才能找到清晰的路徑。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記憶是一切智慧之母,記憶產生知識,而語言和文字存儲了記憶,就是它們塑造了人類、知識、文明和歷史,任何一門學問,都是一種對世界的言說,沒有言說就不會有學問,哲學也是如此。——坤鵬論不得不承認,巴門尼德否定現象和運動的觀念太過離經叛道。特別是「眼見也不為實」讓人們實在難以接受。
  • 坤鵬論:熵,粉墨登場!
    ——坤鵬論網上有很多關於熵的文章,寓意豐富,總是讓人浮想聯翩,心馳神往。其實,熵最初被克勞修斯提出來的時候,真沒那麼多涵義。還記得坤鵬論在《湧現告訴我們,簡單做起+傻傻地堅持,突變必然會來!》提到的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正是他最早提出了數字是萬物的本原,數是宇宙的真正奧秘和組成部分。後來還有諸如:英國哲學家羅吉爾·培根說,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
  • 坤鵬論:讀《高爾吉亞篇》學蘇格拉底的三段論(中)
    而謊言則代表著不確定性,一個謊言要用無數個謊言去掩飾,於是無數不確定性纏繞,風險自然會非線性增長。金融為什麼總會爆發危機,甚至成為了它的宿命?其中內在的邏輯就是,金融是謊話、故事、童話……連篇的行業。所以,想在金融中活久見,最有效的也是以真實為永遠的目標——儘自己最大努力追求真實,獲得最大的確定性,而不是虛幻的未來收益。——坤鵬論不少朋友很好奇蘇格拉底是如何在對話中擊敗對方的。
  • 坤鵬論:為什麼哲學與修辭學如此對立不容?(上)
    憤世嫉俗往往源於太喜歡這個世俗,其中道理很簡單——絕大部分的恨源於愛而不得。——坤鵬論坤鵬論寫到這裡,大家一路跟著讀到這裡,我們基本也了解了哲學與修辭學一直的關係。自古希臘時期起,它們便處於對立關係,時而緊張,時而緩和。直到現代,哲學界自己開始反思後,它們才慢慢走到了一起。修辭學與哲學為什麼火水不能相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