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一切,為意識而存在?

2020-12-03 坤鵬論

我思故我在,我不思我就消失。——坤鵬論

經過了以下階段性系列文章的追根溯源:

《人的大腦可能本身就是一部機器!》

《追根溯源尋找還原論的哲學鼻祖》

《亞里斯多德和隱德萊希》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斯賓諾莎說全是神的安排》

《一切皆物質,一切皆物理——心靈哲學的物理主義》

《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

《還原論尋靈魂不遇 活力論復活助陣》

我們應該明白,科學界都不否認意識的存在,只是更多篤信還原論的科學家認為它是物質的,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

但是,從實驗的角度,人類已經把大腦翻了個底兒朝天,也沒有找到它的蹤影。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拋棄意識到底是物質還是非物質的執念,一起思考一些更實際的問題。

第一,我們可以得出——人類存在的本質是思考。

誰來思考?

是哲學家的意識、靈魂、精神,是科學家的大腦!

而我們所有的感受,不管是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又都是意識的產物(感受質)。

那麼,我們完全可以認為,我們的肉體歸根結底為了意識而存在著。

我們的血肉之軀不過就是意識的廣延(延伸),純粹是為意識而服務。

並且,它們正如笛卡爾所定義的廣延之物,可以對其長、寬、高進行物理測量。

我思故我在,我不思我就消失。

確實,只要意識的生存之地——大腦,能夠繼續運轉,能量供給不斷,即使缺胳膊斷腿,人照樣可以存在。

但是意識消散,大腦停止工作,軀體也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最終也會消亡。

從這一點看,它們的關係非常明顯。

人類靠著意識,使得技術不斷發展和進步,其最終效果就是不斷地從體力勞動中脫離出來,更多從事運用意識的腦力工作。

這種趨勢是不是意識自我進化需求指示下的結果呢?

顯然,意識需要通過學習和實踐進化。

相比而言,腦力勞動才是它最喜歡的,體力勞動的意義不過是為了它的存在。

所以,它幫助人類發現了電,發明了機械,讓那些對學習沒有太多幫助的工作越來越自動化,從而省出時間來,使得學習本身成為一種主要的產生和消費。

為了讓人類學習得更方便、更快捷,它又幫助人類創造了文字、印刷術、網際網路,使得學習資料——信息的獲取變得輕而易舉。

所以說電子時代是開啟心智的時代,一點都不為過。

再往大的層面講,大自然這個造物主的最終目的是自我的不斷演化,而演化需要的是個體的不斷演化。

作為人類,只有在意識的控制下不斷創造、發展、進化,才能做到整體的進化。

換言之,人類除了意識之外,所有肉體器官似乎都是意識生存、成長、進化的工具而已。

在進化過程中,意識發現其他器官已經不能滿足它的需求,於是便開始用非血肉的無生命物體複製器官的功能,延伸器官的功能。

想想人類歷史的工具發展,以及我們正在使用的大量機械吧!

再後來,意識已經不甘於只在人的身體內發揮作用,它「號令」人類建築了網際網路,使得它也能夠延伸得更遠、更廣。

第二,人的智能到底又來自哪裡?

經過對意識與大腦的學習和思考,我們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意識。

不管是它是無形的,還是大腦中某個部分,誰都不否認人類的智能源於它。

但是,它依然是個不解之謎。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現在的人工智慧,還不配用智能這兩個字。

我們複製神經網絡,但它們歸根結底不過是意識的外延之物而已。

自從人類知道了大腦的作用之後,就開始不懈地追求著複製大腦。

但是,如今所謂的人工智慧、複製人類,更確切地表述應該是人工大腦、複製大腦。

第三,個人意識決定個人行為其實是錯覺。

2008年,神經學有個試驗證明,個人意識決定個人行為其實是錯覺。

被試者首先連接一臺機器,該機器會檢測被試者腦部血氧濃度變化,通過此來判斷被試者做選擇時大腦活動的區域。

被試者只需要在屏幕上出現一些字母符號的時候,隨機地按下左鍵或者右鍵。

結果令人驚訝,在被試者按鍵的前6~8秒,甚至9~10秒,大腦就已經決定好了要按下左鍵還是右鍵。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們以為自己擁有自由意識,其實只是大腦的傀儡而已。

而我們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做決定之前,就已經做好了決定。

太可怕了!

這樣的話,我們真的正如斯賓諾莎所說的,就像一塊被拋出去的石頭,自以為是靠自己的能力在飛翔。

這個實驗背後的細思極恐說,我們認為自己想去做一件事情,這個決定是我們自己的決定,其實不完全是,就好像自己被騙了還樂呵呵地幫騙子數錢,這個騙子好像還是自己。

到底是自我在生活,還是什麼在操控著我們?

是我們的意識、靈魂?還是說是第四維度的我們?

我們是不是本來就是一個個提線木偶的存在,只是自己不知道?

……

這個科學實驗只是將這個現象挖掘出來,但是,卻無法對其進行解釋。

科學家只能用潛意識、底層意識這樣的詞來籠統概括。

就像弗洛伊德提出的,人的大部分行動是由理性無法掌控的潛意識所支配的。

第四,缸中之腦。

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希拉蕊·懷特哈爾·普特南曾提出過名為缸中之腦的思想實驗,將笛卡爾的懷疑論模擬了出來。

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瘋狂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

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

對於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自身的運動、身體感覺都可以輸入。

這個腦還可以被輸入或截取記憶(截取掉大腦手術的記憶,然後輸入他可能經歷的各種環境、日常生活)。

他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感覺」到他自己正在這裡閱讀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你看到的世界也好,摸到某物的感覺也好,也許都不過是計算機向缸中之腦輸送的信息。

而且,我們無法證明事實並非如此!

而這個思想實驗正如笛卡爾的發問——世界真的實際存在嗎?

即使是現在,人類依然沒有任何方法能證明它。

著名電影《楚門的世界》、《黑客帝國》就是以缸中之腦為題材的,同時,莊周夢蝶般的假想也極大地影響了這部電影的基本架構。

而莊周夢蝶與「我思故我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個世界是夢境,還是現實?

從常識角度,區分夢境和現實也許非常重要。

但是,沒有任何確鑿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一分區。

而莊周夢蝶在哲學上被稱為物化——泯除事物差別、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

物化是一種物我互為主體的移情,是「天人合一」。

物化的最高境界是物我互化,這是一種忘我的精神境界——莊子稱其為心齋,和西方心理學所說的的心流類似。

心空了,才需要實物充實,口渴了,才需要甘泉滋潤。

心境虛空,才能排除先入之見,做到最為本真的直觀。

由於心境的虛空而陷入焦渴,迫使人們去發現、去索取,產生創造的動力。

莊子認為,生和死、醒與夢,以及一切事物間的差別都是相對的。

其實它們都是由「道」變化出來的不同物象,根本上完全一致。

因此,它們之間的生死差別、彼我區分沒有必要去追究了,就象沒有必要去搞清楚究竟是莊周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為莊周一樣。

而聖人就是從根本上取消了萬物間的差別、對立,而任之自然、隨物變化,從而進入「物化」的境界。

所以,人不應該計較自己是蝴蝶還是人,無論這個世界是不是夢,都要珍惜並充分享受生活賦予的當下——活在當下。

由此,我們能深刻地體會到東方思維和西方思維的區別。

另外,自從對哲學有了比較多的學習和了解後,坤鵬論發現,很多電影的立意源於哲學,它們基本都會有不少的票房和口碑成績。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

相關焦點

  • 坤鵬論:懸置,把一切先放進括號裡!
    ——坤鵬論在這幾天的寫作過程中,坤鵬論發現,自己對現象學的認知竟然默默地有了明顯提升。這就是輸出學習法的最好體現,也是寫作的最大快樂所在。因為,這個世界上,不能用錢買到的東西很少很少,認知就是一個。今天讓我們繼續快樂地學習現象學,學習它的方法——現象學還原,這裡面就有這個系列的源起——懸置。
  • 坤鵬論:一切都是已經決定好的嗎?
    ——坤鵬論坤鵬論在文章中曾多次提到過決定論,但是,查了查後才發現,以前並沒有對其進行過比較詳細的解釋。本著消滅任何一個「其實並不懂的常識」的理念,今天就來分享我對它的學習和思考。而以道家為代表的東方哲學思想則認為,世間萬物都是從「無」開始,從「無」生出「有」,又從「有」發展成萬物。關於道家的哲學思想,坤鵬論在後面專門整理出來了,可以對照參考。既然大腦也屬於自然物質,也是粒子構成,那就必然遵循因果律這一法則,其中並沒有自由意志進入的餘地。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坤鵬論胡塞爾之後,他的兩位學生馬克斯·舍勒和馬丁·海德格爾,被認為是現象學的衣缽傳承。舍勒是毋庸置疑的接班人,他為現象學在各社會學科的實際應用所做貢獻有目共睹,成就斐然。而海德格爾則比較難以歸類,關鍵就是其志並不想僅囿於現象學,他的目標是自成一派的哲學大宗師。
  • 坤鵬論: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
    ——坤鵬論隨著不斷地學習、思考,坤鵬論越來越感覺到,很多我們所謂的常識真的經不起推敲和深究,甚至只要稍稍用簡單的邏輯拷問,便會敗下陣來。今天,坤鵬論繼續分享心靈哲學的另一派——二元論,看過後,相信你會對上面這段話更有感觸。心靈哲學的二元論包括實體二元論和性質二元論。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記憶是一切智慧之母,記憶產生知識,而語言和文字存儲了記憶,就是它們塑造了人類、知識、文明和歷史,任何一門學問,都是一種對世界的言說,沒有言說就不會有學問,哲學也是如此。——坤鵬論不得不承認,巴門尼德否定現象和運動的觀念太過離經叛道。特別是「眼見也不為實」讓人們實在難以接受。
  • 坤鵬論:熵,粉墨登場!
    ——坤鵬論網上有很多關於熵的文章,寓意豐富,總是讓人浮想聯翩,心馳神往。其實,熵最初被克勞修斯提出來的時候,真沒那麼多涵義。還記得坤鵬論在《湧現告訴我們,簡單做起+傻傻地堅持,突變必然會來!》提到的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正是他最早提出了數字是萬物的本原,數是宇宙的真正奧秘和組成部分。後來還有諸如:英國哲學家羅吉爾·培根說,數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
  • 坤鵬論:憑什麼說,動物不會思考存在
    ——坤鵬論就像內格爾用論文所證明的,我的主觀(第一人稱)無法成為經驗和大腦構造都與我不同的他者(第三人稱)的主觀,任何以還原論的方式解釋意識經驗的努力必然會失敗。他認為,世界只存在兩種實體,即物質(它佔有空間)和意識(它只被人類所擁有)。所有生物,包括人在內,都是物質機器,只不過人多了一種叫靈魂(意識)的東西。
  • 坤鵬論:人類的教授教鳥兒如何飛翔!
    ——坤鵬論前面的文章講了人類的兩種知識,一個是實踐出真知,一個是學校裡學會的東西。本來人類一直靠著前者進步到現在,結果當今的知識型社會卻主要被後者所統治。他們由此得到社會的尊重,還獲得了政府為其貢獻所撥的研究經費。在講倖存者偏見時,坤鵬論提到過沉默的證據。也就是,當我們盛讚英雄時,很少想過去問問沉默的失敗者或者無法說話的參與者。那些聽課的鳥兒也是課堂的主角,更是飛翔的唯一主角。
  • 坤鵬論:柏拉圖的著作原本只是為了普及哲學?
    ——坤鵬論一、對話坤鵬論之前曾講過,哲學家如果加持了文學天賦,那簡直是不想出名,不想留芳百世,都難。大家是否還記得坤鵬論在《哲學的最大魅力在於——沒有標準答案(上)》中提到的智慧設計有神論?英國神職人員、基督教辨惑學者、哲學家、功利主義者威廉·佩利就曾採取類比的手法證明:自然界如此繁複,一切應該出自一位設計者之手。
  • 坤鵬論: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斯賓諾莎說全是神的安排
    ——坤鵬論一、我思故我在坤鵬論在《牛!他既是近代哲學之父 又是近代科學的始祖》講過的笛卡爾,正是他提出了偉大的「我思故我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它的偉大之處何在?「我思故我在」,翻譯過來就是:當我做否認、懷疑等思考時,已經證明了「我」的存在。笛卡爾思想的兩個基本主題是上帝和靈魂。
  • 坤鵬論:信息是熵?錯!
    二、維納的信息量公式在《香農八年磨一劍,磨出一個撬動地球的支點》坤鵬論提到,歷史中有三個人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用統計力學的熵公式來度量信息。他們是現代統計學奠基人之一、英國統計學家與遺傳學家R.A.費雪、控制論創始人諾伯特·維納、資訊理論創始人香農。
  • 坤鵬論:西方哲學第一人
    ——坤鵬論上周六下雪了,群裡有人說,「節氣真神,明天就是小雪。」這裡面反映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人們似乎對預言總是充滿了寬容,10次中有一次準,就會認為是神準。也就是說,包容一切、奠定一切、作為一切存在物來源的存在是什麼?1.哲學始於閒聊讓我們把歷史的指針撥回到公元前800年左右。那時的希臘已經形成了眾多的城邦。
  • 坤鵬論:什麼是現象學?朝向事物本身!
    對於為什麼人類學科會存在對立觀點,坤鵬論認為,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概率使然。就像在《概率讓真理成為真理,也讓真理不是真理》所講,只要時間夠長、頻率夠高,任何可能性都有可能成為事實,不管有多微小,也不管是不是完全對立的可能性,那麼,存在對立觀點就太正常不過了,特別是像經濟、社會這類以人(性)為本的複雜性系統。第二,複雜性與知識分工。
  • 坤鵬論:不是還原論不明白,只是這個非線性的世界太複雜
    ——坤鵬論在閱讀和分享《反脆弱》時,坤鵬論的腦海中總是不斷閃現複雜性科學的相關知識。兩相驗證,總會心有戚戚然。所以,在分享之初,我就和大家約定了,最後一定要重溫複雜性科學。前幾天,從科學之母的哲學開始講起,我們應該大致明白了,為什麼當今科學界與學科界都如此盛行數學模型?
  • 坤鵬論:芝諾的悖論(上)
    哲學,愛的是智慧,是要將其學到為己所用,而不是傻傻地崇拜,惟命是從。 ——坤鵬論 但是,巴門尼德和芝諾堅持認為,我們的感官沒有為我們提供關於存在的任何線索,它們給我們的只是關於表象的線索,因此,感官不可能提供可靠的真理,而只提供了意見。 芝諾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 坤鵬論:哲學的最大魅力在於——沒有標準答案(中)
    ——坤鵬論按他的看法,上帝的特徵完全來自人的自我認識與自我理解,比如:「上帝無所不知,這滿足了人幻想了解一切的願望;上帝無處不在,這滿足了人不想死居一地的願望;上帝永恆,這代表了人不想為時間所束縛的願望;上帝無所不能,這代表了人想掌握一切的願望。」由此,費爾巴哈「將上帝人格化」了,將「上帝那種超人的、超自然的、反理性的本質還原為自然、永恆、天生的人的本質。」
  • 坤鵬論:為什麼哲學與修辭學如此對立不容?(中)
    ——坤鵬論一、理性面對人事,往往束手無策17世紀,歐洲是全世界最耀眼的所在。隨著科學在那裡萌芽、發端,「理性與科學」便成了一直延續至今、蔓延全世界的主流思想。那時候的哲學家們堅信作為客觀存在的現實,並以此信念作為出發點,追求對現實及支配其存在與轉化的恆定規律或法則作出唯一正確的表述。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對「真理」的揭示。
  • 坤鵬論: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中)
    ——坤鵬論一、「一」、「有」、「無」在《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上)》中,坤鵬論講了:1.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規定這個世界的絕對本質為「一」。「一」是,不被產生的、不消逝的,完全的,自成一類的,自倚的,不動的和無始無終的,它無所謂過去,也無所謂將來,而只是現在,同時是全體;2.
  • 坤鵬論:與相對論媲美的科學未解之謎——湍流
    ——坤鵬論坤鵬論在《讀懂了冪律,就讀懂了成功曲線》講了,複雜性系統永遠存在跌入混沌的概率,而這個概率發生的分布規律遵從於冪律。有人說,宇宙中最偉大的曲線是冪。而這個曲線的分布規律就是冪律。自然界確實存在著很多很多遵從冪律的現象。
  • 坤鵬論:尼採的進化觀 「審判」達爾文
    通過對達爾文和拉馬克的進化論進行比較,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最大的分歧是,進化到底是自然選擇,還是內在努力。拉馬克主義認為,生物的變異是為適應日常生活的需要而發生的,這些變異總是積極的。同樣,人類發展也應以更強大、更健康的個體的培養為目標,而不是盲目地提高整體。一個明智的人絕不會去改善人類。人類不但無法改善,甚至可以說,作為一個抽象概念,人類是根本不存在的,唯一存在於世的,只是無數堆積在一起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