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哲學,很多時候不是觀點難懂,而是我們沒有耐心逐字逐句地細細品味哲學家的話。——坤鵬論
一、「一」、「有」、「無」
在《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上)》中,坤鵬論講了:
1.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規定這個世界的絕對本質為「一」。
「一」是,不被產生的、不消逝的,完全的,自成一類的,自倚的,不動的和無始無終的,它無所謂過去,也無所謂將來,而只是現在,同時是全體;
2.「一」的以上特徵告訴我們,像生滅、變化、運動等觀念都屬於感性的表象,並非真理;
3.巴門尼德認為唯一的真理就是——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另外,這兩天坤鵬論專門學習了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中關於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的章節,又有所啟發和收穫,在這裡一併分享出來。
黑格爾認為,「一」是純粹思想的直接產物,在它的直接性裡包含「有」。
坤鵬論認為,「有」是「一」的實在表現,除了「一」「有」外,其他一切別的東西都是「無」,都沒有實在性,它們完全沒有存在,全都只是幻象。
因此,「有」也可以進一步理解為「存在」,「無」則理解為「虛無」。
在這方面,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的「一」、「有」、「無」和中國道家思想的「道」、「有」、「無」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根本上的不同。
道家思想認為,「道」是至高的,然後是「有」和「無」。
「有」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
「無」則用來表述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有」和「無」的來源相同,都源於「道」,但名稱相異。
所以,道家認為,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總結來說,巴門尼德肯定「有」,完全否定「無」;而道家思想則既肯定「有」,也肯定「無」。
巴門尼德的哲學思想也導致了2000多年的西方哲學,太過關注分析「存在是什麼」、「有是什麼」,而忽略了要去問「虛無是什麼」。
二、真理的方式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巴門尼德是如何對他所認為的唯一真理——「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進行邏輯推理和論證的。
巴門尼德的「存在」概念緊緊抓住確定性不放,開創了希臘人的嚴密的邏輯思維活動。
就像在《色諾芬尼大笑 那些神不是神,是笑話!》中所說,巴門尼德的論證,開始有了真正哲學的意味。
為什麼這樣說?
下面就和坤鵬論一起重現一遍他的邏輯推理論證,理解其中原委,並細細體會哲學論證過程中的智慧。
據說巴門尼德的著作《論自然》是一部3000行的詩歌集,可惜只有160行得以保留。
這首詩講述了一名年輕男子(有可能就是巴門尼德)被公正和正義之女神帶去真理的王國,在那裡一位女神傳授他宇宙萬物的真正本質。
女神說,認識這個世界有兩種基本方式:真理和意見。
其中真理的方式是探尋事物「本身」,而它又有兩種詢問路徑:存在的事物(存在)和不存在的事物(虛無)。
由此巴門尼德認為,「有必要說出並思考存在是什麼,虛無不是什麼。」
三、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巴門尼德的邏輯論證是從「要麼存在者存在,要麼存在者不存在」這個簡單陳述開始的。
比如:奶牛存在,但是獨角獸不存在。
經過進一步思考,他認識到人們只能斷言上面這個陳述的前半部分——存在者存在。
因為我們只能對存在的東西形成概念並言說它,對於不存在的東西則不能。
試著想想看,誰能夠在頭腦中形成一個不存在的東西的形象呢?
而且,只要當我們想要思維、言說某個不存在的東西時,其實我們就是思維某物,言說某物了。
而且,不存在的事物這個詞就存在邏輯錯誤。
因為,如果它是事物,就一定是存在的,而不是不存在的、虛無的,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存在的、虛無的。
羅素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中,對巴門尼德的這個結論做了一個乾淨利落的總結:
「當你在想,你在想一些事物;當你使用一個名稱,它一定是某個事物的名稱。所以想法和語言都需要外在於它們的客觀主體。而且,當你在某些時候或另一些時候,想到某個事物或者說起某個事物,所想所說的都一直是存在的。因為變化本身與事物的存在或不再存在共存,因此也不會有變化。」
所以,在巴門尼德看來,必須要排斥任何暗含「存在者不存在」的觀點。
也就是只會存在存在物,而不會存在非存在物(只會有物存在,而不會無物存在)。
既存在存在者,又存在非存在者(即有物存在,又無物存在),是不可想像的。
只有「有」存在,「非有」不存在。
這就是,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再簡單點講:有則有,無則無,有且無是不能成立的。
四、幾個隱含意義
由「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巴門尼德繼續推導出了這個觀點背後的幾個隱含意義。
第一,不存在變化。
我們雖然看到的是事物在世界中總是變動不居——通過產生和消失而變化著。
比如:當一粒小小的楊樹種子長大了,一棵楊樹就產生了;當它死亡時,它就不存在了。
但是,巴門尼德指出,這個所謂的變化過程在邏輯上是有缺陷的。
我們先是說樹不存在,然後又說它存在,接著我們再一次說它不存在。
在這裡,我們在開始和最後都說到了「存在者不存在」這個不可能成立的觀點。
於是,從邏輯上講,我們就不能不拒斥這個所謂的變化過程,將其視為一個巨大的錯覺。
因此,從未有過變化。
第二,世界由一個不可分的東西構成。
這同樣也是一個與我們所見不同的意義。
我們一般會觀察到並認為世界包含許多不同的東西。
比如:一隻貓坐在凳子上。
我們所知覺到的是,貓和凳子是不同的東西,而不是一團沒有分別的物質。
但是,這種通常的物理差別的觀點在邏輯上也是有缺陷的。
我們其實是在說,貓爪下面不存在貓,而從它的爪子到頭才存在貓,貓頭之上又不存在貓。
因此,當我們劃分貓的物理界限時,我們在開始和最後都說到了「存在者不存在」這個不可能的觀點。
那麼,我們必須拒斥所謂的物理差異的事實,將它也視為一個大型的錯覺。
簡而言之,只有一個不可分的東西存在。
第三,存在必定是不動的。
巴門尼德認為,存在是一種填補空間的東西,他否認存在一種空無的空間的可能性。
因為,假設存在運動的話,它在它原來的地方將不存在。
同樣,如果存在能夠運動到另一個地方,也得是另一個地方在這之前是空無的空間即無物存在才行。
以上就包含了「存在者不存在」這個不合邏輯的斷言。
第四,「一」不生不滅。
讓我們假設一下「一」即可生成又可消滅來看看。
如果是生成,必來自於「無」,如果是消滅,也必歸於「無」。
但是,前面說過了,「無」既不能言說,又不能思考(不合理),因此「一」不生不滅。
第五,「一」是絕對的,也是自足的。
它沒有任何欲求,也沒有任何感情,它無所依傍。
假設「一」有依傍,就會有兩種可能:
一是依傍存在的東西,那就等於依傍自己,依傍自己等於無所依傍;
二是依傍不存在的東西,可是依傍不存在的東西,還是等於沒有依傍什麼東西。
所以,「一」是絕對的。
正因為它是絕對的,它就不必有所欲求了;它無欲求就不會患得患失,它哪裡還用得著什麼感情呢?
後世的斯賓諾莎也闡述過類似巴門尼德這樣的觀念。
第六,「一」必定是一個完美的球體。
有趣的是,古希臘人特別喜歡圓形的球體,認為它是完美的象徵。
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體,所以他主張天體和地球都是球體的。
這一觀點被後來的許多古希臘學者繼承。
因此,巴門尼德也認為,「一」是一個中心點均等地擴張到四面八方圓滿的同心球體,就是充實的意思。
如果它在任何一個方向上是不規則的,比如:就像保齡球那樣挖三個洞,它們將使保齡球裡面產生不存在的區域,這樣也會錯誤地斷言某物不存在。
由此,巴門尼德堅定了他的大膽結論——既不存在變化也不存在運動,而只有一種恆久不變的東西存在。
因為存在物充滿了一切空間,所以也不會存在獨立於存在物之外的思想,思想的內容就是存在的內容,於是,他繼而推出自己的另一重要觀點——「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
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中這樣寫道:「思想與思想為了它而存在的東西是同一之物。因為沒有存在者並對之有所言說(或表現),你將尋找不到思想。因此在存在者之外,它(思想)是無物,也將是無物。這是主要思想。思想產生它自身,被產生出來的東西是一個思想;思想與它的存在是同一的,因為在存在之外,在這偉大的肯定之外,思想是無物。」(坤鵬論註:初讀會覺得很繞,多讀幾遍就會體會到黑格爾這段話的精妙。)
後來的智者派則由此推出:「一切是真理,沒有錯誤;因為錯誤是非有,非有是不可思議的。」
另外,巴門尼德這樣的思考為後世探究「存在本身對人類來說是什麼」的存在論的誕生打下了基礎。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