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中)

2021-01-09 坤鵬論

學習哲學,很多時候不是觀點難懂,而是我們沒有耐心逐字逐句地細細品味哲學家的話。——坤鵬論

一、「一」、「有」、「無」

在《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上)》中,坤鵬論講了:

1.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規定這個世界的絕對本質為「一」。

「一」是,不被產生的、不消逝的,完全的,自成一類的,自倚的,不動的和無始無終的,它無所謂過去,也無所謂將來,而只是現在,同時是全體;

2.「一」的以上特徵告訴我們,像生滅、變化、運動等觀念都屬於感性的表象,並非真理;

3.巴門尼德認為唯一的真理就是——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另外,這兩天坤鵬論專門學習了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中關於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的章節,又有所啟發和收穫,在這裡一併分享出來。

黑格爾認為,「一」是純粹思想的直接產物,在它的直接性裡包含「有」。

坤鵬論認為,「有」是「一」的實在表現,除了「一」「有」外,其他一切別的東西都是「無」,都沒有實在性,它們完全沒有存在,全都只是幻象。

因此,「有」也可以進一步理解為「存在」,「無」則理解為「虛無」。

在這方面,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的「一」、「有」、「無」和中國道家思想的「道」、「有」、「無」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根本上的不同。

道家思想認為,「道」是至高的,然後是「有」和「無」。

「有」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

「無」則用來表述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

「有」和「無」的來源相同,都源於「道」,但名稱相異。

所以,道家認為,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總結來說,巴門尼德肯定「有」,完全否定「無」;而道家思想則既肯定「有」,也肯定「無」。

巴門尼德的哲學思想也導致了2000多年的西方哲學,太過關注分析「存在是什麼」、「有是什麼」,而忽略了要去問「虛無是什麼」。

二、真理的方式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巴門尼德是如何對他所認為的唯一真理——「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進行邏輯推理和論證的。

巴門尼德的「存在」概念緊緊抓住確定性不放,開創了希臘人的嚴密的邏輯思維活動。

就像在《色諾芬尼大笑 那些神不是神,是笑話!》中所說,巴門尼德的論證,開始有了真正哲學的意味。

為什麼這樣說?

下面就和坤鵬論一起重現一遍他的邏輯推理論證,理解其中原委,並細細體會哲學論證過程中的智慧。

據說巴門尼德的著作《論自然》是一部3000行的詩歌集,可惜只有160行得以保留。

這首詩講述了一名年輕男子(有可能就是巴門尼德)被公正和正義之女神帶去真理的王國,在那裡一位女神傳授他宇宙萬物的真正本質。

女神說,認識這個世界有兩種基本方式:真理和意見。

其中真理的方式是探尋事物「本身」,而它又有兩種詢問路徑:存在的事物(存在)和不存在的事物(虛無)。

由此巴門尼德認為,「有必要說出並思考存在是什麼,虛無不是什麼。」

三、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巴門尼德的邏輯論證是從「要麼存在者存在,要麼存在者不存在」這個簡單陳述開始的。

比如:奶牛存在,但是獨角獸不存在。

經過進一步思考,他認識到人們只能斷言上面這個陳述的前半部分——存在者存在。

因為我們只能對存在的東西形成概念並言說它,對於不存在的東西則不能。

試著想想看,誰能夠在頭腦中形成一個不存在的東西的形象呢?

而且,只要當我們想要思維、言說某個不存在的東西時,其實我們就是思維某物,言說某物了。

而且,不存在的事物這個詞就存在邏輯錯誤。

因為,如果它是事物,就一定是存在的,而不是不存在的、虛無的,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存在的、虛無的。

羅素在他的《西方哲學史》中,對巴門尼德的這個結論做了一個乾淨利落的總結:

「當你在想,你在想一些事物;當你使用一個名稱,它一定是某個事物的名稱。所以想法和語言都需要外在於它們的客觀主體。而且,當你在某些時候或另一些時候,想到某個事物或者說起某個事物,所想所說的都一直是存在的。因為變化本身與事物的存在或不再存在共存,因此也不會有變化。」

所以,在巴門尼德看來,必須要排斥任何暗含「存在者不存在」的觀點。

也就是只會存在存在物,而不會存在非存在物(只會有物存在,而不會無物存在)。

既存在存在者,又存在非存在者(即有物存在,又無物存在),是不可想像的。

只有「有」存在,「非有」不存在。

這就是,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再簡單點講:有則有,無則無,有且無是不能成立的。

四、幾個隱含意義

由「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巴門尼德繼續推導出了這個觀點背後的幾個隱含意義。

第一,不存在變化。

我們雖然看到的是事物在世界中總是變動不居——通過產生和消失而變化著。

比如:當一粒小小的楊樹種子長大了,一棵楊樹就產生了;當它死亡時,它就不存在了。

但是,巴門尼德指出,這個所謂的變化過程在邏輯上是有缺陷的。

我們先是說樹不存在,然後又說它存在,接著我們再一次說它不存在。

在這裡,我們在開始和最後都說到了「存在者不存在」這個不可能成立的觀點。

於是,從邏輯上講,我們就不能不拒斥這個所謂的變化過程,將其視為一個巨大的錯覺。

因此,從未有過變化。

第二,世界由一個不可分的東西構成。

這同樣也是一個與我們所見不同的意義。

我們一般會觀察到並認為世界包含許多不同的東西。

比如:一隻貓坐在凳子上。

我們所知覺到的是,貓和凳子是不同的東西,而不是一團沒有分別的物質。

但是,這種通常的物理差別的觀點在邏輯上也是有缺陷的。

我們其實是在說,貓爪下面不存在貓,而從它的爪子到頭才存在貓,貓頭之上又不存在貓。

因此,當我們劃分貓的物理界限時,我們在開始和最後都說到了「存在者不存在」這個不可能的觀點。

那麼,我們必須拒斥所謂的物理差異的事實,將它也視為一個大型的錯覺。

簡而言之,只有一個不可分的東西存在。

第三,存在必定是不動的。

巴門尼德認為,存在是一種填補空間的東西,他否認存在一種空無的空間的可能性。

因為,假設存在運動的話,它在它原來的地方將不存在。

同樣,如果存在能夠運動到另一個地方,也得是另一個地方在這之前是空無的空間即無物存在才行。

以上就包含了「存在者不存在」這個不合邏輯的斷言。

第四,「一」不生不滅。

讓我們假設一下「一」即可生成又可消滅來看看。

如果是生成,必來自於「無」,如果是消滅,也必歸於「無」。

但是,前面說過了,「無」既不能言說,又不能思考(不合理),因此「一」不生不滅。

第五,「一」是絕對的,也是自足的。

它沒有任何欲求,也沒有任何感情,它無所依傍。

假設「一」有依傍,就會有兩種可能:

一是依傍存在的東西,那就等於依傍自己,依傍自己等於無所依傍;

二是依傍不存在的東西,可是依傍不存在的東西,還是等於沒有依傍什麼東西。

所以,「一」是絕對的。

正因為它是絕對的,它就不必有所欲求了;它無欲求就不會患得患失,它哪裡還用得著什麼感情呢?

後世的斯賓諾莎也闡述過類似巴門尼德這樣的觀念。

第六,「一」必定是一個完美的球體。

有趣的是,古希臘人特別喜歡圓形的球體,認為它是完美的象徵。

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體,所以他主張天體和地球都是球體的。

這一觀點被後來的許多古希臘學者繼承。

因此,巴門尼德也認為,「一」是一個中心點均等地擴張到四面八方圓滿的同心球體,就是充實的意思。

如果它在任何一個方向上是不規則的,比如:就像保齡球那樣挖三個洞,它們將使保齡球裡面產生不存在的區域,這樣也會錯誤地斷言某物不存在。

由此,巴門尼德堅定了他的大膽結論——既不存在變化也不存在運動,而只有一種恆久不變的東西存在。

因為存在物充滿了一切空間,所以也不會存在獨立於存在物之外的思想,思想的內容就是存在的內容,於是,他繼而推出自己的另一重要觀點——「思想和存在是同一的」。

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中這樣寫道:「思想與思想為了它而存在的東西是同一之物。因為沒有存在者並對之有所言說(或表現),你將尋找不到思想。因此在存在者之外,它(思想)是無物,也將是無物。這是主要思想。思想產生它自身,被產生出來的東西是一個思想;思想與它的存在是同一的,因為在存在之外,在這偉大的肯定之外,思想是無物。」(坤鵬論註:初讀會覺得很繞,多讀幾遍就會體會到黑格爾這段話的精妙。)

後來的智者派則由此推出:「一切是真理,沒有錯誤;因為錯誤是非有,非有是不可思議的。」

另外,巴門尼德這樣的思考為後世探究「存在本身對人類來說是什麼」的存在論的誕生打下了基礎。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未經同意謝絕轉載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

相關焦點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記憶是一切智慧之母,記憶產生知識,而語言和文字存儲了記憶,就是它們塑造了人類、知識、文明和歷史,任何一門學問,都是一種對世界的言說,沒有言說就不會有學問,哲學也是如此。——坤鵬論不得不承認,巴門尼德否定現象和運動的觀念太過離經叛道。特別是「眼見也不為實」讓人們實在難以接受。
  • 坤鵬論:芝諾的悖論(上)
    哲學,愛的是智慧,是要將其學到為己所用,而不是傻傻地崇拜,惟命是從。 ——坤鵬論 首先,哲學沒有標準答案,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凡是史上留名的哲學家和哲學思想,你我能讀到的,都經過了成千上百年時間的考驗而屹立不倒,自然不是隨隨便便就被你我駁倒的。 坤鵬論的建議是,學其論證分析,通過思考內化,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思想,並也能如此這般這般如此地推演出來。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坤鵬論胡塞爾之後,他的兩位學生馬克斯·舍勒和馬丁·海德格爾,被認為是現象學的衣缽傳承。舍勒是毋庸置疑的接班人,他為現象學在各社會學科的實際應用所做貢獻有目共睹,成就斐然。而海德格爾則比較難以歸類,關鍵就是其志並不想僅囿於現象學,他的目標是自成一派的哲學大宗師。
  • 巴門尼德與古希臘哲學
    作者發現,自泰勒斯到蘇格拉底同時代的德謨克利特和智者,古希臘哲學流派中暗含著一條思想主線,它奠定了古希臘哲學的基本格局,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是對其的發展和完善,這就是巴門尼德開創的本體論傳統和本質與現象的區分問題。蘇格拉底哲學的轉向:捍衛巴門尼德本體論傳統一些學者將蘇格拉底哲學視作古希臘哲學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轉向」,即蘇格拉底將哲學研究中心從對自然世界的關注,轉移到對人自身的倫理生活上來。
  • 坤鵬論:為什麼哲學與修辭學如此對立不容?(上)
    ——坤鵬論坤鵬論寫到這裡,大家一路跟著讀到這裡,我們基本也了解了哲學與修辭學一直的關係。自古希臘時期起,它們便處於對立關係,時而緊張,時而緩和。直到現代,哲學界自己開始反思後,它們才慢慢走到了一起。修辭學與哲學為什麼火水不能相容呢?這到底是為什麼?為什麼柏拉圖對修辭學那麼深惡痛絕?
  • 【古希臘哲學】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Parmenides 巴門尼德在長詩《論自然》中分別論述了關於認識道路、存在和自然的思想。巴門尼德所要避開的兩條途徑,前者是指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後者指赫拉克利特的哲學,而他所要建立的正是與它們相對立的哲學,即與形體本原論和古代辯證法相對立的存在論。
  • 坤鵬論:蘇格拉底的探問(上)
    ——坤鵬論歷史小檔案古希臘哲學:蘇格拉底時期時間: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2世紀哲學命題:如何能更好地活著。代表人物:蘇格拉底座右銘:認識你自己。主要觀點:人的本質是知,知是最重要的事;無知之知;知識(智慧)即美德,知德合一;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追求好的生活遠過於生活。
  • 坤鵬論:為什麼哲學與修辭學如此對立不容?(中)
    ——坤鵬論一、理性面對人事,往往束手無策17世紀,歐洲是全世界最耀眼的所在。隨著科學在那裡萌芽、發端,「理性與科學」便成了一直延續至今、蔓延全世界的主流思想。那時候的哲學家們堅信作為客觀存在的現實,並以此信念作為出發點,追求對現實及支配其存在與轉化的恆定規律或法則作出唯一正確的表述。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對「真理」的揭示。
  • 論巴門尼德的「存在」
    巴門尼德是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存在」概念的人,而凡是深入到思想史內部的人都清楚,「存在」概念,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是西方思想的核心和關鍵。從而搞清楚巴門尼德「存在」概念的真正意謂,就始終是哲學史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
  • 坤鵬論:柏拉圖的著作原本只是為了普及哲學?
    ——坤鵬論一、對話坤鵬論之前曾講過,哲學家如果加持了文學天賦,那簡直是不想出名,不想留芳百世,都難。自柏拉圖之後,希臘人、羅馬人以及後來的其他歐洲人,都常常用對話的形式表達哲學思想。不過,能夠達到柏拉圖那般語言極其優美,人物性格突出且觀點鮮明,又飽含頂級哲學思想的,幾乎沒有。所以,柏拉圖的著作堪稱世界哲學與文學雙料的不朽之作。
  • 坤鵬論: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
    ——坤鵬論隨著不斷地學習、思考,坤鵬論越來越感覺到,很多我們所謂的常識真的經不起推敲和深究,甚至只要稍稍用簡單的邏輯拷問,便會敗下陣來。就像在哲學的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上帝、神等說法,按社會教育給我們塑造的非黑即白思維模式,這些說法就是荒謬、糟粕……但是,如果你持客觀之心深入了解它們,就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狹隘、可笑。今天,坤鵬論繼續分享心靈哲學的另一派——二元論,看過後,相信你會對上面這段話更有感觸。
  • 坤鵬論:哲學的最大魅力在於——沒有標準答案(中)
    ——坤鵬論昨天,坤鵬論在《哲學的最大魅力在於——沒有標準答案(上)》講了有神論對於「到底有沒有上帝?」今天坤鵬論要花如此大的篇幅來講費爾巴哈,還有個用意,那就是和大家一起尋找尼採的「上帝已死」的思想之源。雖然是尼採喊出了「上帝已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直接而全面地受到了費爾巴哈的深刻影響。確切說,可以追溯到尼採學習神學時研究過的一本著作——費爾巴哈的《宗教的本質》。因此,我們也可以說,費爾巴哈才是宣告「上帝已死」的哲學界第一人。
  • 坤鵬論:哲學研究的是什麼?有哪些分類?
    哲學,其實是人類尋找確定性的一種嘗試,但凡關係到確定性,人類從來不遺餘力,於是常常用力過猛,失去理性,變成瘋狂。——坤鵬論「面對大自然,我們必須心懷謙遜。」英國首相詹森最近如是說。這句話再次讓坤鵬論想起了當年項羽烏江自刎前的仰天感嘆——「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 巴門尼德是如何成為象形哲學時代終結者
    舉個例子來說,在古希臘的城邦中,如果你被盜了一匹馬,只要你報案,並且核實屬實的話,那麼城邦會先賠償你一匹馬,然後再派人去捉拿那個盜馬賊。這至少在眾多古代的亞洲國家是不可能的。判斷你是不是真正被盜了一匹馬的是裁決團,而能夠影響裁決團的是這個城邦的文化,也就是一群批判、監督公眾事業的文化人。
  • 坤鵬論:西方哲學第一人
    哲學始於閒聊。——坤鵬論上周六下雪了,群裡有人說,「節氣真神,明天就是小雪。」因此,第一個寫哲學史的亞里斯多德認為,人的基本欲望得到大體滿足,有了閒暇,科學與哲學才能產生。這種情況最初在埃及的祭祀階層中出現,因此他們才發明了數學和天文學。而哲學則是從有閒的希臘人才開始的。我們也可以說,哲學起初源於閒聊。
  • 看海德格爾如何闡述思想,重新解釋巴門尼德的存在觀
    海德格爾的存在歷史觀可表達為「兩端論」:前蘇格拉底思想向蘇格拉底—柏拉圖形上學哲學的轉向構成一端,為「第一開端的脫落」;西方形上學在尼採那裡的完成與後哲學思想的開啟構成另一端,為存在歷史的「另一開端」。在《什麼叫思想?》
  • 西方哲學思想的真正開創者,柏拉圖的核心思想講了什麼?
    這就要回到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柏拉圖哲學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論。而理念論正是一種注重精神力量的哲學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柏拉圖的「理念論」,開啟了西方哲學世界的大門。因為在西方哲學裡,有兩個幾個基本的劃分:一個是唯心主義,一個是唯物主義。
  • 存在論為什麼是「第一哲學」?對希臘存在論的一個再思
    耶格爾就用發生學的方法指出,在亞里斯多德思想發展史上,「存在論」的出現標誌著亞里斯多德逐漸擺脫柏拉圖的思想,超出了自己的早年「神學」階段。於是,「作為存在的存在」的學問或「萬有論」,其命運比許多古代學科好得多,不僅在古代有幸(與神學一道)被列為第一哲學,而且在後來的西方哲學的發展中,在神學和自然哲學等退入邊緣之後,依然強勁佔據著哲學的中心。
  • 《巴門尼德》介紹
    由於兩個部分各有側重,現代研究仍延續古代已有的存在論和邏輯學兩派,要麼將《巴門尼德》視為柏拉圖存在論的某個發展階段,認為它只有邏輯訓練的工具意義。忒拉緒洛斯把《巴門尼德》和《斐勒布》、《會飲》和《斐德若》一起編入全集的第三組四聯 劇,這組四聯劇最明顯的共同特徵是:辯證術作為一種特殊的邏各斯,現身於對話的關鍵位置,其中尤以《巴門尼德》對辯證術的展開最為詳盡。
  • 巴門尼德
    他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愛利亞派的實際創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他是色諾芬尼的學生,同時也受到畢達哥拉斯派成員的影響。主要著作是用韻文寫成的《論自然》,如今只剩下殘篇,他認為真實變動不居,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