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巴門尼德是一位誕生在愛利亞(南部義大利沿岸的希臘城市)的古希臘哲學家。他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愛利亞學派的實際創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他是色諾芬尼的學生,同時也受到畢達哥拉斯派成員的影響。主要著作是用韻文寫成的《論自然》,如今只剩下殘篇,他認為真實變動不居,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巴門尼德》是最晦澀的柏拉圖對話之一,當代西方研究者一般根據結構和主題將其分為兩部 分(即126a-137c和137c-166c),兩個部分大致對應I5C拉緒涪斯擬定的兩個副標 題——"論形相"和"邏各斯的"。這個兩部分的外在形式差異 極大:第一部分具有柏拉圖哲學戲劇的典型特徵,第二部分是兩個人物之間冗長的邏輯對答。由於兩個部分各有側重,現代研究仍延續古代已有的存在論和邏輯學兩派,要麼將《巴門尼德》視為柏拉圖存在論的某個發展階段,認為它只有邏輯訓練的工具意義。忒拉緒洛斯把《巴門尼德》和《斐勒布》、《會飲》和《斐德若》一起編入全集的第三組四聯 劇,這組四聯劇最明顯的共同特徵是:辯證術作為一種特殊的邏各斯,現身於對話的關鍵位置,其中尤以《巴門尼德》對辯證術的展開最為詳盡。理解辯證術必須先考察柏拉圖討論邏各斯的背景問題。柏拉圖對邏各斯的關注,首先與智術師派邏各斯學說有關,所以,這種關注集 中體現在關於修辭術的討論中,而柏拉圖關於修辭術的討論涉及他的哲學核心概念"形相"。因此,在理解《巴門尼德》和柏拉圖式辯證術時,需要首先考察柏拉圖把修辭術改造為辯證術 的原因。對話第一部分呈現了少年蘇格拉底如何由形相走向辯證術,在第二部分則技術化地展 現了辯證術的複雜結構。這部對話通過呈現辯證術對多元論、形相論和一元論的辯難,表達了一種關於辯證術與存在論關係的理解,而這直接指向柏拉圖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洞見。「故事」(story)一詞,含有二義,一謂史實,二謂假託;皮索多魯的報導真兮假兮,此處不辯。故事以蘇格拉底解讀芝諾的論文開場。芝諾說,假定凡「是」(being)為「多」(many),那麼它們必定既相似又不相似,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不相似的事物不會相似,相似的事物也不會不相似(127e)。芝諾的結論是,「一非多」(it is not many),反過來證明巴門尼德的命題「一切是一」(the all is one)不虛(128b)。聽到芝諾大致肯定了自己的解讀,蘇格拉底介紹了自己的相論(Theory of Ideas),事物既可分有(participate)「相似」之相,亦可分有「不相似」之相,既可分有「一」之相,亦可分有「多」之相(128e-130a),隱隱有反駁之意。陳康先生說,希臘語的ιδα,拉丁文轉寫為idea,漢譯「觀念」,或譯「理念」,或譯「概念」,皆執於一念,唯譯為「相」,方可阻斷望文生義之路。顯然,少年蘇格拉底的相與事物分屬兩個世界,雖然談不上陰陽兩隔。於是,巴門尼德開列了一張相的清單,共分四組:第一組,一和多、相似和不相似之類的形式之相;第二組,正義、善、美之類的倫理之相;第三組,人、水、火之類的事物之相;第四組,毛髮、爛泥、汙垢之類的穢物之相(130b-d)。由於少年蘇格拉底的相論服務於目的論,故他面臨第三、第四組相,不由得進退維谷。事物如何分有(participate)相?像分蛋糕一樣切一塊,還是像溺水三千取一瓢?巴門尼德的問題是:「每個分有者要麼分有整個的相,要麼分有部分的相?舍此之外還有別的分法嗎?」蘇格拉底不假思索地回答:「怎麼可能有別的分法!」(131a)事實上,整體與部分之類概念不適用於相的世界,只適用於蛋糕一類的事物世界。面對巴門尼德故意「魚目混珠」,蘇格拉底太年輕了,無從抗辯。巴門尼德又舉「大」之相為例,將「大」之相、以及因分有「大」而變大的事物,同置於事物世界,再用心靈觀照這兩者,則必有另一個「大」之相與這兩者對應,由此無窮遞推,導出無數個「大」之相(132a-b),人稱「第三者駁難」(the third man argument,簡稱TMA)。蘇格拉底看出端倪,心知必須迅捷斬斷「相」與「事物」之間的同質化,才能克服上述駁難。於是,蘇格拉底推出「相由心生」說:所謂「相」僅僅是一些思想(thoughts),它們不立足於任何地方,只立足於我們的心志(minds,132b)。用寄宿於人腦中的「相」來解釋世界,「相論」即刻從本體論墜為可疑的知識論。巴門尼德質疑:如果一切事物都分有相,即一切事物都有相為組份,那麼是否一切事物會思考,或者它們雖有思想卻不會思考?(132c)蘇格拉底又推出「相」為模型說:「分有」即是照貓畫虎,但母本與子本仍處於同一世界,從而再次墜入「第三者駁難」(132d-133a)。巴門尼德指出蘇格拉底相論的真正困難在於:(2)對神而言,人的世界不可知(133c-134e)。也許日後柏拉圖學院(Academy)門前的揭帖:「不懂幾何者不得入內!」乃拯救相論之道;「幾何」即「邏輯」的別名。故《巴門尼德》故事報導的第二部分內容要點在於:蘇格拉底必須接受嚴格的哲學邏輯訓練(135d),於是巴門尼德從假設「一是」(One is)和「一不是」(One is not)出發,生成八組推論(137b及以下)。陳康先生直譯希臘語στιν(英譯being)為「是」,而非「存在」,認為「這樣也許不但為中國哲學界創造一個新的術語,而且還給讀者一個機會,練習一種新的思想方式」。百度網盤連結:https://pan.baidu.com/s/1FIqLnyWMG0meoSZb5OI4dA
提取碼:mqmz
支持暗夜書燈分享更多優質內容,請長按上方二維碼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