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門尼德》介紹

2021-01-15 暗夜書燈

前言

巴門尼德是一位誕生在愛利亞(南部義大利沿岸的希臘城市)的古希臘哲學家。他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愛利亞學派的實際創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他是色諾芬尼的學生,同時也受到畢達哥拉斯派成員的影響。主要著作是用韻文寫成的《論自然》,如今只剩下殘篇,他認為真實變動不居,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巴門尼德》是最晦澀的柏拉圖對話之一,當代西方研究者一般根據結構和主題將其分為兩部 分(即126a-137c和137c-166c),兩個部分大致對應I5C拉緒涪斯擬定的兩個副標 題——"論形相"和"邏各斯的"。這個兩部分的外在形式差異 極大:第一部分具有柏拉圖哲學戲劇的典型特徵,第二部分是兩個人物之間冗長的邏輯對答。由於兩個部分各有側重,現代研究仍延續古代已有的存在論和邏輯學兩派,要麼將《巴門尼德》視為柏拉圖存在論的某個發展階段,認為它只有邏輯訓練的工具意義。忒拉緒洛斯把《巴門尼德》和《斐勒布》、《會飲》和《斐德若》一起編入全集的第三組四聯 劇,這組四聯劇最明顯的共同特徵是:辯證術作為一種特殊的邏各斯,現身於對話的關鍵位置,其中尤以《巴門尼德》對辯證術的展開最為詳盡。理解辯證術必須先考察柏拉圖討論邏各斯的背景問題。柏拉圖對邏各斯的關注,首先與智術師派邏各斯學說有關,所以,這種關注集 中體現在關於修辭術的討論中,而柏拉圖關於修辭術的討論涉及他的哲學核心概念"形相"。因此,在理解《巴門尼德》和柏拉圖式辯證術時,需要首先考察柏拉圖把修辭術改造為辯證術 的原因。對話第一部分呈現了少年蘇格拉底如何由形相走向辯證術,在第二部分則技術化地展 現了辯證術的複雜結構。這部對話通過呈現辯證術對多元論、形相論和一元論的辯難,表達了一種關於辯證術與存在論關係的理解,而這直接指向柏拉圖對哲學基本問題的洞見。

「故事」(story)一詞,含有二義,一謂史實,二謂假託;皮索多魯的報導真兮假兮,此處不辯。故事以蘇格拉底解讀芝諾的論文開場。芝諾說,假定凡「是」(being)為「多」(many),那麼它們必定既相似又不相似,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不相似的事物不會相似,相似的事物也不會不相似(127e)。芝諾的結論是,「一非多」(it is not many),反過來證明巴門尼德的命題「一切是一」(the all is one)不虛(128b)。聽到芝諾大致肯定了自己的解讀,蘇格拉底介紹了自己的相論(Theory of Ideas),事物既可分有(participate)「相似」之相,亦可分有「不相似」之相,既可分有「一」之相,亦可分有「多」之相(128e-130a),隱隱有反駁之意。陳康先生說,希臘語的ιδα,拉丁文轉寫為idea,漢譯「觀念」,或譯「理念」,或譯「概念」,皆執於一念,唯譯為「相」,方可阻斷望文生義之路。

顯然,少年蘇格拉底的相與事物分屬兩個世界,雖然談不上陰陽兩隔。於是,巴門尼德開列了一張相的清單,共分四組:第一組,一和多、相似和不相似之類的形式之相;第二組,正義、善、美之類的倫理之相;第三組,人、水、火之類的事物之相;第四組,毛髮、爛泥、汙垢之類的穢物之相(130b-d)。由於少年蘇格拉底的相論服務於目的論,故他面臨第三、第四組相,不由得進退維谷。事物如何分有(participate)相?像分蛋糕一樣切一塊,還是像溺水三千取一瓢?巴門尼德的問題是:「每個分有者要麼分有整個的相,要麼分有部分的相?舍此之外還有別的分法嗎?」蘇格拉底不假思索地回答:「怎麼可能有別的分法!」(131a)事實上,整體與部分之類概念不適用於相的世界,只適用於蛋糕一類的事物世界。面對巴門尼德故意「魚目混珠」,蘇格拉底太年輕了,無從抗辯。巴門尼德又舉「大」之相為例,將「大」之相、以及因分有「大」而變大的事物,同置於事物世界,再用心靈觀照這兩者,則必有另一個「大」之相與這兩者對應,由此無窮遞推,導出無數個「大」之相(132a-b),人稱「第三者駁難」(the third man argument,簡稱TMA)。蘇格拉底看出端倪,心知必須迅捷斬斷「相」與「事物」之間的同質化,才能克服上述駁難。

於是,蘇格拉底推出「相由心生」說:所謂「相」僅僅是一些思想(thoughts),它們不立足於任何地方,只立足於我們的心志(minds,132b)。用寄宿於人腦中的「相」來解釋世界,「相論」即刻從本體論墜為可疑的知識論。巴門尼德質疑:如果一切事物都分有相,即一切事物都有相為組份,那麼是否一切事物會思考,或者它們雖有思想卻不會思考?(132c)蘇格拉底又推出「相」為模型說:「分有」即是照貓畫虎,但母本與子本仍處於同一世界,從而再次墜入「第三者駁難」(132d-133a)。巴門尼德指出蘇格拉底相論的真正困難在於:(2)對神而言,人的世界不可知(133c-134e)。也許日後柏拉圖學院(Academy)門前的揭帖:「不懂幾何者不得入內!」乃拯救相論之道;「幾何」即「邏輯」的別名。故《巴門尼德》故事報導的第二部分內容要點在於:蘇格拉底必須接受嚴格的哲學邏輯訓練(135d),於是巴門尼德從假設「一是」(One is)和「一不是」(One is not)出發,生成八組推論(137b及以下)。陳康先生直譯希臘語στιν(英譯being)為「是」,而非「存在」,認為「這樣也許不但為中國哲學界創造一個新的術語,而且還給讀者一個機會,練習一種新的思想方式」。

百度網盤連結:https://pan.baidu.com/s/1FIqLnyWMG0meoSZb5OI4dA

提取碼:mqmz


註:本講座PPT版權歸主講人及主辦方所有,由於主辦方不允許外傳PPT,為保護主講人的智慧財產權,本連結只有七天的有效期,到期自動刪除,請大家儘快下載或保存。


支持暗夜書燈分享更多優質內容,請長按上方二維碼打賞

相關焦點

  • 《無盡戰記》巴門尼德怎麼樣 巴門尼德人物技能詳解
    導 讀 無盡戰記巴門尼德怎麼樣 巴門尼德人物技能攻略,有哪些途徑可以獲得巴門尼德,具體應該要怎麼做,不妨詳細了解下九遊小編帶來的新內容吧
  • 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學術貢獻     根據柏拉圖的記載,蘇格拉底在年輕的時候(約當公元前450年左右)曾和巴門尼德會過一次面, 當時巴門尼德已經是一個老人了,並且從他那裡學到好些東西。無論這次會見是否歷史事實,我們至少可以推斷柏拉圖自己受過巴門尼德學說的影響,這是從其他方面顯然可以看出來的。
  • 最早的古希臘哲學家(四):巴門尼德
    從上次開始,我們為大家介紹圍繞「變化是否存在」這一課題展開爭論的古希臘哲學家。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主張萬事萬物永遠處於流動變化中的赫拉克利特。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走進與赫拉克利特觀點完全對立的埃利亞學派。他們主張,變化根本不存在。
  • 巴門尼德——開創本體論
    巴門尼德思考「to be」不可能來自感官世界,任何感官都不可能找到「to be」這種知覺,而這個東西只可能在於另一個世界——思維。巴門尼德發現了獨立於感官世界的思維世界。他把這種存在於思維當中的存在稱為「存在」。問題是人為什麼能意識到存在本身?或者說處於存在之中,如何意識到存在本身?或者說我們為何會思考存在?
  • 巴門尼德與古希臘哲學
    作者以巴門尼德開創的本體論問題以及本質和現象的區分問題為緯,以古希臘諸流派思想發展為經,闡述了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5世紀的希臘哲學史。因此,巴門尼德認為伊奧尼亞學派沉浸在現象世界中,無法認識本質,而哲學的任務就是要透過流變的現象世界認識不變的、永恆的本質。
  • 《巴門尼德》與柏拉圖式辯證術
    二、《巴門尼德》的形相論問題  以上關於辯證術的探討是理解《巴門尼德》的必要背景,因為《巴門尼德》的主題、情節與結構都遵循著柏拉圖對辯證術與哲學問題的整體刻畫。  《巴門尼德》的核心對話有七人在場,主要對話者是芝諾、少年蘇格拉底、巴門尼德和亞里斯多德。
  • 巴門尼德:存在存在
    第十天 巴門尼德巴門尼德(Parmenides)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50年古希臘的愛利亞「存在存在。」在柏拉圖留下的眾多文獻中,有一篇叫做《巴門尼德篇》,寫得枯燥乏味,費解難懂,但其實裡面討論的哲學難題,跟我們的巴門尼德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在這篇作品裡,柏拉圖全部精力,都撲在共相上犯傻,還一字不落地展示給我們看。
  • 【古希臘哲學】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Parmenides 巴門尼德在長詩《論自然》中分別論述了關於認識道路、存在和自然的思想。巴門尼德所要避開的兩條途徑,前者是指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後者指赫拉克利特的哲學,而他所要建立的正是與它們相對立的哲學,即與形體本原論和古代辯證法相對立的存在論。
  • 論巴門尼德的「存在」
    巴門尼德是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存在」概念的人,而凡是深入到思想史內部的人都清楚,「存在」概念,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是西方思想的核心和關鍵。從而搞清楚巴門尼德「存在」概念的真正意謂,就始終是哲學史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
  • 古希臘-巴門尼德其一
    一條是存在而不能不在巴門尼德是愛利亞學派的實際創始人,一般認為他受克塞諾芬尼的啟發
  • 《無盡戰記》神恩聖女-巴門尼德怎麼樣 很多小夥伴都已經紛紛進入...
    《無盡戰記》神恩聖女-巴門尼德怎麼樣 很多小夥伴都已經紛紛進入遊戲中進行冒險時間:2020-06-06 17:35   來源:小志7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無盡戰記》神恩聖女-巴門尼德怎麼樣 很多小夥伴都已經紛紛進入遊戲中進行冒險 隨著無盡戰記今日的正式開服,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已經紛紛進入遊戲中進行冒險了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只是,對於認清這個事實後該如何行動是有區別的,對此,坤鵬論在介紹康德時再細講。這話雖然說的有些誇大,但是,我們要聽話聽音,其背後的聲音告訴我們:第一,它完全符合西方人說話的特點,正如他們的表情一樣——喜歡誇張,這也讓不太熟悉西方文化的中國人容易將外國人其實很平常的客氣話當真;第二,表明海德格爾對巴門尼德的重視,認為巴門尼德對於理解整個西方形上學極為重要;第三,表明海德格爾本人的思想受到巴門尼德的啟發之多、之深。
  • 古希臘哲學史上的偉大轉折——巴門尼德
    之前我們討論了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的伊奧尼亞派與畢達哥拉斯派,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愛利亞派的代表人物巴門尼德。巴門尼德的主要思想體現在他的哲學詩《論自然》中。儘管如今《論自然》僅剩殘卷,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看到他借正義女神之口,把真理和意見區分開來。
  • 巴門尼德是如何成為象形哲學時代終結者
    順便說一句,由於古代亞洲國家文化的這種缺失,所以在哲學深度上,如果不閱讀西方哲學,不可能有超越巴門尼德之後的水平。二、觀點1、巴門尼德對他的前輩的理論都很不屑,因為他的前輩的理論都無法運用到公共的事業之中去。他的學說表現在一首《論自然》的詩裡。他以為感官是騙人的,並把大量的可感覺的事物都斥之為單純的幻覺。
  • 巴門尼德:不生不滅,亙古不變的永恆存在
    通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我們可以了解到,巴門尼德大致誕生於公元前5世紀前中期的義大利,一個名為愛利亞的地方。通過柏拉圖的記載,我們也可以看到,蘇格拉底年輕時也曾因拜訪巴門尼德而受益良多。當時的愛利亞相較於古希臘,神秘主義色彩更加濃鬱,他們關於數學的認識也常常帶有明顯的神秘色彩。
  • 坤鵬論: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中)
    ——坤鵬論一、「一」、「有」、「無」在《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上)》中,坤鵬論講了:1.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規定這個世界的絕對本質為「一」。「一」是,不被產生的、不消逝的,完全的,自成一類的,自倚的,不動的和無始無終的,它無所謂過去,也無所謂將來,而只是現在,同時是全體;2.
  • 巴門尼德: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還是一個荒謬的詭辯家?
    暈就對了,因為巴門尼德的哲學本就晦澀難懂,其論證的細節更是複雜得讓人難以忍受。巴門尼德論證的核心是「存在」而這,本身就是一個極為抽象、極為深刻的詞語。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說,巴門尼德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他用抽象和邏輯,去演繹了一些極為深刻的問題,而後世的人們,則將他所觸及的那些領域,稱之為:形上學所以,巴門尼德是西方第一位形上學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西方的第一位哲學家。
  •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終極對決:變與不變,多與一,現象與本質
    就是大名鼎鼎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 了解西方哲學歷史的人,想必都知道赫拉克利特的那句「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名句,但殊不知,他的對手、死敵、存在論的堅決維護者巴門尼德也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思維與存在是同一回事」。
  • 看海德格爾如何闡述思想,重新解釋巴門尼德的存在觀
    中,海德格爾抓住了「兩端」,以兩個論點分別處理尼採與巴門尼德,前者為「形上學之完成」,而後者為「開端性的思想家」中的標誌性人物(前蘇格拉底思想家,即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三位)。在本書第二部分中,海德格爾提供給我們關於巴門尼德的解釋,主要是對巴門尼德的一個箴言的解釋。這個箴言說:必需去道說和思考存在者存在。而根據海德格爾所做的重新解釋,這個箴言的意思大變,竟然成了:存在者存在著。
  • 巴門尼德存在論,時間不存在,事物永恆不動
    巴門尼德,公園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是愛利亞學派的創始人,他是哲學家色諾芬尼的學生,也是哲學家芝諾的老師。受過色諾芬尼的影響,也影響過芝諾,蘇格拉底,柏拉圖。他是前蘇格拉底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巴門尼德認為,任何一個思想,並不單單是一個標籤,這一思想有所指的內容,這一內容指向具體世界的某種事物,既然思想有具體的所指,那麼思想的所指與事物之間具有同一性,思想與存在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