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能知道什麼是不存在的,——那是不可能的,——你也不能說出它來;因為能夠被思維的和能夠存在的乃是同一回事。」
巴門尼德Parmenides
巴門尼德在長詩《論自然》中分別論述了關於認識道路、存在和自然的思想。他提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的區分,認為真理的對象是圓滿的、不可動搖的,真理之路依靠理智進行辨析和思考,而意見的對象則是非真實的,意見之路依靠眾人的習慣和感覺,學習意見的目的是為了判明真理,掌握真理。
(一)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
巴門尼德具體論述不可動搖的圓滿的真理,即「存在是存在的,不可能不存在」,這是真理之路。而意見之路,是承認「存在是不存在的,非存在必然存在」,遵循這條途徑什麼也學不到,要避開它,因為你既不能認識非存在,也不能把它說出來,「能被思想的東西和能存在的是同一的」。除了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還有承認「存在與非存在既是同一的又是不同一的」,這條途徑使什麼也不懂的凡人兩頭彷徨,搖擺不定,使理智誤入歧途。巴門尼德所要避開的兩條途徑,前者是指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後者指赫拉克利特的哲學,而他所要建立的正是與它們相對立的哲學,即與形體本原論和古代辯證法相對立的存在論。
(274字)
(二)存在/是者
巴門尼德用「存在」代替了克塞諾芬尼不變不動,獨一無二的神的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而與此相區別的一切處於運動流變之中的事物則被他稱為「非存在」。
「是者」(being)這個概念來自於希臘文「是」(einai)的動詞,既可以表示動詞又可以單獨使用,表示事物存在。巴門尼德通過「是」的雙重功能,即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等同起來,認為「能被思想的東西和能存在的是同一的」,從而把形上學思維方式轉變為關於世界本原的存在論。
「存在」又稱「是者」,巴門尼德揭示了其五個屬性:第一,存在是不生不滅的,是永恆的;第二,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的,連續的;第三,存在是不動的;第四,存在是有限的,像個球體;第五,存在是可以被思想和表述的。這樣一個「存在」的提出反映了巴門尼德企圖通過抽象拋開一切存在物的質和量,單純把握它的共同點,即存在。
巴門尼德在西方哲學史上最先把存在與非存在對立起來,把「存在」作為他的哲學的核心範疇,奠定了本體論的基礎,並開始用邏輯推理方法論證有關存在的哲學命題,開創了邏輯論證方法的先河,標誌著古希臘早期哲學思維水平的極大提高,成為西方形上學的最早思想理論。
(476字)
(三)艾利亞學派
愛利亞派因活動於南義大利城邦愛利亞而得名,主要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至五世紀,主張世界本原是「不變的一」,主要代表是克塞諾芬尼,巴門尼德和芝諾。
克塞諾芬尼是第一個對神人同形同性的希臘神話進行公開批判的人,提出了一個不變不動,獨一無二的神,作為萬物的本原和主宰。他所說的神是一個沒有形象的存在,不具有任何形體是,不生不滅的,同時也是人的理智所不能認識的對象。這一概念被稱作理神論,後來發展出泛神論,自然神論等形態。
巴門尼德用存在代替了克塞諾芬尼不變不動,獨一無二的神的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而與此相區別的一切處於運動流變之中的事物則被他稱為非存在。巴門尼德利用是動詞的普遍用法,用邏輯辯論的方式把形上學思維方式轉變為關於世界本原的存在論,「存在」又稱「是者」,只能用理性思辨和邏輯論辯來把握,這種思辨和論辯,標誌著古希臘早期哲學思維水平的極大提高,成為西方形上學的的最早思想理論。
芝諾是巴門尼德的學生,它針對伊奧尼亞派的變化本源觀提出否認運動可能性的四個悖論:二分法,阿基裡斯追不上烏龜,飛矢不動,一倍的時間等於一半的時間。(461字)
封面圖源:www.einai.life
關於「哲學考研背記手冊」:這是一個服務於計劃報考哲學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考生(特別是跨考生)的個人微信公眾號。提供「西方哲學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兩門專業課的筆記資料,並且提供便捷有效的全程背記服務。
關於「全程背記」:這是本公眾號的特色服務,應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科學安排每日背記內容,將持續整個備考期。每天推文的首篇為當天新的背記點,背過的背記點會根據遺忘曲線安排在同個推送中。每天只需要花一兩個小時,可以有效的記下絕大部分知識點。
開始跟全程背記前,建議閱讀本背記手冊的使用說明:【哲學考研】全程背記使用說明
由於公眾號每日推文最多僅能發8篇,因此本號只進行「西方哲學史」系列的全程背記。如果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背記內容及服務,請關注公眾號:「馬哲考研背記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