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巴門尼德

2021-01-15 哲學考研背記手冊

「你不能知道什麼是不存在的,——那是不可能的,——你也不能說出它來;因為能夠被思維的和能夠存在的乃是同一回事。」

巴門尼德Parmenides 


巴門尼德在長詩《論自然》中分別論述了關於認識道路、存在和自然的思想。他提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的區分,認為真理的對象是圓滿的、不可動搖的,真理之路依靠理智進行辨析和思考,而意見的對象則是非真實的,意見之路依靠眾人的習慣和感覺,學習意見的目的是為了判明真理,掌握真理。

 

(一)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

 

巴門尼德具體論述不可動搖的圓滿的真理,即「存在是存在的,不可能不存在」,這是真理之路。而意見之路,是承認「存在是不存在的,非存在必然存在」,遵循這條途徑什麼也學不到,要避開它,因為你既不能認識非存在,也不能把它說出來,「能被思想的東西和能存在的是同一的」。除了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還有承認「存在與非存在既是同一的又是不同一的」,這條途徑使什麼也不懂的凡人兩頭彷徨,搖擺不定,使理智誤入歧途。巴門尼德所要避開的兩條途徑,前者是指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後者指赫拉克利特的哲學,而他所要建立的正是與它們相對立的哲學,即與形體本原論和古代辯證法相對立的存在論。

(274字)



 

(二)存在/是者

 

巴門尼德用「存在」代替了克塞諾芬尼不變不動,獨一無二的神的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而與此相區別的一切處於運動流變之中的事物則被他稱為「非存在」。

 

「是者」(being)這個概念來自於希臘文「是」(einai)的動詞,既可以表示動詞又可以單獨使用,表示事物存在。巴門尼德通過「是」的雙重功能,即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等同起來,認為「能被思想的東西和能存在的是同一的」,從而把形上學思維方式轉變為關於世界本原的存在論。


「存在」又稱「是者」,巴門尼德揭示了其五個屬性:第一,存在是不生不滅的,是永恆的;第二,存在是唯一的,不可分的,連續的;第三,存在是不動的;第四,存在是有限的,像個球體;第五,存在是可以被思想和表述的。這樣一個「存在」的提出反映了巴門尼德企圖通過抽象拋開一切存在物的質和量,單純把握它的共同點,即存在。  


巴門尼德在西方哲學史上最先把存在與非存在對立起來,把「存在」作為他的哲學的核心範疇,奠定了本體論的基礎,並開始用邏輯推理方法論證有關存在的哲學命題,開創了邏輯論證方法的先河,標誌著古希臘早期哲學思維水平的極大提高,成為西方形上學的最早思想理論。

(476字)





(三)艾利亞學派


愛利亞派因活動於南義大利城邦愛利亞而得名,主要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至五世紀,主張世界本原是「不變的一」,主要代表是克塞諾芬尼,巴門尼德和芝諾。

 

克塞諾芬尼是第一個對神人同形同性的希臘神話進行公開批判的人,提出了一個不變不動,獨一無二的神,作為萬物的本原和主宰。他所說的神是一個沒有形象的存在,不具有任何形體是,不生不滅的,同時也是人的理智所不能認識的對象。這一概念被稱作理神論,後來發展出泛神論,自然神論等形態。

 

巴門尼德用存在代替了克塞諾芬尼不變不動,獨一無二的神的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而與此相區別的一切處於運動流變之中的事物則被他稱為非存在。巴門尼德利用是動詞的普遍用法,用邏輯辯論的方式把形上學思維方式轉變為關於世界本原的存在論,「存在」又稱「是者」,只能用理性思辨和邏輯論辯來把握,這種思辨和論辯,標誌著古希臘早期哲學思維水平的極大提高,成為西方形上學的的最早思想理論。

 

芝諾是巴門尼德的學生,它針對伊奧尼亞派的變化本源觀提出否認運動可能性的四個悖論:二分法,阿基裡斯追不上烏龜,飛矢不動,一倍的時間等於一半的時間。(461字)

封面圖源:www.einai.life


關於「哲學考研背記手冊」:這是一個服務於計劃報考哲學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考生(特別是跨考生)的個人微信公眾號。提供「西方哲學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兩門專業課的筆記資料,並且提供便捷有效的全程背記服務。


關於「全程背記」:這是本公眾號的特色服務,應用「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科學安排每日背記內容,將持續整個備考期。每天推文的首篇為當天新的背記點,背過的背記點會根據遺忘曲線安排在同個推送中。每天只需要花一兩個小時,可以有效的記下絕大部分知識點。


開始跟全程背記前,建議閱讀本背記手冊的使用說明:【哲學考研】全程背記使用說明


由於公眾號每日推文最多僅能發8篇,因此本號只進行「西方哲學史」系列的全程背記。如果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背記內容及服務,請關注公眾號:「馬哲考研背記手冊」。








相關焦點

  • 巴門尼德與古希臘哲學
    巴門尼德與古希臘哲學 2018年01月18日 08:4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曹青雲 字號 內容摘要:全書用歷史批判的目光審視古希臘哲學,將其放在古代世界的文化交流
  • 古希臘哲學史上的偉大轉折——巴門尼德
    之前我們討論了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的伊奧尼亞派與畢達哥拉斯派,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愛利亞派的代表人物巴門尼德。巴門尼德的主要思想體現在他的哲學詩《論自然》中。儘管如今《論自然》僅剩殘卷,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看到他借正義女神之口,把真理和意見區分開來。
  • 最早的古希臘哲學家(四):巴門尼德
    從上次開始,我們為大家介紹圍繞「變化是否存在」這一課題展開爭論的古希臘哲學家。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主張萬事萬物永遠處於流動變化中的赫拉克利特。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走進與赫拉克利特觀點完全對立的埃利亞學派。他們主張,變化根本不存在。
  • 巴門尼德是如何成為象形哲學時代終結者
    一、背景眼看著泰勒斯為代表的自然哲學理論,畢達格拉斯為代表的精神哲學,赫拉克裡特為代表的貴族哲學三大門派你方唱罷我登場,整個社會輿論完全為這些新理論所點燃,有一派原來牢牢掌握住社會輿論的人坐不住了,這些人就是這一章的主角:文化批判者。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古希臘文化批判者的地位。
  • 古希臘-巴門尼德其一
    他們稱一種有德行的生活為巴門尼德式的生活。巴門尼德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論自然》殘篇中,我們有必要先領略巴門尼德詩的魅力。[塞克斯都《反雜學》,辛普裡丘《論天》]駿馬馳騁著任我所往,女神再一次引我到眾所周知的大道上,她指引有識之士去邀遊所有城邦。
  • 坤鵬論: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中)
    學習哲學,很多時候不是觀點難懂,而是我們沒有耐心逐字逐句地細細品味哲學家的話。——坤鵬論一、「一」、「有」、「無」在《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上)》中,坤鵬論講了:1.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規定這個世界的絕對本質為「一」。
  • 巴門尼德:存在存在
    第十天 巴門尼德巴門尼德(Parmenides)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50年古希臘的愛利亞「存在存在。」在柏拉圖留下的眾多文獻中,有一篇叫做《巴門尼德篇》,寫得枯燥乏味,費解難懂,但其實裡面討論的哲學難題,跟我們的巴門尼德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在這篇作品裡,柏拉圖全部精力,都撲在共相上犯傻,還一字不落地展示給我們看。
  • 論巴門尼德的「存在」
    巴門尼德是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存在」概念的人,而凡是深入到思想史內部的人都清楚,「存在」概念,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是西方思想的核心和關鍵。從而搞清楚巴門尼德「存在」概念的真正意謂,就始終是哲學史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
  • 讀《世界哲學史》3-1——古希臘哲學之前蘇格拉底時期
    古希臘哲學可分為三個主要時期:這一歷史時期,地中海古文明逐漸衰落、覆滅,希臘民族進入歷史舞臺,隨著航海、貿易的發展,當時希臘的貿易港口「米利都」成為一個不同語言、種族、宗教混合的城市,於是誕生了希臘和西方的哲學和科學。
  • 巴門尼德
    )是一位誕生在愛利亞(南部義大利沿岸的希臘城市)的古希臘哲學家。著有哲學詩《論自然》。 巴門尼德學術貢獻     根據柏拉圖的記載,蘇格拉底在年輕的時候(約當公元前450年左右)曾和巴門尼德會過一次面, 當時巴門尼德已經是一個老人了,並且從他那裡學到好些東西。無論這次會見是否歷史事實,我們至少可以推斷柏拉圖自己受過巴門尼德學說的影響,這是從其他方面顯然可以看出來的。
  • 巴門尼德:不生不滅,亙古不變的永恆存在
    通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我們可以了解到,巴門尼德大致誕生於公元前5世紀前中期的義大利,一個名為愛利亞的地方。通過柏拉圖的記載,我們也可以看到,蘇格拉底年輕時也曾因拜訪巴門尼德而受益良多。當時的愛利亞相較於古希臘,神秘主義色彩更加濃鬱,他們關於數學的認識也常常帶有明顯的神秘色彩。
  • 《巴門尼德》介紹
    前言巴門尼德是一位誕生在愛利亞(南部義大利沿岸的希臘城市)的古希臘哲學家。
  •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終極對決:變與不變,多與一,現象與本質
    璀璨的古希臘哲學其實就解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是什麼」,另一個是「為什麼」。前者開啟了本體論,後者開啟了科學(自然哲學)探索。 ——題記 為何要先說上面這句話呢?這跟今天咱們談論的兩個人有關。具體都誰,請接著往下看。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而且,如果一個觀點具有哲學價值,那麼它在被駁倒後,必定還會以其他形式重新站起來,並且被駁倒的次數越多,觀點將會越來越精煉、越來越有價值。一、巴門尼德對西方哲學的影響愛利亞學派自芝諾、麥裡梭後繼續傳播下去,一方面在留基波那裡,一方面在智者派那裡。留基波是愛利亞學派的學生,是原子論的奠基人,是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
  • 《巴門尼德》與柏拉圖式辯證術
    二、《巴門尼德》的形相論問題  以上關於辯證術的探討是理解《巴門尼德》的必要背景,因為《巴門尼德》的主題、情節與結構都遵循著柏拉圖對辯證術與哲學問題的整體刻畫。首先,能否給予巴門尼德以柏拉圖代言人的至高身份值得商榷,柏拉圖雖然在《泰阿泰德》中稱讚他「可敬可畏」(183e),但也在《智術師》中對他發起「哲學弒父」(246a-249d),還在《會飲》中說過「他[巴門尼德]的話真假難辨」(195c)。其次,《巴門尼德》的對話人物巴門尼德對形相的態度曖昧,值得仔細考察。
  • 巴門尼德: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還是一個荒謬的詭辯家?
    巴門尼德,是古希臘時期前蘇格拉底時代的一個哲學家。有的人認為,它是西方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甚至覺得,他是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而有的人卻不以為然,認為他的整個哲學論證不過是基於語法、邏輯和形上學的混亂,他充其量,也只能說是一個詭辯家。
  • 哲學是什麼,知識是什麼,哲學和知識的關係
    編者按:哲學的定義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些人說哲學就是研究世界本源,有些人說哲學就是哲學史,有些人說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些人說哲學是認知論,有些人說哲學是科學和神學之間的研究,形形色色尚無定論,也有人說哲學就等同於知識,本文從哲學的發源及發展過程去分析總結歸納,解析哲學是不是就是知識
  • 古希臘這個學派,有三個哲學家,他們的思想影響西方2000多年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聊古希臘一個非常有名的哲學流派:愛利亞學派。為什麼叫「愛麗亞學派」? 是因為這個思想流派最新發源於古希臘的愛麗亞城邦。他們的三位代表人物分別是:色諾芬尼、巴門尼德以及芝諾。愛麗亞學派也沿襲了古代「師生」關係代代相傳的傳統,這三位哲學家分別也是師生關係,巴門尼德是色諾芬尼的學生,芝諾是巴門尼德的學生。
  • 巴門尼德——開創本體論
    巴門尼德思考「to be」不可能來自感官世界,任何感官都不可能找到「to be」這種知覺,而這個東西只可能在於另一個世界——思維。巴門尼德發現了獨立於感官世界的思維世界。他把這種存在於思維當中的存在稱為「存在」。問題是人為什麼能意識到存在本身?或者說處於存在之中,如何意識到存在本身?或者說我們為何會思考存在?
  • 小蘇格拉底學派|古希臘哲學
    由於對蘇格拉底哲學思想的不同理解,形成了許多派別。哲學史上把蘇格拉底的其他學生所創立的派別統稱為「小蘇格拉底學派「,以區別柏拉圖學派這個大門派。1 麥加拉派創始人是歐克裡德,重要代表有歐布裡德等人。該學派有兩大特色,一是把善等同於巴門尼德的存在:歐克裡德認為,善即存在,是一種道德存在。二是能言善辯,提出了不少辯題,如說謊者、隱藏者、谷堆、禿頭等。這些論證涉及到質變和量變的轉化關係,在邏輯史上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