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門尼德:不生不滅,亙古不變的永恆存在

2021-01-09 公子小白的知識筆記

通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我們可以了解到,巴門尼德大致誕生於公元前5世紀前中期的義大利,一個名為愛利亞的地方。通過柏拉圖的記載,我們也可以看到,蘇格拉底年輕時也曾因拜訪巴門尼德而受益良多。

當時的愛利亞相較於古希臘,神秘主義色彩更加濃鬱,他們關於數學的認識也常常帶有明顯的神秘色彩。據說,巴門尼德因受到了畢達哥拉斯的影響,而因此創生出了邏輯,或者說,恰恰是巴門尼德創造出了一種基於邏輯的形上學,從而深入影響了後是哲學。

巴門尼德嚴重的世界,是內在必然鏈條中創生的世界,「存在置身於巨大的鎖鏈構成的界限之間。它永不停息的存在著,因生成與毀滅因真實而強大的信念而早已漂染遠世,獨立存在的是存在本身,強有力的必然之界限鎖鏈將他緊緊纏繞」。存在之路是必然之路 ,同時也是永恒生成之力流溢的天地萬物的實存之路,生成和毀滅只是一種表象,存在者在存在的界限內永恒生成。

可見,巴門尼德的哲學思想,多集中在他關於存在意義的思考。「存在」無疑構成了巴門尼德的基本思想範疇。巴門尼德認為的存在,不生不滅、亙古不變、獨一無二、獨立完整……。因此,在巴門尼德看來,存在是永恆不變且唯一的。所以,巴門尼德的思想因其難以在現世世界找到相應的實體,因此對於未能深入了解哲學的人或許是晦澀難懂的,甚至從某種意義而言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巴門尼德曾言「我並不關心我從何而來,只因我終將復歸那裡。」巴門尼德的真理和存在問題超脫了有 形的自然物理世界,抵達了天地和自然萬物的生成之源。或許有人會發出這樣的質疑「巴門尼德的哲學是從天而降的?亦或是突發奇想的奇譚謬論?」。筆者想說的是,巴門尼德的思想,是希臘哲學發展的珍貴寶藏。

相關焦點

  • 巴門尼德存在論,時間不存在,事物永恆不動
    他受克塞諾芬尼關於神是不動的的一的理論影響,依靠抽象形象,從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範疇存在。認為存在是永恆的,是一,連續不可分,存在是不動的,是真實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體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他認為,沒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東西和思想的目標是同一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與存在是同一的」命題。著有哲學詩《論自然》。
  • 淨空法師:極樂世界是不生不滅,永恆不變的
    極樂世界沒有一樣不真實,沒有一樣是虛妄的。什麼叫真實,什麼叫虛妄?不生不滅叫真實,永恆不變的叫真實。有生有滅的是假相,會改會變的是假相,這在極樂世界沒有。所以極樂世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道就是自性,就是實相。「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
  •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終極對決:變與不變,多與一,現象與本質
    就是大名鼎鼎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 了解西方哲學歷史的人,想必都知道赫拉克利特的那句「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名句,但殊不知,他的對手、死敵、存在論的堅決維護者巴門尼德也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思維與存在是同一回事」。
  • 【古希臘哲學】巴門尼德
    (一)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 巴門尼德具體論述不可動搖的圓滿的真理,即「存在是存在的,不可能不存在」,這是真理之路。而意見之路,是承認「存在是不存在的,非存在必然存在」,遵循這條途徑什麼也學不到,要避開它,因為你既不能認識非存在,也不能把它說出來,「能被思想的東西和能存在的是同一的」。
  • 巴門尼德:存在存在
    第十天 巴門尼德巴門尼德(Parmenides)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50年古希臘的愛利亞「存在存在。」在柏拉圖留下的眾多文獻中,有一篇叫做《巴門尼德篇》,寫得枯燥乏味,費解難懂,但其實裡面討論的哲學難題,跟我們的巴門尼德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在這篇作品裡,柏拉圖全部精力,都撲在共相上犯傻,還一字不落地展示給我們看。
  • 巴門尼德與古希臘哲學
    儘管巴門尼德不被當作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儘管他對「存在」邏輯思辨的分析、對存在與變化的區分,是為了回應以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為代表的伊奧尼亞學派——他們首次用理性方式來描繪世界,並注意到世界處於生生不息的變化之中。比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無定」、阿那克西美尼的「氣」、赫拉克利特的「火」,都是構成宇宙萬物的不竭動力,他們想要發現的都是作為宇宙流變的邏各斯。
  • 論巴門尼德的「存在」
    巴門尼德是在真與假的意義上來論述以「存在」為標誌的「真理之路」和以「不存在」為標誌的「謬誤之路」的。在他看來,「存在」是對對象之本質真理的斷定,「不存在」則是相應的否定,思維與存在在根本上是同一的。據此可以認為,巴門尼德的「存在論」即是真理論,殘篇8中對所謂「存在」的四個標誌的陳述,實際上是對真理的根本標誌的描述。
  • 巴門尼德
    簡介    巴門尼德活動於公元前6世紀末~前5世紀中葉以後,鼎盛期約當公元前五世紀上半葉。他受克塞諾芬尼關於神是不動的的「 一 」的理論影響,依靠抽象形象,從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範疇「存在」。認為存在是永恆的,是一,連續不可分;存在是不動的,是真實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體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
  • 古希臘哲學史上的偉大轉折——巴門尼德
    之前我們討論了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的伊奧尼亞派與畢達哥拉斯派,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愛利亞派的代表人物巴門尼德。巴門尼德的主要思想體現在他的哲學詩《論自然》中。儘管如今《論自然》僅剩殘卷,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看到他借正義女神之口,把真理和意見區分開來。
  • 最早的古希臘哲學家(四):巴門尼德
    這段流傳甚廣的話後來被唯物主義的教科書用來證明神靈來自現實世界,但色諾芬尼的原意其實是批評這樣的神不是真正的神,真正的神就像巴門尼德所說的唯一存在「一」一樣,是唯一的、不變的。巴門尼德:世界是不變的「一」真正被認為是埃利亞學派創始人的是巴門尼德。
  • 巴門尼德: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還是一個荒謬的詭辯家?
    那麼巴門尼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學說真的只是一種詭辯嗎?我們先來看一看他的一些哲學觀點:一,能夠被說出來的東西,能夠被人們思考的東西,一定存在,因為不存在的東西就無法說出來,也無法被思考。二,不存在的東西,現在不存在,過去不存在,將來也不會存在,所以談論「無」沒有任何意義三,時間並不存在,變化也不存在,只有存在已經存在,存在就是絕對、就是單一、就是永恆、就是不變不知道看完這些以後你會有什麼感覺,或許你會覺得很暈
  • 看海德格爾如何闡述思想,重新解釋巴門尼德的存在觀
    貌似高超空洞的「永恆輪迴」說,實質上卻是指向個體此在的當下存在。尼採仿佛是想告訴我們:你應當如此這般地生活在每個瞬間中,並且相信每個瞬間都是永恆的,是永恆輪迴的。不應該相信時間的線性發展。在以「神性」為標誌的傳統形上學的「永恆」和「超越」思考終結之後,尼採關注「如何安頓個體此在生活」這樣一個實存論問題,不再主張任何具有形上學(神學)色彩的謀求永恆的超越論,而是採取了一條「把瞬間永恆化」的路徑。在本書第二部分中,海德格爾提供給我們關於巴門尼德的解釋,主要是對巴門尼德的一個箴言的解釋。這個箴言說:必需去道說和思考存在者存在。
  • 坤鵬論: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中)
    「一」的以上特徵告訴我們,像生滅、變化、運動等觀念都屬於感性的表象,並非真理;3.巴門尼德認為唯一的真理就是——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外,這兩天坤鵬論專門學習了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中關於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的章節,又有所啟發和收穫,在這裡一併分享出來。黑格爾認為,「一」是純粹思想的直接產物,在它的直接性裡包含「有」。
  • 古希臘-巴門尼德其一
    [辛普裡丘《物理學》]作為述說,作為思維一定是存在的東西;因為存在存在,而非存在乃是不存在的;這便是我要你牢記在心的,你必須避開的這一條研究途徑。你也切莫隨著常人徬徨不定,兩副面孔,因懦怯而使錯亂的念頭進入胸中。
  • 巴門尼德是如何成為象形哲學時代終結者
    這至少在眾多古代的亞洲國家是不可能的。判斷你是不是真正被盜了一匹馬的是裁決團,而能夠影響裁決團的是這個城邦的文化,也就是一群批判、監督公眾事業的文化人。順便說一句,由於古代亞洲國家文化的這種缺失,所以在哲學深度上,如果不閱讀西方哲學,不可能有超越巴門尼德之後的水平。
  • 《巴門尼德》與柏拉圖式辯證術
    少年蘇格拉底第一次說出「形相」(ε δó )時,搭配了兩個特殊表述——「本身所是(α τò кαθ』 α τò)」和「相信(voμ ζω)」:「你不相信存在著,相似者的某個形相,其本身所是……?(129a)」。在柏拉圖之前,ε δó 不是專門的哲學術語,而是希臘人日常生活經驗語詞。
  • 科學實驗證靈魂存在 佛教竟說「靈魂不存在」
    佛教不相信有永恆不變的靈魂上面兩位科學家的觀點並沒有得到多數人的認同,但是他們的卻讓更多的人開始探索靈魂是否存在。也有很多人認為,只有宗教才會研究靈魂。那麼,佛教認為靈魂存在嗎?答案是否定的。佛教不相信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靈魂,如果相信了靈魂的實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
  • 《心經》「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解讀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諸法空相,佛法是諸法空相。「當說立即破」,此處不要執著認為佛法有相。「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任持自性,保持自體自性(各自的本性)不變。軌生物解,則是能遵循一定的規範讓人們產生理解事物的依據。萬法唯識,所有世間法都來自識,識是心的本性。為了區別天地萬物,有了名,名為思量的意思。我叫****,父母賜名,於是與世間萬物有了區別。法也是世人便利之作,是人們掌握了的規律,但是規律也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成立的。
  • 巴門尼德——開創本體論
    在中文裡我們通常會認為「A是B」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但是英文裡「I am」就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而「am」則是「存在」的意思。巴門尼德思考「to be」不可能來自感官世界,任何感官都不可能找到「to be」這種知覺,而這個東西只可能在於另一個世界——思維。巴門尼德發現了獨立於感官世界的思維世界。他把這種存在於思維當中的存在稱為「存在」。
  • 《巴門尼德》介紹
    由於兩個部分各有側重,現代研究仍延續古代已有的存在論和邏輯學兩派,要麼將《巴門尼德》視為柏拉圖存在論的某個發展階段,認為它只有邏輯訓練的工具意義。忒拉緒洛斯把《巴門尼德》和《斐勒布》、《會飲》和《斐德若》一起編入全集的第三組四聯 劇,這組四聯劇最明顯的共同特徵是:辯證術作為一種特殊的邏各斯,現身於對話的關鍵位置,其中尤以《巴門尼德》對辯證術的展開最為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