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門尼德——開創本體論

2021-01-15 燈塔讀書Beacon

「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Shakespeare


莎士比亞這句話中的「to be」翻譯為「存在」而非「是」。在中文裡我們通常會認為「A是B」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但是英文裡「I am」就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而「am」則是「存在」的意思。


巴門尼德思考「to be」不可能來自感官世界,任何感官都不可能找到「to be」這種知覺,而這個東西只可能在於另一個世界——思維。巴門尼德發現了獨立於感官世界的思維世界。他把這種存在於思維當中的存在稱為「存在」。問題是人為什麼能意識到存在本身?或者說處於存在之中,如何意識到存在本身?或者說我們為何會思考存在?人如果要認識存在本身,就要先認識不存在,但是如果認識到不存在,也就意味著自己不存在了,所以人沒法真正認識到存在。這個邏輯很好理解,一條魚一輩子生活在水中,它什麼都可能認識到,但它唯獨不可能認識到的是水本身;當世界上只有紅色一種顏色,人是不可能認識到紅色的。所以存在不是被當作一個客體認識到的,而是人在靈魂與虛無(不存在)契合的時候體悟到了虛無,從而也體悟了存在本身,這個在中國文化中叫「悟」,「悟」是不需要客觀對象存在的。當我們領會了虛無,自然體悟到了存在。


巴門尼德認為這個「存在」具有幾個特徵。永恆性,不會出現,也不會消失,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不可分性,它是一個一,是一個整體,是連續的;它是不動的,是有定型的,是一個圓(在希臘時,圓代表著完滿的,所有點到中心都是相等的)。但是這裡其實永恆性意味著時間上的無限性,和「圓有邊界」在空間上的有限性有了矛盾,這個矛盾後來被他學生發現。


巴門尼德認為存在是客觀的,存在的主觀體現在每個人的思維,而又需要用言語來表達。因此,存在——思維——語言之間是同構的。個人思維是存在的載體,是進入客觀思維的前提。人正是有了這些思維才有了現在的世界。如果人沒有思維,僅有感官,那麼人體驗到的僅僅是感官知覺的集合,是一片混沌的。


巴門尼德因為存在是永恆的,所以認定存在者存在。但不存在者存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才有了他認為運動是假的,本質都是不動的觀點。空間中有個物體,它如果運動了,那麼原來所佔的空間就會出現它不存在這個情況,那麼存在者不存在的邏輯上錯誤的斷言就產生了,所以巴門尼德認為運動都是感官假象,本質是不動的。所以他不同意赫拉克利特的觀點——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總是變化的,它們存在統一性。巴門尼德認為存在者存在,而不存在者不存在,它們之間沒有赫拉克利特所謂的統一性——即存在是不存在,不存在是存在。


下面介紹一下巴門尼德學生芝諾通過歸謬的方法證明巴門尼德的「存在」的特徵。「存在」的永恆性已經被巴門尼德證明過了,因為如果存在過去不存在,則需要被創建出來,但存在不可能被自己創建,也不可能被不存在創建,所以他以前不可能不存在,同理它也將一直存在,否則就會出現存在者不存在這個邏輯上錯誤的斷言。芝諾主要是證明存在的不動性和復多性。但如果按照今天的邏輯學,復多性的證明是很容易推翻的,裡面有明顯混淆了選言判斷和聯言判斷的地方(不過邏輯學也是在後來亞里斯多德那裡創立的,這個時候邏輯證明出現混亂是很正常的),但同時它也發現了微積分連續性和間斷性的奧秘,仍具有意義。這裡主要介紹三個芝諾用來歸謬以反證運動為假的三個悖論。


在看悖論前我要給讀者幾個建議:

1. 不要根據經驗感官,認為這肯定是顯而易見不成立的呀。芝諾他也知道感官是這樣的,他的悖論恰恰就是來駁斥感官,從而證明真理在理性中。所以用感官常識來反駁是毫無意義的。

2. 不要試圖用微積分來解釋,微積分的發明者萊布尼茨和這個時候差了近兩千年。並且很多人只會用前人歸納出的微積分公式,知其然並不知其所以然。他們並沒法體會到微積分裡的高深學問,並不知道微積分的連續性、間斷性當初被萊布尼茨稱為「迷宮」,是一個非常深奧的東西。所以試圖用微積分公式來解釋,就犯了以結論證明過程的循環論證邏輯謬誤。

3. 如果不依賴感官和微積分中的極限、連續性和間斷性等等知識。單單從邏輯上駁斥這幾個悖論,絕非易事。


運動場悖論

一個奔跑者從跑道的起點到終點要穿越一系列距離單位。跑步者要跑完全程,意味著他必須在有限時間內穿越無限的點。要跑到終點就得先抵達跑道的中點。然後要到終點還得先抵達跑道剩下一半的中點(四分之三的點),要到繼續向終點跑,就得先到達剩下一半的中點(八分之七的點),分割後總是有剩餘的,這樣的距離可以無限分下去。如果存在無數個點,那麼他就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裡穿越無限數量的點。因此,芝諾指出,運動是假象。


阿基裡斯追龜的悖論

阿基裡斯是希臘最好的運動健將,但芝諾指出,他永遠追不上龜。首先他要追上龜,就得先抵達龜當前的位置,而這需要一定時間。在這個時間內,龜無論速度再慢,總會向前爬一步。然後阿基裡斯要追到龜,又得先到龜新的位置,但又需要一定時間,這樣龜又會往前爬一步。這樣反覆下去,龜始終都比阿基裡斯要往前走一點。因此,阿基裡斯追上龜是不可能的,運動是假象。


飛矢不動悖論

當射手瞄準一個靶子射出箭時,那支箭運動嗎?根據畢達哥拉斯學派承認的數學空間的實在性和可分性,運動的箭在每一個時刻都佔據了空間中一個特定的位置。那麼在飛箭飛出的每一個時刻,這個箭必有一個確切的位置,在此刻它必定是靜止不動的。那麼無數個時刻組成的飛箭的靜止疊加起來,結果也必定是靜止的,就如無數個零相加之和,也終將是零。因此飛箭從未運動,它的運動是一種假象。


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在存在的認識上是一致的。巴門尼德的「存在」和赫拉克利特的「羅格斯」本質上是一樣的。不過赫拉克利特始終傾向於在存在與不存在之間找一種辯證的統一性,而巴門尼德則是將存在和不存在直接對立了起來——存在即思維世界,是實在的;不存在即感官世界,是充滿假象的。後來的柏拉圖則採取了巴門尼德的觀點,建立了著名的理念論。


巴門尼德標誌著西方哲學徹底走向了抽象的理性主義,成為了本體論或者說是形上學的開端。形上學是通過思維研究思維的學問,極其抽象和高深,而將形上學發展至頂峰的則是兩千年後的黑格爾,而黑格爾著作的晦澀難懂和邏輯環環相扣無疑勸退了不少哲學愛好者。不過剛進入哲學,先避開康德和黑格爾,其實還是比較容易入門的。哲學可以讓人重審一切價值觀,重塑三觀,讓思維具有開放性、嚴謹性和批判性。很人說哲學無用,然此無用乃大用也。

相關焦點

  • 巴門尼德與古希臘哲學
    作者發現,自泰勒斯到蘇格拉底同時代的德謨克利特和智者,古希臘哲學流派中暗含著一條思想主線,它奠定了古希臘哲學的基本格局,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是對其的發展和完善,這就是巴門尼德開創的本體論傳統和本質與現象的區分問題。蘇格拉底哲學的轉向:捍衛巴門尼德本體論傳統一些學者將蘇格拉底哲學視作古希臘哲學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轉向」,即蘇格拉底將哲學研究中心從對自然世界的關注,轉移到對人自身的倫理生活上來。
  • 【古希臘哲學】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Parmenides 巴門尼德在長詩《論自然》中分別論述了關於認識道路、存在和自然的思想。巴門尼德所要避開的兩條途徑,前者是指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後者指赫拉克利特的哲學,而他所要建立的正是與它們相對立的哲學,即與形體本原論和古代辯證法相對立的存在論。
  •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
    論中西本體論的差異|鄧曉芒來自《世界哲學》據說用「本體論」一詞來譯西文的ontology的最初是日本學者,由此影響到中國人,「但20世紀30年代以後,日本學者已逐漸放棄『本體論』而採用『存在論』一詞,大約從50年代至今便幾乎完全用『存在論』代之,『本體論』這一術語已經消失。」
  •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終極對決:變與不變,多與一,現象與本質
    前者開啟了本體論,後者開啟了科學(自然哲學)探索。 ——題記 為何要先說上面這句話呢?這跟今天咱們談論的兩個人有關。具體都誰,請接著往下看。 古希臘哲學中有兩個人,他們的思想一直是對立的,甚至水火不容,但就是這兩位思想迥異的兩位哲人,開創出了不少後來的西方哲學流派。這兩人是誰呢?
  • 論巴門尼德的「存在」
    巴門尼德是在真與假的意義上來論述以「存在」為標誌的「真理之路」和以「不存在」為標誌的「謬誤之路」的。在他看來,「存在」是對對象之本質真理的斷定,「不存在」則是相應的否定,思維與存在在根本上是同一的。據此可以認為,巴門尼德的「存在論」即是真理論,殘篇8中對所謂「存在」的四個標誌的陳述,實際上是對真理的根本標誌的描述。
  • 坤鵬論: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中)
    ——坤鵬論一、「一」、「有」、「無」在《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上)》中,坤鵬論講了:1.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規定這個世界的絕對本質為「一」。「一」是,不被產生的、不消逝的,完全的,自成一類的,自倚的,不動的和無始無終的,它無所謂過去,也無所謂將來,而只是現在,同時是全體;2.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坤鵬論不得不承認,巴門尼德否定現象和運動的觀念太過離經叛道。特別是「眼見也不為實」讓人們實在難以接受。而且在哲學中,越是偉大的命題爭論越是激烈,因此,對於此觀念的爭論自其誕生後,就一直沒有消停過。這兩天,坤鵬論就來分享一些其他哲學家的不同觀點,以及高爾吉亞如何巧妙地進行反證。
  • 《巴門尼德》介紹
    主要著作是用韻文寫成的《論自然》,如今只剩下殘篇,他認為真實變動不居,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巴門尼德》是最晦澀的柏拉圖對話之一,當代西方研究者一般根據結構和主題將其分為兩部 分(即126a-137c和137c-166c),兩個部分大致對應I5C拉緒涪斯擬定的兩個副標 題——"論形相"和"邏各斯的"。
  • 列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
    然"本體論"在列維納斯那裡既不是亞裡斯多德的解釋,也不是海德格爾式的解釋,他認為,無論何種形式的"本體論"其中都有一致的地方,那就是"西方哲學最為經常的是一種本體論:通過中介或中項的介入把他者還原為同一以保證存在的包融性。"[2―p43]自古希臘以來,這種"把他者還原為同一的本體論"[2―p42]一直代表了西方哲學的努力方向。這種本體論以泯滅他者的他性為己任,追求同一性。
  • 古希臘哲學史上的偉大轉折——巴門尼德
    之前我們討論了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的伊奧尼亞派與畢達哥拉斯派,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愛利亞派的代表人物巴門尼德。巴門尼德的主要思想體現在他的哲學詩《論自然》中。儘管如今《論自然》僅剩殘卷,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看到他借正義女神之口,把真理和意見區分開來。
  • (本體論簡史,收藏,政治課不再難)
    西方哲學一直在圍繞本體論問題展開討論,即世界的本源是什麼?哲學家們基於這個基本問題展開思辨,引出眾多無聊而又有趣的哲學問題,諸如「一個針尖上能站立幾個天使」之類。正所謂,聖人不出,萬古如長夜。馬克思之前幾千年,人們都活在自己想像編制的世界中;馬克思之後,人們開始回到了現實世界,「一個針尖上站幾個天使」被馬克思消滅了。
  • 論「是」的本體意義
    由於問題主要涉及我們自身思想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擬暫時撇開Being在漢語裡應如何翻譯的問題, 而直接從漢語中系詞「是」 的實際表述功能和哲學言說本體的可能性出發。當然, 如果我們依此途徑可以對哲學本體論獲得更好的理解, 那麼Being 在漢語裡應如何翻譯的問題也就有了一個相應的「解決」 。
  • 中國哲學的「本體」
    比如有些人認為中國沒有西方哲學那樣的本體論;即便像有些見解的,看法也很膚淺。比如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鄧曉芒就簡單地斷言說,中國哲學是以「無」為本體,西方哲學是以「有」為本體。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先說什麼叫本體?本體,又叫做存在,就是存在的本原;用俗點的話說就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存在,康德哲學裡把它叫物自體,即物質自己本來的那個樣子;斯賓諾莎叫做實體,即物質的實際存在。
  • 《巴門尼德》與柏拉圖式辯證術
    但更關鍵的是,他指出蘇格拉底沒探查到「全部真相」(128b):向世人昭示存在論戰場的一與多兩派顯得同樣可笑,都具有喜劇性。⑥隨著情節和論證的推進,巴門尼德揭示出,少年蘇格拉底的形相也面臨著荒誕可笑的困境(130d)。柏拉圖試圖通過這樣的情節傳遞什麼?第一種猜測是,柏拉圖在自我批判,他要推翻中期形相論,並最終以一套嚴肅的本原學說取而代之,這意味著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是構建一種新存在論。
  • 本體論(二)| 核心概念
    1、、「是」是本體論的核心範疇前面說了,本體論是以「是」為核心的一些範疇,通過邏輯化的方式,構造起來的先驗原理體系。
  • 巴門尼德
    主要著作是用韻文寫成的《論自然》,如今只剩下殘篇,他認為真實變動不居,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簡介    巴門尼德活動於公元前6世紀末~前5世紀中葉以後,鼎盛期約當公元前五世紀上半葉。他受克塞諾芬尼關於神是不動的的「 一 」的理論影響,依靠抽象形象,從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範疇「存在」。
  • 最早的古希臘哲學家(四):巴門尼德
    這與後來巴門尼德對世界存在方式的判斷一脈相承,只是色諾芬尼缺少哲學層面上的論證。色諾芬尼最著名的論述是對帶有擬人論特徵的多神論的批評。他說:如果牛和獅子有手,像人一樣能用手繪畫、製作藝術品,馬就會將神的外形畫得像馬,而牛會將神的外形畫得像牛。每一種動物都會按照他們自己的外形來表現神。因此衣索比亞人說他們的神是黑皮膚、塌鼻子的,而色雷斯人則認為他們的神是黑頭髮、藍眼睛。
  • 本體論(六)| 康德的本體論思想及主張
    ,而對於康德而言,什麼是本體論呢?康德在論述本體論證明的時候,透露出他對本體論的看法,他把本體論理解為,純粹概念的推論其中,上帝論證最核心就是本體論證明,他們置一切經驗於不顧,完全是先天地從純粹的概念去推論最高原因的存在本體論使用的是一種特殊規定的語言,他的意義來源於概念之間的關係之中,柏拉圖後期理念論中所使用的理念或通種,就是些這樣的概念。
  • 存在論為什麼是「第一哲學」?對希臘存在論的一個再思
    然而另外一派學者認為,亞里斯多德沒有把神學而是把研究「作為是的是」的學問說成是一門最普遍的學問:它所研究的基本範疇和原理是其他一切特殊學科都要使用但並不專門研究的;它研究普遍的本體,研究本體的特徵和分類,而不動的分離的本體只是其中一類特殊的本體。這樣的學問當然超驗(即「形上學」)。神學只是這種研究「作為是的是」的學問的本體論的一個特殊方面和部分。這兩種觀點在《形上學》的不同篇章中都能找到根據。
  • 從本體論開始說起——運營商關係圖譜的構建及應用
    一.本體論全球資訊網之父Tim Berners-Lee教授在1998年將語義網絡(Semantic web)帶入人類的視線。目的是賦予網絡理解詞語、概念以及它們之間邏輯關係的能力,使人機互動變得更有效率。本體論(Ontology)做為語義網的核心,是研究實體存在及其本質的通用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