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的「本體」

2021-01-13 獨視角

中國哲學界經常鬧些本土哲學的爭論。比如有些人認為中國沒有西方哲學那樣的本體論;即便像有些見解的,看法也很膚淺。比如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鄧曉芒就簡單地斷言說,中國哲學是以「無」為本體,西方哲學是以「有」為本體。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先說什麼叫本體?

本體,又叫做存在,就是存在的本原;用俗點的話說就是世界萬事萬物的本原存在,康德哲學裡把它叫物自體,即物質自己本來的那個樣子;斯賓諾莎叫做實體,即物質的實際存在。具體說來,就是笛卡兒「我思故我在」後面的「我」。比如說太陽看起來一會兒大一會兒小,月亮一會兒圓一會兒缺,它們的真正的樣子就是本原(這不只是指幾何物理上的樣子)。

▎為什麼要研究本體存在?

因為我們平時看到的很多都是虛假的。舉一個俗一點的例子:比如,人們看到的水裡的筷子是彎的,但是它實際的樣子其實是直的。這個例子只是個比方,說明表象存在不一定真實,水裡的筷子只是個個別存在。哲學研究本體存在是有關人類存在的普遍意義的。

以立場說事的人,總是說中國哲學思想歧義多,懷疑說這話的這些人對中國的古典根本就沒有讀過,證據很多。比如網上很多人把「人之初,性本善」、「愚孝」、「愚忠」先硬說是孔子及儒家的觀點,然後開始批判。這正是堂吉訶德戰風車——威風八面。

中國哲學思想在古代是有不同的解讀,但是沒有根本性的偏差;人人不同,這事再也正常不過的。西方哲學才是歧義多多,且看一下本體,存在,物自體,實體等等等等;而中國就一個字:道,完了。誰歧義多?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

▎西方哲學本體論是個什麼樣子?

西方哲學起源於兩千多年以前的古希臘。西方哲學的本體論很多種說法,比較典型並且產生過主要影響的,同樣是來自兩個希臘人,一個人是巴門尼德,一個是赫拉克利特。

巴門尼德認為世界的本體是不變的 (他自己並沒有提出本體的概念,他只用了『存在』,但他的存在既是固定的、永恆的,是『一』,『全』,無始無終的,不是一般的具體的物質形態,而是本質的存在。)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不變的,你不能夠兩次踏入同一條河。

類似這種建立在思辨哲學上的本體觀,截然相反,各有各的道理,誰也駁不倒誰。可以想見,在這種情況下,要證明一個命題的正確性,必須要找出一種說理的方式,使不同的觀點都能夠接受其判斷的正確性。由於這種需要,於是一種完全脫離內容,僅以形式來判斷一個命題結論的正確性的方法就產生了,這就是所謂的「形式邏輯」。同時因為脫離了存在的對象,形式邏輯不能夠保證其客觀真理性,只能夠保證推理的正確性。這種情況一致到康德結合了芝諾飛矢不動創立辯證法,經過黑格爾的完善,才得到解決。

▎中國則相反,自古以來中國哲學就有一個本體:道

這一點從來就沒有變過,因此給人的印象是沒有。事實上不是沒有,而是沒有必要討論。如同中國現在無道德,大家才大談道德。中國人的道是根深蒂固的,既是本體,又是認識論,同時又是行動的準則。從諸子百家到腐儒朽道,在這方面認識是大同小異的,只有做法的不同。古人說的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就是指的這種情況。

國學體系如此簡單而又完美,以致於「太上,下不知之」。西方則不同,就本體來說,從來就沒有統一過,也就是沒有弄清楚過,所以才有千百年的辯論。這種情況直到黑格爾才達到接近圓滿,後來的西方哲學就只能撿黑的漏,不能標新立異,不符合西方人的習慣,所以西方有哀嘆哲學已死的說法。而在人類社會,完美就是本身就是不完美,宏觀世界只能是絕對的相對。

相關焦點

  •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
    中國哲學有沒有本體論曾經是哲學界的爭論話題。有人主張有,有人主張無,當然,這問題的關鍵是「甚麼是本體論」。這問題和「中國有沒有哲學」一樣,中國的學問自古以來就沒有「哲學」這一科,沒有這種分類,就如沒有「科學」這個科目一樣。
  • 哲學本體在中國,不是與西方哲學「亮劍」,而是與西方哲學的融合
    哲學的本體在中國,不是與西方哲學的「亮劍」,而是與西方哲學的融合與統一哲學不是西方的。哲學是人類的,哲學是人類的思維。哲學作為人類思維的方式,人類思維的直接對象,人類思維的間接對象,人類思維的內容物的到達方式的人類認識自然與社會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科學之母」的精確科學的哲學,由西方哲學建制為哲學體系以後,出現了幾次關涉哲學體系的根基和基礎的變革,人們都在疑問,西方哲學出了什麼樣的哲學問題,為什麼停滯不前。
  • 略論佛教本體哲學——胡曉光
    本體是一切存在的終極本質,因而一切學術都有其與之相關的本體觀念,佛教的主旨在於究竟諸法實相,這個實相就是一個本體。不過佛教的本體觀與一切世間學術之本體觀大有不同,正因如此,佛教才稱得上與世間法不共,才稱得上是究竟圓滿的本體哲學。大乘佛教在印度有兩輪,一是般若中觀空輪,二是瑜伽唯識有輪。然而在中國,大乘佛教有三大系,一是空宗,二是有宗,三是性宗。
  •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2016年12月20日 09: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譚苑苑 字號 內容摘要:俞宣孟則在其《本體論研究》中多次明確否認馬克思有哲學本體論思想
  • 漢魏晉唐時期,玄學思想,哲學本體論
    大家好,我是劉民輝,今天來和大家說一說漢魏晉唐時期,玄學思想,哲學本體論。秦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覆滅了。代起的漢王朝統治者,接受秦亡的教訓,感到有建立新的統治思想的必要,開始轉向法治和德治並用。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到底是什麼呢?
    本體論,西方哲學概念之一。現代許多哲學學者使用存在論來指稱本體論,意思是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構成問題。通俗地說就是世界觀的問題。世界觀影響著認識論和方法論。任何哲學都必然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而這個世界觀必然要從一個邏輯前提(可能是假設也可能是常識)開始。
  • 中國哲學是人類的源始哲學
    中國哲學是人類的源始哲學的哲學根據是,西方哲學的根本哲學原理:哲學的本體決定哲學的主體。中國哲學是一切哲學的本體,則中國哲學就是人類的源始哲學。源始哲學對於哲學自身的自性本然的規定性是:哲學研究同在存在的時顯和哲學研究同在時在的實在存在的時顯。
  • 歐陽志遠:生態哲學本體論
    作者:歐陽志遠 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摘要:生態危機的飆升,使得生態哲學成為當代哲學的主流。緣於生態系統的龐雜性和哲學學科的思辨性,生態哲學研究呈現明顯的模糊,形勢已到必須研究生態哲學本體的地步。「生態哲學」與「生態學哲學」是兩個既有緊密關係又有重大區別的概念。
  • 李永紅 謝拓:論自然法思想對法本體論的哲學闡述
    ;法本體;自然規律;社會自然規律;社會自然法哲學 內容摘要: 關鍵詞:自然法;法本體;自然規律;社會自然規律;社會自然法哲學 作者簡介:
  • 道家哲學是中國哲學的根基嗎?
    許抗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在宇宙的生成論、宇宙的本體論上,把老子道家說成是主幹,我認為倒是可以的。因為道家的宇宙生成論和宇宙本體論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傳統哲學。先秦道家建立了這個思想,漢代的《淮南子》、嚴遵、王充都受到老子生成論影響,到了魏晉玄學就更突出。佛教到中國來,就是道家接引的,也是走本體論的路子。
  • 哲學的價值在於方法論,而非本體論
    方法論和本體論不同,本體論是抽象存在,方法論則用抽象存在構建結構,用構建的結構與感應信息同構、與經驗認知對應。方法論的本質是用抽象存在重構感應信息。現實中,討論各種抽象存在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是構建結構能否重構感應、對應經驗。當代有沒有哲學家?某種意義上說,數學家就是哲學家。如果有方法論大師出現,再加數學上有整合性思想推出,那就是劃時代思想家。
  • 康德的偉大之處——把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
    然而研究自然現象與研究人類心靈是完全不同的,康德道德哲學的生硬也是因為研究對象的混淆,這在西方是一種文化傳統。其實真正透徹理解科學的人,通常反而比較低調,比如波普爾的科學定義,只把可證偽性視為科學與否的標誌,發人深省,如果你能從廣義上理解他的總結。康德真正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反思精神。
  • 哲學的本體論——什麼才是最真實的東西?
    哲學的本體論的內容就是關於「什麼是最真實的東西?」的研究,實在的本質是什麼?實在是一個評價性的術語;它是一種衡量在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當中,什麼是最基本的和什麼是最真實的問題?最基本最真實的意義是什麼? 如果說沒有東西是最真實的,那就是說我們完全不相信世界這一回事,或者完全不相信我們用於相信世界的心靈的存在。
  • 哲學的本體存在作為存在,是共時結構,共時系統和共時體系的存在
    哲學的本體的存在,是兩個或多個連續事物概念和兩個或多個同時事物概念的同時的存在,即多個物時與多個時物的存在。哲學的本體的連續事物的存在,是歷時性空間的連續事物的在歷時性中的存在,是共時結構的時物的客觀存在。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
    陳鍊)10月2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黃力之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20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研究」及由朱葉楠博士主持的中共中央組織部委託的同名課題開題論證會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舉行。
  • 論「是」的本體意義
    原發:《世界哲學》2003 年第6期如涉版權請加編輯微信iwish89聯繫哲學門鳴謝本文所論之「是」 , 依康德的定義, 為判斷中的系詞;「本體」 則被認為是這個「是」 的一種哲學意義。(參見Kant , p .504 、159)。漢語學者很難把普通的是動詞與哲學探討的大本大源想到一起。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一)老子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創始人  對於哲學思想體系來說,本體論的建構是重要的,因為它是全部問題的形而上的根本依據。那麼,在中國哲學史上,是誰開創了本體論的先河呢?是老子。但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國內外哲學界普遍認為本體論起源於古希臘哲學,興盛於歐洲,而中國哲學從來就沒有本體論。
  • 近現代西方哲學先驗和超驗的對象性就是中國古代性哲學而沒有其它
    現代科學和現代性科學主義,是從近現代西方哲學體系中脫離出來的。笛卡爾和萊布尼茨是近代哲學家,又同時是西方數學家。近現代西方哲學的根本哲學原理在於人類思維方式的先驗與超驗。包括康德哲學的物自體概念,即中國古代性符號結構哲學體系,康德自已將其來源均定義為,早期人類思維活動的先驗的超驗思維和生產勞動結果。
  • 《中國哲學關鍵詞》英文版出版
    》書影 南京大學出版社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吳屹桉)近日,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哲學關鍵詞》英文版由國際著名出版集團施普林格·自然正式出版。《中國哲學關鍵詞》英文版的成功出版,可以更好地將中國智慧、中國學術分享給世界。
  • 文藝的人民本體論
    馬克思文藝學知識史,無論就邏輯起點還是歷史起點,都充分展現出文藝存在本體追問的學理努力,這在早期文獻諸如《論赫拉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異》,抑或《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可以尋找到富有說服力的闡論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