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討論了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的伊奧尼亞派與畢達哥拉斯派,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愛利亞派的代表人物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的主要思想體現在他的哲學詩《論自然》中。儘管如今《論自然》僅剩殘卷,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看到他借正義女神之口,把真理和意見區分開來。
真理之路與意見之路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道路。真理之路通向「存在者存在」的光明世界,意見之路是通向「非存在者存在」的黑暗世界。人們長期生活在黑暗世界之中,只有正義女神才能引導大家走上真理之路。
「存在者存在」這裡的「存在」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存在」是怎麼提出來的。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家在回答「世界的本源」是什麼這個問題上,採用的都是感性世界中真實存在的事物來回答但卻有一種暗示蘊含在其中。例如:泰特斯說「世界的本源是水」,這裡的水是一種比喻,強調的是流動性與可塑性;赫拉克利特說「火是世界的本源」,這裡的火是一種比喻,強調的是變,只有變化是不變的。這樣的表達很難讓人理解與接受。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當時人們抽象思維能力不足,語言的發展也相對不完善導致的。
哲學發展到了巴門尼德時期,抽象思維能力與語言發展都有了一定的進步,已經可以進行純邏輯的推理了。巴門尼德的「存在論」就是根據邏輯推理建立起來的。巴門尼德的「存在」既不是水、火、土、氣等具體事物,也不是強調量的規定性的「數」,而是一種更穩定、更普遍、更一般的規定。
巴門尼德在邏輯上規定了「存在」的性質。
1.「存在」是不生不滅的。如果「存在」有來源的話,就會陷入「先有雞還有先有蛋」這樣的糾結之中,為了避免這樣的糾結所以「存在」是不生不滅的。
2.「存在」具有連續性。這是指時間和空間中的連續性。如果「存在」是不連續的、間斷的那麼「存在」聚合在一起就是生成,「存在」分開就是消亡,這樣子不生不滅就被推翻了,所以「存在」具有連續性。
3.「存在」具有完滿性。「存在」是沒有缺陷的,它的各個部分都是一模一樣的。因為一模一樣所以不會產生運動。「存在」是不變的,因為它不生不滅和靜止不動。「存在」是不動的一,在希臘人的觀念中,只有不動的一才是完滿的。
4.「存在」是有形狀的,它不是抽象的原則,而是時間和空間中的實在。它是一個滾圓的球體。
巴門尼德「存在」的提出使本體論產生了轉向。他在哲學中開始了邏輯的推理認證,並確立了思辨哲學的一個基本公式: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他一生努力的方向只有「真理之路」,只有「真理之路」才是思想認識的對象,要想認識就要透過現象去看本質。總的來說,正是從他開始創建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一種新的哲學研究的方法,為形上學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