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門尼德,公園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是愛利亞學派的創始人,他是哲學家色諾芬尼的學生,也是哲學家芝諾的老師。受過色諾芬尼的影響,也影響過芝諾,蘇格拉底,柏拉圖。他是前蘇格拉底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他受克塞諾芬尼關於神是不動的的一的理論影響,依靠抽象形象,從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範疇存在。認為存在是永恆的,是一,連續不可分,存在是不動的,是真實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體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他認為,沒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東西和思想的目標是同一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與存在是同一的」命題。著有哲學詩《論自然》。
他把認識分成兩種,一種真理之道,一種意見之道。真理是指具有確定性的知識,反之意見是不具有確定性的知識。他對意見採取淡漠的態度,認為可以完全置之不管,因為他認為意見是假象,不具有確定性。他認為思想是唯一真實的世界,而對於變化無窮的感官世界則認為是幻象。他認為真理是永恆不變的,可以被思想,而具體的感官事物變化無窮,不可以被思想,被認為是假象。
那麼它關於真理的知識是哪些呢?或如何證明存在同一(不動)的呢?我們接下來談。
巴門尼德認為,任何一個思想,並不單單是一個標籤,這一思想有所指的內容,這一內容指向具體世界的某種事物,既然思想有具體的所指,那麼思想的所指與事物之間具有同一性,思想與存在同一。一個思想不僅存在於今天,也存在於明天,甚至存在於任何時空裡,所以思想具有時空的同一性,而思想與所指的事物同樣是同一的,所以這個思想所指的事物也不僅存在於今天,存在於明天,存在於任何時空裡。因此思想與思想所指的事物(存在)都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具有永恆的同一性。
巴門尼德認為時間只是幻象,他假設如果過去是存在的,過去存在於那裡,那麼現在則不存在,因為不可能同時存在一個過去又存在一個現在,同樣將來如果是存在的,存在於那裡,那麼現在絕不存在,原因也如此。所以時間是不存在的,存在只有一個現在。既然只存在現在,那麼就只存在一個現在的事物,這個事物必是一,所以變化就是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