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門尼德存在論,時間不存在,事物永恆不動

2020-12-05 哲學墓地

巴門尼德,公園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是愛利亞學派的創始人,他是哲學家色諾芬尼的學生,也是哲學家芝諾的老師。受過色諾芬尼的影響,也影響過芝諾,蘇格拉底,柏拉圖。他是前蘇格拉底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他受克塞諾芬尼關於神是不動的的一的理論影響,依靠抽象形象,從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範疇存在。認為存在是永恆的,是一,連續不可分,存在是不動的,是真實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體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他認為,沒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東西和思想的目標是同一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與存在是同一的」命題。著有哲學詩《論自然》。

他把認識分成兩種,一種真理之道,一種意見之道。真理是指具有確定性的知識,反之意見是不具有確定性的知識。他對意見採取淡漠的態度,認為可以完全置之不管,因為他認為意見是假象,不具有確定性。他認為思想是唯一真實的世界,而對於變化無窮的感官世界則認為是幻象。他認為真理是永恆不變的,可以被思想,而具體的感官事物變化無窮,不可以被思想,被認為是假象。

那麼它關於真理的知識是哪些呢?或如何證明存在同一(不動)的呢?我們接下來談。

巴門尼德認為,任何一個思想,並不單單是一個標籤,這一思想有所指的內容,這一內容指向具體世界的某種事物,既然思想有具體的所指,那麼思想的所指與事物之間具有同一性,思想與存在同一。一個思想不僅存在於今天,也存在於明天,甚至存在於任何時空裡,所以思想具有時空的同一性,而思想與所指的事物同樣是同一的,所以這個思想所指的事物也不僅存在於今天,存在於明天,存在於任何時空裡。因此思想與思想所指的事物(存在)都超越了時空的限制,具有永恆的同一性。

巴門尼德認為時間只是幻象,他假設如果過去是存在的,過去存在於那裡,那麼現在則不存在,因為不可能同時存在一個過去又存在一個現在,同樣將來如果是存在的,存在於那裡,那麼現在絕不存在,原因也如此。所以時間是不存在的,存在只有一個現在。既然只存在現在,那麼就只存在一個現在的事物,這個事物必是一,所以變化就是幻象。

相關焦點

  • 論巴門尼德的「存在」
    巴門尼德是在真與假的意義上來論述以「存在」為標誌的「真理之路」和以「不存在」為標誌的「謬誤之路」的。在他看來,「存在」是對對象之本質真理的斷定,「不存在」則是相應的否定,思維與存在在根本上是同一的。據此可以認為,巴門尼德的「存在論」即是真理論,殘篇8中對所謂「存在」的四個標誌的陳述,實際上是對真理的根本標誌的描述。
  • 巴門尼德:不生不滅,亙古不變的永恆存在
    通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我們可以了解到,巴門尼德大致誕生於公元前5世紀前中期的義大利,一個名為愛利亞的地方。通過柏拉圖的記載,我們也可以看到,蘇格拉底年輕時也曾因拜訪巴門尼德而受益良多。當時的愛利亞相較於古希臘,神秘主義色彩更加濃鬱,他們關於數學的認識也常常帶有明顯的神秘色彩。
  • 存在論為什麼是「第一哲學」?對希臘存在論的一個再思
    有一派學者基本傳承亞里斯多德古代註疏家和中世紀思想家的看法,認為亞里斯多德將「是」歸結到它的首要的核心——本體,又將各種本體歸結到最高的一種即不動的分離的本體——「不動的動者」,也就是神;所以,亞里斯多德將他自己的第一哲學也叫做「神學」,說它是最高的理論學科。
  • 【古希臘哲學】巴門尼德
    (274字) (二)存在/是者 巴門尼德用「存在」代替了克塞諾芬尼不變不動,獨一無二的神的概念,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思辨性,而與此相區別的一切處於運動流變之中的事物則被他稱為「非存在」。 「是者」(being)這個概念來自於希臘文「是」(einai)的動詞,既可以表示動詞又可以單獨使用,表示事物存在。巴門尼德通過「是」的雙重功能,即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等同起來,認為「能被思想的東西和能存在的是同一的」,從而把形上學思維方式轉變為關於世界本原的存在論。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三、巴門尼德,存在論的鼻祖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流變。與其持完全相反觀點是巴門尼德,他認為,沒有事物是變化的。赫拉克利特說: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世界在變化的同時保持著同樣的形態)。巴門尼德說:水是流動的,但這條河的的確確存在著(世界是不滅不動的)。公元前五世紀上半葉是巴門尼德的黃金時期。
  • 巴門尼德
    主要著作是用韻文寫成的《論自然》,如今只剩下殘篇,他認為真實變動不居,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簡介    巴門尼德活動於公元前6世紀末~前5世紀中葉以後,鼎盛期約當公元前五世紀上半葉。他受克塞諾芬尼關於神是不動的的「 一 」的理論影響,依靠抽象形象,從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範疇「存在」。
  • 巴門尼德——開創本體論
    永恆性,不會出現,也不會消失,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不可分性,它是一個一,是一個整體,是連續的;它是不動的,是有定型的,是一個圓(在希臘時,圓代表著完滿的,所有點到中心都是相等的)。但是這裡其實永恆性意味著時間上的無限性,和「圓有邊界」在空間上的有限性有了矛盾,這個矛盾後來被他學生發現。
  • 坤鵬論: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中)
    ——坤鵬論一、「一」、「有」、「無」在《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上)》中,坤鵬論講了:1.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規定這個世界的絕對本質為「一」。「一」是,不被產生的、不消逝的,完全的,自成一類的,自倚的,不動的和無始無終的,它無所謂過去,也無所謂將來,而只是現在,同時是全體;2.
  • 巴門尼德與古希臘哲學
    儘管巴門尼德不被當作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儘管他對「存在」邏輯思辨的分析、對存在與變化的區分,是為了回應以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為代表的伊奧尼亞學派——他們首次用理性方式來描繪世界,並注意到世界處於生生不息的變化之中。比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無定」、阿那克西美尼的「氣」、赫拉克利特的「火」,都是構成宇宙萬物的不竭動力,他們想要發現的都是作為宇宙流變的邏各斯。
  • 看海德格爾如何闡述思想,重新解釋巴門尼德的存在觀
    意志對時間及其「曾在曾是」的憎惡才是復仇。尼採的意思是:意志對時間及其曾在曾是的憎惡,這是復仇的本質。海德格爾則在其中看出了對於西方形上學傳統來說決定性的時間觀念,即把時間刻畫為消逝、先後相繼之流的線性時間觀念。在《存在與時間》中則稱之為現在時間,即此在。而所謂「復仇之解脫」,就是要擺脫傳統形上學的時間觀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存在理解。
  •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終極對決:變與不變,多與一,現象與本質
    就是大名鼎鼎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 了解西方哲學歷史的人,想必都知道赫拉克利特的那句「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名句,但殊不知,他的對手、死敵、存在論的堅決維護者巴門尼德也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思維與存在是同一回事」。
  • 最早的古希臘哲學家(四):巴門尼德
    形上學論證的始祖當然,巴門尼德和我們一樣清楚地知道,我們的感官知覺到各種各樣的變化,世界上的事物看起來也是多種多樣的。例如,一顆小小的種子長成大樹,石頭、樹木、房子和人各不相同。變化和多樣性似乎顯而易見,又怎麼能說世界是單一的、不變的、永恆的呢?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有趣的是,巴門尼德說世界不動,赫拉克利特說世界常動,西方哲學史一般也將這兩位哲學家立為對立面。更有趣的是,縱觀西方哲學史,但凡成就不菲的哲學家,多多少少都從巴門尼德與赫拉克利特中受益,比如: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德、黑格爾、羅素、海德格爾、尼採等。後面,坤鵬論會詳細介紹赫拉克利特,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 《巴門尼德》與柏拉圖式辯證術
    但更關鍵的是,他指出蘇格拉底沒探查到「全部真相」(128b):向世人昭示存在論戰場的一與多兩派顯得同樣可笑,都具有喜劇性。⑥隨著情節和論證的推進,巴門尼德揭示出,少年蘇格拉底的形相也面臨著荒誕可笑的困境(130d)。柏拉圖試圖通過這樣的情節傳遞什麼?第一種猜測是,柏拉圖在自我批判,他要推翻中期形相論,並最終以一套嚴肅的本原學說取而代之,這意味著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是構建一種新存在論。
  • 巴門尼德:存在存在
    這些哲學家,他們有英雄有叛徒有君子有小人,可是在文字之外,他們將恢復他們在生活中的本來面目,不受任何後來者的評論影響,這是我對歷史舞臺最小心也是最大膽的一次處理方式:在時間長河裡,任何過去的歷史都是電影,任何歷史中的人物都是演員,散場時,只請觀眾不要遺忘雨傘和皮包。
  • 古希臘哲學史上的偉大轉折——巴門尼德
    之前我們討論了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的伊奧尼亞派與畢達哥拉斯派,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愛利亞派的代表人物巴門尼德。巴門尼德的主要思想體現在他的哲學詩《論自然》中。儘管如今《論自然》僅剩殘卷,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看到他借正義女神之口,把真理和意見區分開來。
  • 《巴門尼德》介紹
    由於兩個部分各有側重,現代研究仍延續古代已有的存在論和邏輯學兩派,要麼將《巴門尼德》視為柏拉圖存在論的某個發展階段,認為它只有邏輯訓練的工具意義。忒拉緒洛斯把《巴門尼德》和《斐勒布》、《會飲》和《斐德若》一起編入全集的第三組四聯 劇,這組四聯劇最明顯的共同特徵是:辯證術作為一種特殊的邏各斯,現身於對話的關鍵位置,其中尤以《巴門尼德》對辯證術的展開最為詳盡。
  • 巴門尼德是如何成為象形哲學時代終結者
    這至少在眾多古代的亞洲國家是不可能的。判斷你是不是真正被盜了一匹馬的是裁決團,而能夠影響裁決團的是這個城邦的文化,也就是一群批判、監督公眾事業的文化人。順便說一句,由於古代亞洲國家文化的這種缺失,所以在哲學深度上,如果不閱讀西方哲學,不可能有超越巴門尼德之後的水平。
  • 哲學評論第110期:亞里斯多德的形上學如何背離了真正的存在?
    這種生成運動就是潛能向現實的展開進程,同時又伴隨著質料向形式的轉化,那麼,在這種生成運動的最後,就有了完全的現實,以及純粹形式的存在。這個純粹的形式就是「不動的動者」——最高的實體,在一種目的論思想中,它推動著整個生成運動的發生,又由於它是完全的現實而不具有任何質料,那麼它就可能是純粹的思想。
  • 古希臘-巴門尼德其一
    他們稱一種有德行的生活為巴門尼德式的生活。巴門尼德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論自然》殘篇中,我們有必要先領略巴門尼德詩的魅力。[塞克斯都《反雜學》,辛普裡丘《論天》]駿馬馳騁著任我所往,女神再一次引我到眾所周知的大道上,她指引有識之士去邀遊所有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