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門尼德》與柏拉圖式辯證術

2020-12-01 中國社會科學網

  二、《巴門尼德》的形相論問題

  以上關於辯證術的探討是理解《巴門尼德》的必要背景,因為《巴門尼德》的主題、情節與結構都遵循著柏拉圖對辯證術與哲學問題的整體刻畫。

  《巴門尼德》的核心對話有七人在場,主要對話者是芝諾、少年蘇格拉底、巴門尼德和亞里斯多德。芝諾的反多元論「書寫」引出對話(127c—128e),少年蘇格拉底指出芝諾的一元論立場,並用一種形相論反駁他的論證(128e-130a),緊接著巴門尼德又步步緊逼,先逐步揭示形相論的各種困境(130a-135a),指出存在論探究路向的根本缺陷(133c-135a),最後卻又肯定設置形相進行辯證思考對於哲學探究的必要性(135d),隨後應在場者的請求,他與亞里斯多德配合演示了辯證術訓練的具體步驟(137c-166c)。核心對話明顯地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的主要人物是少年蘇格拉底、中年芝諾和老年巴門尼德(127b-137b),主題是形相。第二部分則是巴門尼德引導亞里斯多德完成辯證術展示(137c到結尾166c)。

  芝諾承認蘇格拉底看懂了他的部分意圖,即通過修辭性的騙術在表面上論證多元論的荒謬,實則替巴門尼德的一元論辯護。但更關鍵的是,他指出蘇格拉底沒探查到「全部真相」(128b):向世人昭示存在論戰場的一與多兩派顯得同樣可笑,都具有喜劇性。⑥隨著情節和論證的推進,巴門尼德揭示出,少年蘇格拉底的形相也面臨著荒誕可笑的困境(130d)。柏拉圖試圖通過這樣的情節傳遞什麼?第一種猜測是,柏拉圖在自我批判,他要推翻中期形相論,並最終以一套嚴肅的本原學說取而代之,這意味著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是構建一種新存在論。第二種猜測是,柏拉圖試圖通過審視一元論、多元論和形相論等存在論的邏輯困境,傳達對這一探究路向的反思。

  第一種猜測認為,《巴門尼德》屬於柏拉圖中期對話,對話者巴門尼德是柏拉圖的代言人,他對少年蘇格拉底的質疑代表柏拉圖本人推翻中期的「形相論」。這個觀點遇到許多棘手的困難。首先,能否給予巴門尼德以柏拉圖代言人的至高身份值得商榷,柏拉圖雖然在《泰阿泰德》中稱讚他「可敬可畏」(183e),但也在《智術師》中對他發起「哲學弒父」(246a-249d),還在《會飲》中說過「他[巴門尼德]的話真假難辨」(195c)。其次,《巴門尼德》的對話人物巴門尼德對形相的態度曖昧,值得仔細考察。他既不留餘地地揭示出少年蘇格拉底形相論的根本缺陷——形相的存在無法證明,形相也無法被認識(130a-134d),又讚美蘇格拉底設定形相運思的必要性和神聖衝動(134e-135d)。最重要的是,巴門尼德批判形相論時用到的論證邏輯的有效性一直很有爭議,從上世紀50-60年代開始,G.弗拉斯託斯(G.VIastos)等人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數十年的討論。柏拉圖在《巴門尼德》中用了一套邏輯上很可疑的論證推翻中期形相論,這個設想很難令人信服,除非我們大膽推測柏拉圖缺乏思辨能力,對自己的邏輯漏洞渾然不覺。然而他在《智術師》等對話展現出的高超論證技巧很難讓人相信這個設想。對此,K.M.薩拉(K.M.Sayre)提供了另一個思考方向:狡黠的柏拉圖或許在用一種修辭技巧,出於某種特殊意圖故意露出邏輯破綻。⑦那麼,什麼是柏拉圖的特殊意圖?

  少年蘇格拉底第一次說出「形相」(ε δó )時,搭配了兩個特殊表述——「本身所是(α τò кαθ』 α τò)」和「相信(voμ ζω)」:「你不相信存在著,相似者的某個形相,其本身所是……?(129a)」。在柏拉圖之前,ε δó 不是專門的哲學術語,而是希臘人日常生活經驗語詞。按照F-G.赫爾曼(F-G.Herrmann)的梳理,它最初在荷馬、赫西俄德的詩中表示人或動物的可見外觀,相對於內在品質。⑧這個用法延續至埃斯庫羅斯和索福克勒斯的阿提卡悲劇。在古希臘史家筆下,它的含義延申至行動。希羅多德的《歷史》用其複數形式描述一件事發生、發展和完成方式,還用它描述具有共同外觀的東西全體,它開始具有「類」的意味,但尚未明確指稱「類」,希羅多德仍用τ γ νη表示「類」。修昔底德用這個詞描述一件事或一個行動的情態和政府的類型。前柏拉圖的自然哲人,如希波克拉底和恩培多克勒,開始用這個詞描述自然現象的狀態,它逐漸具有較高的抽象意味,表示類特徵。柏拉圖使用這個詞時幾乎涉及上述所有含義,他時常提到形相,但從未使用過正式術語「形相論」(或理念論),這個術語實際上出自亞里斯多德《形上學》M卷1078b12。

  在證明靈魂不朽時,《斐多》關於形相的說法大致相同(75d)。儘管《斐多》和《理想國》通常被判定為柏拉圖的中期對話,寫作分期並未影響藉由它們理解形相論與辯證術。持寫作分期說的薩拉認為,《斐勒布》是柏拉圖的最後一部對話,也是柏拉圖存在論的最終理論完成,《巴門尼德》是中期舊理論到晚期新理論的中介。⑨「形相論」的理論困難是「分有的兩難性」,即形相與可感事物的關係。薩拉認為,《泰阿泰德》處理了可感知對象,《智術師》處理了哲學知識,《斐勒布》最終藉助「無限」概念彌補形相論的缺陷,形相與可感事物的建構通過無限完成。然而,即便薩拉也認識到,《斐勒布》《泰阿泰德》《智術師》與《斐多》《理想國》整體上服從於一個共同目的,也就是堅持並完善雙重世界的劃分。K.多特(K.Dorter)同樣強調,《巴門尼德》與《理想國》、《斐多》的形相論共同從屬於善,這個一致的意義比表面細節的相悖更加重要。⑩也就是說,形相論的關鍵是雙重世界劃分和形相與價值的關聯,這兩個基本點無論按寫作分期看,還是戲劇分期看,都沒有發生本質改變。

  《斐多》的蘇格拉底仍然說形相是「蓋上這個『本身所是』封印的所有東西」(75d)。按戲劇時間看,無論《巴門尼德》的少年蘇格拉底,還是《斐多》臨終前的蘇格拉底都沒有給出一套關於形相的具體理論建構,蘇格拉底顯得並不著意於這類問題。就此而言,確如亞里斯多德所說,柏拉圖把這類問題「留給大家去捉摸」(《形上學》987b11-14),形相與分有與其說是嚴肅的學說,不如說是一種「詩的比喻」(991a24、1079b25)。關鍵在於嘗試理解柏拉圖用這個比喻想傳達什麼意圖。《巴門尼德》用「本身所是」強調形相與分有者之分離,這一點導致巴門尼德的質詢成立:形相如何能夠既永恆獨立,又與生成世界和人類認識相關。少年蘇格拉底試圖借時日比喻(131b)、形相在靈魂中(132b)、形相在自然中(132d)解決這個困難,但被巴門尼德用帆布比喻(131b)和兩輪「第三人論證」(132ab,132d-133a)一一化解。巴門尼德引導少年蘇格拉底認識到:劃分出「本身所是」的形相必會遭遇各種困境,形相是否存在和能否認識必將難以論證(135a)。

  少年蘇格拉底和巴門尼德都用表示「相信」的voμ ζω(128e)和 γ oμαι(135e)與形相搭配。二者都表示信奉神明,在此出現並非偶然。在《理想國》卷六,蘇格拉底藉助太陽神引入分線喻和形相時問到,哪位神明是我們能夠去看、事物能夠被看之原因(508a)。正是由于格勞孔和阿德曼託斯們熟知阿波羅等希臘諸神的存在狀態——不可見的自足存在者和善之原因,他們迅速接受蘇格拉底提出的形相:永恆自足、無形、無法用人類感官把握。蘇格拉底沒有嚴肅地向格勞孔們論證形相真實存在,形相是一種被相信如眾神般自在之物。

  少年蘇格拉底的形相帶有明顯的價值意圖。巴門尼德的盤詰始於問蘇格拉底什麼東西有形相,蘇格拉底的答案是:相似與不相似、一與多,以及正義、美、好必有形相(130b),毫末、塵泥、惡濁等無價值者絕無形相(130c-d),自然物無法確定(130c)。巴門尼德的提問源自他對少年蘇格拉底「神聖衝動」的洞見(135d),這呼應了《斐多》的蘇格拉底自傳中坦承的原初意圖(96a-100a):蘇格拉底的起點是「探究自然」,「觀看存在者的真理」,探究「每個東西的原因,每個東西因何產生、消亡以及存在」(99e)。然而,他對舊自然哲學的不滿讓他走向新哲學,因為它們不能解決蘇格拉底之問:「每一事物為何如此安排最好」。蘇格拉底在這個問題語境下發現直觀自然事物「恐怕會毀了眼睛」(99d)、「徹底把靈魂搞瞎」(99e),必須「逃入邏各斯」,轉由邏各斯觀看自然。蘇格拉底轉向呈現出一個清晰的問題層次:少年蘇格拉底提出假設諸形相進行思考,從屬於他對邏各斯意義的發現,邏各斯又從屬於一種向善的目的論。藉助邏各斯探究「原因」是蘇格拉底轉向的關鍵。這種探究方式從個別事物的善出發,藉助邏各斯的運動探究整體之善,亦即自然整體的秩序;蘇格拉底由此說道,作為個別事物之善的「諸形相」是關於個別事物之善作出一種「設立」(τ θημι)或假設,本質上是關於事物之「所是」或原因的邏各斯,蘇格拉底的新路向要借諸作為真理之影像的形相通往真理。(11)

  巴門尼德最後一步批判並未局限於持形相論的少年蘇格拉底,而是包括他在內的「那些認為每個東西之『存在(o σ α)』是其自身所是的人」(133c),他們最終都要面對認識論困境(133b)。巴門尼德最後斷言,形相會遭遇的麻煩遠不止他指出的那些,關於它們是否存在、如何存在、能否認識之類的問題將引發無休止的爭論(135a)。

相關焦點

  • 《巴門尼德》介紹
    由於兩個部分各有側重,現代研究仍延續古代已有的存在論和邏輯學兩派,要麼將《巴門尼德》視為柏拉圖存在論的某個發展階段,認為它只有邏輯訓練的工具意義。忒拉緒洛斯把《巴門尼德》和《斐勒布》、《會飲》和《斐德若》一起編入全集的第三組四聯 劇,這組四聯劇最明顯的共同特徵是:辯證術作為一種特殊的邏各斯,現身於對話的關鍵位置,其中尤以《巴門尼德》對辯證術的展開最為詳盡。
  • 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學術貢獻     根據柏拉圖的記載,蘇格拉底在年輕的時候(約當公元前450年左右)曾和巴門尼德會過一次面, 當時巴門尼德已經是一個老人了,並且從他那裡學到好些東西。無論這次會見是否歷史事實,我們至少可以推斷柏拉圖自己受過巴門尼德學說的影響,這是從其他方面顯然可以看出來的。
  • 《無盡戰記》巴門尼德怎麼樣 巴門尼德人物技能詳解
    導 讀 無盡戰記巴門尼德怎麼樣 巴門尼德人物技能攻略,有哪些途徑可以獲得巴門尼德,具體應該要怎麼做,不妨詳細了解下九遊小編帶來的新內容吧
  • 巴門尼德與古希臘哲學
    作者以巴門尼德開創的本體論問題以及本質和現象的區分問題為緯,以古希臘諸流派思想發展為經,闡述了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5世紀的希臘哲學史。因此,巴門尼德認為伊奧尼亞學派沉浸在現象世界中,無法認識本質,而哲學的任務就是要透過流變的現象世界認識不變的、永恆的本質。
  • 巴門尼德:存在存在
    第十天 巴門尼德巴門尼德(Parmenides)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50年古希臘的愛利亞「存在存在。」在柏拉圖留下的眾多文獻中,有一篇叫做《巴門尼德篇》,寫得枯燥乏味,費解難懂,但其實裡面討論的哲學難題,跟我們的巴門尼德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在這篇作品裡,柏拉圖全部精力,都撲在共相上犯傻,還一字不落地展示給我們看。
  • 【古希臘哲學】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Parmenides 巴門尼德在長詩《論自然》中分別論述了關於認識道路、存在和自然的思想。巴門尼德所要避開的兩條途徑,前者是指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後者指赫拉克利特的哲學,而他所要建立的正是與它們相對立的哲學,即與形體本原論和古代辯證法相對立的存在論。
  • 論巴門尼德的「存在」
    巴門尼德是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存在」概念的人,而凡是深入到思想史內部的人都清楚,「存在」概念,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是西方思想的核心和關鍵。從而搞清楚巴門尼德「存在」概念的真正意謂,就始終是哲學史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
  • 古希臘-巴門尼德其一
    一條是存在而不能不在巴門尼德是愛利亞學派的實際創始人,一般認為他受克塞諾芬尼的啟發
  • 最早的古希臘哲學家(四):巴門尼德
    這段流傳甚廣的話後來被唯物主義的教科書用來證明神靈來自現實世界,但色諾芬尼的原意其實是批評這樣的神不是真正的神,真正的神就像巴門尼德所說的唯一存在「一」一樣,是唯一的、不變的。巴門尼德:世界是不變的「一」真正被認為是埃利亞學派創始人的是巴門尼德。
  • 巴門尼德——開創本體論
    巴門尼德思考「to be」不可能來自感官世界,任何感官都不可能找到「to be」這種知覺,而這個東西只可能在於另一個世界——思維。巴門尼德發現了獨立於感官世界的思維世界。他把這種存在於思維當中的存在稱為「存在」。問題是人為什麼能意識到存在本身?或者說處於存在之中,如何意識到存在本身?或者說我們為何會思考存在?
  • 古希臘哲學史上的偉大轉折——巴門尼德
    之前我們討論了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的伊奧尼亞派與畢達哥拉斯派,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愛利亞派的代表人物巴門尼德。巴門尼德的主要思想體現在他的哲學詩《論自然》中。儘管如今《論自然》僅剩殘卷,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看到他借正義女神之口,把真理和意見區分開來。
  • 巴門尼德是如何成為象形哲學時代終結者
    順便說一句,由於古代亞洲國家文化的這種缺失,所以在哲學深度上,如果不閱讀西方哲學,不可能有超越巴門尼德之後的水平。二、觀點1、巴門尼德對他的前輩的理論都很不屑,因為他的前輩的理論都無法運用到公共的事業之中去。他的學說表現在一首《論自然》的詩裡。他以為感官是騙人的,並把大量的可感覺的事物都斥之為單純的幻覺。
  • 巴門尼德:不生不滅,亙古不變的永恆存在
    通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我們可以了解到,巴門尼德大致誕生於公元前5世紀前中期的義大利,一個名為愛利亞的地方。通過柏拉圖的記載,我們也可以看到,蘇格拉底年輕時也曾因拜訪巴門尼德而受益良多。當時的愛利亞相較於古希臘,神秘主義色彩更加濃鬱,他們關於數學的認識也常常帶有明顯的神秘色彩。
  • 坤鵬論: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中)
    ——坤鵬論一、「一」、「有」、「無」在《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上)》中,坤鵬論講了:1.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規定這個世界的絕對本質為「一」。「一」是,不被產生的、不消逝的,完全的,自成一類的,自倚的,不動的和無始無終的,它無所謂過去,也無所謂將來,而只是現在,同時是全體;2.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二、海德格爾與虛無海德格爾曾說過,誰要是真正弄懂了巴門尼德《論自然》的殘篇,整個歐洲圖書館都可以不要了。這話雖然說的有些誇大,但是,我們要聽話聽音,其背後的聲音告訴我們:第一,它完全符合西方人說話的特點,正如他們的表情一樣——喜歡誇張,這也讓不太熟悉西方文化的中國人容易將外國人其實很平常的客氣話當真;第二,表明海德格爾對巴門尼德的重視,認為巴門尼德對於理解整個西方形上學極為重要;第三,表明海德格爾本人的思想受到巴門尼德的啟發之多、之深。
  • 巴門尼德: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還是一個荒謬的詭辯家?
    暈就對了,因為巴門尼德的哲學本就晦澀難懂,其論證的細節更是複雜得讓人難以忍受。巴門尼德論證的核心是「存在」而這,本身就是一個極為抽象、極為深刻的詞語。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說,巴門尼德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他用抽象和邏輯,去演繹了一些極為深刻的問題,而後世的人們,則將他所觸及的那些領域,稱之為:形上學所以,巴門尼德是西方第一位形上學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西方的第一位哲學家。
  •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終極對決:變與不變,多與一,現象與本質
    就是大名鼎鼎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 了解西方哲學歷史的人,想必都知道赫拉克利特的那句「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名句,但殊不知,他的對手、死敵、存在論的堅決維護者巴門尼德也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思維與存在是同一回事」。
  • 《無盡戰記》神恩聖女-巴門尼德怎麼樣 很多小夥伴都已經紛紛進入...
    《無盡戰記》神恩聖女-巴門尼德怎麼樣 很多小夥伴都已經紛紛進入遊戲中進行冒險時間:2020-06-06 17:35   來源:小志7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無盡戰記》神恩聖女-巴門尼德怎麼樣 很多小夥伴都已經紛紛進入遊戲中進行冒險 隨著無盡戰記今日的正式開服,相信很多小夥伴都已經紛紛進入遊戲中進行冒險了
  • 看海德格爾如何闡述思想,重新解釋巴門尼德的存在觀
    中,海德格爾抓住了「兩端」,以兩個論點分別處理尼採與巴門尼德,前者為「形上學之完成」,而後者為「開端性的思想家」中的標誌性人物(前蘇格拉底思想家,即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三位)。在本書第二部分中,海德格爾提供給我們關於巴門尼德的解釋,主要是對巴門尼德的一個箴言的解釋。這個箴言說:必需去道說和思考存在者存在。而根據海德格爾所做的重新解釋,這個箴言的意思大變,竟然成了:存在者存在著。
  • 巴門尼德存在論,時間不存在,事物永恆不動
    巴門尼德,公園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是愛利亞學派的創始人,他是哲學家色諾芬尼的學生,也是哲學家芝諾的老師。受過色諾芬尼的影響,也影響過芝諾,蘇格拉底,柏拉圖。他是前蘇格拉底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巴門尼德認為,任何一個思想,並不單單是一個標籤,這一思想有所指的內容,這一內容指向具體世界的某種事物,既然思想有具體的所指,那麼思想的所指與事物之間具有同一性,思想與存在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