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眼看著泰勒斯為代表的自然哲學理論,畢達格拉斯為代表的精神哲學,赫拉克裡特為代表的貴族哲學三大門派你方唱罷我登場,整個社會輿論完全為這些新理論所點燃,有一派原來牢牢掌握住社會輿論的人坐不住了,這些人就是這一章的主角:文化批判者。
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古希臘文化批判者的地位。
舉個例子來說,在古希臘的城邦中,如果你被盜了一匹馬,只要你報案,並且核實屬實的話,那麼城邦會先賠償你一匹馬,然後再派人去捉拿那個盜馬賊。這至少在眾多古代的亞洲國家是不可能的。
判斷你是不是真正被盜了一匹馬的是裁決團,而能夠影響裁決團的是這個城邦的文化,也就是一群批判、監督公眾事業的文化人。
順便說一句,由於古代亞洲國家文化的這種缺失,所以在哲學深度上,如果不閱讀西方哲學,不可能有超越巴門尼德之後的水平。
二、觀點
1、
巴門尼德對他的前輩的理論都很不屑,因為他的前輩的理論都無法運用到公共的事業之中去。
他的學說表現在一首《論自然》的詩裡。他以為感官是騙人的,並把大量的可感覺的事物都斥之為單純的幻覺。唯一真實的存在就是「一」。一是無限的、不可分的。
巴門尼德之所以認為一切是「一」,是因為只有能抽象為「一」,這種理論才可以為公眾所公認、所運用。
他指出「一」必定是一個完滿的球體。如果它在任何的一個方向上是不規則的一一就像保齡球上鑽有三個洞 ,這將在保齡球裡邊產生一個不存在的區域。這也會錯誤地斷言某物不存在。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巴門尼德對穩定的、可用的概念的追求,
如果一個概念本身是在變動之中的,那麼這個概念對於公眾理解和運用會造成巨大的困難。只有當我們把這個概念抽象為「一」這樣一個整體時,它對於公眾才是可以理解和運用的。
因此羅素說巴門尼德創造了實體這個概念,
羅素認為:「實體」 這個字在他直接的後繼者之中並不曾出現,但是這種概念已經在他們的思想之中出現了。實體被人設想為是變化不同的謂語之永恆不變的主詞。它就這樣變成為哲學、心理學、物理學和神學中的根本概念之一,而且兩千多年以來一直如此。
觀點應用:
再舉個應用的例子。
身前的一張桌子上的一個水分子,只能用顯微鏡看到,它正在離開這張桌子蒸發出來。從經驗上判斷,你說這個水分子屬於這張桌子還是不屬於這張桌子?
提示一下。從原子的角度看,一個桌子的平面是非常、非常凹凸不平的。你怎樣判斷這個桌子的微觀邊界?
當我們要運用桌子這個概念的時候,要不要考慮到這個水分子?
事實上,如果我們利用巴門尼德存在即是「一」的觀念,那麼就把這個水分子的問題在很多時候忽略掉了,
或者說我們在運用物理學計算一張桌子的重量的時候,自然而然的會忽略這個水分子的重量,這就是我們利用了巴門尼德的思想,
2、
巴門尼德又論辯說,既然我們現在能夠知道通常被認為是過去的事物,那麼它實際上就不能是過去的,而一定在某種意義上是現在存在著的。因此他就推論說,並沒有所謂變化這種東西。
其實,巴門尼德還是從概念上來認識問題。
如果我們談論到華盛頓,我們說的華盛頓這個概念和原來美國歷史上的這個華盛頓這個概念是一個概念,如果我們篡改了美國歷史上華盛頓這個概念,才會讓我們說的兩個華盛頓的概念不一致。
因此,巴門尼德把這種具有「一」的屬性的概念的認識與運用看成是「真理之道」的認識,而其他的經驗或者精神認識方法稱為「意見之道」。
三、意義
巴門尼德開啟了完全從概念上抽象分析問題的方式,為後來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建立提供了思路。
他對事物無與倫比的抽象能力,為實體概念的提出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成為哲學、心理學、物理學和神學中的根本概念之一。
理念時代能夠應對巴門尼德批判的哲學家們都將在歷史上留下他們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