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門尼德是如何成為象形哲學時代終結者

2021-01-09 譚立東精品

一、背景

眼看著泰勒斯為代表的自然哲學理論,畢達格拉斯為代表的精神哲學,赫拉克裡特為代表的貴族哲學三大門派你方唱罷我登場,整個社會輿論完全為這些新理論所點燃,有一派原來牢牢掌握住社會輿論的人坐不住了,這些人就是這一章的主角:文化批判者。

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古希臘文化批判者的地位。

舉個例子來說,在古希臘的城邦中,如果你被盜了一匹馬,只要你報案,並且核實屬實的話,那麼城邦會先賠償你一匹馬,然後再派人去捉拿那個盜馬賊。這至少在眾多古代的亞洲國家是不可能的。

判斷你是不是真正被盜了一匹馬的是裁決團,而能夠影響裁決團的是這個城邦的文化,也就是一群批判、監督公眾事業的文化人。

順便說一句,由於古代亞洲國家文化的這種缺失,所以在哲學深度上,如果不閱讀西方哲學,不可能有超越巴門尼德之後的水平。

二、觀點

1、

巴門尼德對他的前輩的理論都很不屑,因為他的前輩的理論都無法運用到公共的事業之中去。

他的學說表現在一首《論自然》的詩裡。他以為感官是騙人的,並把大量的可感覺的事物都斥之為單純的幻覺。唯一真實的存在就是「一」。一是無限的、不可分的。

巴門尼德之所以認為一切是「一」,是因為只有能抽象為「一」,這種理論才可以為公眾所公認、所運用。

他指出「一」必定是一個完滿的球體。如果它在任何的一個方向上是不規則的一一就像保齡球上鑽有三個洞 ,這將在保齡球裡邊產生一個不存在的區域。這也會錯誤地斷言某物不存在。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巴門尼德對穩定的、可用的概念的追求,

如果一個概念本身是在變動之中的,那麼這個概念對於公眾理解和運用會造成巨大的困難。只有當我們把這個概念抽象為「一」這樣一個整體時,它對於公眾才是可以理解和運用的。

因此羅素說巴門尼德創造了實體這個概念,

羅素認為:「實體」 這個字在他直接的後繼者之中並不曾出現,但是這種概念已經在他們的思想之中出現了。實體被人設想為是變化不同的謂語之永恆不變的主詞。它就這樣變成為哲學、心理學、物理學和神學中的根本概念之一,而且兩千多年以來一直如此。

觀點應用:

再舉個應用的例子。

身前的一張桌子上的一個水分子,只能用顯微鏡看到,它正在離開這張桌子蒸發出來。從經驗上判斷,你說這個水分子屬於這張桌子還是不屬於這張桌子?

提示一下。從原子的角度看,一個桌子的平面是非常、非常凹凸不平的。你怎樣判斷這個桌子的微觀邊界?

當我們要運用桌子這個概念的時候,要不要考慮到這個水分子?

事實上,如果我們利用巴門尼德存在即是「一」的觀念,那麼就把這個水分子的問題在很多時候忽略掉了,

或者說我們在運用物理學計算一張桌子的重量的時候,自然而然的會忽略這個水分子的重量,這就是我們利用了巴門尼德的思想,

2、

巴門尼德又論辯說,既然我們現在能夠知道通常被認為是過去的事物,那麼它實際上就不能是過去的,而一定在某種意義上是現在存在著的。因此他就推論說,並沒有所謂變化這種東西。

其實,巴門尼德還是從概念上來認識問題。

如果我們談論到華盛頓,我們說的華盛頓這個概念和原來美國歷史上的這個華盛頓這個概念是一個概念,如果我們篡改了美國歷史上華盛頓這個概念,才會讓我們說的兩個華盛頓的概念不一致。

因此,巴門尼德把這種具有「一」的屬性的概念的認識與運用看成是「真理之道」的認識,而其他的經驗或者精神認識方法稱為「意見之道」。

三、意義

巴門尼德開啟了完全從概念上抽象分析問題的方式,為後來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的建立提供了思路。

他對事物無與倫比的抽象能力,為實體概念的提出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成為哲學、心理學、物理學和神學中的根本概念之一。

理念時代能夠應對巴門尼德批判的哲學家們都將在歷史上留下他們的大名。

相關焦點

  • 巴門尼德與古希臘哲學
    作者發現,自泰勒斯到蘇格拉底同時代的德謨克利特和智者,古希臘哲學流派中暗含著一條思想主線,它奠定了古希臘哲學的基本格局,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是對其的發展和完善,這就是巴門尼德開創的本體論傳統和本質與現象的區分問題。蘇格拉底哲學的轉向:捍衛巴門尼德本體論傳統一些學者將蘇格拉底哲學視作古希臘哲學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轉向」,即蘇格拉底將哲學研究中心從對自然世界的關注,轉移到對人自身的倫理生活上來。
  • 【古希臘哲學】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所要避開的兩條途徑,前者是指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後者指赫拉克利特的哲學,而他所要建立的正是與它們相對立的哲學,即與形體本原論和古代辯證法相對立的存在論。這樣一個「存在」的提出反映了巴門尼德企圖通過抽象拋開一切存在物的質和量,單純把握它的共同點,即存在。  巴門尼德在西方哲學史上最先把存在與非存在對立起來,把「存在」作為他的哲學的核心範疇,奠定了本體論的基礎,並開始用邏輯推理方法論證有關存在的哲學命題,開創了邏輯論證方法的先河,標誌著古希臘早期哲學思維水平的極大提高,成為西方形上學的最早思想理論。
  • 坤鵬論: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中)
    學習哲學,很多時候不是觀點難懂,而是我們沒有耐心逐字逐句地細細品味哲學家的話。——坤鵬論一、「一」、「有」、「無」在《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上)》中,坤鵬論講了:1.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規定這個世界的絕對本質為「一」。
  • 巴門尼德:存在存在
    老蟬按:在這個「每個人都能流行十五分鐘」的碎片時代,有些人卻註定希望是時代的潛水員。
  • 看海德格爾如何闡述思想,重新解釋巴門尼德的存在觀
    恰恰這部書是我發表過的一切著作中最少被人閱讀的一部,這件事或許也是我們時代的一個標誌。這是一個「無思時代」。在「無思時代」裡,當然無人讀《什麼叫思想?》。出版界的友人告訴我,眼下的圖書市場很怪異,凡帶有「什麼叫……?」、「什麼是……?」之類書名的書都好賣。但好賣不一定表明書好讀,更不證明讀者好思。
  • 《巴門尼德》介紹
    他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是愛利亞學派的實際創始人和主要代表者。他是色諾芬尼的學生,同時也受到畢達哥拉斯派成員的影響。主要著作是用韻文寫成的《論自然》,如今只剩下殘篇,他認為真實變動不居,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
  • 《巴門尼德》與柏拉圖式辯證術
    二、《巴門尼德》的形相論問題  以上關於辯證術的探討是理解《巴門尼德》的必要背景,因為《巴門尼德》的主題、情節與結構都遵循著柏拉圖對辯證術與哲學問題的整體刻畫。首先,能否給予巴門尼德以柏拉圖代言人的至高身份值得商榷,柏拉圖雖然在《泰阿泰德》中稱讚他「可敬可畏」(183e),但也在《智術師》中對他發起「哲學弒父」(246a-249d),還在《會飲》中說過「他[巴門尼德]的話真假難辨」(195c)。其次,《巴門尼德》的對話人物巴門尼德對形相的態度曖昧,值得仔細考察。
  • 巴門尼德
    著有哲學詩《論自然》。 巴門尼德學術貢獻     根據柏拉圖的記載,蘇格拉底在年輕的時候(約當公元前450年左右)曾和巴門尼德會過一次面, 當時巴門尼德已經是一個老人了,並且從他那裡學到好些東西。無論這次會見是否歷史事實,我們至少可以推斷柏拉圖自己受過巴門尼德學說的影響,這是從其他方面顯然可以看出來的。
  • 譚立東從哲學上解說:物理學的守恆定律如何成為可能
    現在我們就來探究其是如何成為可能的。二、歷史要想理解這些守恆定律就必須從巴門尼德的哲學說起。巴門尼德把抽象的認識看成是永恆的,不可毀滅的「一」。事實上,如果我們利用巴門尼德存在即是「一」的觀念,那麼就把這個水分子的問題在很多時候忽略掉了,或者說我們在運用物理學計算一張桌子的重量的時候,自然而然的會忽略這個水分子的重量,這就是我們利用了巴門尼德的思想,三、質量守恆定律如何成為可能?
  • 論巴門尼德的「存在」
    巴門尼德是哲學史上第一個提出「存在」概念的人,而凡是深入到思想史內部的人都清楚,「存在」概念,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都是西方思想的核心和關鍵。從而搞清楚巴門尼德「存在」概念的真正意謂,就始終是哲學史研究的一個重要任務。
  • 巴門尼德——開創本體論
    巴門尼德思考「to be」不可能來自感官世界,任何感官都不可能找到「to be」這種知覺,而這個東西只可能在於另一個世界——思維。巴門尼德發現了獨立於感官世界的思維世界。他把這種存在於思維當中的存在稱為「存在」。問題是人為什麼能意識到存在本身?或者說處於存在之中,如何意識到存在本身?或者說我們為何會思考存在?
  • 最早的古希臘哲學家(四):巴門尼德
    對此,巴門尼德的答案不是在感性層面上爭論,而是完全從理性出發,用一套完整的論證證明了他的觀點。可以說,他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以一套完整的邏輯推理證明自己的觀點的哲學家。雖然他整個推理論證的過程在今天看來可能有些幼稚,但這樣一種研究方法對後世哲學的影響不可估量。成熟時期的形上學一刻不可離開這樣的推理和論證。
  • 巴門尼德: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還是一個荒謬的詭辯家?
    巴門尼德,是古希臘時期前蘇格拉底時代的一個哲學家。有的人認為,它是西方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甚至覺得,他是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而有的人卻不以為然,認為他的整個哲學論證不過是基於語法、邏輯和形上學的混亂,他充其量,也只能說是一個詭辯家。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而且在哲學中,越是偉大的命題爭論越是激烈,因此,對於此觀念的爭論自其誕生後,就一直沒有消停過。這兩天,坤鵬論就來分享一些其他哲學家的不同觀點,以及高爾吉亞如何巧妙地進行反證。我認為,很多時候看反面的、不同的意見比聽取正面的贊同更有意義。因為,再好的東西,特別是思想,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反面或不同意見往往讓我們看到自以為完美之中的破綻、漏洞。
  •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終極對決:變與不變,多與一,現象與本質
    古希臘哲學中有兩個人,他們的思想一直是對立的,甚至水火不容,但就是這兩位思想迥異的兩位哲人,開創出了不少後來的西方哲學流派。這兩人是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 了解西方哲學歷史的人,想必都知道赫拉克利特的那句「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名句,但殊不知,他的對手、死敵、存在論的堅決維護者巴門尼德也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思維與存在是同一回事」。
  • 巴門尼德:不生不滅,亙古不變的永恆存在
    通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我們可以了解到,巴門尼德大致誕生於公元前5世紀前中期的義大利,一個名為愛利亞的地方。通過柏拉圖的記載,我們也可以看到,蘇格拉底年輕時也曾因拜訪巴門尼德而受益良多。當時的愛利亞相較於古希臘,神秘主義色彩更加濃鬱,他們關於數學的認識也常常帶有明顯的神秘色彩。
  • 古希臘哲學史上的偉大轉折——巴門尼德
    之前我們討論了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的伊奧尼亞派與畢達哥拉斯派,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愛利亞派的代表人物巴門尼德。巴門尼德的主要思想體現在他的哲學詩《論自然》中。儘管如今《論自然》僅剩殘卷,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看到他借正義女神之口,把真理和意見區分開來。
  • 尼採 哲學的源頭
    誰要致力於對希臘人的研究,誰就應當始終堅持這樣一點:在任何時代,過度的求知慾本身和對知識的敵視一樣,都會導致野蠻;希臘人通過對生命的關切,通過一種理想的生命需求,遏制了他們原本貪婪的求知慾,因為他們要馬上體驗他們所學到的東西。
  • 巴門尼德存在論,時間不存在,事物永恆不動
    巴門尼德,公園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是愛利亞學派的創始人,他是哲學家色諾芬尼的學生,也是哲學家芝諾的老師。受過色諾芬尼的影響,也影響過芝諾,蘇格拉底,柏拉圖。他是前蘇格拉底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著有哲學詩《論自然》。他把認識分成兩種,一種真理之道,一種意見之道。真理是指具有確定性的知識,反之意見是不具有確定性的知識。他對意見採取淡漠的態度,認為可以完全置之不管,因為他認為意見是假象,不具有確定性。他認為思想是唯一真實的世界,而對於變化無窮的感官世界則認為是幻象。
  • 古希臘-巴門尼德其一
    他們稱一種有德行的生活為巴門尼德式的生活。巴門尼德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論自然》殘篇中,我們有必要先領略巴門尼德詩的魅力。[塞克斯都《反雜學》,辛普裡丘《論天》]駿馬馳騁著任我所往,女神再一次引我到眾所周知的大道上,她指引有識之士去邀遊所有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