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立東從哲學上解說:物理學的守恆定律如何成為可能

2020-12-05 譚立東精品

一、問題

我們從小就學了一些物理公式如動量守恆、能量守恆,難道這是先天的形成的概念嗎?現在我們就來探究其是如何成為可能的。

二、歷史

要想理解這些守恆定律就必須從巴門尼德的哲學說起。巴門尼德把抽象的認識看成是永恆的,不可毀滅的「一」。

舉個例子說明其理論應用:

身前的一張桌子上的一個水分子,只能用顯微鏡看到,它正在離開這張桌子蒸發出來。從經驗上判斷,你說這個水分子屬於這張桌子還是不屬於這張桌子?

提示一下。從原子的角度看,一個桌子的平面是非常、非常凹凸不平的。你怎樣判斷這個桌子的微觀邊界?

當我們要運用桌子這個概念的時候,要不要考慮到這個水分子?

事實上,如果我們利用巴門尼德存在即是「一」的觀念,那麼就把這個水分子的問題在很多時候忽略掉了,

或者說我們在運用物理學計算一張桌子的重量的時候,自然而然的會忽略這個水分子的重量,這就是我們利用了巴門尼德的思想,

三、質量守恆定律如何成為可能?

我們既然要研究質量守恆定律,那麼我們就和巴門尼德一樣抽象與忽略了使物質質量消失的因素。

例如,在現實中物質都會輻射,其實這就是物質的損失,但是我們如果忽略掉了一切可能給其帶來損失的因素,那麼物質從一個地方運動到另外一個地方,當然是質量守恆的。

如果仍然不守恆,一定是我們實踐中還沒有找到使物質損失的因素,我們繼續做試驗,找到並排除使物質損失的因素,之後我們的實驗結果就是質量守恆了。

這才是質量守恆成為可能的真正原因。

三、能量守恆定律如何成為可能?

以機械能守恆定律為例,我們在初中都學過:

在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的物體系統內(或者不受其它外力的作用下),物體系統的動能和勢能(包括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發生相互轉化,但機械能的總能量保持不變。這個規律叫做機械能守恆定律。

分析:我們不只把物體看成一種實體,而且我們可以把運動物看成一種實體,這些都只是我們的抽象。我們既然把一切抽象為一,那麼它就沒有消失的理由。如果它消失了,一定有什麼因素導致它消失,因此只要排除導致它消失的因素,那麼它一定是守恆的。

四、應用

既然物理學中的許多概念如質量、能量可以抽象為「一」, 那我們就可以以某種物理量為標準單位,用數學的的方法計算現實物理量的大小。加上,我們擁有了許多守恆定律,我們就可以把數學的等價公式使用在物理學的定律上,這樣我們可以通過已知的幾個參數得到未知的物理量的大小。

這樣,嚴謹、精確的物理學就成為可能。

不過這一切都是在,我們抽象的物理概念所具有的性質不流失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如果在現代物理接近光速的情況下,事物在我們原先的實驗條件下消失了,即我們靜態抽象為「一」的條件消失了,這是我們的原有物理體系就會崩潰,而需要我們用一種新的方式來抽象出不會改變的物理學基本概念。

五、展望

再回想一下過去,我們用來做物理實驗的都是鋼球、鐵球這些可以把質量抽象為不變事物,作為概念的基礎,而不會用泥巴球來做物理實驗,同樣我們現代物理學需要觀察、抽象出一些不變的概念作為現代物理學的基礎。

從自然世界的角度來說,真理不需要是永恆不變的概念,但一定要是可以抽象為可用的不變的概念。

相關焦點

  • 0次方守恆定律連載
    一,疑問詞「((((有/無)什麼)怎麼樣)為什麼)」與物理學三大守恆定律,都具有0、1、2、3次方的時空層次結構,兩者互為證明。守恆定律證明,自然語言具有科學內涵,是宇宙演化的化石;自然語言證明,守恆定律直接符合客觀事實,自然語言就是那個事實。我稱這為印證現象。研究發現,1,科學缺少了與「有/無」對應的層次,這提示存在0次方守恆定律。
  • 物理學中最深刻的聯繫之一——對稱性與守恆定律之間的關係
    作為諾特定理的結果,守恆定律「與底層物理中的對稱性有關」。換句話說,對稱性和守恆定律是緊密相連的。我們將更詳細地看到,(局部)守恆定律通常在數學上表示為連續性方程。後者是偏微分方程(PDEs),並給出了「量」和該量的「輸運」之間的關係。前者稱為守恆量,後者稱為密度。更精確地說,連續性方程表明,守恆量的數量只能隨流入或流出包含系統的體積的數量而變化。如前所述,所有物理學中最重要的結果之一,稱為諾特定理,指出在底層物理中存在一個守恆電流對應於每一種對稱性。
  • 量子信息不守恆定律開啟了第三次量子革命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英國科學家開爾文勳爵在皇家科學年度大會上自信地說:「現代物理學的大廈已經完備建立,只是晴朗的物理學天空中還飄浮著兩朵烏雲」!對於這些新奇夢幻理論,我們不是上帝,我們不知道,我們也不可能提前預知。這需要人們在社會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實驗中一步一步地挖掘,一步一步地加工,一步一步地創造出來。我們說,量子信息不守恆定律開啟了第三次量子革命,那麼這三次量子革命分別具體是指什麼呢?下面我們一一列舉。
  • 遲到的科普:宇稱不守恆定律
    在幾個月之前,冷言曾經說過要做一期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普,就是把歷年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全部用通俗易懂的話講一遍。大概做到第八期的時候就是19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讓冷言有一種無話可說的感覺。因為那部分物理,在冷言學理論物理學的時候沒有很重要的提及,只是作為一種興趣去查看冷言比較了解是天體物理以及微觀物理。
  • 量子信息不守恆定律與信息量子熱力學
    從而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時代,人們及物理學家們提出了並證明了能量轉化和守恆定律。化學家們提出了並證明了物質轉化和質量守恆定律。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提出了並證明了質量能量轉化和質能守恆定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霍金和索恩提出了黑洞信息不守恆定律,因為霍金輻射讓一切物體和信息都變成了渣渣一一無序的熵!
  • 《自由毀滅和自由落體:量子信息不守恆定律思想實驗的論證》
    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認為21世紀中期一定會有新的物理學理論在舊的三大物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孕育出來!這就是「信息量子熱力學理論」。它既繼承包容了舊物理學理論,又批判創新了舊物理學理論。任何一個成功的科學理論都不是全盤否定舊理論、閉門造車新理論,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抬頭昂望星空、伸手九天摘月」,這樣才能在舊理論的神助力下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 物理學最重要的諾特定理,是怎樣導出三大守恆定律的?
    物理學中常見的守恆定律有能量守恆、動量守恆、角動量守恆。什麼是物理量的守恆?舉例來說,守恆量就像體育課上滿操場瘋跑的孩子們的人數,它在一整節體育課上都是不變的,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而這一整節課,正好類似於一個力學系統。
  • 能量為何會守恆?
    未子 知道能量守恆定律的人很多,即使是不學物理而對能量概念說不出所以然的人,也都會知道人類是在物理學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所謂的能量守恆定律。(*) 印象中筆者也是在所謂「能量究竟為何物」、「能量守恆定律究竟該如何表述」等問題都還沒能搞清楚而處在朦朦朧朧狀態之中時,就已經能夠確信在我們人類所發現的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體系中,實實在在的存在著這麼一個所謂的「能量守恆定律
  • 李政道:1957年物理學獎: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31歲時與楊振寧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獎。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樸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1957年,時年31歲的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定律與楊振寧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為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做了很多貢獻。
  • 物理學定律的謊言——質疑物理定律的普適性
    讓美國物理學家倫納德·蘇斯金德來解釋一種可能性:如果這些事情被證明是正確的,那麼物理定律的一些特徵(可能是大部分)將是局部的環境事實,而不是寫在石頭上的定律——否則不可能是定律。儘管蘇斯金德說過,物理定律總是意味著(歷史上、哲學上和科學上)是普遍的。
  • 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理解,注意「守恆」和「不變」的區別
    對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理解,注意「守恆」和「不變」的區別。高一的學生在學習機械能守恆定律以後,資料書上會編一些習題,讓學生判斷各種情形下,物體的機械能是否滿足守恆條件。但是,有些資料書上所給的習題答案,把「守恆量」和「不變量」混淆,認為只要機械能在過程的前後保持不變,就認為是滿足機械能守恆定律的條件的,其實,這樣是不嚴謹的,也可以說就是錯誤的。「守恆量」和「不變量」是有區別的,今天,我們通過進一步理解機械能守恆定律,來區分「守恆量」和「不變量」。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機械能守恆定律,並且對其再進一步理解。
  • 諾特定理:引領物理學100年發展,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20世紀是經典物理學的終結,現代物理學的開始,提到現代物理學,大家可能想到最多的就是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這對現代物理學的雙子星,或者是波粒二象形、薛丁格的貓、海森堡測不準定理等,可是要提起現代物理學,是絕對不能少了這個偉大的定理—諾特定理,它是20世紀、21世紀物理學的指路明燈,引領了物理學 100 年的發展,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 世上最偉大定理:引領物理學100年發展,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20世紀是經典物理學的終結,現代物理學的開始,提到現代物理學,大家可能想到最多的就是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這對現代物理學的雙子星,或者是波粒二象形、薛丁格的貓、海森堡測不準定理等,可是要提起現代物理學,是絕對不能少了這個偉大的定理—諾特定理,它是20世紀、21世紀物理學的指路明燈,引領了物理學 100 年的發展,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
  • 物理學上的天才,讓你不再迷茫
    畢竟,生命本身起源於化學,而化學基礎的元素周期表則是來源於物理學。物理學中的很多有趣的規律,放到人生哲學上格外生動,就連最近的湖畔大學或者混沌學院,都願意用物理原理去詮釋商業。讓人不得不感慨的是三個概念:1.能量守恆定律,以及延伸出來的各種守恆定律,包括人品守恆。
  • 宇稱不守恆理論在中國的曲折遭遇
    在何祚庥最先發表於《紅旗》雜誌的文章裡,他用了一大段文字描述宇稱守恆理論被「推翻」的哲學意義,用以闡述實踐標準的相對性和絕對性,文章寫道:「宇稱守恆定律之所以被『推翻』,並不是因為過去的實驗曾經證明它正確,而現在的實驗卻證明它是不正確的;實際上,這裡並不是宇稱守恆定律被推翻,而只是看起來似乎是在弱相互作用過程中被『推翻』……所謂宇稱守恆定律被『推翻』,實際上恰恰好是由新的實踐為宇稱守恆定律規定了新的應用範圍
  • 4123.物質能量轉化守恆定律
    所以,原子和光子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光子和電子之間可以相互轉化,質量不變,是為物質能量轉化守恆定律。物質能量轉化守恆定律告訴我們:能量不會憑空產生,或者由電子聚變形成,或者由原子裂變形成,或者隱藏在其他物質形態之中。
  • 粒子照鏡子:什麼是宇稱守恆?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球的邊緣上有一個點或有些殘缺,這個點或殘缺就能區分旋轉前後的情況,它就不具有旋轉對稱性了——或者說它的旋轉對稱性是破缺的。以上說的都是物體的外在形體的對稱。物理學中還有一類更重要的對稱:物理規律的對稱。
  • 能量守恆定律、熱力學定律,在這裡可以一起學,一看就都會了
    能量(Energy)這個詞是T.楊於1807年在倫敦國王學院講自然哲學時引入的,針對當時的「活力」或「上升力」的觀點,提出用「能量」這個詞表述,並和物體所作的功相聯繫,但未引起重視,人們仍認為不同的運動中蘊藏著不同的力。1831年法國學者科裡奧利又引進了力做功的概念,並且在「活力」前加了1/2係數,稱為動能,通過積分給出了功與動能的聯繫。
  • 三體問題可能改變物理學的基本本質
    我們可以預測什麼時候會發生日食,或者如何發射火箭將太空飛行器送往火星。反過來也一樣。通過觀察現在發生的事件,我們可以回顧過去,了解過去發生了什麼。例如,我們可以觀察今天的星系運動,知道宇宙曾經處於我們稱之為大爆炸的熱緻密狀態。這是有可能的,因為物理學的一個特性被稱為時間對稱性。不管時間的方向如何,物理定律都是一樣的。
  • 經典力學: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
    一、能量守恆定律能量守恆決定了第一類永動機不可能存在能量守恆定律告訴我們,各種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所有這些轉化的過程中,能量都是守恆的。以焦耳的實驗為基礎的熱力學第一定律,實際上就是內能與其他能量發生轉化時的能量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定律的結果是,第一類永久運動機器不能存在(這種機器不消耗任何能量,卻可以源源不斷的對外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