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裡出現了方向感的缺失,生活也就像是平緩的小溪靜靜穿過平靜的草地,沒有波瀾,也沒有生氣。
當然,其中有一種平靜的美感,缺失的同時必然有被忽略的富足。
我知道,缺失便要去尋找,特別應該去源頭尋找。
可是我忘記了自己的第一記憶是什麼,於是便不太容易回到童年。
我能回到的地方,大約就是鍾愛的物理。
索性,便梳理一下,看看能不能給出自己一個方向。
畢竟,生命本身起源於化學,而化學基礎的元素周期表則是來源於物理學。
物理學中的很多有趣的規律,放到人生哲學上格外生動,就連最近的湖畔大學或者混沌學院,都願意用物理原理去詮釋商業。
讓人不得不感慨的是三個概念:
1.能量守恆定律,以及延伸出來的各種守恆定律,包括人品守恆。
2.能量轉化定律:熱量可以做功,做功可以產生熱量。好比工作能夠賺錢,賺錢是一份工作一樣。
3.熵,絕對零度的時候熵為零,純物質的完美晶體的熵值為零。好像在說,世間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事一樣。
看起來好像是科學定律,其實更是自然哲學,延伸來看是社會哲學+自然哲學,籠統看就是哲學。
如此看,物理大約只得能夠指導人生。
好吧,那就拋開人生,只看物理吧。
下面就集中表達我對物理學的熱愛和對物理學發展奇蹟的由衷感慨。康德的《宇宙發展史概論》、麥克萊倫的《世界科學技術通史》、《上帝擲骰子嗎》、愛因斯坦的《物理學發展綱要》、霍金的《時間簡史》等,很多都描述了物理學發展的歷程,從宏觀到微觀,從起源到結束。
1
在這物理的紛紜中,讓我最感興趣的和最中意的標誌性事件有這麼幾個,最為標誌性的是1666年的牛頓和1905的愛因斯坦。當然,也有1865年的麥克斯韋。
牛頓打了物理學的地基,實在不為過。他發現了萬有引力(虎克也曾在信中提到模糊的概念),發明了微積分(與萊布尼茨獨立完成),完成了光分解的實驗分析(牛頓環中的明暗條紋為以後的光學提供了發展契機,牛頓環還可以用來測量微小的厚度和曲率),創建了經典力學的宏偉大廈,這是一個全才,一個站在奇蹟之上的天才。
他的貢獻為宏觀世界制定了規則,一種精密的近似完美的,不依賴於時間和物質的,具有王室貴族氣質的理論,就像一棟富麗堂皇的大廈,赫然屹立在世界的曠野上,顯得那麼莊重威嚴高不可攀。
GIF
天才?我突然意識到,當初為什麼放棄了鍾愛的物理,而去選擇了一個看似就業前景美好的石油專業了。因為我自認為不是天才,可是又覺得自己不俗,於是便有了此刻的俗套。
然後,麥克斯韋出現了,又一個純正的貴族,用三個經典的方程組,統一了這個電磁世界,那方程組是如此的完美,好像只有上帝才能譜寫出如此華美的篇章,於是那宏偉的力學大廈旁邊,又建立起來了一座宏偉的電磁學大廈。
當赫茲在暗室中通過擊穿電容釋放電磁波,然後在另一端的圓環上發現了藍色火花,驗證了電磁理論,成為了一根巨大的支柱。當然,他還發現當光照射到圓環上時,火花好像更容易發生,這也為量子力學的誕生埋下了伏筆,當然赫茲因為英年早逝,忽視了它。但同時也因為它是反經典的、不可思議的,所以需要以後的荒誕來重新挖掘它。
這兩座大廈的建立,仿佛意味著整個物理界的圓滿,好像可以解決整個自然界的一切問題,這些天才之上的天才成就了一個經典物理理論的巔峰,它有著英國式純真的貴族血統。(物理學的研究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標誌著整個科學界的研究中心,從古代的中國到文藝復興的義大利到英國到法國到德國,再到希特勒法西斯逼迫下導致人才轉移到了美國,下一個中心在哪裡?不得而知,可以期待。)
2
這個世界是由天才操控的嗎?那這世界好像真的了無生趣了,希望來一片烏雲來掀翻天才。
果然,不長時間後遙遠的天邊飄來了兩片烏雲。偉大的傳統科學家,極具聲望的開爾文,此時已經步履蹣跚,但是他卻把大家召集在了一起,雖然他甚至不知道他此舉的目的,但是這一舉動顯然暗示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打破一切常規,推倒重來的新世紀的到來。
那兩片烏雲越來越近,漸漸有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聲勢,終於有一天不可遏止地呼嘯而來。這兩片烏雲,一個是來自那荒誕的絕對參考線和光的媒介——以太(我們為了紀念它,用它來命名了乙太網);一個是黑體輻射,光被吸收不能因為波動衍射逃脫導致的光的波動性和微粒性的又一次爭執,還有不可忽視的宇宙背景輻射這樣的宏觀的宇宙起源論。
GIF
當年的光的波動說和微粒說之爭,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兩者不相上下,一次互換其位,從小孔成像表徵的倒影微粒說,到託馬斯楊的雙縫幹涉(兩條裂縫距離牆壁上的一點位置不同,會導致波峰、波谷的相遇,從而出現明暗條紋,可以用來測量波長)支持的波動說,到牛頓的牛頓環(用其強大的數學功底把粒子性放入形成光環時的貢獻)支持的微粒論,再到菲涅爾的波動理論(光是類似於水波的橫波,而不是類似於彈簧波的縱波,他還成功驗證了「泊松亮斑」這個不可思議的陰影中央的亮斑,這種衍射現象),當然還有普朗克從經驗公式中出發的大膽突破造成的量子,愛因斯坦的豐富從而出現的光量子的概念,又支持粒子說的證據,再到德布羅意,終於有了波粒二象性。
用一句經典的話來描述就是,它們互相糾結爭鬥,沒有一天是獨自存在的,難道這一方的存在,不是為了證明另一方的存在嗎?是的,它們是互相證明對方存在的,因為本身兩者就是矛盾的統一體。
糾纏爭鬥是人生的本質吧?那矛盾的統一體便是人該有的樣子吧,開始有一些釋然。
3
不到300年後,1905年,瑞士蘇黎世的一個小專利局裡,一個小小的公務員每天上班8小時整理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專利,下班後推著嬰兒車在大路上散步,當然他有沉思的時候,而這種沉思導致了整個物理界的震蕩,甚至天翻地覆。又一個奇蹟年開始了,6篇論文,關於不同領域的,有測量分子大小的論文,有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成為分子論的裡程碑),《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狹義相對論),還有9月27日的著名的質能方程E=mc2.有人說,這6篇論文至少可以贏得三個諾貝爾獎,當然諾貝爾獎夠不夠格評價相對論,這就另當別論了。只是證明了,這是又一個全才級別的天才,天才之中的巔峰,僅僅在辦公桌上用紙和筆,就創造了如此絢爛的奇蹟。
在當今科學界日益精細化的今天,已經無法想像,一個人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作出如此巨大的貢獻。100年前的龐加萊已經被稱為數學界的「最後一個全才」,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可能是最後一個富有個人英雄主義傳奇色彩的理論了吧?這是我們的幸運,還是不幸呢?我覺得,這個世界需要天才中的天才,因為我們需要奇蹟,需要天才來創造奇蹟。
雖然這個世界發展趨勢大致決定了科學的發展方向,但是總是需要一些天才來充當一個載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還有大家共同推動的量子理論(沒有一個決定性的領導人物,但是卻有不少的關鍵人物,這些關鍵人物往往因為量子力學的荒誕不經和離經叛道而被他們自己拋棄,比如開創者普朗克h常數,發展者愛因斯坦,甚至不死的貓薛丁格,等等)。這兩個超出思維範圍的理論,徹底推翻了經典理論的宏偉大廈,這是顛覆性的,是毀滅性的,但是卻不是湮滅性的,因為只有徹底推翻才能重新建立。
嗯,世界依然是天才的,即便是烏雲,也會被掀開。
我就安靜地做個平凡小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