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天才?或許你也可以!

2020-08-10 中科院物理所

圖1 三位物理學家的傳記:費曼(a),朗道(b),巴丁(c)

在現代社會裡,科學和生活的聯繫越來越密切。很多人從事科學研究工作,也有很多人想知道科學家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特別是那些非常成功的科學家、名聲超出了其專業領域之外的科學大師們——他們經常被稱為天才,他們的事跡被到處傳頌,甚至到了有些誇張的地步。然而,如果我們更多接近他們一些,更多地了解他們一些,就會發現,天才可能並沒有那麼神秘。

費曼(R. P. Feynman, 1918~1988)、朗道(L. Landau,1908~1968)和巴丁(J. Bardeen, 1908~1991)都是20 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們都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費曼因為對量子力學的另類解釋和對量子電動力學的重大貢獻而聞名,他在調查「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原因過程中的表現更是讓全世界人都知道了他;朗道是蘇聯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和他培育的學派在物理學的幾乎每一個分支都留下了烙印;巴丁更是因為發明了半導體電晶體和創立超導電性的量子理論而成為唯一的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

圖2 理察·菲利普斯·費曼,

(R. P. Feynman, 1918~1988)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圖源:網絡)

圖3 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L. Landau,1908-1968),蘇聯猶太人,號稱世界上最後一個全能的物理學家,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圖源:網絡)

我在這裡推薦三本科學家傳記,分別從大師本人、他身邊的親人和科學史研究者的視角來講述他們的人生。《別鬧了,費曼先生》是費曼講述自己的故事,是所有故事的親歷者;《朗道傳》的作者是朗道的甥女,雖然她不懂物理學,但是從小就處於朗道的家庭生活圈裡;《曠世奇才》的作者們用了十年時間研究巴丁的生平,不僅講述了巴丁的學術貢獻,更致力於一個特殊的目標:解釋什麼是「真正的科學天才」,希望讓儘可能廣泛的讀者了解到「真正的天才」(true genius,這正是此書的英文原名)和天才神話(大眾文化裡虛構的天才)是完全不一樣的。

他們當然都很聰明,朗道14 歲就上了大學,巴丁15 歲,費曼在大學時獲得過普特南數學競賽的第一名。他們當然也都富有創造性,能夠深刻地思考,就像每一個成功的科學家那樣。但是,他們的性格以及人生卻很不一樣。

朗道和費曼都早有神童之名,都有些特立獨行甚至玩世不恭的樣子。但是,費曼終其一生都是典型的表演人格,就像他在自傳中講的那些故事所反映的那樣(有些事情聽起來甚至像是段子):只靠想就把收音機修好了,在參與原子彈研究的同時學會了溜門撬鎖,為了專心研究而拒絕了高薪職位(甚至拒絕對方報價,因為擔心薪水太高了,自己經不住誘惑),覺得諾貝爾獎幹擾了自己的生活(其實他還挺享受由此帶來的名聲)。朗道年輕時候的行事風格有些像費曼,但是他在30 歲的時候遭遇了一場大難,被投入了監獄,差點丟掉了性命,從此就只關心物理研究,連出國也受到了限制。更為不幸的是,他在52 歲的時候遭遇了一場車禍,徹底葬送了他的學術生命——雖然他還繼續活了8年。

朗道和費曼都熱心於物理教育,他們都寫下了著名的物理學教科書,三卷本的《費曼物理學講義》和十卷本的《朗道理論物理學教程》。但是,費曼並不喜歡自己帶學生,碰到有趣的題目,經常自己就忍不住把它解決掉了,所以他並沒有特別有名的學生;朗道則建立了一個學派,但是想成為他的學生,就必須通過「朗道理論物理最低標準」的考試,朗道的許多學生都很有成就。

圖4 約翰·巴丁(J. Bardeen, 1908~1991),美國物理學家,因電晶體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6、1972年)。(圖源:網絡)

巴丁的性格與行事和他們倆很不一樣,他在公司裡工作過很長時間。在大學裡,雖然巴丁最喜歡的是數學課程,也選修過量子力學的課程,但獲得的學位卻是電子工程學學士。碩士畢業後,他在一家石油公司工作了三年,然後再到普林斯頓和哈佛大學做博士和博士後的理論研究工作。他的第一項諾貝爾獎獲獎工作是在貝爾公司裡做出來的,他與布拉頓和肖克利發明的半導體電晶體,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開啟了半導體產業革命的序幕;他的第二項諾貝爾獎獲獎工作是在伊利諾伊大學完成的,他與庫珀和施裡弗創立的超導BCS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揭示了超導電性的微觀物理機制。

巴丁是個很聰明的人,但是他的外表看起來很普通,做事情也很穩重,他的人生軌跡似乎也是按部就班的。該上學的時候就上學,該工作的時候就工作,該結婚的時候就結婚。然後,然後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地方,該成功的時候他就成功了。他不像費曼和朗道那樣特立獨行,行事更像我們普通人。他和肖克利有過矛盾(雖然他們最後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儘管肖克利在晚年的工作讓他感到困惑、氣憤乃至好笑,但是他不願在公開場合批評肖克利。他樂於給青年人提供就機會,當他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超導BCS理論的工作剛做出來,他讓兩個年輕人去會議上宣讀,以便他們及時得到學界的認同,不要被導師的光芒掩蓋了。巴丁也會犯錯誤,起初他認為約瑟夫森提出的新理論是錯誤的,並且與其進行了激烈的爭論——雖然約瑟夫森的理論也是建立在BCS 理論的基礎上。巴丁也懂政治,他擔心諾貝爾獎頒獎委員會固守傳統,以至於剝奪庫珀和施裡弗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此前從來沒有人兩次獲得過同一個獎項,而BCS三個人的貢獻是不可分隔的),他先是爭取讓庫珀和施裡弗獲得了其他的重要獎項,然後多次提名固體隧穿效應,為獲獎奠定基礎——最後終於成功了:1972 年,BCS理論獲得諾貝爾獎,1973 年,固體隧穿效應也獲獎了。

我覺得這本書的後記《真正的天才及其培養》尤其值得認真讀一讀。真正的天才是針對特定領域而言的、能夠做出持續貢獻的人,而大眾文化中虛構的天才是各項全能的、無師自通的人,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天才們傑出的創造力可以在個人、方法論和背景這三個不同但又不是相互獨立的層面上表現出來,先天和後天的因素都有影響,智力和努力、好奇心和專注性都很重要,但是運氣也很重要。巴丁宣稱:「成功來自於好運——正確的時間在正確的地點——並且有合適的合作夥伴。」

讀了這三位物理學大師的傳記,我們會發現,天才在很多地方也跟我們普通人差不太多,甚至可能會在崇敬之餘增添一點信心:在我們周圍的普通人裡,也許就隱藏著一位將來的天才——甚至有可能就是你啊。

來源:現代物理知識雜誌

原文標題:什麼是天才?

編輯:fengyao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套娃嗎?你先看這個島中湖中島中湖中島

2. 都靠這位天才科學家20歲時的論文,你才能用手機拍照發朋友圈

3. 朝天空開槍,子彈掉下來還有殺傷力嗎?| No.206

4. 樂高還能懸浮在半空中?上百萬人已看懵!

5. 古裝片的射箭動作把物理學家看笑了,導演咱能不能專業點?

6. 即使被它淹沒也不會窒息,這是什麼神奇液體?

7. 數學課上撿了個橡皮,勾股定理就看不懂了

8. 物理學寫給你的情書

9. 唯一兩次獲得諾貝物理學獎的人,你卻不一定認識他

10. 媽媽問我的桌子為什麼這麼亂!

相關焦點

  • 解密DNA中的祖先記憶,這或許可以讓我們成為天才
    提出這一觀點的依據是什麼呢?依據就是我們人類身體的感官對於一些刺激有著較為統一的反應,例如,我們人類天生對於黑暗的恐懼,以及恐高,害怕蟲子,害怕蛇或蜘蛛,對封閉空間的恐懼,還有一些人恐懼血液。這些都是我們很多人的統一感受,如果以上並不能引起你的共鳴,那麼,我給大家聽一些聲音,這些聲音多數會使人感到不舒服,此為文字版,大家聽不到聲音,如果想看視頻版,請翻看本文底部,有視頻版觀看地址。
  • 愛因斯坦小時候智力缺陷,長大卻成為天才:成就夢想,你也可以
    從智力缺陷蛻變為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經歷告訴我們,人生是沒有上限的,無論你現在是什麼樣,但是通過學習,你可以變成另一個樣。在《無限可能》這本書中,不管你是什麼樣的人,哪怕小時候智力缺陷,但是,大腦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突破任何限制,找到方法,成為自己理想中的人。
  • 你可能是天才!智商越高,成就越高?心理學家打破天才迷思
    那五巨冊紅色封皮的《天才的遺傳研究》(Genetic Studies of Genius),就是他的心血結晶。特曼曾說:「有關一個人的特質,除了道德觀,最重要的或許就是智商。」他認為人類要發展科學、藝術、政治、教育,以及增進社會福祉,都得要靠智力高超的領導人。
  • 哈佛教授發現:如果你的孩子有這8個特徵,或許他是一個天才
    世界上有許多天才,有畫家達文西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有當今的天才鋼琴家郎朗,這些孩子的成功都是父母培養出來的。一個孩子他是否是天才,或者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家長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能夠很好地分辨出來的。但是,一個天才小孩,他們在某一些方面,會比普通的孩子更加優秀,做起事情來也會更加的細心仔細,此時需要家長多注意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和積極培養。由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我們可以知道,每個人的能力都是非常豐富的,一般人在許多方面都是微不足道的成就,而天才則在某些方面大有作為。
  • 那些頂級天才背後的缺失,或許平衡才是宇宙的法則
    關於這個聯覺現象,咱們可以打個比方,比如咱們正常人看到紅色會有溫暖的感覺,而看到藍色會讓人鎮靜或者感到清涼。傑森帕吉特大腦所發生的聯覺比普通人更厲害了,是將本來獨立的兩個感知系統聯結了起來。比如,遠遠地看到一道菜,不僅能看到其色澤和品相,甚至還能聞到其味道或者味蕾也像品嘗到了這道菜一樣。而另一個可能就是大腦的平衡機制出現了問題。
  • 科學家發現大腦隱藏模式,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天才」
    相信很多人都曾夢想自己是一個天才、學霸,以此超越同齡人,考個好大學,有個好工作,然後成為人生贏家。這種願望和最終想要達到的目的,雖然過於膚淺卻已耗盡所有人的一生。  而所謂天才,並非只是學識、才智上的天賦異稟,或許有許多其他隱蔽模式在促成他們的偉大與成功。
  • 天才可以後天創造嗎?
    我們也許不能生來擁有和愛因斯坦一樣的大腦,但能不能後天成為天才呢?(數字是繽紛的色彩) 我們可以人為激發「聯感」,改造我們的大腦嗎?神經科學家馬丁·加迪納同時也是一位音樂老師,他認為學習音樂可以引領兒童走上天才之路,音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鍛鍊腦部的機會,音樂是人類最了不起的發明之一。
  • 副刊|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很神奇的書,從那些所謂「瘋癲」的話語中你或許能得到對自己世界觀的一種啟迪和思考;這是一本很神奇的書,雖然是國內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懷的精神病患談訪錄,但內容卻涉及生理學、心理學、佛學、宗教、量子物理、符號學以及瑪雅文明和預言等眾多領域;這是一本很神奇的書,就像書目導讀中說的一樣:你會不會覺得這個世界不對勁?
  • 《邪惡天才2》新情報公布 渡渡鳥教你科學知識
    《邪惡天才2》是一款諷刺性的間諜巢穴建造遊戲,玩家將控制一位邪惡天才,並使其統治世界的計劃付諸行動。建造自己的獨特邪惡巢穴和掩護行動,訓練一群犯罪部下,保衛巢穴免遭正義勢力的破壞,並利用末日設備統治世界。
  • 天才的作用是什麼?
    什麼是天才?天才是什麼意思?天才,是指人擁有一定的天賦,在某一個領域做出突出貢獻。例如:愛因斯坦在理論物理上是天才,牛頓在經典物理上是天才。智商是評判天才的重要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天才的作用不可忽視,人類應該好好利用天才,而不是把天才利用到錯誤的位置中,應該用於造福人類的福祉工作當中。哪一種人能引導人類社會,乃至社會進步呢?
  • 那些參加過《最強大腦》的天才們,後來都去做什麼了?你可能不信
    他們或許是在記憶力上十分的超群,或者是在想像力上非常的豐富。而《最強大腦》這檔節目相信很多人都有關注,這檔節目就召集了全國各地的天才們,來到節目進行展示,他們身上的一些能力,總是能讓人嘆為觀止。不過也有許多人十分好奇,那些參加過《最強大腦》的天才們,後來都去做什麼了?
  • 天才中的天才告訴你,什麼才是真正的學霸!
    什麼是天才,什麼是學霸,今天我們說的這個人,叫做,約翰,馮諾依曼!他是天才中的天才,學霸中的學霸!他被西方人認為是一個買了上帝掛的人!約翰,馮諾依曼,是美籍匈牙利人!好不容易熬到了能上大學的年紀,馮諾依曼按照父親的意思,報了兩所大學,都是希望馮諾依曼成為一個化學家,但是馮諾依曼喜歡的是數學,於是自己偷偷的報讀了另外一所大學的數學博士,但是他自己從來沒有去過那所學校上過課,卻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所有的考試,最可氣的是,有同學問他,你從沒有到學校上課,為什麼考了一百分呢?本以為馮諾依曼會回答他學習的經驗,結果他卻反問了一句,這個不是只有一百分麼?
  • 「天才少年造出「寰球最小衛星」
    1方面,他對眾多無垠的星空覺得了極大興趣,另1方面,航空航天方面的東西製造可以或許「熬煉」他的入手能力。因為不懈的努力和鬥爭,加上恆久的探索和進修,所以RifathSharook漸漸地成為了他人眼中的「天才」,並且在「天才」的門路上越走越遠,將凡人遠遠拋在了死後。終究,這位「天才」在十八歲的時間做出了1個「振動寰球」的大事。
  • 稻草可以賣成金條的銷售天才,你的公司需要嗎?
    稻草可以賣成金條故事小米作為中國大陸性價比最高的手機廠商,但是近幾年也陷入了困戰,2015年小米因為銷量下滑受到外界的質疑,但雷軍卻因為面試者一句話,拒絕了一位自稱稻草可以賣成金條的「銷售天才」。2015年小米的內部會議上,雷布斯講述了面試一個銷售大牛卻被他PASS掉的故事,應聘者簡歷接近完美,是小米一個重要的供應商,他接手的時候是900萬美金一年,然後4年幹到了2億美金,看著數字確實牛掰了;他跟雷布斯說有能力把稻草賣成金條,雷布斯說:"你跟我們的價值觀不符,我們不需要騙用戶的人
  • 你真是個天才
    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這款你真是個天才遊戲的出現,是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錯的遊戲體驗的。遊戲的角色也是非常多的,玩家是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從而輕鬆的完成遊戲的挑戰,並且遊戲的場景也是非常宏偉的,可以給我們帶來不錯的遊戲體驗的。
  • 如何培養你的孩子成為天才?
    專家看著成績神秘地笑而不語,校長忍不住問:「請問您在笑什麼呢?」專家說:「我笑是因為我的猜想被證實了。其實,這些名單上的名字,並沒有經過什麼高深精確的測評,只是我隨機抽取出來的。」眾人驚呆了。這個專家叫羅森塔爾,後來人們把這種現象成為羅森塔爾效應。為什麼原本普通的學生們後來會變得很優秀呢?
  • 東西是否可以憑空消失和出現?科學家:或許這樣的世界就在你身邊
    東西是否可以憑空消失和出現?科學家:或許這樣的世界就在你我身邊! 從標題來看,似乎這種世界是神乎其神的,而事實上,它離我們並不遙遠,只是理解起來有些困難。這個世界永遠都是按照常理來運行的,物質均為固態,我們看得見可以摸得著,而且還會作著可以預計的簡單軌跡運動。人類可以根據公式,隨時估計它的狀態、運動速度等。這樣說起來,看起來有些太過於理想化,畢竟世界並非都是有規律的。直到一個天才問世之後,幾乎是完全改變了經典物理的基礎理論。
  • 你可能是個天才!
    下次再為同事嚼薯片聲音太大而煩惱嘆息時,你可以這樣安慰自己:事實上,這意味著你可能是個天才。研究列舉了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和俄羅斯小說家契科夫(Anton Chekhov)等創造型天才的例子,還有工作時一直帶著耳塞、用軟木堵住臥室隔絕外界噪音並因此聞名的法國文學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 愛因斯坦、莫扎特並非「天才」,原因找到了,你也能成為大師
    這本《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說了什麼內容,是什麼讓人們如此感興趣?而這本書的作者,又有什麼讓廣大受眾信服的理由?我們先介紹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是「刻意練習」法則研創者,為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康拉迪傑出學者,他著重研究體育、音樂、國家象棋、醫學、軍事領域內的頂尖人才的成長過程,是該領域內的權威研究者。
  • 英國的天才叫牛頓,德國有個叫愛因斯坦,中國有個天才叫什麼?
    科學天才就是讓人類進入近代化所不可或缺的推動者。和那些身經百戰的將軍,雄才大略的領導者不同,科學天才往往足不出戶就可以對世界產生深遠的影響,改變人類社會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相互促進,可以說隨著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的作用也變得越來越重要了。哪個國家如果出現了天才的研究者,就有可能搶佔先機,甚至改變國家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