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1957年物理學獎: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

2021-01-15 網易科技

2016-10-01 15:30:13 來源: 網易科技報導

舉報

李政道(1926年11月25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出生於上海,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31歲時與楊振寧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獎。

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樸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1957年,時年31歲的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定律與楊振寧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為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做了很多貢獻。他建議和協助建造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建議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設立CUSPEA培養青年物理學人才,建議建立博士後制度,這些建議都一一得以實現。他還用個人積蓄建立了莙政基金,支持大學本科生的科研實習。

近年來,年過80的李政道仍然以物理為生,他和同事發展了一套名為「時間子」(Timeon)的理論,預測有一種新的、能夠產生過去和將來之間差異的粒子。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 王真_NT5228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宇稱不守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發現有多大意義
    另外,跟前沿理論物理的一大堆讓人懵圈的專業術語相比,「宇稱不守恆」這五個字看起來還是很親民的。畢竟我們中學時代就學過能量守恆、動量守恆,對守恆的概念還是很熟悉的,而「宇稱」聽起來應該和宇宙的某種對稱性有關。然而,宇稱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它不守恆?為什麼宇稱的不守恆會讓科學界如此震動,以至於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6年6月提出了宇稱不守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立刻頒給了他們?
  • 弱相互作用的宇稱不守恆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楊振寧被評價為比肩愛因斯坦的偉大物理學家,其學術地位遠遠超過世人皆知的霍金。他一生中發現了很多理論,其中還因為弱相互作用的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他的宇稱不守恆!
  • 楊振寧和李政道究竟發現了啥(解析宇稱不守恆)
    為什麼宇稱的不守恆會讓科學界如此震動,以至於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6年6月提出了宇稱不守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立刻頒給了他們?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就重新設計了幾個可以檢驗宇稱是否守恆的實驗,並把具體的實驗方法和之前的分析都寫進那篇非常著名的論文《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恆?》中去了,然後投給了《物理評論》。但是,等論文發表的時候,論文題目卻被雜誌的編輯改成了《對於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原因是編輯認為一篇論文的標題不應該是一個問句,雖然楊振寧認為前者要好得多。
  • 楊振寧最快諾獎:「宇稱不守恆」的發現
    今天,咱們就說說楊振寧最為人所知的物理學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對稱和守恆想理解「宇稱不守恆」,需要先知道兩個概念——「對稱」和「守恆」。注意,這裡說的只是幾何關係的變化,而不是真的要用鏡子去反射存在電子和光子的作用。1956年之前,絕大部分科學家都相信宇稱是守恆的。這種相信的程度,和我們現在相信能量守恆是一樣堅定的。因為此前的實驗中,在自然界所有的四種相互作用力下,沒人遇到過宇稱不守恆的情況。實這裡稍微解釋一下,自然界四種相互作用力,分別是引力、電磁力、弱力和強力。
  • 深度:宇稱不守恆到底說了啥?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發現究竟意味著啥
    為什麼宇稱的不守恆會讓科學界如此震動,以至於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6年6月提出了宇稱不守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立刻頒給了他們? 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楊振寧和李政道就重新設計了幾個可以檢驗宇稱是否守恆的實驗,並把具體的實驗方法和之前的分析都寫進那篇非常著名的論文《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否守恆?》中去了,然後投給了《物理評論》。
  •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宇稱不守恆創造了什麼應用價值?
    楊振寧和李政道為解決粒子物理學的τ-θ之謎,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設想,並給出了幾種實驗驗證方案。1957年初,實驗證實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的確不守恆,頓時引起了巨大轟動,當年他們就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 遲到的科普:宇稱不守恆定律
    在幾個月之前,冷言曾經說過要做一期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普,就是把歷年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全部用通俗易懂的話講一遍。大概做到第八期的時候就是190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讓冷言有一種無話可說的感覺。因為那部分物理,在冷言學理論物理學的時候沒有很重要的提及,只是作為一種興趣去查看冷言比較了解是天體物理以及微觀物理。
  • 使楊振寧和李政道獲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到底是什麼意思?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站在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60多年過去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使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指的是什麼,卻沒有太多的人知曉。
  • 比楊振寧他們早幾個月發現「宇稱不守恆定律」,卻被別人捷足先登
    1957年12月10號!楊振寧與李政道一同出現在諾貝爾獎頒獎現場,那一年楊振寧35歲,李政道31歲。如此年輕就獲此殊榮,在「諾貝爾獎」獲獎名單中,也是不多見的!那一刻他們萬眾矚目,意氣風發!楊振寧與李政道一起工作,當時可以說兩人惜惜相惜,但是等共富貴後,就分道揚鑣可能他們在登上領獎臺前,還在懷疑這一切是不是在做夢
  • 宇稱不守恆理論在中國的曲折遭遇
    1956年10月,30歲的李政道和34歲的楊振寧在美國科學雜誌《物理評論》上發表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質疑》一文,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假設。1957年1月,美籍華裔女物理學家吳健雄率先通過實驗證實了這一理論。1957年10月,李、楊二人在提出該理論僅一周年的時候,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
  • 讓諾獎黯然失色的宇稱不守恆
    從各方面性質來看,都是一模一樣的,怎麼看都是同一種粒子,但是它們倆衰變後的結果卻不一樣,具體怎麼個不一樣就不細說了,所以當時有人認為它們是相同的粒子,也有人認為它們是不同的粒子,各有道理,但是各自又有說不通的地方,之所以出現這種尷航的局面,根源就是「宇稱守恆」這個觀念,什麼是「宇稱守恆」,它和「對稱」有什麼關係嗎,沒錯它可以簡單理解成一種,宇宙中的鏡像對稱規律
  • 輕原子核中的宇稱不守恆
    宇稱守恆也一直是物理學中一個普適的原則。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物理學家假定自然界的四種基本力(電磁力、弱力、強力和引力)在宇稱變換下都是保持不變的。換句話說,真實世界中的物理過程與它們在鏡像世界中都遵循著完全相同的定律。
  • 宇稱不守恆為什麼能獲諾獎?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楊振寧被評價為能和愛因斯坦比肩的偉大物理學家,其學術地位遠遠超過世人皆知的霍金。他一生中發現了很多理論,其中還因為弱相互作用的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他的宇稱不守恆!為了了解這一原理,我們首先要了解發射和反演。
  • 諾獎的宇稱不守恆只排第三,楊振寧的楊-米爾斯理論到底多厲害?
    很多朋友是因為兩件事認識楊振寧的,第一是宇稱不守恆,不僅打破了諾獎頒發的時間記錄,也是打破了中國諾獎第一,第二肯定是楊振寧回國娶了比他小54歲的翁帆!一直到現在,大家仍然津津樂道!不過他們結婚已經16年,相信比很多人的婚姻壽命都要久了,各種謠言不攻自破。
  • 文苑雜談|孫滌談宇稱守恆之謎與漸卦、需卦
    經過深入考察,他們的發現令人驚訝:以往的實驗僅僅驗證了宇稱守恆在強相互作用和化學力中的正確性,但沒有實驗驗證弱相互作用。儘管關於弱相互作用的實驗很多,但沒有一個與宇稱守恆相關。現有的實驗以高置信度證明了宇稱守恆在強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中的正確性,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僅僅是相關實驗的外推假說。
  • 如果沒有楊振寧和李政道,宇稱不守恆還需要過多久才能被發現?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發現宇稱不守恆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提出宇稱不守恆的設想是在1956年,之所以能夠不到一年就獲諾貝爾獎是因為他們的發現實在是太重要了。若是問假若沒有楊振寧和李政道,人類還需要多久才能發現宇稱不守恆?
  • 31歲獲諾貝爾物理學獎,35歲成美國院士李政道先生現狀如何?
    其實中國這片土地上走出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並不少,除了屠呦呦、楊振寧是中國籍的諾獎獲得者外,世界上還有7位華人在自然科學領域獲得了諾貝爾獎,只不過後來都轉了國籍留在了國外,那麼這7位留在國外的諾獎華人得主現狀如何?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與楊振寧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先生是如何走出國門成為物理天才的。
  • 諾獎無法衡量,宇稱不守恆只排第三,楊-米爾斯理論到底多厲害?
    很多朋友是因為兩件事認識楊振寧的,第一是宇稱不守恆,不僅打破了諾獎頒發的時間記錄,也是打破了中國諾獎第一記錄,第二肯定是楊振寧回國娶了比他小54歲的翁帆!一直到現在,大家仍然津津樂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6年6月的論文中提出了宇稱不守恆,1957年諾獎就頒發給了他們!
  • 李政道簡介
    李政道,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李政道,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樸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1957年,時年31歲的李政道因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定律與楊振寧共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為祖國的科學和教育事業做了很多貢獻。
  • 堅守"宇稱守恆", 最後卻為它寫了訃文|沃爾夫岡 · 泡利
    本文介紹的是:泡利的錯誤—宇稱守恆1956年6月,泡利收到了來自李政道(T.D.Lee)和楊振寧(C.N.Yang)的一篇題為《宇稱在弱相互作用中守恆嗎?》的文章。這篇文章就是稍後發表於《物理評論》雜誌,並為兩位作者贏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著名論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字稱守恆質疑》的預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