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篇文章裡說過,楊振寧是二戰後全世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今天,咱們就說說楊振寧最為人所知的物理學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
對稱和守恆
想理解「宇稱不守恆」,需要先知道兩個概念——「對稱」和「守恆」。
一句話來說就是:在楊振寧之前,整個物理界都堅信「宇稱是守恆」的,而楊振寧提出「宇稱不守恆」,打破了長期顛撲不破的信念,重塑了整個人類的世界觀。
所以說,如果用更加精確的概念重新定義一下,我們能把對稱的概念拓展。這個定義是:如果對一個可測量的對象進行某種操作後,這個對象維持不變,就可以說它在這種操作下是對稱的。
在這個新定義下,連數學公式都可以是對稱的。比如有些函數的圖像就存在對稱軸,說明這個函數的數學公式天然就包含對稱的概念。而物理定律是用數學公式表達的,所以一樣也有對稱。講到這裡,我們要繼續把對稱的概念做第二次拓展,拓展到物理學領域。這個定義更深刻,它說的是:每一個對稱都對應一個物理上的守恆定律;而反過來,每一個物理上的守恆定律也都對應一個對稱。
這是由數學家艾米·諾特(Emmy Noether)證明出來的。它的突破性就在於,直接把對稱和守恆連起來了。怎麼理解呢?我直接說結論:能量守恆,對應時間平移的對稱;動量守恆,對應空間平移的對稱。
至於為什麼不是動量守恆對應時間平移對稱,能量守恆對應空間平移對稱呢?如果你感興趣,可以自己百度,這裡就不細說了。
什麼是「宇稱不守恆」?
明白了常見的守恆定律對應的對稱,下面我說說常見的對稱又對應哪些守恆定律。還是直接說結論:旋轉對稱,對應角動量守恆;鏡面反射對稱,對應宇稱守恆。
到這裡,宇稱守恆終於出現了。怎麼理解呢?「宇稱」是一種操作,數學定義上就是把一個體系表示位置的XYZ中任選1個,乘以-1,比如變成X(-Y)Z。這就是一次宇稱操作。宇稱是有數值的,只不過數值只有2個,+1和-1。一次操作後,如果宇稱值沒變,那就是宇稱守恆。
理解「宇稱」,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照鏡子。照鏡子時,鏡子裡的像和外面的實物在前後方向上是反著的,就相當於在其中一個坐標上改變了符號。注意,這裡說的只是幾何關係的變化,而不是真的要用鏡子去反射存在電子和光子的作用。1956年之前,絕大部分科學家都相信宇稱是守恆的。這種相信的程度,和我們現在相信能量守恆是一樣堅定的。因為此前的實驗中,在自然界所有的四種相互作用力下,沒人遇到過宇稱不守恆的情況。
實這裡稍微解釋一下,自然界四種相互作用力,分別是引力、電磁力、弱力和強力。引力和電磁力大家都熟悉,弱力和強力是啥呢?簡單說,它們都是在原子核內部產生的力。讓質子和中子相互轉化的,是弱力;而讓夸克黏在一起形成質子、中子,並保證質子和中子不分崩離析,組成原子核的,是強力。
這四種力,囊括了目前已知的所有可測的相互作用。一直以來,在這所有的四種相互作用力下,宇稱守恆就像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而楊振寧和李政道卻破天荒地提出:在其他三種力中,宇稱依然守恆;但在弱力中,宇稱不守恆。
θ和τ之謎
上世紀50年代,不少物理學家研究的重點,是分析高能粒子對撞後產生的新粒子。在分析中,科學家們遇到了一個謎題:當時有兩種新粒子,一個叫θ,一個叫τ,兩種粒子一個會衰變成2個π介子,一個會衰變成3個π介子。在這兩種情況下,宇稱值一個是+1,一個是-1。你可能覺得,這有什麼奇怪的?不同粒子衰變不同嘛。當時很多科學家也是這麼認為的。但在θ和τ上就有問題——因為這兩種粒子除了衰變不一樣,其他一切可測的參數,包括質量、自旋、帶電、壽命等都極為接近。接近到如果不考慮衰變產物不同,θ和τ簡直就是同一種粒子。
對於這個問題,當時有兩種意見——一派認為,θ和τ是兩種不同的粒子,只不過測量出來的數據非常相似。既然是不同的粒子,衰變方式當然不同,衰變後的宇稱值自然也不同,沒什麼奇怪的。至於為什麼各項參數如此接近,有待今後解決。這也是當時科學家的主流觀點。
另一派,也是少數派則認為,θ和τ壓根就是同種粒子,但衰變後的宇稱值是不一樣的。這潛在的意思就是說,宇稱可能是不守恆的。但這一派面對的質疑太大了。因為宇稱守恆幾乎是當時所有物理學家心中顛撲不破的信念,要打破它,需要異乎尋常的堅實證據。
最快諾貝爾獎的誕生
楊振寧和李政道當時的想法是,重新檢查過往的粒子衰變實驗,看能否從中找到線索。當時人們為了尋找新粒子,做了大量的實驗,也許能從這些實驗數據裡找到答案。
但經過十幾天的計算,楊李二人發現,過往所有實驗的數據都沒法判定宇稱是否守恆。因為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有一個參數——贗標量(Pseudoscalar)是必須要測的,但之前實驗沒人測過。
這並不奇怪。雖然當年也有物理學家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但是由於對稱性在理論物理裡實在太重要了,所以壓根沒有人質疑過宇稱守恆,更沒有人想著去證明它。著名的物理學家費曼(Richard Feynman)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說:「質疑它,要不是極聰明,就是極蠢。」
在這個發現的基礎上,楊李二人把必須要用贗標量,才能判定弱力中宇稱是否守恆的證明,寫了出來,另外附上了5個實驗設計。這些內容寫成一篇論文交給了《物理評論》期刊。
文章一發,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對。很多著名的物理學大佬,包括費曼、泡利(Wolfgang Pauli)、「夸克之父」蓋爾曼(Murray Gell-Mann)、魏格納(Alfred Wegener)、朗道(Lev Landau)、布洛赫(Felix Bloch),都不同意。而力挺繼續這項工作的物理學家,大都比較年輕。
但一個理論站得住站不住,不是靠名聲大小,而是靠實驗驗證。怎麼驗證這個結論呢?楊李二人找到了另一個華人女科學家,當時實驗物理學家中的佼佼者——吳健雄。
吳健雄是名門之後,中學時是胡適的學生,學物理後導師是大名鼎鼎的泡利。聽了兩位的介紹,吳健雄又把資料找來看了看,把心一橫,我來做這個實驗。
10個月後,實驗結果證明,楊振寧和李政道是對的。在弱力作用下,宇稱確實不守恆。這個實驗,就是「宇稱不守恆」的第一個證據。
因為這個發現,1957年10月,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從論文刊登到最終獲獎,只有短短的12個月。就此,最快諾貝爾獎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