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的宇稱不守恆只排第三,楊振寧的楊-米爾斯理論到底多厲害?

2020-12-04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很多朋友是因為兩件事認識楊振寧的,第一是宇稱不守恆,不僅打破了諾獎頒發的時間記錄,也是打破了中國諾獎第一,第二肯定是楊振寧回國娶了比他小54歲的翁帆!一直到現在,大家仍然津津樂道!

不過他們結婚已經16年,相信比很多人的婚姻壽命都要久了,各種謠言不攻自破。但在各位認識楊老的第一個貢獻宇稱不守恆中,很多介紹楊振寧貢獻的文章和書籍都會將它排到第三,卻將名不見經傳的楊-米爾斯理論推崇至極,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打破常規認知的宇稱不守恆

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6年6月的論文中提出了宇稱不守恆,1957年諾獎就頒發給了他們!如此快速是因為宇稱不守恆顛覆了科學們一貫以來對科學規律的認知!

對稱一直就是科學家認識世界的基石,無論物理學界找出任何一種守恆,都會有一種連續對稱性等著他們,這個可以用一個非常簡潔的語言來描述:「物理學裡的連續對稱性和守恆定律一一對應。」,這就是著名的諾特定理!

這是被愛因斯坦稱為數學史上最重要的女人:埃米·諾特證明完成的!諾特定理描述的守恆定律和對稱性一一對應,每一個守恆定律都和對稱相對應,比如角動量守恆與旋轉對稱,能量守恆和時間平移守恆等等,只要發現了新的守恆量,那麼就會發現一個新的對稱!因此守恆與對稱就成了科學家們的信仰,就像堅信能量守恆一樣!

但在電磁力、引力、強力的物理規律中具有普適性的宇稱守恆,到了弱力的範疇裡,居然就不守恆了,儘管已經有科學家發現類似的端倪,但猶如信仰一般存在的宇稱守恆把大家給框死了,反而在不斷尋找是否哪些因素沒有考慮在內!

泡利和吳健雄

所以當楊振寧和李政道在研究θ和τ粒子衰變時得出宇稱不守恆的結論:當時發現θ粒子在衰變的時候會產生兩個π介子,而τ粒子在衰變的時候會產生三個π介子。儘管θ和τ粒子性質幾乎就一模一樣,但無人敢懷疑是宇稱不守恆所致!泡利直接就說:「我不相信上帝是個左撇子」!

但有東方居裡夫人之稱的吳健雄巧妙的用鈷-60的衰變證明宇稱不守恆的正確性時,把泡利嚇出了一身冷汗,因為他曾經打算賭上任何賭注押寶弱力中宇稱守恆!而朗道卻因為將學生的宇稱不守恆的論文丟在一邊而懊悔不已!

所以宇稱守恆的衝擊實在有些大,它獲得諾貝爾獎也毫不意外,但就這樣一個顛覆科學家認知的成就,在楊振寧的貢獻中,充其量也只能排第三,但在後來被高能粒子物理領域奉為指路明燈的「楊-米爾斯理論」,卻比宇稱不守恆發現要早得多,而楊振寧當時根本就不知道這有啥用!

建立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框架的楊-米爾斯理論

我們先下個結論,楊·米爾斯理論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和現代規範場論的重要基礎,簡單的說就是後來粒子物理界的框架性理論,但在1954年楊振寧和米爾斯一起發表了《同位旋守恆和同位旋規範不變性》,論文也很簡短,大概只有6頁!

《同位旋守恆和同位旋規範不變性》論文,頁面下半部分

在了解楊-米爾斯理論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物理學的發展,牛頓時代我們從觀測獲得的數據來發現世界運行的規律,萬有引力定律就是這樣得出的,但到了麥克斯韋時代,很明顯就已經有些不適應了,比如麥氏方程組預言了電磁波以及和光是同一現象,這要到後來赫茲實驗才發現!

而到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你會發現已經全部是玄幻色彩,裡面提出的一個個理論,簡直令當時的科學界目瞪口呆,所以當時號稱只有兩個半科學家能懂廣義相對論,儘管有些誇張,但確實反映出了當時的科學界對廣相不接受的程度!而後來的的發現則一一驗證了愛氏理論的無比正確性!比如水星進動問題,光線彎曲以及黑洞和引力波,幾乎涵蓋了二十世紀後期和二十一世紀的天文學重大進展!

到了量子力學時代,也呈現了同樣的態勢,只是從愛因斯坦單打獨鬥型選手變成了團隊合作型,比如波爾、海森堡,狄拉克,泡利,薛丁格、波恩等等!直接從數學上推導出它的方程,再用實驗數據來驗證他的理論是否正確,成了百試不爽的黃金法則!

對稱性是物理學的基礎

儘管宇稱不守恆打破了亙古不變的對稱,但上帝在更多時候還是左右手並用的,外爾發現了跟電荷守恆相對應的對稱性是波函數的相位不變性,波函數是量子力學中用來描述粒子狀態的,儘管有波粒二象性之分,但有波就有相位,因此電荷守恆對應的就是相位不變性,不過它被習慣的稱為了規範對稱性!

一維零自旋自由粒子的波函數範例

同位旋守恆

強相互作用下同位旋守恆,海森堡提出質子和中子不過是同位旋的二重態,在這個核子內部的同位旋空間裡,是內部對稱的,在同位旋空間中,質子可以表現為中子,而中子也可以表現為質子!外爾和泡利都發現可以將電磁理論的局域規範不變性推導出全部的電磁理論!那麼如何將強力的本質推廣到局域規範不變性呢?

群論是墊腳石

當楊振寧試圖用群論來解決對稱性問題時,泡利當時還持有譏諷的態度,認為當時很多物理學家都反對把群論這種過於抽象的數學語言引入到物理學中,但楊振寧的老爹楊武之是著名的數學家,他的群論甚至讓很多你耳熟能詳的數學家拜讀學習,楊振寧當然是近水樓臺,他的群論水平是當時物理學家中頂尖級的!

楊武之一家(1929年攝於廈門)

所以當1941年泡利發表的關於「群整體規範對稱性對應電荷守恆」時,很快就被楊振寧所關注,此後的十幾年中,楊振寧就沒有間斷過對群局域規範不變性整體規範對稱推廣到局域,1954年《同位旋守恆和同位旋規範不變性》《同位旋守恆和一個推廣的規範不變性》先後發表,這就是後來被稱為楊米爾斯理論的論文。

楊米爾斯理論和量子場論

楊振寧終於把:局域規範對稱的思想從阿貝爾群推廣到了更一般的非阿貝爾群,它有啥用呢?它是一個數學框架,只要選擇了某種對稱性,後面的相互作用就可以被確定,規範玻色子也能被確定,這就是強力和弱電統一理論中能預言那麼多粒子的關鍵!

楊米爾斯理論的意義:粒子威力標準模型的基石

有朋友詬病楊米爾斯理論有很多BUG,比如上帝之鞭泡利就毫不留情的指出,楊米爾斯理論中的粒子必須以零才能維持規範不變性,但這些零質量的粒子在自然界中不存在!這也是當時楊米爾斯理論被長期忽視的重要原因,不過後來南部陽一郎、傑弗裡·戈德斯通、喬瓦尼·喬納-拉希尼歐等人開始運用對稱性破缺的機制,從楊·米爾斯預言的零質量粒子理論中得到了帶質量的粒子。

電弱在高能(短距離)時統一成一種力

而希格斯機制則應用自發對稱性破缺來賦予了規範玻色子質量,還有重整化問題,這會出現無窮大這種沒意義的結果,後來被費曼等大佬解決,重整化讓理論能算出有意義的數值!

另外也有朋友將楊米爾斯理論等同於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其實這也是不正確的,這個是一個框架性的基礎工作,蓋爾曼把楊-米爾斯理論應用到了強力上,最後發展出了量子色動力學(QCD)格拉肖、溫伯格和薩拉姆等人則利用楊米爾斯理論用來統一弱力和電磁力的弱電統一理論

楊-米爾斯理論無法上升到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畢竟到了量子力學就已經不是單打獨鬥的時代,而是眾多科學家的一致推動,但楊米爾斯理論制定的框架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個開創性工作的意義絕不是的宇稱不守恆所能相提並論的!

相關焦點

  • 諾獎無法衡量,宇稱不守恆只排第三,楊-米爾斯理論到底多厲害?
    很多朋友是因為兩件事認識楊振寧的,第一是宇稱不守恆,不僅打破了諾獎頒發的時間記錄,也是打破了中國諾獎第一記錄,第二肯定是楊振寧回國娶了比他小54歲的翁帆!一直到現在,大家仍然津津樂道!但在各位認識楊老的第一個貢獻宇稱不守恆中,很多介紹楊振寧貢獻的文章和書籍都會將它排到第三,卻將名不見經傳的楊-米爾斯理論推崇至極,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楊振寧有多厲害?他原本可以再得一次諾獎,奈何搭檔過於低調
    眾所周知,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稱不守恆定律」,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為我國增光。楊振寧也曾表示宇稱不守恆定律是十年內最重要的文章,而楊-米爾斯理論確實一盒百年級別的文章。那為什麼宇稱不守恆定律卻能夠獲得諾貝爾獎,而更厲害的楊-米爾斯理論卻沒有呢?其實楊-米爾斯理論是獲得過諾貝爾獎的,有5位科學家因為分析楊-米爾斯理論從而獲得了諾貝爾獎,間接地證明了楊-米爾斯理論的重要性。
  • 深度:楊-米爾斯理論說了啥?為啥說這是楊振寧超越他諾獎的貢獻
    在上一篇文章《深度:宇稱不守恆到底說了啥?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發現究竟有多大意義?》裡,長尾君用了很長的篇幅跟大家聊了聊宇稱不守恆的事。大家也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先生因此斬獲了全球華人的第一個諾貝爾獎,然而,對楊振寧關注多一點的人就會經常聽到這樣一個說法,說宇稱不守恆雖然為楊振寧贏得了物理學界至高無上的諾貝爾獎,但這並不是他的最高成就,楊先生最大的貢獻是楊-米爾斯理論。這下子很多人就懵圈了。楊-米爾斯理論是啥?
  • 什麼是宇稱不守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發現有多大意義
    另外,跟前沿理論物理的一大堆讓人懵圈的專業術語相比,「宇稱不守恆」這五個字看起來還是很親民的。畢竟我們中學時代就學過能量守恆、動量守恆,對守恆的概念還是很熟悉的,而「宇稱」聽起來應該和宇宙的某種對稱性有關。然而,宇稱到底是什麼呢?為什麼它不守恆?為什麼宇稱的不守恆會讓科學界如此震動,以至於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6年6月提出了宇稱不守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立刻頒給了他們?
  • 楊-米爾斯理論說了啥?為啥說這是楊振寧超越他諾獎的貢獻(上)
    在上一篇文章《》裡,長尾君用了很長的篇幅跟大家聊了聊宇稱不守恆的事。大家也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先生因此斬獲了全球華人的第一個諾貝爾獎,然而,對楊振寧關注多一點的人就會經常聽到這樣一個說法,說宇稱不守恆雖然為楊振寧贏得了物理學界至高無上的諾貝爾獎,但這並不是他的最高成就,楊先生最大的貢獻是楊-米爾斯理論。
  • 三分鐘了解楊振寧到底有多厲害!
    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定律,只是排到他學術成就的第三位宇稱不守恆說的是弱力中不對稱的現象,早先科學界對於對稱的信仰是不可動搖的,而諾特定律則從數學層面證明了這個對稱猶如猶如能量守恆一樣可靠,因此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6年發現弱力不守恆現象時科學界普遍對這兩位年輕人的研究持不信任的態度,一直到吳建雄以鈷60原子核的衰變驗證了宇稱不守恆定律
  • 諾貝爾獎難以衡量其貢獻,楊振寧的楊-米爾斯理論有何厲害之處?
    楊振寧,米爾斯是當時楊振寧的助手米爾斯,這個理論用兩人的名字來命名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是因為楊振寧已經憑宇稱不守恆拿過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了,無法在同領域再獲獎。這理由雖然有道理,但其實並不絕對。,因此被物理界打入冷宮,直到多年以後,他們的遺留問題被別的物理學家解決,楊-米爾斯理論才煥發生機。
  • 都說楊振寧是世界上最頂尖的物理學家,那他到底有哪些偉大成就?
    1945年,已經取得清華大學碩士學位的楊振寧前往美國留學,1954年,楊振寧與他的助手米爾斯發表了楊-米爾斯理論,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一同發現了宇稱不守恆,由於在此之前,物理學界有一個廣泛的共識,那就是宇稱是守恆的,因此,他們二人找到了當時的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做一次驗證實驗,結果確實是如他們之前發現的那樣,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稱是不守恆的。
  • 都說楊振寧是世界頂尖科學家,他到底有多厲害?
    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定律,只是排到他學術成就的第三位宇稱不守恆說的是弱力中不對稱的現象,早先科學界對於對稱的信仰是不可動搖的,而諾特定律則從數學層面證明了這個對稱猶如猶如能量守恆一樣可靠,因此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6年發現弱力不守恆現象時科學界普遍對這兩位年輕人的研究持不信任的態度,一直到
  • 楊-米爾斯理論說了啥?為啥說這是楊振寧超越他諾獎的貢獻(下)
    為啥說這是楊振寧超越他諾獎的貢獻(上)》07同位旋楊振寧通過一番審查,發現弱相互作用裡暫時沒有什麼特殊的守恆定律,但是強相互作用力裡卻有一個現成的:同位旋守恆。而且這個同位旋守恆還只在強相互作用下守恆,在其它作用下不一定守恆,這不剛好麼。同位旋是啥呢?
  • 楊振寧最快諾獎:「宇稱不守恆」的發現
    前幾篇文章裡說過,楊振寧是二戰後全世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今天,咱們就說說楊振寧最為人所知的物理學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對稱和守恆想理解「宇稱不守恆」,需要先知道兩個概念——「對稱」和「守恆」。
  • 讓諾獎黯然失色的宇稱不守恆
    從各方面性質來看,都是一模一樣的,怎麼看都是同一種粒子,但是它們倆衰變後的結果卻不一樣,具體怎麼個不一樣就不細說了,所以當時有人認為它們是相同的粒子,也有人認為它們是不同的粒子,各有道理,但是各自又有說不通的地方,之所以出現這種尷航的局面,根源就是「宇稱守恆」這個觀念,什麼是「宇稱守恆」,它和「對稱」有什麼關係嗎,沒錯它可以簡單理解成一種,宇宙中的鏡像對稱規律
  • 楊振寧和李政道究竟發現了啥(解析宇稱不守恆)
    宇稱不守恆,這是一個讓許多中國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詞語!熟悉,是因為這是全球華人的第一個諾貝爾獎,我們的教科書和媒體會經常提到這個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陌生,是因為大多人除了知道楊振寧和李政道發現了它以外,完全不知道這個宇稱不守恆到底在說啥。另外,跟前沿理論物理的一大堆讓人懵圈的專業術語相比,「宇稱不守恆」這五個字看起來還是很親民的。
  • 深度:宇稱不守恆到底說了啥?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發現究竟意味著啥
    為什麼宇稱的不守恆會讓科學界如此震動,以至於楊振寧和李政道在1956年6月提出了宇稱不守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立刻頒給了他們? 楊振寧和李政道敏銳的發現了這一點:把原子核黏在一起的是強力,原子核發生衰變是弱力,如果我們把這兩個過程的對稱性分開來看,也就是說,假如我只認定宇稱在強相互用力中守恆,而在弱相互作用力中不守恆,那θ-τ之謎看起來就容易多了。
  • 與霍金相比,楊振寧厲害在哪裡?
    因此,霍金在公眾中的影響力是無與倫比的,他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而且還是身殘志堅的典範。就從諾貝爾物理學獎來看,楊振寧因為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而獲得過諾獎,而霍金沒有,這已經能夠顯示出區別。 不過,霍金其實也有諾獎級的成就。霍金在物理學上的一大貢獻是提出霍金輻射,他認為,由於量子效應,黑洞不會永恆存在,而是會逐漸蒸發掉。但遺憾的是,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觀測到霍金輻射,因為這種效應太過於微弱。
  • 袁隆平成就能和楊振寧肩並肩嗎?對人類的貢獻,到底誰更大一些?
    宇稱不守恆的諾獎,在楊老的貢獻中只能排第三諾獎是對科學家一生最偉大成就的肯定,但對於楊老來說,打破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的禁錮的成就,讓科學家堅信不疑的對稱與守恆被顛覆的宇稱不守恆,只能排在成就的第三位!
  • 82歲科學家迎娶28歲嬌妻,罵聲一片後卻不知道他在科學界有多牛
    1957年,楊振寧、李政道因提出宇稱不守恆定律獲諾貝爾獎,成為最先吃到螃蟹的華人。在此之前,「(宇稱守恆)似乎是不容置疑的先驗」,楊、李兩個30來歲的年輕人推翻天經地義的定理,對整個物理學界提出挑戰。1951年諾貝爾獎得主布洛赫說:「如果真的宇稱不守恆,我會把自己的帽子吃掉」。宇稱不守恆定律在1956年提出,次年由吳健雄團隊證實,打臉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
  •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學有哪些貢獻?
    楊振寧的最大貢獻是提出了著名的楊-米爾斯理論,鄧稼先將其盛讚為可比肩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楊-米爾斯理論是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石,而標準模型是當前物理學的極致,它統一了除引力之外的另外三種基本自然力。如果標準模型在未來可以統一引力,這更加能突出楊-米爾斯理論在物理學中的地位。
  • 楊振寧對科學做出的貢獻有多大?他有13個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
    1956年,楊振寧聯合李政道提出了宇稱不守恆理論,次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時年35歲。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人得主,很多人只知道他獲得諾獎的這個成就,其實,楊振寧的成就遠不止於宇稱不守恆,在科學上的貢獻你絕對想不到,他有13個諾貝爾獎級別的重大成果,其中統計力學4個、凝聚態物理2個,粒子物理4個,場論3個,這13個理論,他的理論直接奠定了粒子物理的理論基礎。
  • 楊振寧究竟有多厲害?他或成為完成愛因斯坦大統一理論的第一人
    於1956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在第二年就獲得了諾貝爾獎,但實際上,諾貝爾獎只是一個開端,因為實際上他擁有13項「諾獎級別」的成果,而第一個諾貝爾獎並不是楊振寧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