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門尼德:存在存在

2021-01-15 書迷屋

老蟬按:在這個「每個人都能流行十五分鐘」的碎片時代,有些人卻註定希望是時代的潛水員。他們時刻與時代保持著必要的距離,只有在氧氣耗盡前才浮出水面。

Sieg 曾經是這樣一個人,這是他在BBS時代的名字,那時,他在網際網路上縱橫捭闔,通吃文、理、藝術---寫小說,寫代碼,搞設計,跨界融合,無所不能,也一無所能,最後果然沉了下去,再也沒了動靜。

近日,七格的《腦洞大開的哲學簡史》(原名《哲學乘桴記》)正式上架,正是其十餘年反思後的新作。驚喜之餘,獲得七格授權發布,以饗哲園讀者。

七格按:十年之後,重新看自己年輕時寫下的這些魯莽文字,深愧當時年少氣盛、張嘴就來。所以這次絕大多數哲學家,基本都是推倒重寫了一遍。當年太無知,也太狂妄,好在現在有一次可以彌補的機會,讓我不至於終生懊悔。

也許再過十年,回頭再看這次所寫內容,依舊會啞然失笑,想就這點水平,還好意思普及哲學,但那也是十年後的自我批評了吧,至少我現在是認真校訂了每一篇,爭取讓每一個哲學家,歸位到他們應有的位置,當然,這裡面有我的哲學態度,這個態度是偏分析哲學的,偏數學物理的,儘管在校訂時,我努力提醒自己,不要太偏,要兼顧一些,要懂得平衡的藝術。但後來也就放棄這打算了。我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願望,那就首先滿足一部分人的願望,至少其中有我自己的願望。反正天下和我哲學態度相左的學者多的是,有他們在,我再怎麼偏激,到頭來終究是能夠中庸。

感謝編輯記得我曾寫過這些文字,他說他想讓讀者接觸一些不一樣的知識。讓這些哲學家在各種奇特的角度下被觀察與評價,雖然這是對哲學史的一次擾動,但是,我要讓哲學史能照進未來,就必須先點亮它的過去。

這些哲學家,他們有英雄有叛徒有君子有小人,可是在文字之外,他們將恢復他們在生活中的本來面目,不受任何後來者的評論影響,這是我對歷史舞臺最小心也是最大膽的一次處理方式:在時間長河裡,任何過去的歷史都是電影,任何歷史中的人物都是演員,散場時,只請觀眾不要遺忘雨傘和皮包。


第十天 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Parmenides)

公元前515年—公元前450年

古希臘的愛利亞

「存在存在。」

圖:七格繪


在萬物本原這個基本問題上,巴門尼德另闢蹊徑。他不再追問本原的基本單位由什么元素組成,而是開始探索本原在時空中的整體特徵是什麼。這一問,可以稱得上是震古爍今,因為飛越兩千多年,物質與場的關係,正是現代物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在柏拉圖留下的眾多文獻中,有一篇叫做《巴門尼德篇》,寫得枯燥乏味,費解難懂,但其實裡面討論的哲學難題,跟我們的巴門尼德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在這篇作品裡,柏拉圖全部精力,都撲在共相上犯傻,還一字不落地展示給我們看。比如他通過巴門尼德之口認為:小的物體顯然是因為分有了「小」,所以才是小的;而在小的物體裡的「小」,因為分有了作為整體的「小」,那整體的「小」自然要比部分的「小」來得大,可是,整體的「小」怎麼可以擁有大這樣的屬性呢?所以這是矛盾的。柏拉圖上述推理今天看來十分搞笑。不過,要是你也像柏拉圖一樣,把大於、小於這些關係全部看做是實體,那麼柏拉圖遭遇的困擾還是可以理解的。在他的哲學體系裡,這些理念世界中的關係類,都是可實體化的存在。繼續談談巴門尼德。關於存在問題,巴門尼德比柏拉圖想的更接近物理學而非語言學。巴門尼德也把自己的思想寫成了詩,但據說他在寫詩上面才華堪憂,以至於無數學者為了參透他的句義,寫了一部又一部的專題著作。比如,關於他到底是在討論「是」,還是在討論「存在」,大家就吵個不休。本著古希臘哲學家也是人的樸素想法,我們傾向於認為,他討論的是物理上的實體化「存在」,而不是語言上的謂語動詞「是」。因為試圖把句法當做宇宙對象來討論的哲學家,前蘇格拉底時代似乎一個都沒有。包括巴門尼德在內,他們個個都是研究宇宙的自然學家,對語言產生的各種謎題並沒什麼探索興致。只有到了蘇格拉底他們之後,關注的對象才慢慢從天上回到人間,而帶著深厚物理學底氣的古希臘哲學,也就慢慢成了沾滿倫理學色彩的古羅馬哲學。在巴門尼德的眼中,這個「存在」是亙古不變的,它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永永遠遠世世代代撐滿整個宇宙。有意思的是,巴門尼德認為它在體積上卻必須是有界限的,說只有這樣才可能不再有任何變化;至於形狀,他認為應該是球形的。這樣的構思,一定會令人情不自禁想到霍金關於我們宇宙是無界但有限的說法。而關於這個說法,科普界一直有個淺顯的比喻:一隻螞蟻在地球上永遠爬不到盡頭,但地球尺寸卻不是無限的。然而,想要把這個比喻從二維表面帶到三維表面,無數讀者就抓瞎了。所以有時候文學比喻的作用是有限的,科普其實就只能帶大家到入口處,還想深入,不藉助數學工具買張門票,一般是無路可走的。當巴門尼德提出宇宙是有限的時候,當時的人們也一樣會像今天的很多讀者一樣,追問巴門尼德以下這個常見問題:宇宙如果是有限的,那麼宇宙外面又是什麼呢?伊壁鳩魯的追隨者盧克萊修就曾在他的長詩裡問過這樣的問題:假如你站在宇宙的盡頭,對著前面投出一支飛矛,那飛矛會怎麼樣呢?盧克萊修的回答是:結果無非是兩種:第一種是遇到障礙被彈回來,那說明盡頭外面還有物體;第二種是繼續朝前飛,那說明盡頭外面還有虛空。而這兩種情況,都意味著你站的地方不是宇宙盡頭。——其實這個回答是有問題的,還是回到螞蟻那個比喻中,對螞蟻來說,它在球體上不管怎麼努力爬行,都是不可能遇到邊界的;同理,對處於三維表面的我們來說,我們也不可能撞到宇宙盡頭,因此我們投出的任何飛矛,都不會遇到飛矛所在空間下的邊界問題。 巴門尼德之後,阿那克薩戈拉將宇宙從有限改成了無限,這樣就避免了上述這個讓人抓狂的維數問題。但今天的物理學家並不打算改變他們的主張,因為說宇宙是有限的,可以和宇宙大爆炸理論兼容。至於問宇宙外面是什麼,他們會告訴你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合理,因為宇宙就是一切。這個回答,和巴門尼德當年的思路不謀而合。
巴門尼德當年是這樣說的。研究宇宙萬物有兩條道路:第一條是說服之路,它不僅存在,而且必然存在;第二條是意見之路,它不僅不存在,而且必須不存在。問宇宙外面是什麼,或者問巴門尼德的存在外面是什麼,相當於就是在走意見之路。但巴門尼德勸告你,追問不存在是什麼,是不可能得到任何關於不存在的知識的。話是這麼說,但人們就是沒法想像一個時空之外就沒有任何信息的宇宙結構。物理學家在這事情上,我覺得和巴門尼德一樣,有點不負責任:宇宙大爆炸理論僅僅是目前最好的解釋性理論,但並不等於說宇宙就非得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如果你們沒法徹底掐死其他各種設想的可能性,包括兩個孿生宇宙互相不停來回振蕩的宇宙模型,那麼你們就應該永遠允許吃瓜群眾啃完最後一塊瓜皮之後,依舊茫然無知地問:宇宙外面到底是什麼?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應該羞愧的是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和物理學家,而不是廣大吃瓜群眾啊。


相關焦點

  • 論巴門尼德的「存在」
    巴門尼德是在真與假的意義上來論述以「存在」為標誌的「真理之路」和以「不存在」為標誌的「謬誤之路」的。在他看來,「存在」是對對象之本質真理的斷定,「不存在」則是相應的否定,思維與存在在根本上是同一的。據此可以認為,巴門尼德的「存在論」即是真理論,殘篇8中對所謂「存在」的四個標誌的陳述,實際上是對真理的根本標誌的描述。
  • 巴門尼德:不生不滅,亙古不變的永恆存在
    通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我們可以了解到,巴門尼德大致誕生於公元前5世紀前中期的義大利,一個名為愛利亞的地方。通過柏拉圖的記載,我們也可以看到,蘇格拉底年輕時也曾因拜訪巴門尼德而受益良多。當時的愛利亞相較於古希臘,神秘主義色彩更加濃鬱,他們關於數學的認識也常常帶有明顯的神秘色彩。
  • 巴門尼德存在論,時間不存在,事物永恆不動
    巴門尼德,公園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是愛利亞學派的創始人,他是哲學家色諾芬尼的學生,也是哲學家芝諾的老師。受過色諾芬尼的影響,也影響過芝諾,蘇格拉底,柏拉圖。他是前蘇格拉底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受克塞諾芬尼關於神是不動的的一的理論影響,依靠抽象形象,從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範疇存在。認為存在是永恆的,是一,連續不可分,存在是不動的,是真實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體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他認為,沒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東西和思想的目標是同一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與存在是同一的」命題。著有哲學詩《論自然》。
  • 看海德格爾如何闡述思想,重新解釋巴門尼德的存在觀
    在本書第二部分中,海德格爾提供給我們關於巴門尼德的解釋,主要是對巴門尼德的一個箴言的解釋。這個箴言說:必需去道說和思考存在者存在。而根據海德格爾所做的重新解釋,這個箴言的意思大變,竟然成了:存在者存在著。
  • 巴門尼德
    簡介    巴門尼德活動於公元前6世紀末~前5世紀中葉以後,鼎盛期約當公元前五世紀上半葉。他受克塞諾芬尼關於神是不動的的「 一 」的理論影響,依靠抽象形象,從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範疇「存在」。認為存在是永恆的,是一,連續不可分;存在是不動的,是真實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體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
  • 巴門尼德與古希臘哲學
    巴門尼德「存在」概念:奠定西方哲學本體論  書中最精彩的部分當數「前蘇格拉底哲學」。儘管巴門尼德不被當作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儘管他對「存在」邏輯思辨的分析、對存在與變化的區分,是為了回應以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為代表的伊奧尼亞學派——他們首次用理性方式來描繪世界,並注意到世界處於生生不息的變化之中。比如,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無定」、阿那克西美尼的「氣」、赫拉克利特的「火」,都是構成宇宙萬物的不竭動力,他們想要發現的都是作為宇宙流變的邏各斯。
  • 【古希臘哲學】巴門尼德
    (一)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 巴門尼德具體論述不可動搖的圓滿的真理,即「存在是存在的,不可能不存在」,這是真理之路。而意見之路,是承認「存在是不存在的,非存在必然存在」,遵循這條途徑什麼也學不到,要避開它,因為你既不能認識非存在,也不能把它說出來,「能被思想的東西和能存在的是同一的」。
  • 《巴門尼德》與柏拉圖式辯證術
    但更關鍵的是,他指出蘇格拉底沒探查到「全部真相」(128b):向世人昭示存在論戰場的一與多兩派顯得同樣可笑,都具有喜劇性。⑥隨著情節和論證的推進,巴門尼德揭示出,少年蘇格拉底的形相也面臨著荒誕可笑的困境(130d)。柏拉圖試圖通過這樣的情節傳遞什麼?第一種猜測是,柏拉圖在自我批判,他要推翻中期形相論,並最終以一套嚴肅的本原學說取而代之,這意味著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是構建一種新存在論。
  • 古希臘-巴門尼德其一
    他們稱一種有德行的生活為巴門尼德式的生活。巴門尼德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論自然》殘篇中,我們有必要先領略巴門尼德詩的魅力。[塞克斯都《反雜學》,辛普裡丘《論天》]駿馬馳騁著任我所往,女神再一次引我到眾所周知的大道上,她指引有識之士去邀遊所有城邦。
  • 《無盡戰記》巴門尼德怎麼樣 巴門尼德人物技能詳解
    導 讀 無盡戰記巴門尼德怎麼樣 巴門尼德人物技能攻略,有哪些途徑可以獲得巴門尼德,具體應該要怎麼做,不妨詳細了解下九遊小編帶來的新內容吧
  • 《巴門尼德》介紹
    由於兩個部分各有側重,現代研究仍延續古代已有的存在論和邏輯學兩派,要麼將《巴門尼德》視為柏拉圖存在論的某個發展階段,認為它只有邏輯訓練的工具意義。忒拉緒洛斯把《巴門尼德》和《斐勒布》、《會飲》和《斐德若》一起編入全集的第三組四聯 劇,這組四聯劇最明顯的共同特徵是:辯證術作為一種特殊的邏各斯,現身於對話的關鍵位置,其中尤以《巴門尼德》對辯證術的展開最為詳盡。
  • 巴門尼德——開創本體論
    在中文裡我們通常會認為「A是B」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但是英文裡「I am」就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而「am」則是「存在」的意思。巴門尼德思考「to be」不可能來自感官世界,任何感官都不可能找到「to be」這種知覺,而這個東西只可能在於另一個世界——思維。巴門尼德發現了獨立於感官世界的思維世界。他把這種存在於思維當中的存在稱為「存在」。
  • 最早的古希臘哲學家(四):巴門尼德
    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可能同屬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人,他們的思想都充盈著超越物質層面的追求。但在世界上是否存在變化這個問題上,巴門尼德卻和赫拉克利特持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認為,變化根本不存在。他說:「你不能知道什麼是不存在的,——那是不可能的,——你也不能說出它來;因為能夠被思維的和能夠存在的乃是同一回事。」「你絕不能發現一個思想是沒有它所要表達的存在物的。」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之家。巴門尼德這種推論的起點,可以說也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指出了語言和存在的關係。在前幾位早期希臘哲學家的基礎上,巴門尼德的「存在」徹底擺脫了物質範疇,成為了一個純粹的思維領域的概念。
  • 古希臘哲學史上的偉大轉折——巴門尼德
    之前我們討論了古希臘早期自然哲學的伊奧尼亞派與畢達哥拉斯派,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愛利亞派的代表人物巴門尼德。巴門尼德的主要思想體現在他的哲學詩《論自然》中。儘管如今《論自然》僅剩殘卷,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中看到他借正義女神之口,把真理和意見區分開來。
  • 坤鵬論:真正的哲學思想從巴門尼德開始(中)
    「一」的以上特徵告訴我們,像生滅、變化、運動等觀念都屬於感性的表象,並非真理;3.巴門尼德認為唯一的真理就是——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另外,這兩天坤鵬論專門學習了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中關於色諾芬尼和巴門尼德的章節,又有所啟發和收穫,在這裡一併分享出來。黑格爾認為,「一」是純粹思想的直接產物,在它的直接性裡包含「有」。
  • 巴門尼德是如何成為象形哲學時代終結者
    順便說一句,由於古代亞洲國家文化的這種缺失,所以在哲學深度上,如果不閱讀西方哲學,不可能有超越巴門尼德之後的水平。二、觀點1、巴門尼德對他的前輩的理論都很不屑,因為他的前輩的理論都無法運用到公共的事業之中去。他的學說表現在一首《論自然》的詩裡。他以為感官是騙人的,並把大量的可感覺的事物都斥之為單純的幻覺。
  • 坤鵬論:關於巴門尼德 海德格爾和羅素怎麼看?
    巴門尼德「作為思維和作為存在是一回事」的命題,成為了西方哲學史上對理性認識、概念認識的本質的第一個規定,後來它被簡化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後來,愛利亞學派後人芝諾與麥裡梭繼續對巴門尼德的存在論進行維護與修正,從而使得理性認識和思辨方法在西方哲學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傳到柏拉圖那裡後,終於發展到了思維高於存在、理型高於現象的境界。自此,以追求世界的「終極之理」為目的的古希臘哲學走上了以人的理性代替和否定「世界之理」的道路。
  • 巴門尼德: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還是一個荒謬的詭辯家?
    那麼巴門尼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學說真的只是一種詭辯嗎?我們先來看一看他的一些哲學觀點:一,能夠被說出來的東西,能夠被人們思考的東西,一定存在,因為不存在的東西就無法說出來,也無法被思考。二,不存在的東西,現在不存在,過去不存在,將來也不會存在,所以談論「無」沒有任何意義三,時間並不存在,變化也不存在,只有存在已經存在,存在就是絕對、就是單一、就是永恆、就是不變不知道看完這些以後你會有什麼感覺,或許你會覺得很暈
  • 赫拉克利特與巴門尼德的終極對決:變與不變,多與一,現象與本質
    就是大名鼎鼎的赫拉克利特和巴門尼德。 了解西方哲學歷史的人,想必都知道赫拉克利特的那句「一個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名句,但殊不知,他的對手、死敵、存在論的堅決維護者巴門尼德也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思維與存在是同一回事」。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三、巴門尼德,存在論的鼻祖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流變。與其持完全相反觀點是巴門尼德,他認為,沒有事物是變化的。赫拉克利特說: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世界在變化的同時保持著同樣的形態)。巴門尼德說:水是流動的,但這條河的的確確存在著(世界是不滅不動的)。公元前五世紀上半葉是巴門尼德的黃金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