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歡迎來到我的「讀書破萬卷」專欄。你可以點擊右上方「關注」小播讀書,閱讀超過300篇精品文章。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
柏拉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但是柏拉圖在西方哲學的影響力,一點都不亞於他們的老師蘇格拉底。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曾經說:一部西方哲學史,不過是為柏拉圖作註腳而已。
那為什麼柏拉圖,在西方哲學有這麼大影響力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來講一個故事。
有一天,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
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裡,去摘一棵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回來,而且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於是,柏拉圖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很快他就兩手空空地回來了。
老師問他為什麼沒摘到呢?
柏拉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即使在期間,見到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因為不知前面還有沒有更好的,所以就沒摘;但走到前面的時候,又發現,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已經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到。
老師說:這就是「愛情」。
柏拉圖式的愛情,我們今天也稱之為「精神戀愛」,是一種追求心靈溝通、排斥肉慾、建立在理性、道德、責任之上的,一種純潔愛情。
那為什麼柏拉圖和蘇格拉底,會有這樣的愛情觀呢?
這就要回到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柏拉圖哲學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論。而理念論正是一種注重精神力量的哲學思想。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柏拉圖的「理念論」,開啟了西方哲學世界的大門。因為在西方哲學裡,有兩個幾個基本的劃分:
一個是唯心主義,一個是唯物主義。而柏拉圖正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
可能有人問,什麼是唯心主義,什麼是唯物主義?
我們簡單來聊一下這兩個的區別。
其實這是從本體論的角度來說的,本體論就是探討世界本源和本質問題的一種哲學思想。
唯心主義認為精神、心靈、理念這些才是世界的本質,是精神決定物質;而唯物主義正好相反,認為客觀的物質才是世界的本質,是物質決定精神。
而唯心主義又分為: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這個世界是由一個客觀存在的精神實體發展演變而來的,比如我國古代的道家思想就是比較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萬物」,我們看到的世間萬物,都是由「道」這個精神性實體,一步步演變而來的。這就是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在西方,柏拉圖、黑格爾都是著名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
而主觀唯心主義呢?則認為這個世界是由主觀的意志演變而來的,比如王陽明說」 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世界就在我心中,這就是比較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在西方,笛卡爾、貝克萊,都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
那柏拉圖的主觀唯心主義思想:理念論。到底講了什麼呢?
其實「理念」就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或者說一種思想觀念。比如說,當我們說「馬」這個字的時候,當然不是指一個具體的白馬或者黑馬,馬這個概念是獨立於,各種類型的具體的馬,它也不存在於空間和時間中,因此「馬」這個理念是永恆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於感官世界的馬,是流動的,它會死亡,會腐爛。
理念論是柏拉圖哲學思想的核心,在柏拉圖的名著《理想國》裡面,柏拉圖將世界分為:「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兩個世界。
理念的世界是真實的存在,永恆不變,而人類感官所接觸到的這個現實世界,只不過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柏拉圖用了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來解釋他們的:「理念論」。
說有一群囚犯在一個洞穴中,他們手腳都被捆綁著,身體也無法轉身,只能背對著洞口。他們面前有一堵白牆,他們身後燃燒著一堆火。他們只能通過白牆上的影子來觀察和體驗這個世界,而這群囚犯認為這些影子就是真實的世界。
最後,一個人掙脫了枷鎖,並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洞穴外面真實的世界。然後他回來後,試圖跟其他人解釋,那些影子其實只是虛幻的事物,還向他們指明光明的道路。但那些囚犯並不相信,對他們來說,除了牆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沒有其他東西了。
柏拉圖利用這個故事來告訴我們,理念世界其實就是那陽光照耀下的真實世界,而洞穴裡面感官到的世界,只是一個虛幻的現象世界。
不懂哲學的人,只能看到那些影子,而哲學家則在真理的陽光下看到外部事物。柏拉圖的「洞穴比喻」,明確區分了現象與本質,精神與物質。奠定了西方此後,2000多年的基本哲學思想,所以,其實我們可以說,柏拉圖其實才真正開啟了西方哲學的大門。
其實關於世界本原的探討,在柏拉圖的之前就已經很多,而柏拉圖的「理念論」,也受到了畢達哥拉斯和巴門尼德的影響。因為「理念」其實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數學就是一個高度抽象的學科。畢達哥拉斯說「數是萬物之原」、巴門尼德說「存在是萬物之原」。這裡的存在和數,都和柏拉圖思想的「理念」類似,都是一個抽象的實體。所以,從這方面來說,柏拉圖也是古希臘「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
當然,柏拉圖的貢獻不僅僅限於他的理念論,柏拉圖在政治、教育上有著巨大的貢獻,比如柏拉圖創造了西方第一所高等學府「柏拉圖學園」,也成為「雅典學園」,是西方大學的前身。
另外,柏拉圖在名著《理想國》中,也提出了一個烏託邦式的世界,在這個理想國中,國家由三個等級組成,最高的統治者是哲學家,第二等級是戰士,第三等級是農民和商人。
當然,柏拉圖也有自己的倫理哲學,在柏拉圖看來,在現象的世界,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是太陽,而在理念的世界,最為崇高的就是「善」,善良的善,善也是最高的道德原則。
最後,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柏拉圖的一生,公元前427年,柏拉圖出生在一個比較富裕的雅典貴族家庭,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柏拉圖20歲時跟隨蘇格拉底學習,學習了8年。
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爆發了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這場戰爭也持續了27年,最後,戰爭以雅典失敗而告終,雅典帝國宣告終結。所以,柏拉圖其實生活在,雅典由盛轉衰的一個歷史上轉折點。而柏拉圖的政治倫理和哲學思想,也深受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
公元前399年,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死刑,導致了他對現存政體完全失望,於是開始遊遍義大利、西西里島、埃及等地以尋求知識。經過了12年的遊歷,柏拉圖在40歲的時候,柏拉圖回到了雅典,並創辦了自己的學校:柏拉圖學園。
這所學院成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組織的高等學府,也是西方大學的前身。學院受到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影響很大,課程設置包括了算術、幾何學、天文學以及音樂。
在學風上以開放性的討論式教學為主。學院的創立是柏拉圖一生非常重要的功績。當時希臘大批最有才華的青年都來這裡求學,學生中就包含後來的大思想家:亞里斯多德。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訂閱我的「讀書破萬卷」專欄,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