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思想之父」柏拉圖:美的本質是至善,是無始無終的永恆

2021-01-08 人文使者

享有「西方思想之父」的柏拉圖生於希臘雅典,他的一生像一隻在人類智慧的天空中展翅飛翔的天鵝,給人類帶來了理性的光輝。

柏拉圖早年喜愛文學,寫過詩歌和悲劇,並且對政治感興趣,20歲左右與蘇格拉底交往後,醉心於哲學。他創辦了西方最早的高等學府。

柏拉圖在他的對話集《大希庇亞篇》中,借著蘇格拉底之口,專門討論了美的實在性、美的本質、審美快感等一系列重大的美學問題。這是西方美學史上第一篇專門討論美學問題的文獻。

文獻中指出,美是超越時空的永恆,是現在是美的,過去也是美的。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總是短暫的,不斷變化的,而美卻是永恆的。

關於審美快感,文獻認為,美而不引起快感是不可能的,而美所引起的快感大多是藉助了視覺和聽覺。我們欣賞繪畫、舞蹈、雕塑就少不了視覺,欣賞音樂、戲曲、詩歌又離不開聽覺。

柏拉圖提出了「美是理式說」,要點是:第一,美的本質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式,如和諧、智慧、至善至美等,理式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遠沒有變異和發展的。事物的美是由於理式的參與所形成的。

第二,理式因為其所包含的內容的外延不同,分成許多層次,美也有很多等級,最高的是至善至美,它所體現的美是絕對的美。最低級的理式只能微弱地看出某種低級理式的事物美,還有很多美是介乎它們二者之間的,比如心靈美、制度美等。

第三,絕對美事實上是美的本體,是美的最完全體現,至美也是至善。這種美是永恆的,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

柏拉圖所謂的理式是真實世界的根本原則。希臘文理式一詞出於動詞觀看,即可見的東西,後來比喻為心靈之眼所看見的東西。

最高的理式是真、善、美。理式近似中國佛家所謂的「共相」,似「概念」而非「概念」,「概念」是理智分析綜合的結果」,理式」則是純粹的客觀的存在。

柏拉圖對藝術持否定態度,他認為藝術瀆神,給人的放任和縱情提供機會和理由,要把那些摹仿詩人和藝術家從他的「理想國」裡驅逐出去。

其實,在柏拉圖的心中,藝術應該為他的「理想國」服務。他認為,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對最高的、永恆的理式或真理的凝神觀照,這種真理才是最高的美,是沒有感性形象的美,觀照時的無限喜悅便是最高的美感。

相關焦點

  • 西方哲學思想的真正開創者,柏拉圖的核心思想講了什麼?
    這就要回到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柏拉圖哲學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論。而理念論正是一種注重精神力量的哲學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柏拉圖的「理念論」,開啟了西方哲學世界的大門。因為在西方哲學裡,有兩個幾個基本的劃分:一個是唯心主義,一個是唯物主義。
  •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理想國
    阿弗烈·諾夫·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義正辭嚴地宣稱,對西方哲學特徵最穩妥的描述便是,它不過是對柏拉圖的一系列註腳。沒有哪一個哲學問題是在柏拉圖的文集中找不到相關論述的。因此,要對如此龐大而全面的思想體系進行特徵描述絕非易事。不過,柏拉圖的許多作品都是圍繞其對於理想形式的概念展開的。
  • 柏拉圖的宇宙觀探索,是否很大一部分契合了現代科學?
    柏拉圖的宇宙觀具體如何呢?一起來詳細看下,如果你不認同或有更加獨特的意見,可以後臺留言。01宇宙跟神靈有關柏拉圖認為宇宙本質的起源得求助於神,這是一個前提(神是至善,善是最高的理念)。造物者是以形和數來塑造它們的,並且從不美不善的事物中把它們創造得盡善盡美。說白了,宇宙由形和數構成,體現了理性和秩序的智慧。03時間的起源柏拉圖認為當造物者看到被他所創造的生命體在運動著、在生活著的時候,他感到喜悅,他滿懷喜悅地決心使摹本格外要像原本。
  • 彭羅斯的「共形循環宇宙」最新解說:宇宙永恆輪迴、無始無終
    彭羅斯在扭曲空間理論方面的著作也被稱為量子引力的創始之父。,他是牛津大學數學系的名譽教授,著有多本有關空間、時間、現實、以及意識本質的廣為流傳的著作。今年89歲的彭羅斯在最近的太空探索組織舉辦的網絡研討會上受邀發表重要講說。名為「2030年的太空工作」(2030:SpaceWorks)的實時網絡研討會系列為期兩周,邀請了在空間、天文學、宇宙學等領域的領先科學家發表講說。
  •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你想逃脫感官的世界,去探索永恆的思想?還是對體驗自然界事物的變化,而充滿興趣?你是個理想主義者還是經驗主義者?或者說,你是個柏拉圖主義者還是亞里斯多德主義者呢?思索這些問題之前,你肯定充滿了疑惑。別著急,我們先一起回到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臘。在了解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之前,我們要從蘇格拉底說起。
  • 他是西方世界的思想支柱,卻因無神論而判死刑
    柏拉圖決不止是一位著述家,可以說他本身即是一個完整的思想世界。他應該算是對西方文明最具影響力的五人之。西方哲學幾乎是由注釋柏拉圖而形成的—這話容或有點誇張,但未必不實。剛入門的讀者要探索柏拉圖的整個世界,當然無望,其實根本不該有這種野心。
  • 柏拉圖的「三觀」
    柏拉圖出身於貴族家庭,青少年時曾隨蘇格拉底學習八年。他的政治觀念與蘇格拉底一致,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創辦了一個學園,並在這裡講學達40年之久。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其《理想國》和《法律篇》中,而且柏拉圖的教育「觀點」也非常多,今天老師總結了柏拉圖的「三觀」,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柏拉圖的世界。一、學習觀-「學習即回憶」柏拉圖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者。
  •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為何被稱希臘三賢 他們的思想有何特點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論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儘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
  • 亞里斯多德世界觀,統治了西方接近2000年,它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這本書的作者指出,其實世界觀就是一系列對世界認識的基本觀念的集合,但它們並不是普通的觀點堆砌,而是像一個個拼圖一樣,相互嵌套,又彼此關聯的一整套思想和觀念。在介紹亞里斯多德的世界觀之前,我們來簡單介紹一下亞里斯多德這個人,亞里斯多德出生於公元前384年的古希臘,是柏拉圖的學生,也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 教育學創立時期人物及其思想(上)
    今天就跟隨中公老師一起學習整理一下關於「教育學創立階段的人物及其思想」的那些知識。首先,教育學的創立階段的人物有哪些呢?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學習:(1)主線人物:培根,誇美紐斯,康德,赫爾巴特,杜威;(2)支線人物:康德,盧梭,洛克,裴斯泰洛齊,斯賓塞。
  • 古希臘這個學派,有三個哲學家,他們的思想影響西方2000多年
    它甚至能用心靈的思想力使萬物活動。這樣,色諾芬尼就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神的觀念。色諾芬尼轉變了人們的觀念,用不變的「一神」取代了多變「多神」,而更重要的是,色諾芬尼用永恆不變的「一」來替代了世界複雜多變的「多」,那這有什麼意義呢?
  • 德謨克利特真實存在理論,柏拉圖本質理論,究竟有怎樣的區別呢
    這種觀點關係到科學知識的對象是永恆的「真實的」存在這一事實,這就引起現實性這個概念的分裂。為此,解釋思想的基本要求,歸結為清楚、明晰的意識。與這兩種認識相對應的有兩種不同的現實:與感覺相對應的是不斷變化的、相對的,暫時的現實:與思維相對應的是一種不變的、絕對的、永恆的現實。
  • 柏拉圖《理想國》:不為某個階級的幸福,而是為了全體公民的幸福
    公元前四世紀時,有位名為愛斯基尼斯的著名雅典演說家,曾公開在法庭上陳述說:「迷戀上一位貌美如花、風姿翩翩而又舉止得體的少年,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這是任何一位感情豐富而又明智的男性必然會產生的愛情,是不可違抗的。」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將人的心靈分為三部分,一為欲望,二為激情,三為理智。
  • 第六節 柏拉圖:死亡是靈魂從身體的開釋(三)
    直接從俄耳浦斯教借用靈魂不死的宗教信條的畢達哥拉斯學派關於靈魂不死的思想已經不能讓人們信服,所有的這一切都使柏拉圖產生了挺身捍衛和論證靈魂不死學說的歷史使命。他要幫助人們消除疑慮,堅定信念。   柏拉圖的世界是一個「理念」的世界,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他以他的「理念論」為基礎創建了一個龐大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
  • 作為邏輯學家的柏拉圖
    其次,雖然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對邏輯的理做了最基本的勘探,但總體上看,公元前4世紀雅典的理智活動還未被區分和得到清楚的表現,在「思想的叢林野莽中和荒蕪的邊疆上」,邏輯的路標還未豎立,因而在柏拉圖所處的時代,產生邏輯的理智環境尚不夠成熟。最後,儘管柏拉圖的哲學對話錄中不乏精妙的論證和對思想一致性的嚴格檢驗,但也充斥著大量諸神對話、滑稽反諷和近乎神秘主義的文字。
  • 哲學家尼採:世界上沒有本質的、永恆的東西
    海德格爾認為黑格爾以後的尼採,是西方哲學史上最後的、最偉大的形上學者,海氏的論斷未免有些隨意性,他未能完全看清尼採哲學反傳統形上學的分量,本文以為西方哲學史上最後的、最偉大的主體性形上學(即與現代形上學相對立意義下的傳統形上學)者,應推黑格爾。黑格爾完善了主體性形上學,他使主體性和本體世界的內涵和地位達到了頂峰,因而同時也就結束了主體性形上學。
  • 海德格爾: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之父
    海德格爾(1889—1976年)海德格爾(1889—1976年),全名馬丁·海德格爾,20世紀德國最有創見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存在主義哲學之父。老年海德格爾海德格爾作為西方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其主要作品除了《存在與時間》外,還有《康德和形上學問題》、《形上學導論》、《真理的本質》、《對哲學的貢獻》、《林中路》、《什麼叫思想?》
  • 德謨克利特柏拉圖均有自己的學說,究竟誰的學說更適合希臘呢
    但是,當蘇格拉底的智者學派朋友們力圖把一般生活目的如善、快樂等當作以德行為內容的知識對象時,柏拉圖卻直截了當提出他的形上學論斷:這種以德行為內容的知識必然是對於真正實在,即本質的認識,——這與「意見」針鋒相對,意見只與相對的東西發生關係。在他看來,德行知識需要形上學。因此,在這裡道路就分開了。
  • 宇宙永恆輪迴、無始無終
    宇宙永恆輪迴、無始無終!這牽扯到「無限」概念。數學中的「無限不是指邊界外就沒有東西,而是指邊界外永遠有另一個邊界存在。」我們眼中的無限在上帝眼中都為有限,我們無法理解上帝的無限,因為我們不被允許跨越過上帝的知識範圍。
  • 西方古代藝術概念中的智識傳統
    一 古希臘時期的技藝:作為專業知識的智識傳統  論及西方的古代藝術概念及其理論傳統,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將是我們首先需要攀登的兩座思想高峰。在人類思想的「軸心時代」,古希臘哲學中諸多偉大的思想噴湧而出,從米利都學派(公元前7-6世紀)、愛利亞學派(公元前6-5世紀)到畢達哥拉斯學派、智者學派、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犬儒學派,等等,都對希臘哲學思想貢獻了卓越的成就,也多少都涉獵藝術理論問題,但只有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文本得到系統梳理並流傳至今,二人的思想奠定了西方藝術理論的基本形態和框架,成為我們理解古希臘藝術思想重要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