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觀是柏拉圖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在《蒂邁歐篇》中,柏拉圖介紹了宇宙形成的具體過程,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他認為造物者不是從無之中創造出世界來,而只是把預先存在著的元素按一定的比例重新加以安排,這些元素包括火、水、氣、土,宇宙便是這四種元素構成的統一體;他從理智與真實意見入手,分析得出三種存在,理念、空間和可感知的事物;最初一切都是混亂的,各種元素有著不同的地位,到後來它們才被安排好,從而形成了宇宙。
柏拉圖的宇宙觀具體如何呢?一起來詳細看下,如果你不認同或有更加獨特的意見,可以後臺留言。
01宇宙跟神靈有關
柏拉圖認為宇宙本質的起源得求助於神,這是一個前提(神是至善,善是最高的理念)。在此前提下,他劃分了兩種存在,即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並肯定了宇宙是被創造出來的。
他認為凡是不變的事物都可以被理智和理性所認知,凡是變化的都被意見和感覺所認知。世界既然是可感的,所以就不能是永恆的,而一定是被神所創造出來的。而且神既是善的,所以他就按照永恆的模型來創造世界,也就是說,造物者選擇了永恆的、完美的模式來作為宇宙世界的模式。
理念世界到感性世界的過程就是從真理到意見的過程,整個的可見世界並不是靜止的,而是處於一種不規則和無秩序的運動之中,於是造物者就從無秩序之中造出秩序來。造物者相信在可見事物中有理性的存在,整體上優於沒理性的存在,理性又存在於人的靈魂內。因而,宇宙作為生命體是擁有靈魂和理性的。
02宇宙是神明理性的模型
柏拉圖指出,宇宙不是從無之中創造出世界來,而只是把預先存在著的元素按一定的比例重新加以安排,這些元素包括火、水、氣、土。宇宙便是這四種元素構成的統一體,這種統一性使得造物主給它設計了圓球形的形狀,因為圓球形是最完美的、最能與理念模式相似的,也就是說更符合於為造物主所理解的那個永恆的原本的。而現實世界只是永恆世界原本的摹本。
宇宙空間是不可見的無形式的存在,承受一切事物,並以神奇的方式分有了理性。它是永恆的、不容毀滅的並且為一切被創造的事物提供了一個住所。
最初一切都是混亂的,各種元素有著不同的地位,到後來它們才被安排好,從而形成了宇宙。造物者是以形和數來塑造它們的,並且從不美不善的事物中把它們創造得盡善盡美。說白了,宇宙由形和數構成,體現了理性和秩序的智慧。
03時間的起源
柏拉圖認為當造物者看到被他所創造的生命體在運動著、在生活著的時候,他感到喜悅,他滿懷喜悅地決心使摹本格外要像原本。既然原本是永恆的,他就力圖使宇宙也儘可能地永恆。然而理念的性質是永恆不朽的,但要把這種屬性完美無缺地賦予摹本卻又是不可能的,因為人世間是不斷變動和變化的。於是他就決心設立永恆理念的動態形象,這就是「時間」的來源。
時間和天體在同一瞬間出現,當這些與時間有關的天體進入指定的運動時,它們為生命的紐帶所連接而成為生命體。有了時間,各種與原本相似者便被創造了出來。宇宙有三種存在:理念、空間和可感知的事物。
至此,除了世界作為一個整體而外,還有四種生靈:神、空中飛行的﹑水中生活的和陸地上生活的動物。在這之後,造物者又把宇宙靈魂和前面未用完的材料進行混合,最終生成最懼怕神的東西(人)。當然,靈魂有感覺,愛恨、恐懼、痛苦、憤怒、疑慮……等這些都是屬於靈魂的屬性。 如果人們克服了這些,他們就能正直地生活,否則就不能。
04柏拉圖哲學中的數和空間
數學在柏拉圖思想中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圖在學園門前銘言「不懂幾何學的人不許入內」,他認為數學上的命題是絕對的、永恆不變的,這是與理念相符合的,是一種真正真實的實在。
除了數,空間也是柏拉圖在《蒂邁歐篇》中提出的一個重要範疇。
在柏拉圖那裡有著三種存在:理念、空間和可感知的事物,空間是聯繫理念和可感知的事物之中介。柏拉圖在解決理念世界同現實世界的關係時,認為完善和不變的東西對不完善和永遠變化的感官世界起作用時,需要另一中介,它可以成為任何事物,這就是空間。(後來,亞里斯多德把柏拉圖所理解的空間稱為物質,認為它是構成現象世界的基礎)
結語——
柏拉圖認為,宇宙的形成過程是令人驚奇而言之不盡的,這是一個非常難以理解的問題。只有當我們把永恆的理念世界與總是處於變化的感性世界融合為一的情況下,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和認識宇宙,才能做到對事物本真的發現和挖掘。
最後,讓我們借用柏拉圖的那句話來結束本文——人的感官所感覺到的事物並不是唯一真實的,只有把理智、神靈和可感知的事物融會貫通,我們才能在探索宇宙的路上走得更遠,挖的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