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宇宙觀探索,是否很大一部分契合了現代科學?

2020-12-06 文眼看世界

宇宙觀是柏拉圖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在《蒂邁歐篇》中,柏拉圖介紹了宇宙形成的具體過程,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他認為造物者不是從無之中創造出世界來,而只是把預先存在著的元素按一定的比例重新加以安排,這些元素包括火、水、氣、土,宇宙便是這四種元素構成的統一體;他從理智與真實意見入手,分析得出三種存在,理念、空間和可感知的事物;最初一切都是混亂的,各種元素有著不同的地位,到後來它們才被安排好,從而形成了宇宙。

柏拉圖的宇宙觀具體如何呢?一起來詳細看下,如果你不認同或有更加獨特的意見,可以後臺留言。

01宇宙跟神靈有關

柏拉圖認為宇宙本質的起源得求助於神,這是一個前提(神是至善,善是最高的理念)。在此前提下,他劃分了兩種存在,即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並肯定了宇宙是被創造出來的。

他認為凡是不變的事物都可以被理智和理性所認知,凡是變化的都被意見和感覺所認知。世界既然是可感的,所以就不能是永恆的,而一定是被神所創造出來的。而且神既是善的,所以他就按照永恆的模型來創造世界,也就是說,造物者選擇了永恆的、完美的模式來作為宇宙世界的模式。

理念世界到感性世界的過程就是從真理到意見的過程,整個的可見世界並不是靜止的,而是處於一種不規則和無秩序的運動之中,於是造物者就從無秩序之中造出秩序來。造物者相信在可見事物中有理性的存在,整體上優於沒理性的存在,理性又存在於人的靈魂內。因而,宇宙作為生命體是擁有靈魂和理性的。

02宇宙是神明理性的模型

柏拉圖指出,宇宙不是從無之中創造出世界來,而只是把預先存在著的元素按一定的比例重新加以安排,這些元素包括火、水、氣、土。宇宙便是這四種元素構成的統一體,這種統一性使得造物主給它設計了圓球形的形狀,因為圓球形是最完美的、最能與理念模式相似的,也就是說更符合於為造物主所理解的那個永恆的原本的。而現實世界只是永恆世界原本的摹本。

宇宙空間是不可見的無形式的存在,承受一切事物,並以神奇的方式分有了理性。它是永恆的、不容毀滅的並且為一切被創造的事物提供了一個住所。

最初一切都是混亂的,各種元素有著不同的地位,到後來它們才被安排好,從而形成了宇宙。造物者是以形和數來塑造它們的,並且從不美不善的事物中把它們創造得盡善盡美。說白了,宇宙由形和數構成,體現了理性和秩序的智慧。

03時間的起源

柏拉圖認為當造物者看到被他所創造的生命體在運動著、在生活著的時候,他感到喜悅,他滿懷喜悅地決心使摹本格外要像原本。既然原本是永恆的,他就力圖使宇宙也儘可能地永恆。然而理念的性質是永恆不朽的,但要把這種屬性完美無缺地賦予摹本卻又是不可能的,因為人世間是不斷變動和變化的。於是他就決心設立永恆理念的動態形象,這就是「時間」的來源。

時間和天體在同一瞬間出現,當這些與時間有關的天體進入指定的運動時,它們為生命的紐帶所連接而成為生命體。有了時間,各種與原本相似者便被創造了出來。宇宙有三種存在:理念、空間和可感知的事物。

至此,除了世界作為一個整體而外,還有四種生靈:神、空中飛行的﹑水中生活的和陸地上生活的動物。在這之後,造物者又把宇宙靈魂和前面未用完的材料進行混合,最終生成最懼怕神的東西(人)。當然,靈魂有感覺,愛恨、恐懼、痛苦、憤怒、疑慮……等這些都是屬於靈魂的屬性。 如果人們克服了這些,他們就能正直地生活,否則就不能。

04柏拉圖哲學中的數和空間

數學在柏拉圖思想中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圖在學園門前銘言「不懂幾何學的人不許入內」,他認為數學上的命題是絕對的、永恆不變的,這是與理念相符合的,是一種真正真實的實在。

除了數,空間也是柏拉圖在《蒂邁歐篇》中提出的一個重要範疇。

在柏拉圖那裡有著三種存在:理念、空間和可感知的事物,空間是聯繫理念和可感知的事物之中介。柏拉圖在解決理念世界同現實世界的關係時,認為完善和不變的東西對不完善和永遠變化的感官世界起作用時,需要另一中介,它可以成為任何事物,這就是空間。(後來,亞里斯多德把柏拉圖所理解的空間稱為物質,認為它是構成現象世界的基礎)

結語——

柏拉圖認為,宇宙的形成過程是令人驚奇而言之不盡的,這是一個非常難以理解的問題。只有當我們把永恆的理念世界與總是處於變化的感性世界融合為一的情況下,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和認識宇宙,才能做到對事物本真的發現和挖掘。

最後,讓我們借用柏拉圖的那句話來結束本文——人的感官所感覺到的事物並不是唯一真實的,只有把理智、神靈和可感知的事物融會貫通,我們才能在探索宇宙的路上走得更遠,挖的更深。

相關焦點

  • 量子宇宙觀與現代生命科學
    二.現代生命科學的成就及評述     1.這是在探索生命起源過程中的一次突破,打破了生命神秘論,揭示了生命與非生命物質的統一性。評述:生命起源的探索從宏觀到微觀又前進了一大步,但是量子宇宙觀認為宇宙萬物都是有生命的,根本不存在非生命物質,人工只是將更微觀的生命物質「意識元」團合成為可以觀察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牛胰島素物資。
  • 莊子的宇宙觀,與現代物理學有契合點:宇宙沒有邊界,不見首尾
    發現:莊子的宇宙觀,和霍金的宇宙觀契合。莊子認為,宇宙沒有邊界,不見首尾,「出無本,入無竅」;霍金認為,宇宙的邊界條件是它沒有邊界。1、霍金認為:宇宙的邊界條件是它沒有邊界。史蒂芬·霍金是現代宇宙學的先驅,西方文化普遍認為上帝創造了宇宙萬物,霍金否認這種說法,他認為:「宇宙創造過程中,「上帝」沒有位置。沒有必要藉助「上帝」來為宇宙按下啟動鍵。
  • 易學「天人合一」與現代宇宙觀
    易學思維與科學思維互補   當代人類面臨著三大挑戰:生存環境的惡化、高技術評估的困難和科學與人文發展的不平衡,這是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科學未來的發展方向呢?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學者董光璧認為,種種跡象表明,科學有可能不再完全沿著17世紀確定下來的路線前進。
  • 張衡「渾體道根」五太物質演化宇宙觀,在現代科學的時間表
    文/樸道玄燈張衡「渾體道根」五太物質演化宇宙觀,在現代科學的時間表發展:這說明「渾體道根」五太物質演化宇宙觀,內涵範圍比現代科學描述的宇宙還要深廣宏大,奇點之前還有「太易、太初」,這是現代科學大爆炸理論沒有建立的宇宙觀。「太易」說明宇宙是循環生滅的「成、住、壞、空」,並不是單一的「宇宙」,而是無窮無盡的多方宇宙。
  • 我國的四大發明不算科學?是時候聊聊人類的科學起源史了
    「科學」與「科技」,兩者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在《科學的故事》作者吳國盛看來,兩者的含義有很大不同。在他看來,科技是一門技術,強調應用性。而科學則是一門學問,其發展並不來自於「致用」。所以在吳國盛看來,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只能算是技術,而不是科學。
  • 作為邏輯學家的柏拉圖
    特別重要的是,柏拉圖以對蘇格拉底倫理學術語的討論以及對絕對定義的探索為起點,最終建立起一種關於實在的無所不包的理論。在柏拉圖看來,作為講道德的行為者,人們需要正義的「相」和「善」來妥善處理自己的生活,而「相」的概念也為人們理解各種不同的實際推理提供了「完美性」的標準。
  • 絕對光速宇宙觀的人文含義
    就象20世紀初玻爾和愛因斯坦所作的爭論那樣,雖然幾次實驗都以愛因斯坦的失敗而告終,但他至死也不相信他所參與發現的諸如波粒二重性,量子力學的合理性,但這並不影響他和他所發現的理論成為絕對光速宇宙觀的一部分。
  • 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理想國
    羅素(Bertrand Russell),譴責柏拉圖借著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原則的幌子在倡導一種精英和極權主義制度。關於羅素等人提出的這種批評究竟正確與否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但我們必須了解柏拉圖這樣構建社會的原因。《理想國》符合其形式論的概念,是一種為找到理想的社會形式而做出的探索。柏拉圖認為一定有一種組織社會的理想方式,而所有的現實社會都僅僅是對該理想形式的不完美複製,因為它們沒能推動所有人的利益。
  •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你想逃脫感官的世界,去探索永恆的思想?還是對體驗自然界事物的變化,而充滿興趣?你是個理想主義者還是經驗主義者?或者說,你是個柏拉圖主義者還是亞里斯多德主義者呢?思索這些問題之前,你肯定充滿了疑惑。別著急,我們先一起回到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臘。在了解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之前,我們要從蘇格拉底說起。
  • 老子思想與現代宇宙學:跨越2500年的驚人「巧合」!
    像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思想中,就蘊含著豐富的宇宙觀。尤其令人驚異的是,老子的宇宙觀在很大程度上竟可以找到現代科學的依據,或者說,現代科學理論的發展暗合了2500多年前老子的玄思。現代量子場論認為,量子場是物質的一種重要形態,它具有多種狀態,如激發態、基態:量子場若處於激發態,則有實粒子產生;若處於基態,則實粒子消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真空。從這個意義上講,真空不空,真空也是物質,只不過是另外一種物質形態,可以稱為「無」或潛在的「有」。而真空振蕩、真空漲落、真空相變、真空泡沫,就是指真空可以從「無」中創生出「有」的特殊狀態。
  • 柏拉圖的預言,大西洲傳聞是否是真?亞特蘭蒂斯竟有返老還童能力
    柏拉圖的預言柏拉圖是古希臘有名的哲學家,在柏拉圖的《蒂邁歐篇》記載了有關大西洲的描述,而在《克裡特阿斯》中再次提到,雖然書沒有繼續寫下去,但是《蒂邁歐篇》的創作就已經讓人們讀到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柏拉圖借著書中人物Critias之口介紹了許多關於大西洲的文明的故事,據柏拉圖所說大西洲這個傳聞最開始源於埃及,再後來由古希臘「七賢」之一梭倫又將這個故事流傳下來。在這個故事裡,大西洲是一個非常大的海島,面積嘗過了利比亞和小亞細亞的總和,位置位於海格力斯之柱後,也就是今天的直布羅陀海峽。
  • 近代科學是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近代科學的誕生和早期的發展
    人的天職在勇於探索真理。——哥白尼(波蘭)(一)近代科學誕生的社會條件近代自然科學是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科學,與古代和中世紀的科學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科學傳統。但是近代科學是在古代科學的基礎上產生,是從原來的自然哲學中脫胎而出而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的,恩格斯指出:「科學的產生和發展一開始就是由生產決定的。」
  • 消失的神秘大陸「亞特蘭蒂斯」,是真實存在還是柏拉圖在說謊?
    在對話中,柏拉圖將亞特蘭蒂斯的故事緩緩道來:大約在公元前一萬年,在大西洋中,曾經有一座神秘的大陸,這座神秘的大陸擁有高度的文明,它物產豐富,出產大量的黃金白銀;經濟繁榮,有完善的港口港埠及船隻進行貿易;科學發達,甚至有疑似飛機一樣載人飛行的物體。整個大陸宛如人間天堂,甚至科技要比現代還要發達。然而這座大陸卻在一次強震中,沉入海底,從此消失無蹤。
  • 【寒假班】古代科學之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
    蘇格拉底是個神秘人物,本人沒有留下任何著作,我們對蘇格拉底的了解多出去柏拉圖的記載。柏拉圖顯然是追隨著蘇格拉底,希望保留他的學說,但有趣的是,很多蘇格拉底的學說(以及柏拉圖的作品)都是反科學的。      亞里斯多德跟他的老師柏拉圖很不同,他相信可以通過觀察周圍的的世界學習獲取很多知識,所以他就長時間地觀察各種各樣的事物。
  • 從《道德經》中看老子的宇宙觀、本體論和辯證法
    總之,春秋時期是社會大變動的時代,農業、手工業、商業及科學的不斷進步以及複雜而尖銳的階級矛盾、社會矛盾必然反映到意識形態領域中來,促使思想家們對這些變革進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從而推動了哲學的發展。從這幾段文本我們可以看到,老子認為認為「道」是萬物本原,同時在宇宙生成上經歷了「無」和「有」的階段,這和現代物理學中的宇宙生成的「宇宙爆炸學說」有相似的說法。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無」是天地之始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子的宇宙觀是具有樸素唯物主義色彩的。老子的宇宙觀和本體論不是死板的,是和樸素的辯證法合為一體的。
  • 科學洞見刷新人類「宇宙觀」
    日前,2019騰訊科學WE大會在北京舉行,今年的主題是「小宇宙」,直擊科技內核:地心秘密、癌細胞破解、類腦晶片、粒子機器人……國內外7位頂尖科學家鑽研「小宇宙」,揭秘前沿科技的每一步「微觀」進展,講述科學探索之路的奇峰險壑。未來會怎樣,又往往與科學家傳遞的科學態度密不可分。「科技是一種能力,向善是一種選擇。」
  • 柏拉圖在《對話錄》中所描述的亞特蘭蒂斯,為何不被學術界認可?
    柏拉圖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以及學生亞里斯多德,並成為希臘三賢,不過由於局限於時代的限制,柏拉圖的哲學著作大部分都是以對話的形式存在下來的,然而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柏拉圖提到了一個存在於1.2萬年以前,一個十分先進的大陸文明亞特蘭蒂斯,一度引發了學術界的關注。
  • 「宇宙觀」
    120.遊蕩和滑移今天下午,我又騎車出去逛了逛,在中途,我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天氣不錯,在地表改動很大的曾經熟悉的地塊上
  • 陰陽五行究竟是不是科學?
    談及古希臘科學,喜歡進行中西文化比較的中國現代科學家普遍持肯定態度。他們認為,古希臘哲人對於自然的探索孕育了現代科學。這時候一個和歷史有關的問題就出現了,如果古希臘那些解釋自然界的學問能夠算作科學,那麼為什麼古代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就不可以呢?張教授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的回答訴之於強調現代科學建立在古希臘學問之上,並舉出了近代物理學取代亞里斯多德物理學的例子。
  • 佛教的宇宙觀是怎樣的?佛陀的一番話說出世間真相
    隨著人們對科學的探究和發展,人對宇宙已經不再是一無所知,用科學的方式講,宇宙是一個,有著可觀測直徑930億光年所有空間、時間、物質的總稱,在一次大爆炸中,宇宙不斷膨脹,如今已有138.2億年的年齡。迄今為止,以自然科學的角度出發,還沒有將宇宙徹底探索清楚,但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仔細的講解過有關宇宙的問題。宇宙到底有多大?佛法是這樣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