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宇宙觀是怎樣的?佛陀的一番話說出世間真相

2020-11-23 如釋我聞

隨著人們對科學的探究和發展,人對宇宙已經不再是一無所知,用科學的方式講,宇宙是一個,有著可觀測直徑930億光年所有空間、時間、物質的總稱,在一次大爆炸中,宇宙不斷膨脹,如今已有138.2億年的年齡。迄今為止,以自然科學的角度出發,還沒有將宇宙徹底探索清楚,但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仔細的講解過有關宇宙的問題。

宇宙到底有多大?佛法是這樣說的。

「天無二日,世無二佛」在佛法的宇宙觀中,我們處在一個叫「娑婆」的小世界,「娑婆」世界中除宏觀可見的四大部洲和一座須彌山外,還有許多不可見的地層、海洋層、大水層、大風層等,一個「娑婆」小世界,有一日一月,數以一千計的「娑婆』小世界,組成一個「小千世界」;達到一千個」小千世界」,再組成一個「中千世界」;最後由一千個」中千世界」組成「三千大千世界」。當達到「三千大千世界」的境界時,便是一「佛剎」,一個「佛剎」當中只會存在一位佛。這便是「天無二日,世無二佛」,所以也稱之為「無量諸佛」。

在佛法中,宇宙是由眾多的「三千大千世界」所組成,可見佛所認為的宇宙之龐大與複雜,這一點與現代科技所探究的宇宙觀相像,但從宇宙的毀滅與生成來看,佛所認為的宇宙,並不能用科學的手段來證明。《雜阿含經》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一日,赤馬天子來向佛陀請教有關宇宙盡頭的問題,因為赤馬天子,無論怎麼走都達不到宇宙的盡頭。佛陀感嘆於他的毅力,並向他解說何為宇宙,「五受陰」為世界,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感知到的皆是世界,而六識所觸碰不到的地方,就是世界的邊境,也就到達了宇宙的盡頭。

由此可知,如若想去往宇宙的盡頭,在佛教思想中就需要做到連六意都去不到的地方,如此看來,無論是人、神、佛菩薩都無法探查佛所說的宇宙盡頭。可見在佛法中,宇宙並不是一個空間概念,已經轉化成了思想範圍上的無限,是意識範疇不可探尋的領域。對比來看,從科學角度,人一樣難以探知宇宙的邊境。關於宇宙的盡頭究竟是什麼?從佛法和科學兩方面都難以徹底分析。

相關焦點

  • 既然世間皆苦,人為何要來呢?佛說出了真相
    那麼,既然世間皆苦,人為何要來呢?佛說出了真相。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在六道輪迴,是來酬償業報的,這就是真相。佛教認為,我們在前世甚至累世之中所造的善業,這一生就是來享福的,這就是「酬」。前世甚至累世之中造的不善業,這一生就需要來受罪,消「業」,這就是「」。
  • 佛教的宇宙觀
    在科學發展了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可以印證佛陀的偉大。世界上所有的各大宗教,沒有一個宗教能夠指出,這個宇宙擁有無盡的時空。他們的宇宙觀,都限制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面,只有佛陀告訴人們,這個宇宙是無量無邊的。佛教講的宇宙是浩瀚無邊、無奇不有,但是宇宙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今天沒辦法多講,我們今天講的是人生。我們知道思想力量的偉大,一個人思想偏差,可能引導他走向錯誤的方向。
  • 佛陀為什麼不解釋宇宙的真相?佛陀的一生只講了這一件事!
    佛陀是世間偉大的覺者,流傳下來的覺悟法門,讓無數眾生離苦得樂。許多人都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佛陀在菩提樹下深觀緣起,徹悟世間真相,可是在流傳下來的佛經中卻很少記載關於宇宙真相的內容,那麼佛陀真的明白了世間宇宙的真相嗎?
  • 佛陀三種世界觀 就問你宏不宏大!
    三界中的環境界也可以說是佛教的宇宙觀,佛教稱為器世間。從佛教的主體思想來看,佛教並不著重揭示宇宙的起源,宇宙的具體大小範圍等知識。因為了解這些對解決生命的終極意義並無太大的幫助,甚至會給人們帶來迷茫。 但從輔助佛法修持,作為眾生步入解脫所必須了知的知識角度,佛陀在經典中講述了三種不同的宇宙觀。在接受常規知識教育的一般人看來,這三種宇宙觀的說法可能並不一致,甚至有矛盾和互相牴觸的地方。
  • 佛陀覺悟的世間真相到底是什麼?吃齋念經就能成佛嗎?
    正是這中道的冥想,讓他徹底知曉了世間的一切真相,也從沙門瞿曇,變成了世上的覺者。覺悟的人就能稱之為佛陀,也就是說悉達多太子就是在這一刻成佛的。 成佛是一種狀態,或者說是一種境界,並且不是死後才能達到的,這是許多人對於成佛的誤解。
  • 佛教:世事無常的真相,為什麼是佛陀證悟的第一個內容?
    上一節我們講到,佛陀講法49年,只講一個內容,那就是如何解脫苦的束縛。據說佛陀的說教,並不像我們現在講課或開會一樣,有各種會議紀要等各種記錄,而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進行,後來為了便於記憶,遂漸演變成採取偈頌的形式,也就是我們後來看到的偈語。
  • 佛教是不是有神論?佛陀是佛教中的「神」嗎?還有佛?
    今天想聊一個有意思的事,那就是佛教到底有沒有所謂的神或上帝存在?如果有神,那神是誰?如果沒有,那佛和佛陀又算是什麼?小時候經常見別人佩戴玉佩,還有一句俗語這麼說「男戴觀音女戴佛」。所以一直以為觀音和佛就是佛教裡的神仙,而且還是多個神仙。但後來數次聽別人說,佛教是無神論的,更別說多神論。那就好奇了,什麼是無神論?是指沒有那所謂的神仙嗎?
  • 佛陀究竟證悟了什麼?
    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其它的經書當然也有類似的記載,那麼,佛陀所證悟的這些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大多人都把佛陀的這段話總結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並認為佛陀所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 原始佛教的宇宙觀——洪汝詮
    這段經文不長,但是完整地表達了釋迦牟尼的宇宙觀。現抄錄全文於次:「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座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一切者, 云何名一切?』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
  • 佛教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你真的了解嗎,最偉大的就是眾生平等
    宇宙觀佛經上說:「過去現在未來名世,東南西北上下四維名界。」《淮南子·齊俗訓》云:「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可見「宇宙」、「世界」同是無量空間和無限時間的合稱,因此,宇宙觀也就是世界觀,它是指人們對於宇宙的構成,變遷及人類在宇宙間所處地位的根本看法。
  • 關於世界起源,為何佛陀沒有告訴我們全部的真相?
    我抬起被雷掉的下巴和他解釋道: 佛教中的五行是指菩薩自行化他的五種修行路徑,即聖行、天行、嬰行、梵行、病行。五種行持各有側重,有的是自修自證,有的是方便化他,初發心的菩薩只能隔別的修持,而對於佛陀與大菩薩而言,一行一切行,五行一心圓具無缺,即一而五,即五如一。
  • 當進化心理學遇上佛學:原來世間的種種道理,佛陀早已言明
    公元前六世紀到五世紀,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創建了佛教。至今為止,佛教已躋身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甚至可以說,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中,釋家思想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但是對於像我一樣沒有宗教背景,並且從小受到科學教育薰陶的家庭來說,佛教依然是陌生而神秘的。
  • 外星上會有佛教嗎,如果真有外星人,他們也會信佛嗎
    佛教,旨在讓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獲得究竟圓滿的智慧,從而破迷開悟,徹底覺悟。佛法與世間法不同,不是依靠各種手段向外探求,而是通過清淨智慧向內觀照。萬事萬物雖形態各異,但都只是因緣所生、空無自性,而真如法性則無有差別。正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與一切是一不是二。若能徹底照見本心自性,則可了知諸法實相。
  • 佛陀詳解阿難的七個夢,預言佛教衰微的末法時代
    阿難推辭不過,提出三個條件: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都不穿;二、如有信眾請佛陀應供,他不侍奉前去;三、不是去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去見,此外都願侍奉佛陀。目犍連和舍利弗把阿難陀的條件,轉呈給佛陀。佛陀非常歡喜的讚嘆道:阿難真是有品格的比丘,他提出的要求,是為了避免譏嫌,怕別人批評他是為了物資利益才侍奉佛陀的。
  • 愛因斯坦與佛教
    書中唯一與佛教有關的只有第70頁上的一句話:「在我看來,像佛陀、摩西和耶穌這樣的人物對人類的恩澤要高於探索和創造的心靈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顯然,這與宣稱佛教最能支持科學毫不相干。「科學」的指涉往往模糊不清:有時是指冷靜理性的研究方法(佛陀用這種方法認識了關於內在和外在世界的深層真理),有時是指機械論、進化論、相對論、大爆炸等特定的理論(佛教教義中可以看到這些理論的前身),有時是指顯微鏡、望遠鏡、光譜儀等特定的技術(被用來發現佛陀不藉助這些工具已然洞悉的東西),有時則指對物質的操控(如果不與佛陀的慈悲相結合,就會對人類產生可怕後果)。
  • 三點來簡述,佛教是一種智慧的文化傳承,它是一種教育!
    真正有智慧的人, 就有辦法給他講般若智慧的道理,但對一些凡夫,那些誹謗之與佛無緣的人,因緣未足,怎樣能夠讓佛法與之親近?佛陀說:「上智寓於理,下智寓於事。」在當前的歷史文化傳承背景下,如果不從佛教的歷史開始認識,很多人就會把佛教的知識誤解為迷信。所以,學佛人很有必要了解佛教史,了解佛陀為何因一大事因緣示現於世,為眾生講經說法四十幾年。佛陀的歷史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之子,名為悉達多,用我們中國話來說,他就是太子。
  • 六道四生, 三界二十八天;佛教宇宙觀(下)
    2018-01-11 11:09:28 來源: 日新錄 舉報   據佛教宇宙觀
  •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目的在於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
    佛教原先是流行於今天印度一帶的宗教,創始人是羅衛國的太子ー一喬達摩·悉達多。他自幼接受婆羅門的教育,在29歲時,離家外出進行修行,35歲時投身於佛教的創建之中。在傳教40多年後,於公元前486年去世,享年80歲。佛教徒又將他稱之為「佛陀」,意為覺悟了的人。
  • 佛教≠迷信,佛教是「無神論」!
    學佛有十萬法門,佛陀將自己的般若智慧以佛教諸經典傳於後人,可是每個時代仍有不少人以偏執和偏信去學佛,世間多以迷信和偏見去看待佛教和三寶。佛教本身就是一種信仰、一種文化、一種宗教形式,但是佛教與其他形式的文化不同的是,佛教是建立在唯心基礎之上的「無神論」。真如聖嚴法師所講:佛教所講的無神論,是在因緣之下的無神論,佛教並不承認世界是某些神或者神力所創造,而是依循世界的業力構建之後,形成的,所以:佛教是「無神論」。
  • 佛教:當年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選擇出家?真相究竟是什麼?
    是佛陀告訴我們生命最終的一個去向,這是基本的佛教的人生觀。但佛陀之所以稱為佛陀,他活著,他成佛,並不是為了告訴人們死是人生的中轉站,而是告訴我們人生活著並不是為了追求生命的長度而活著,生命長度並不是活著的意義之所在,人生之意義之所在,是要活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