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來簡述,佛教是一種智慧的文化傳承,它是一種教育!

2020-12-05 大茶經

真正有智慧的人, 就有辦法給他講般若智慧的道理,但對一些凡夫,那些誹謗之與佛無緣的人,因緣未足,怎樣能夠讓佛法與之親近?佛陀說:「上智寓於理,下智寓於事。」佛家也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但一切佛法無量廣大,八萬四千法門,只要你親近佛學,知曉佛家理念,只要把它理解為佛教是一種教育,相信你自有收穫。

佛教文化或許是因為無量廣大的佛陀宣導理念,以及語言文化的差異,傳入中國以後,便有了許多的說法,有的說是宗教,有的說是超越宗教,超越一切科學的,也有的說是教育,大茶經認為,如果把它理解為是一種教育,或許,傳承的文化會更容易讓人接受,為什麼?用三點來簡述,佛教是一種智慧的文化傳承,它是一種教育!

01第一點:佛陀悟入佛道的歷史背景

佛陀悟入佛道的歷史背景,是學佛人,或愛好佛學的人應該認識的。在當前的歷史文化傳承背景下,如果不從佛教的歷史開始認識,很多人就會把佛教的知識誤解為迷信。

所以,學佛人很有必要了解佛教史,了解佛陀為何因一大事因緣示現於世,為眾生講經說法四十幾年。佛陀的歷史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之子,名為悉達多,用我們中國話來說,他就是太子。

悉達多出生之後,因各種因緣聚現,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為了解脫人類之苦,29歲時,開始走向修行的道路,直至修行六年之後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02第二點:佛陀悟道成佛之後

佛陀悟道成佛之後,夜賭明星,自證自悟,發現緣起定律,三嘆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所謂的緣起定律,就是告訴我們,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世間的一切就沒有固定不變的東西,一個事物的形成,只有在某種條件下,各種因緣聚會時,才能示現於世,包括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舌觸到的、身受到的、心意識到的。

03第三點:佛陀的弘法生涯

就因為佛陀悟道成佛之後,佛陀開始了49年的弘法生涯。那麼,在佛教文化中,佛陀是什麼意思呢?佛,在佛教文化中,是最高的果位,有著無上正等正覺大智慧的人,在佛教中才能稱得上佛陀。

用我們中國相似的話說,就是大聖人,佛陀之後的果位就是我們平常稱的菩薩,包括最熟悉的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都是一種果位,他們都是人,並非神,只有修行達到了某種境界之後,才能稱得上佛陀。佛陀悟道成佛之後,為了眾生離苦得樂,擺脫世間之苦,就開始了弘法生涯。

因為古印度當時的條件和背景,與現狀的不同,弘法是一個極難的過程。所以,佛陀和菩薩羅漢們,都是以乞討的方式來弘法度生,如果不是為了弘法,他是太子,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何必乞討受辱呢?

其次,依佛教經典《法華經》方便品說,佛陀為使眾生開示悟入,遂出現世間,佛陀於《法華經》有詳解『開示悟入』之要義,佛陀出世宣導教育有四種緣由。

第一:如來具足一切智,能如實了知諸法深義;第二:佛陀欲以其知見開啟眾生,令彼等悉皆了知諸法深義,故出現於世。第三:二乘與佛之法身平等,無有差別;佛陀為示現此義,故出現於世。第三:二乘等不能了悟究竟一佛乘之真實處;第四:佛陀為使彼等悟知,遂出現世間。

結語:依以上三點佛教史的簡述,以及《法華經》的四種要義,我們都可以看出,佛陀的初心,都是為了眾生能夠悟道,離苦得樂,得以智慧,由此可見,佛教文化是一種智慧的傳承,它更是一種教育,教導人們離苦得樂的方法,教育,如佛法一樣無量的廣大,有超越科學的之道、超越宗教的智慧之道,只要你具足正信、正見,知行合一,相信必有收穫。

相關焦點

  • 【教育整頓】有一種力量叫「傳承」
    【教育整頓】有一種力量叫「傳承」 2020-10-29 19: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佛教「智慧」的內涵和現實意義的探討
    佛教經典裡的《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經》又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兩部經典講的都是眾生如何放下「我執」,得到智慧,了悟生死,得以從生死煩惱的苦海中,渡到不生不滅、清淨安樂的境地,也就是到達佛陀開示給我們的「彼岸」。實際上,《金剛經》和《心經》都是講如何得到智慧的重要佛學經典。淨空法師說, 「佛法所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 ,「佛法自始至終講的是高度智慧」 。
  • 卓新平:佛教中國化三部曲 中國文化豐富佛教世界觀
    佛教中國化三部曲:政治、社會、文化在卓新平看來,佛教之所以在中國能夠取得較大影響,跟它積極適應中國社會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教剛傳入中國時,強調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法,並認為佛法高於一切的,對中國的政治威權表示不屑一顧。因此,一開始佛教進入中國並不順利。「在與中華文化磨合的過程中,佛教開始了自我調整。」
  • 紀錄片《極地》真實記錄與溫情傳承西藏傳統文化
    中國西藏網訊 如今,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共識,紀錄片領域也不例外。由前年大火的紀錄片《第三極》製作團隊與央視聯手再創的新作《極地》日前與廣大觀眾見面,再次聚焦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極地》的風格跟《第三極》類似,都嘗試通過單元故事書寫一種地域變遷和共識。
  • 張培合文化現象簡述
    於是,我靜心拜讀了與「張培合文化現象」有關的資料,情不自禁地想寫一點感受,權當是一篇簡述的短文吧。意在討論這一文化現象的價值與意義,希望能對人們關注這一文化現象起一點作用。既然是簡述,就難以全面詮釋這一文化現象,難以包容它的博大精深,也難免有不妥之處了。請讀者見諒。
  • 【書評】《動畫響菩提》——佛教動畫的文化透視
    可以說,佛教以譯經、著述等文獻載體,演繹其哲學思辨,徵服了中國的文化學人;以造像、梵唄等藝術形式,宣傳因果報應,攝受了信眾。 佛教擁有自身獨特的視覺藝術、聽覺藝術和視聽藝術。佛教傳媒藝術是一個漸進的演化過程,既有著原生態的獨立性,也有傳播期的在地性;有歷史的傳承,也有現代的創新。隨著現代學科的引進,佛教傳播經歷著劃時代的變化。
  • 第四屆普覺文化「2019佛教與生命教育」學術交流大會在廣州開幕
    佛教在線廣州訊 2019年8月3日-4日,第四屆普覺文化「2019佛教與生命教育」學術交流大會在千年古剎廣州市大佛寺隆重召開。來自國內外的法師、學者、專家,各級領導以及居士、學員、善信等500餘人齊聚廣州,在東方智慧與現代哲學與醫學、科學的共同聲音中探討生死話題,共同建構新時代「生老病死」的生命觀,推動生命更有質量地發展。上午9點整,「2019佛教與生命教育」學術交流大會正式開始。
  • 素食文化:探尋東西方文明的素食歷史傳承
    探秘東西方文明的素食歷史傳承(圖片來源:資料圖)英國有個作家非常可愛,寫了一本一本叫《素食主義史》的書。在古希臘那個流淌著智慧和高貴血液的黃金時代,蘇格拉底、柏拉圖成為素食主義的代表,在他們看來,只有吃素才可以獲取純淨的智慧。希臘人、埃及人、希伯萊人最初都是主張食素的,這種風氣一開始都是與「智慧」聯繫在一起的。及至古希臘著名學者畢達哥斯拉的出現,素食主義風潮更是席捲整個古希臘,他的學說成為整個西方素食主義者的宗教。
  • 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紅色基因
    用中華傳統文化涵養學生們的心靈,推進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社會活動聯動育人;促進「四史」學習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有效融合;打造城建特色的傳統文化教育體系……天津城建大學多點布局、多措並舉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打出立德樹人「組合拳」。
  • 隕石能量與佛教神秘文化
    作者:林天一自從人們認識到隕石是從另一個星球降落到地球上來「天外來客」,對它的神秘能量的研究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值得一提的是,隕石的能量和佛教的神秘文化是契合的,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隕石與有緣人歡喜結緣是「上天的禮物」,可遇不可求。所以,佛教視隕石為吉祥的寶物,有些地方還專門供奉。
  • 佛教≠迷信,佛教是「無神論」!
    學佛有十萬法門,佛陀將自己的般若智慧以佛教諸經典傳於後人,可是每個時代仍有不少人以偏執和偏信去學佛,世間多以迷信和偏見去看待佛教和三寶。無神論有兩種,一種是辯證唯物主義,是將世界的物質論貫徹到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包括的人的行為也是由矛盾和物質引導,人也是物質的一部分,所以倡導「人死如燈滅」並不承認精神存在,即便是認定有精神力的存在,也是在物質基礎之上的,比如:人們的愛國情懷和拼搏奮鬥精神。
  • 佛教的和諧思想及其服務於和諧社會的途徑
    作為傳承二千年的中國佛教,佛教僧團隊伍作為一個組織能歷千年而不衰,經數代而不竭,這與佛教清規戒律管理制度有關。作為一個團體組織,它向其成員傳達了人人成佛的理想目標,指出只有按照「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的思想行事才能修成正果,並在日常的行為規範上有嚴格和詳盡的規定。作為佛教團體應建立起了嚴格的組織機構,紀律嚴明,上下明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 楊永純: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是「行動的法」
    該法案將中國國家依法規制藏傳佛教轉世傳承的規範體系承認為「轉世制度」,卻對制度產生的歷史事實、法理邏輯、倫理基礎、制度精義等表現出罕見的無知。轉世制度是具有確定淵源的法熟悉西藏地方歷史文化的人都知道,藏傳佛教是佛教在中國本土化後的宗系之一。藏傳佛教的法嗣傳承主要有家族世系傳承、師徒戒法傳承、寺主法座傳承等。
  • 2020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12月30-31日深圳舉行
    本次大會主題為「攜手五載共話未來」,與會嘉賓將圍繞和平、友善、包容、合作等議題,交流探討、凝聚共識,以期在佛陀智慧啟示下,克服挑戰,共營未來。本次圓桌會除主論壇外,還將同期舉行青年分論壇、教育分論壇、圓桌會主題展覽等系列活動。
  • 2020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開幕
    尤其是在佛教傳承與創新、佛學人才培養、佛教文化共榮等領域,圓桌會有效推動南海區域佛教各方共榮共享,在推動亞洲文明互學互鑑,推動共建南海命運共同體事業中積極作為。 他認為不同文化的人加強合作,建立文化交流點非常重要,正因此南海佛教深圳圓桌會具有重要意義。圓桌會不僅對南海地區很重要,也是一個促進相互理解、和平共存的重要象徵。
  • 首屆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四大文明的傳承,唯有中國綿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於今日巋然獨存。它的秘訣就在一個字「家」。每逢春節,「回家過年」的春運客流,竟達30多億人次,也就是說,要把地球上將近一半的人搬運一次。望著人滿為患的機場、車站和排成長龍的購票隊伍,會有一種刻骨銘心的感動。還有哪一種文化能夠一年一度調動起如此浩大的千軍萬馬?
  • 榫卯,是一種充滿中國智慧的傳統木匠工藝
    世人在感嘆日本精妙的設計時卻不知所謂的「河合繼手」 這便是中國的榫卯早在幾千年前已是古代工匠的必備技能,卯是一種充滿中國慧的傳統木匠工藝
  • 在傳承和創新孝文化中弘揚核心價值觀——全國孝文化學術研討會...
    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中華孝道文化的傳承非常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會上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中華孝道文化是中華文化精髓。  我國是一個具有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悠久歷史的文明之邦,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
  • 印度佛教本體論簡述——方立天
    第七末那識是一種我執作用,它意識到自我,執取第八識見分為我,故稱為我識,即自我意識。第八阿賴耶識,是八識中最主要的,它是生起前七識的基礎,故稱根本識;也是一切現行識種子的貯藏之處,又稱藏識。它隱藏在心的最底層,是被覆蔽著的、潛在的意識,是為下意識。對於識變現為現象,《成唯識論》卷一說:「變為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依斯二分,施設我法。」
  • 佛教傳入中國第六階段——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到三和理論的提出
    [1]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提出的歷史文化背景: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猛烈衝擊;另一方面,歐洲學術界對佛教研究卻表現出相當的熱情,以致中國近代佛教(特別是在研究方法上)在相當程度上受到西學各方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