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有智慧的人, 就有辦法給他講般若智慧的道理,但對一些凡夫,那些誹謗之與佛無緣的人,因緣未足,怎樣能夠讓佛法與之親近?佛陀說:「上智寓於理,下智寓於事。」佛家也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但一切佛法無量廣大,八萬四千法門,只要你親近佛學,知曉佛家理念,只要把它理解為佛教是一種教育,相信你自有收穫。
佛教文化或許是因為無量廣大的佛陀宣導理念,以及語言文化的差異,傳入中國以後,便有了許多的說法,有的說是宗教,有的說是超越宗教,超越一切科學的,也有的說是教育,大茶經認為,如果把它理解為是一種教育,或許,傳承的文化會更容易讓人接受,為什麼?用三點來簡述,佛教是一種智慧的文化傳承,它是一種教育!
01第一點:佛陀悟入佛道的歷史背景
佛陀悟入佛道的歷史背景,是學佛人,或愛好佛學的人應該認識的。在當前的歷史文化傳承背景下,如果不從佛教的歷史開始認識,很多人就會把佛教的知識誤解為迷信。
所以,學佛人很有必要了解佛教史,了解佛陀為何因一大事因緣示現於世,為眾生講經說法四十幾年。佛陀的歷史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之子,名為悉達多,用我們中國話來說,他就是太子。
悉達多出生之後,因各種因緣聚現,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為了解脫人類之苦,29歲時,開始走向修行的道路,直至修行六年之後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02第二點:佛陀悟道成佛之後
佛陀悟道成佛之後,夜賭明星,自證自悟,發現緣起定律,三嘆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所謂的緣起定律,就是告訴我們,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世間的一切就沒有固定不變的東西,一個事物的形成,只有在某種條件下,各種因緣聚會時,才能示現於世,包括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舌觸到的、身受到的、心意識到的。
03第三點:佛陀的弘法生涯
就因為佛陀悟道成佛之後,佛陀開始了49年的弘法生涯。那麼,在佛教文化中,佛陀是什麼意思呢?佛,在佛教文化中,是最高的果位,有著無上正等正覺大智慧的人,在佛教中才能稱得上佛陀。
用我們中國相似的話說,就是大聖人,佛陀之後的果位就是我們平常稱的菩薩,包括最熟悉的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都是一種果位,他們都是人,並非神,只有修行達到了某種境界之後,才能稱得上佛陀。佛陀悟道成佛之後,為了眾生離苦得樂,擺脫世間之苦,就開始了弘法生涯。
因為古印度當時的條件和背景,與現狀的不同,弘法是一個極難的過程。所以,佛陀和菩薩羅漢們,都是以乞討的方式來弘法度生,如果不是為了弘法,他是太子,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何必乞討受辱呢?
其次,依佛教經典《法華經》方便品說,佛陀為使眾生開示悟入,遂出現世間,佛陀於《法華經》有詳解『開示悟入』之要義,佛陀出世宣導教育有四種緣由。
第一:如來具足一切智,能如實了知諸法深義;第二:佛陀欲以其知見開啟眾生,令彼等悉皆了知諸法深義,故出現於世。第三:二乘與佛之法身平等,無有差別;佛陀為示現此義,故出現於世。第三:二乘等不能了悟究竟一佛乘之真實處;第四:佛陀為使彼等悟知,遂出現世間。
結語:依以上三點佛教史的簡述,以及《法華經》的四種要義,我們都可以看出,佛陀的初心,都是為了眾生能夠悟道,離苦得樂,得以智慧,由此可見,佛教文化是一種智慧的傳承,它更是一種教育,教導人們離苦得樂的方法,教育,如佛法一樣無量的廣大,有超越科學的之道、超越宗教的智慧之道,只要你具足正信、正見,知行合一,相信必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