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如今,傳承和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共識,紀錄片領域也不例外。由前年大火的紀錄片《第三極》製作團隊與央視聯手再創的新作《極地》日前與廣大觀眾見面,再次聚焦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極地》的風格跟《第三極》類似,都嘗試通過單元故事書寫一種地域變遷和共識。
《極地》劇照
在藏地紀錄片《極地》的首播發布會上,中國傳媒大學張雅欣教授評價,《第三極》這個紀錄片為何會引起那麼大的反響?是因為這個社會需要《第三極》《極地》這樣的片子,更是因為它是我們社會中的一個精神寄託,回應著這一時代的需求。在《極地》中,各種故事化的敘事方式,將西藏這個曾經作為地理意義上的佛教和信仰空間置換成了一種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符號的「非遺」、文化傳承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淨土。
《極地》劇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發展的不平衡現象依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極地》表達的不僅是現代文明下傳統記憶與自然的回歸,更是在講述一個含義深刻而有意味的民族文化認同故事。很顯然《極地》在各種隱含傳統文化復興的敘事中,它已經超越了宣傳片類型的限制,變成了一種豐富西藏地域歷史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的延伸價值。
作為《第三極》的姊妹篇,《極地》繼承了《第三極》極度宏偉的畫面效果,高聳的雪山、湛藍的聖湖、蒼翠的森林,展示了西藏驚心動魄的美。如果說《第三極》告訴我們說西藏是我們每個人心目中的嚮往之所,那麼《極地》,就是通過21個故事,向我們展示在這樣一個最靠近天堂的地方,人們真實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極地》劇照
《極地》通過舞蹈、傳統壁畫、手工藝術等嵌入了信仰的意識和原生態民族元素,將各種凝聚了藏文化和人們期望的民族文化智慧展露無遺。「人們一旦懂得了需要謹慎對待自然的道理,就會將這樣的行為準則轉換成為成套的儀禮和禁忌,並納入自己的文化體系中」, 韓國生態學家全京秀說。在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中,人們用善念和樂觀,一種最能承載藏民族對周圍生活環境的態度和感受,完成了對環境的積極適應。
《極地》劇照
如果要問,《極地》到底要表達什麼?總策劃曾海若已經在紀錄片中給出了答案:西藏最迷人的地方,就是生活在那裡的人們看待生活和外界的方式。怎麼看待山、看待樹、看待對方。這就是「極地」的內涵。
紀錄片用二十多個故事,去講人與「對方」,講述那些充滿溫暖的、開闊的、甚至是幽默的關係。在這裡面,「對方」可以是一雙鞋、一座山、一匹馬、一塊石頭,也可以是一袋鹽、一幅唐卡、一個人。所以放眼望去,離你最遠的,是極地,離你最近的地方,也是極地。曾海若說「以前經常擔心,我們的生活是不是已經丟掉了那些美好的智慧、淳樸的傳統,是不是走得太快,需要聽一聽,看一看。現在又覺得,快有快的風景,慢有慢的樂趣,別被快慢困住,就挺好。」
《極地》呈現了西藏民族文化的「回歸」情懷,即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這裡回歸的並不是從城市回到鄉村,而是城市缺失的最鮮活的民族元素和民俗,西藏個體感受的完整性以及那份西藏獨有的精神追求。(中國西藏網 文/索朗加措)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