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部《第三極》讓萬千網友對大美西藏神往不已,對藏文化嘆為觀止。
2017年末,《極地》再次以電影和詩一樣的語言,展現了藏區絕美自然和平凡日常的生活,震驚了我們。
很多人看完這兩部紀錄片,覺得還是不夠過癮啊。
尤其是大部分都僅僅是西藏地區,那其他藏區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呢?
別急,這不又有一部值得你我瘋狂打電話的同類型紀錄片播出了。
而且這次所瞄準的是川藏地區,那裡的自然、人文,那裡的生命與生機。
片名——《香巴拉深處》。
「香巴拉」這個名字就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味道,其取自藏語,也可翻譯為「香格裡拉」(是不是熟悉多了)。意為「極樂世界」。
「香巴拉」代表著人們嚮往的仙境與淨土,也是四川藏區文化的象徵。
本片之所以說與另外兩部紀錄片一脈相承,是因為這部紀錄片的製片人顏佔領也是《第三極》的總製片人。
而且導演閆大眾和《極地》的導演一樣來自《舌尖上的中國》導演團隊。
《香巴拉深處》共分5集,包括「樂園」、「傳承」、「秘境」、「相遇」、「心願」5個子主題。在展現藏區山川湖海廟的同時,通過20多個小故事表達藏區人民的生活景觀。
這些故事,這些人才是構成、連結自然、人文、世界的核心所在。
我們隨手摘一個故事,
39歲的帕花甲是川西紅原縣瓦切鄉的牧民,他從小就練習騎馬、馴馬,馴服過很多優秀的賽馬。
馴馬、牧牛、養家是他成年後最主要的事業。
生在草原,對於一個家庭來說,能在賽馬大會上奪得冠軍,是至高的榮譽。
所以,帕花甲對自己的兒女同樣要求嚴格,自小就要學習騎馬趕牛。而且,他們是不會佩馬鞍的。
兒子達娃亮吾就是一個特別喜歡與馬為伴的孩子,就像城市裡養著寵物的孩子,它們不止是寵物或者畜生,而是陪伴的朋友。
在唐克草原的賽馬大會上,他訓練的純種河曲賽馬姜瑪爾以超強實力奪得冠軍,被專業的馬術俱樂部相中。
為了讓姜瑪爾得到更專業的訓練,參加更高級別的比賽,帕花甲決定轉讓這匹良駒。
可對於兒子達娃亮吾而言,這是要被迫和自己的朋友、玩伴分別,他哭了。
第二天,他很不情願的牽著馬兒出門,眼神中帶著傷心和不舍,但仍然要學會道別,這是一個孩子在成長路上的必經之路。
帕花甲和兒子、女兒牽著馬兒坐在草地上,孩子依偎在爸爸身旁,
爸爸叮囑,爸爸出門幾天,你們要幫阿媽拴小牛,爸爸會給兒子買一匹更好的賽馬,好不好。
三個人說著開心的玩鬧起來,夕陽下,草地上,其樂融融,天倫之樂。人和自然相映成趣,幸福和美麗融為一體。
在第一集《樂園》裡,除了草原人家與賽馬的故事,還有下面幾個故事。
人與梅花鹿的鬥智鬥勇,從圈寨牆、到分組輪流值夜,他們彼此共生卻也互相敬畏。
人與犛牛互為一家,犛牛是藏區人民主要的收入和生存資料來源,它們的毛、皮、肉、奶等等,全身是寶,給養著一代又一代藏民生活、繁衍、茁壯。
金川梨花溝裡老奶奶一家更像是中國大地上的每戶人家,三代人,延續著勤勞、質樸的本質,樂觀豁達的向著幸福前進。
德格縣裁縫澤仁拉姆的繼承與走出去,則象徵著藏區百姓和外界的聯繫,以及這個大時代對偏遠村莊的積極影響。
這些故事,各有意味,透著典型的藏區人民的生活味道和本真質素。
比起第一集展現川藏普通百姓的生活風貌,第二集《傳承》則聚焦在四川藏區的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揭秘。
跟隨鏡頭,我們了解到諸如格薩爾王藏戲、秘制藏香、印經板修復、女子成人禮、金剛舞、辯經等以前知之甚少的藏區傳統和風俗文化。
但比起一些紀錄片直觀展示這些文化的臺前幕後,《香巴拉深處》採取從普通人入手,從生活經驗入手。
從莫斯卡村喜歡扮演英雄「格薩爾王」的小男孩,到扎著戴角角參加成人禮的小姐妹一家人。
這些來自生活中的自然有趣呈現,展現了最好的傳承與保留,繼往與開來。
▼
目前紀錄片放出兩集,一經播出就收穫網友一大波的好評。
讚美之聲遍布彈幕、評論區。連開頭片頭都被贊國際品質,義大利音樂家Simone Giuliani創作的片頭音樂絕對震撼。
大自然的美好不可思議,而且超級無敵好看。直觀地告訴你,何為潔淨,何為恬淡,何為天然,何為生活,以及中國何以為大國。畫面美,配音親切自然,從片頭到片尾都散發出寧靜平和,自然安詳的氣息,反映的故事都是最平凡最動人的故事,不給五星說不過去。
《香巴拉深處》攝製組深入甘孜、阿壩、涼山等各地的城鄉村寨,並涉足318、317川藏沿線,行程超11萬公裡,歷時270多天。
攝影機為我們捕捉到廣袤的大草原,巍峨起伏的山川,神聖虔誠的寺廟,湛藍的天空與碧波蕩漾的河流,還有遍野的梨樹,壯闊的川藏線,沿途的美景等。
除了一幅幅比畫更美,每一幀都可做壁紙的景象外。被記錄下來的人和故事,則更令人心生敬佩、嚮往。
世代生活在這裡的平凡百姓,傳承風俗的手藝人,尋幽探秘闖入此地的考古者,因為愛情定居這裡的年輕男女。
他們與大美自然和諧共生,令靜美的景觀增添無限的生機和未來。
他們生活的地方,草長鶯飛、天高雲淡。一代又一代人在這裡出生、成長,出去、回來。
家園,在他們心裡是奔跑的駿馬,是搖曳的花叢,是屋頂冉冉升起的炊煙,是心底永遠不變的地方。
生在都市的養蛙男女,或許曾嚮往過這樣的家園、這樣的生活。可迫於生活需要我們蝸居在出租房裡。
不過,比起動輒就入藏洗滌心靈的男男女女們,我們更該反思如何尋回生活本身。
怎樣做一頓豐盛的飯菜,怎樣養好自家的寵物和仙人掌,怎樣與朋友共處,怎樣將生活和工作平衡?
比起遠方和詩,這些更值得你我沉思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