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目的在於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

2021-01-09 精品小說記

佛教原先是流行於今天印度一帶的宗教,創始人是羅衛國的太子ー一喬達摩·悉達多。他自幼接受婆羅門的教育,在29歲時,離家外出進行修行,35歲時投身於佛教的創建之中。在傳教40多年後,於公元前486年去世,享年80歲。佛教徒又將他稱之為「佛陀」,意為覺悟了的人。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大概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西北地區的龜茲、於閱等國家已經出現了佛教蹤跡。佛教在何時傳入到中原內地,歷史上有許多說法。但最晚到東漢時期,佛教已經在中原地區流傳開來。東漢末年,戰火連綿,人們對現實世界的失望,促使他們轉投精神領域,佛教也因此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開來。普通民眾對佛教的信仰,是希望佛陀能夠拯救他們於苦難之中,抑或是在來世能夠過得更好一些;對統治階級來說,佛教是他們用來欺騙和掌控百姓的最佳麻醉劑。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幾乎滿足了社會各個階層的需要。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佛教徒,他們對推動佛教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並且,佛教為了更好地適應中原文化,也開始主動地將自身的教義與中原文化結合起來,開始了佛教中國化的道路。

佛教的廣泛傳播,與當時貴族階層紛紛投身佛教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武帝蕭衍。蕭衍不僅十分崇信佛教當中靈魂不滅、因果報應等學說,更是身體力行佛教的清規戒律。天監(502年一519年)之後,蕭衍每天都只吃一頓粗茶淡飯,不吃葷腥。

就是這樣,蕭衍還覺得不夠度誠,他曾經4次捨身為寺院的奴求,但每次都被群臣用錢回來。帝王佞佛,臣下信奉佛教的更比比若是人們為了表達自己的度誠,為了消弭災禍等原因,紛紛根據佛教的要求,建立自己的功德。窮人大都抄寫佛經,面達官賞人除了布隨之外,還開鑿石窟,雲岡石窟就是在此背景下開鑿的。

公元453年,北魏文成帝下令,在今天山西有大同市武周山的南開鑿石窟。這一工程規模浩大,歷時長久,一直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才基本完工。但其中最重要的洞窟,大都完成於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雲岡石窟的開鑿,最初是由著名僧人曇確負責。因此,最早被開鑿出來的五座石窟,被稱為縣曜五窟。這五窟是現存的第16到第20窟,是佛教藝術在中原地區第一個峰時期的代表作。

否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建築群之一,它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雲網石窟舊稱靈巖寺,今名石佛寺。它東西綿延將近1公裡,現存有50多個洞窟,雕像均為南向雕鑿而成。雲網的兩道山施,將石窟群分為了東、中、西三個部分。這三部分石窟的形制各不相同,大致而言,東部石窟以塔為主,又被稱為塔洞;中部石窟全部分為前後兩室,主佛居於正中,整個洞窟布滿了各式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佛像為主,開鑿的時間最晚。

雲網石窟共有雕像5萬多尊,這些雕像形態栩栩如生,大小各不相同。他們有的高至數十米,有的則只有幾釐米大;有的雕像載歌載舞,有的雕像則表情嚴肅,正襟危坐。雲網石窟中的宗教人物雕像,在形象上還保留有明顯的異域特色,說明此時的佛像還未完全中國化。

在雕刻手法上,我國秦漢以來的優秀傳統,與印度鞬陀羅等外來手法完美結合,形成了雲網石窟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成為古代藝術史上的精品。而石窟中所包含的服飾、樂器等內容,也成為研究當時社會生活絕佳的依據。曾經耗資巨大的雲岡石窟,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每年都吸引著國內外大批遊客,前往參觀膜拜。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最多人信仰的宗教,道教的人數都沒有到億
    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即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基督教在人類發展史上一直有著極為重要且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和深遠影響,至今主要發達國家,除了日本,都是基督教文化主導的國家。全球74億人口中,廣泛的基督徒為24億6千萬,佔全球人口33%,仍舊是全球最多的宗教人口。基督徒最多的地區是歐美,最少的地區是亞洲,不過這一局面正在改變。
  • 佛教裡如何理解懺悔?_佛教_鳳凰網
    一、什麼是懺悔 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到東漢末和三國時期開始擴大其影響,經魏晉南北朝期間與中國傳統文化衝突中的磨合,至唐宋,在精神領域,終於成為與儒、道既對立又互補的鼎足而三的思想文化體系。隨著佛教影響的擴大,作為其宗教理論和宗教活動的一個部分,「懺悔」觀念和行為的影響也日益擴大。
  • 悟恆法師:佛教的管理智慧
    11月9日,悟恆法師依據佛教經典,開示佛教中的管理智慧,闡明如何管理自心 佛教思想中契合當代管理需要的主要內涵在於明緣起、去我執、講誠信、興慈悲、行報恩、促和平、倡和諧等七個方面。
  • 佛教中懺法與打七是怎麼回事?
    打七是指在七日之中,除必要的飲食睡眠之外,專心參究或專心持名,是佛教禪宗和淨土宗的主要修行方式,所以又有「打禪七」和「打淨七」之分。禪宗修行的目的重在直覺參究人性的本源,使禪眾剋期取證,因此於每年冬安居時均舉行「打禪七」的修行。
  • 佛教「智慧」的內涵和現實意義的探討
    一、佛教的「智慧」在整個佛教理論體系中,智慧處於非常重要的位置。佛教的「佛」,是佛陀音譯的簡稱,佛陀即覺者,是對宇宙人生真相徹明了的人,而覺者,就是具有圓滿智慧的人。這裡的智慧,有聰明、才智的意思,是指對事物能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佛法所說的智慧與世間的智慧卻不一樣,區別在於得沒得到「正覺」。正覺必須是對宇宙人生斷見思煩惱的了悟,若還有是非人我、貪嗔痴慢,就不能成正覺。世間有很聰明的人,具有很高的智慧和很強的能力,對於宇宙人生有相當的覺悟,但不能稱正覺,原因在於他沒有斷思見煩惱。
  • 佛教八大宗派祖庭:雖很多已成為旅遊景區,但仍是教眾心中聖地!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派別,主要有八宗。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佛教說「苦」,在於指明真相,而人們往往習慣於迴避與忽視;所以一方面說離苦,一方面說快樂的局限性,目的是要令人面對現實,以避免被短暫的假相所欺騙。其實佛教並不消極:只是希望人們從不願意接受現實的迷夢中覺醒。痛苦源於不願意面對事實真相的掙扎;當人們接受現實、拋棄情緒、回歸理智,便能輕裝上陣(輕鬆面對、放棄不實幻想與奢望),從而遠離煩惱。
  • 形象與實相:藏傳佛教於世界佛教視野中的多重認同(三)
    同時,藉助對漢、藏文佛教文獻的比較研究,可為世界佛教研究提供更多、更可靠的漢、藏文文獻資料,並以佛教語文學為統一的學術取徑,去除在印藏和東亞佛教研究領域之間人為設置的此疆彼界,促進這二個學科之間積極的互動和溝通,將印藏佛教研究和漢傳佛教或者東亞佛教研究有機地整合到一起。
  • 為了佛教能傳入中國並迅速發展,且信徒多於其他後來傳入的教派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佛姓新稱喬達摩(S.
  • 愛因斯坦與佛教
    佛教徒以及許多對佛教有好感的人,大概都曾在書上或網上見過這樣兩段話,據說均出自愛因斯坦之口:(1)「如果世界上有一個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她的觀點,這就是佛教。」或「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現代科學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2)「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它將是一種超越人格化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的宗教。
  • 法藏法師:略談佛法修行與佛教學術的分野
    佛陀是自己證悟的,所說的一切法,都是沒有經論可引的,請問那是不是佛法呢? 而所謂的邏輯推論,不過都是些人類經驗的「比量」運用而已,它或許也能描述部份的宇宙真理,但卻無法保證涵蓋「全法界」的真理。
  • 佛教中「業報和輪迴」是由何而來的?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佛教中提到的「業報和輪迴」,這些思想是從哪裡來的?是佛教創造的嗎?其實不是,在佛教產生之前就存在這些思想,但是佛陀證悟了,他把他悟到的東西告訴我們,就是我們現在看的佛經。那麼這些概念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來快速的了解一下佛教產生前的一些歷史。
  • 佛祖在菩提樹下到底悟到了什麼?
    最近讀了一本朋友推薦的書《佛陀傳》,書中詳細闡述了釋迦牟尼佛從出生到出家,再到成佛、傳道,最後涅槃的全部過程,頗為震撼,也頗受感動,因為我本身對佛教頗感興趣,不像其他佛教書記難懂晦澀,此書讀起來給人一種舒適祥和之感,尤其是佛說四聖諦,痛苦的存在,痛苦的起因,痛苦的破滅,痛苦的消滅之道,這就是苦集滅道
  • 佛教「禪修」思想之研究——陳德平
    講到禪修,人們都認為禪修需要打坐、閉目養神等而不知道禪修的目的是什麼?怎麼樣是禪修?學佛法者應該了解禪定與經常實習禪定。如今,禪修在世界上已經成為很普遍的修行方法。世界上有許多人,或許是東方人,或許是西方人,都被禪修所吸引,有很大的感興趣。然而,在這許多禪修的人之中,只有少數人真正了解禪修的目的。
  •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級?你屬於哪一等?
    從本質上說,佛教是主張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權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層次上說,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由於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種等級,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 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比佛教都悠久?是什麼力量讓佛教在印度消失
    各派鬥爭的焦點集中在婆羅門教及其婆羅門的特權地位上,最主要的哲學派別有六大師中的順世哲學,而最主要的宗教派別是佛教。順世哲學反對婆羅門教的靈魂不滅、因果報應學說,批判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他們提出『從婆羅門到賤民,血管的血都是紅的,人類是生而平等的。」揭露婆羅門自相矛盾的言行。它從根本上否定了婆羅門教和種姓制度。佛教是代表新興的剎帝利和上層吠舍的利益。
  • 佛陀究竟證悟了什麼?
    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其它的經書當然也有類似的記載,那麼,佛陀所證悟的這些內容,究竟是什麼呢?大多人都把佛陀的這段話總結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並認為佛陀所證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 生命是什麼?佛教怎麼解釋生命一詞?
    生命的內涵是指在宇宙發展變化過程中自然出現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長、繁衍、感覺、意識、意志、進化、互動等豐富可能的一類現象,其外延可以包括生化反應產生的能夠自我複製的胺基酸結構,以及真菌、細菌、植物、動物(人類),就未來的發展可能而言,人工製造或者促成的機器複雜到一定程度,具備了某種符合生命內涵的基本屬性的現象也將可能納入生命的範疇,包括人機混合體,純自由意志人工智慧機器人等
  • 涇渭分明的道教與佛教,為何在素食文化上達成統一的意見
    道教追求自由修行得到「成仙」,道徒們相信萬事萬物皆有生命,都是有靈的個體不能受到殺害和侵犯,修道者要愛護花草樹木、不能傷害動物、有憐憫之心,在修行中積善成德心懷善意、不隨意殺生才能做到真正的「道」這些準則在道士的遵守下成為了道士修煉的信條,在信條的指引下道教的道徒飲食逐漸變得清淡並且不見葷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