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原先是流行於今天印度一帶的宗教,創始人是羅衛國的太子ー一喬達摩·悉達多。他自幼接受婆羅門的教育,在29歲時,離家外出進行修行,35歲時投身於佛教的創建之中。在傳教40多年後,於公元前486年去世,享年80歲。佛教徒又將他稱之為「佛陀」,意為覺悟了的人。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大概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西北地區的龜茲、於閱等國家已經出現了佛教蹤跡。佛教在何時傳入到中原內地,歷史上有許多說法。但最晚到東漢時期,佛教已經在中原地區流傳開來。東漢末年,戰火連綿,人們對現實世界的失望,促使他們轉投精神領域,佛教也因此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開來。普通民眾對佛教的信仰,是希望佛陀能夠拯救他們於苦難之中,抑或是在來世能夠過得更好一些;對統治階級來說,佛教是他們用來欺騙和掌控百姓的最佳麻醉劑。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幾乎滿足了社會各個階層的需要。在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佛教徒,他們對推動佛教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並且,佛教為了更好地適應中原文化,也開始主動地將自身的教義與中原文化結合起來,開始了佛教中國化的道路。
佛教的廣泛傳播,與當時貴族階層紛紛投身佛教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武帝蕭衍。蕭衍不僅十分崇信佛教當中靈魂不滅、因果報應等學說,更是身體力行佛教的清規戒律。天監(502年一519年)之後,蕭衍每天都只吃一頓粗茶淡飯,不吃葷腥。
就是這樣,蕭衍還覺得不夠度誠,他曾經4次捨身為寺院的奴求,但每次都被群臣用錢回來。帝王佞佛,臣下信奉佛教的更比比若是人們為了表達自己的度誠,為了消弭災禍等原因,紛紛根據佛教的要求,建立自己的功德。窮人大都抄寫佛經,面達官賞人除了布隨之外,還開鑿石窟,雲岡石窟就是在此背景下開鑿的。
公元453年,北魏文成帝下令,在今天山西有大同市武周山的南開鑿石窟。這一工程規模浩大,歷時長久,一直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才基本完工。但其中最重要的洞窟,大都完成於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雲岡石窟的開鑿,最初是由著名僧人曇確負責。因此,最早被開鑿出來的五座石窟,被稱為縣曜五窟。這五窟是現存的第16到第20窟,是佛教藝術在中原地區第一個峰時期的代表作。
否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建築群之一,它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雲網石窟舊稱靈巖寺,今名石佛寺。它東西綿延將近1公裡,現存有50多個洞窟,雕像均為南向雕鑿而成。雲網的兩道山施,將石窟群分為了東、中、西三個部分。這三部分石窟的形制各不相同,大致而言,東部石窟以塔為主,又被稱為塔洞;中部石窟全部分為前後兩室,主佛居於正中,整個洞窟布滿了各式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佛像為主,開鑿的時間最晚。
雲網石窟共有雕像5萬多尊,這些雕像形態栩栩如生,大小各不相同。他們有的高至數十米,有的則只有幾釐米大;有的雕像載歌載舞,有的雕像則表情嚴肅,正襟危坐。雲網石窟中的宗教人物雕像,在形象上還保留有明顯的異域特色,說明此時的佛像還未完全中國化。
在雕刻手法上,我國秦漢以來的優秀傳統,與印度鞬陀羅等外來手法完美結合,形成了雲網石窟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成為古代藝術史上的精品。而石窟中所包含的服飾、樂器等內容,也成為研究當時社會生活絕佳的依據。曾經耗資巨大的雲岡石窟,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每年都吸引著國內外大批遊客,前往參觀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