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悟恆法師依據佛教經典,開示佛教中的管理智慧,闡明如何管理自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等,為大眾的修學與生活提供指引,也為管理者提供佛教的智慧經驗。
管理的本質
管理學告訴我們,管理的根本任務在於正確處理人的問題。人,生存於世間,需要處理與世間的各種關係,包括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問題。
佛教思想中契合當代管理需要的主要內涵在於明緣起、去我執、講誠信、興慈悲、行報恩、促和平、倡和諧等七個方面。
人與自身 -- 明緣起、去我執 -- 己
人與人-- 講誠信、興慈悲、行報恩 -- 人
人與社會 -- 促和平、倡和諧 -- 天地
如何管理自己的心?
管理學是一門有關人的學問,所謂人事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等,這些管理都還容易,但心的管理就困難了。因為心有太多種,善心、噁心,好心、壞心,信心、疑心,貪心、瞋心、痴心等等,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能夠把自己的心管理好,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
第一、用舍心來管理貪心:《大智度論》:「有利益我者生貪慾,違逆我者生瞋恚,此結縛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痴,為一切煩惱之根本。」貪得無厭、自私自利之人,不但障礙修行,也不得人緣。如果能轉貪心為喜舍心,廣結善緣,舍掉自己的分別執著、貪愛束縛,將歡喜、方便、希望布施予人,自然無所罣礙,獲得自在。所以,人的貪取心能減少一分,喜舍心便能增長一分,則福報就會不求自生,因此「有舍必有得」。
第二、用慈心來管理瞋心:有的人瞋心一起,則口出惡言,大動幹戈,甚至殘殺生命,如此一來,智能沒了,理性被蒙蔽,不僅惱害眾生,也障蔽本自清淨的佛性。所謂「瞋心能燒諸善根」,為人處事,要能但從柔處不從剛,但從慈心不瞋恨。調伏瞋惱,以慈心來管理,不但能對治自己的瞋心,也能化解他人的瞋心,達到冤親平等,問題也才能解決。
第三、用智心來管理痴心:所謂「愚痴無明生眾苦」,愚痴乃人生大病,是對世間認識錯誤,對因果顛倒看法,沒有通達事理的智能,使人縱慾逐世,聞善生厭,是吾人起惑造業、輪迴生死之本。因此,佛教以般若智能來引導愚痴,懂得觀察因緣,痴心則減少,頭腦自然冷靜理智,條理清楚,處理事情才能圓滿順利。
第四、用虛心來管理慢心:與人相處,自恃聰明而驕傲自滿,這是我慢心;自己事事不如人,卻不願向他人請益、學習,甚而暗地誹謗對方,這是卑劣慢。有位哲人說︰「宇宙只有五尺高,六尺之軀的人要生活其中,必須低頭才能順利。」我慢的高牆不僅隔絕自己的視野,也交不到朋友。若以虛懷若谷之心待人,反而更顯高貴,別人也會更肯定我們的成就,與我們來往接觸。
如何凝聚人心,處理好人際關係?
為了凝聚人心、攝受眾生、開發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種方法,指導人們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係,這四種方法被稱為「四攝法」。
1. 布施攝,指以不懷任何回報的心向眾生傳授真理與施捨財物。布施,不光是指錢財、物質、醫藥的財施與拔濟怖畏的無畏施,還有法施,即知識道理的教導、方法技術的傳授,或是講說佛法勉勵怯弱者,使他們身心健康,能憑自己的能力自給自足,甚至有能力幫助他人。
2. 愛語攝,指依眾生的根性而用其能接受的言語來導正其不正的行為,令其生起親愛之心而依隨菩薩行道。「愛語」並不是說一些諂媚、奉承、虛偽、言不及義的語言,而是要講說佛法讓他人受用。例如,讓人了解慈悲、向其解說戒行、告訴他如何忍辱,使眾生心安而明義理,生生世世受益不盡。
3.利行攝,指行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令其生起親愛之心而受道。也可以說是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及時付出心力、減輕他人的辛苦、利益他人,這就叫作「利行」。
4. 同事攝,指親近眾生,同其苦樂,令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同事」行不但是對各種領域、階層的人,講說他們熟悉的話題、語言,還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並感同身受,如此才能親近眾生同其苦樂,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在生活中實踐「布施」,可以建立起個人對社會的奉獻精神,從而控制現實生活中貪婪的佔有和自私的欲望。
實踐「愛語」,帶動社會大眾形成生活中的語言藝術,說話如春風拂面,會給人生活的勇氣和希望。真正做到了「語言美」,現實生活中互相爭吵、漫罵、惡語等現象就逐漸減少。
實踐「利行」,不分事情的大小,不計勞動報酬,只要是對別人有利益的事就毫不猶豫地去做,從而建立起社會大眾盡職盡責的敬業精神,那麼,現實生活中對待工作馬虎了事、敷衍搪塞的現象就不會存在。
實踐「同事」的要求,就能在彼此間建立起同甘共苦、互助互惠的氛圍,現實生活中家庭、同事、鄰居、領導與被領導間的糾紛和矛盾就會得到緩解,大家能夠和睦相處、互惠互利。現實生活中的互不信任,謀取暴利,欺騙別人錢財等現象也就沒有了產生的根源。
佛陀帶領團隊的智慧
佛陀住世時,領導的僧團包括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等七眾弟子,佛陀身邊的常隨,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基於管理龐大僧團的需要,佛陀以「和」為原則,從言、行、意、見、利、戒等六個方面提出了和諧僧團的基本要求,以規範僧眾行為,使其和樂清靜。這就是佛典中經常提到的「六和敬」。
1、身和同住。佛教認為,貢高我慢的僧眾輕則「退失善知識教不聞佛法」,重則「毀破禁戒行諸不善」,死後「墮惡趣,生地獄中」。因此,僧團成員「其身業行慈和事,常於佛所淨修梵行,於諸正法尊重禮敬,如理修行,於苾芻眾和合共住」
2、口和無諍。在佛教所禁的十惡業中,語業佔其四:「兩舌」、「惡口」、「妄語」、「綺語」。《華嚴經 十地品》詳細說明了犯語業之人所得現世及來世的惡果,如「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弊病眷屬,二者得不和眷屬。不犯語業是菩薩行徑,《自在王菩薩經》說「菩薩不行兩舌,眷屬親愛終始不離,菩薩不行惡口,常行愛語軟語和柔語」。佛陀提出「出慈和語無諸違諍」的要求。
3、意和同悅。佛陀非常重視大眾在思想見解上的統一,把僧眾是否在精神上的志同道合等同於其是否解了佛法:「修諸法業與道合者,是為名曰解十二緣」、「德合志同為法眷屬」、「意合志同而為徒友」。因此,佛陀提出「於意業起慈和意無所違背」的要求,倡導僧眾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在日常修行中不犯貪、嗔、痴三毒,從而做到以菩提心為根本、大悲心為行持、方便為究竟。
4、見和同解。佛教要求大眾在思想上要以三法印為標準,捨棄分別執著,在教理、教義、修持上以正知正見為基礎而契合,否則就會導致「我知此法,汝不知也,汝知何法,如我所知?」如果在對人生的生老病死苦、宇宙的成住壞空性、諸法的生住異滅性方面產生不同的見解,那麼即使想做到「語、身、業三和」,也會因為分別執著而「鬥訟共諍」。
5、利和同均。僧團建立之初,佛陀就提出了「財利共享,法味同受」的觀念,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還是知識上的法利,從利益的接受者看,要以出離心視之,做到知足常樂;從利益的分配者來看,要「常以法利廣施一切」,在僧團內做到同甘共苦,「若得法利及世利養悉同所受……與眾同受勿私隱用」。此外,「菩薩常學求法……為人演說,不求世利,乃至不求稱讚善哉」,學佛的人不可以以所得的法利去謀求世利而貶抑佛法的神聖。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
6、戒和同修。佛陀以戒律為僧眾實踐佛教義理的基礎和基本行為規範,要求大眾在行為規範上,要共同遵守、共同維持的清規戒律。「於戒不破不斷……如是淨戒同所修」。所謂「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簡而言之,戒既能防非止惡,又能令眾善奉行,是實現「六和敬法」的行為保障。
佛陀制定的「六和」精神始終凝聚在佛教發展每一個階段的每一個僧團中,而以「六和」精神凝聚起來的僧團又為佛教的正法久住提供了組織保證,這就是為什麼佛教雖歷經劫難卻不斷發展的組織原因。「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寶不斷」,正因為僧團一貫奉行「六和」,所以兩千多年來,僧團的規模從最初僅在恆河流域布道的六人(憍陳如等五人加上釋迦牟尼本人)僧團,發展成為如今遍跡全世界的十幾億信徒組成的龐大僧團。
以佛教一貫的「六和敬」思想為基礎,2006年4月在普陀山閉幕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則因應「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主題,進一步提出了「新六和」的願景:
願培植善心,發乎善行,則「人心和善」;
願親情穩固,愛心充滿,則「家庭和樂」;
願真誠溝通,平等互助,則「人際和順」;
願各得其所,相安互敬,則「社會和睦」;
願彼此欣賞,尊重包容,則「文明和諧」;
願將心比心,化怨為友,則「世界和平」。
從而拓展了早期佛教的「六和」思想,伸展了「六和」的外延,推之為全社會的共同願景,具有積極的時代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有人的地方就有管理。佛教的管理方法,著眼於啟發心靈及服務大眾。這種管理方法可用之於國家、社會、各行各業,乃至於個人的身心管理。其功效如何,則端視取材者本身對佛教管理方法體悟的深淺而定。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由於管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問題日益增多,佛教的管理思想正愈來愈引起管理學家和企業管理者的關注,此一現象的出現,對於推動佛教管理學理論上更豐富、實踐上更可行、社會功能發揮得更充分,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