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恆法師:佛教的管理智慧

2020-11-24 騰訊網

11月9日,悟恆法師依據佛教經典,開示佛教中的管理智慧,闡明如何管理自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等,為大眾的修學與生活提供指引,也為管理者提供佛教的智慧經驗。

管理的本質

管理學告訴我們,管理的根本任務在於正確處理人的問題。人,生存於世間,需要處理與世間的各種關係,包括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問題。

佛教思想中契合當代管理需要的主要內涵在於明緣起、去我執、講誠信、興慈悲、行報恩、促和平、倡和諧等七個方面。

人與自身 -- 明緣起、去我執 -- 己

人與人-- 講誠信、興慈悲、行報恩 -- 人

人與社會 -- 促和平、倡和諧 -- 天地

如何管理自己的心?

管理學是一門有關人的學問,所謂人事管理、財務管理、企業管理等,這些管理都還容易,但心的管理就困難了。因為心有太多種,善心、噁心,好心、壞心,信心、疑心,貪心、瞋心、痴心等等,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能夠把自己的心管理好,這才是最重要的管理。

第一、用舍心來管理貪心:《大智度論》:「有利益我者生貪慾,違逆我者生瞋恚,此結縛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痴,為一切煩惱之根本。」貪得無厭、自私自利之人,不但障礙修行,也不得人緣。如果能轉貪心為喜舍心,廣結善緣,舍掉自己的分別執著、貪愛束縛,將歡喜、方便、希望布施予人,自然無所罣礙,獲得自在。所以,人的貪取心能減少一分,喜舍心便能增長一分,則福報就會不求自生,因此「有舍必有得」。

第二、用慈心來管理瞋心:有的人瞋心一起,則口出惡言,大動幹戈,甚至殘殺生命,如此一來,智能沒了,理性被蒙蔽,不僅惱害眾生,也障蔽本自清淨的佛性。所謂「瞋心能燒諸善根」,為人處事,要能但從柔處不從剛,但從慈心不瞋恨。調伏瞋惱,以慈心來管理,不但能對治自己的瞋心,也能化解他人的瞋心,達到冤親平等,問題也才能解決。

第三、用智心來管理痴心:所謂「愚痴無明生眾苦」,愚痴乃人生大病,是對世間認識錯誤,對因果顛倒看法,沒有通達事理的智能,使人縱慾逐世,聞善生厭,是吾人起惑造業、輪迴生死之本。因此,佛教以般若智能來引導愚痴,懂得觀察因緣,痴心則減少,頭腦自然冷靜理智,條理清楚,處理事情才能圓滿順利。

第四、用虛心來管理慢心:與人相處,自恃聰明而驕傲自滿,這是我慢心;自己事事不如人,卻不願向他人請益、學習,甚而暗地誹謗對方,這是卑劣慢。有位哲人說︰「宇宙只有五尺高,六尺之軀的人要生活其中,必須低頭才能順利。」我慢的高牆不僅隔絕自己的視野,也交不到朋友。若以虛懷若谷之心待人,反而更顯高貴,別人也會更肯定我們的成就,與我們來往接觸。

如何凝聚人心,處理好人際關係?

為了凝聚人心、攝受眾生、開發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種方法,指導人們正確處理各種人際關係,這四種方法被稱為「四攝法」。

1. 布施攝,指以不懷任何回報的心向眾生傳授真理與施捨財物。布施,不光是指錢財、物質、醫藥的財施與拔濟怖畏的無畏施,還有法施,即知識道理的教導、方法技術的傳授,或是講說佛法勉勵怯弱者,使他們身心健康,能憑自己的能力自給自足,甚至有能力幫助他人。

2. 愛語攝,指依眾生的根性而用其能接受的言語來導正其不正的行為,令其生起親愛之心而依隨菩薩行道。「愛語」並不是說一些諂媚、奉承、虛偽、言不及義的語言,而是要講說佛法讓他人受用。例如,讓人了解慈悲、向其解說戒行、告訴他如何忍辱,使眾生心安而明義理,生生世世受益不盡。

3.利行攝,指行身口意善行利益眾生,令其生起親愛之心而受道。也可以說是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及時付出心力、減輕他人的辛苦、利益他人,這就叫作「利行」。

4. 同事攝,指親近眾生,同其苦樂,令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同事」行不但是對各種領域、階層的人,講說他們熟悉的話題、語言,還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並感同身受,如此才能親近眾生同其苦樂,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在生活中實踐「布施」,可以建立起個人對社會的奉獻精神,從而控制現實生活中貪婪的佔有和自私的欲望。

實踐「愛語」,帶動社會大眾形成生活中的語言藝術,說話如春風拂面,會給人生活的勇氣和希望。真正做到了「語言美」,現實生活中互相爭吵、漫罵、惡語等現象就逐漸減少。

實踐「利行」,不分事情的大小,不計勞動報酬,只要是對別人有利益的事就毫不猶豫地去做,從而建立起社會大眾盡職盡責的敬業精神,那麼,現實生活中對待工作馬虎了事、敷衍搪塞的現象就不會存在。

實踐「同事」的要求,就能在彼此間建立起同甘共苦、互助互惠的氛圍,現實生活中家庭、同事、鄰居、領導與被領導間的糾紛和矛盾就會得到緩解,大家能夠和睦相處、互惠互利。現實生活中的互不信任,謀取暴利,欺騙別人錢財等現象也就沒有了產生的根源。

佛陀帶領團隊的智慧

佛陀住世時,領導的僧團包括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等七眾弟子,佛陀身邊的常隨,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基於管理龐大僧團的需要,佛陀以「和」為原則,從言、行、意、見、利、戒等六個方面提出了和諧僧團的基本要求,以規範僧眾行為,使其和樂清靜。這就是佛典中經常提到的「六和敬」。

1、身和同住。佛教認為,貢高我慢的僧眾輕則「退失善知識教不聞佛法」,重則「毀破禁戒行諸不善」,死後「墮惡趣,生地獄中」。因此,僧團成員「其身業行慈和事,常於佛所淨修梵行,於諸正法尊重禮敬,如理修行,於苾芻眾和合共住」

2、口和無諍。在佛教所禁的十惡業中,語業佔其四:「兩舌」、「惡口」、「妄語」、「綺語」。《華嚴經 十地品》詳細說明了犯語業之人所得現世及來世的惡果,如「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弊病眷屬,二者得不和眷屬。不犯語業是菩薩行徑,《自在王菩薩經》說「菩薩不行兩舌,眷屬親愛終始不離,菩薩不行惡口,常行愛語軟語和柔語」。佛陀提出「出慈和語無諸違諍」的要求。

3、意和同悅。佛陀非常重視大眾在思想見解上的統一,把僧眾是否在精神上的志同道合等同於其是否解了佛法:「修諸法業與道合者,是為名曰解十二緣」、「德合志同為法眷屬」、「意合志同而為徒友」。因此,佛陀提出「於意業起慈和意無所違背」的要求,倡導僧眾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在日常修行中不犯貪、嗔、痴三毒,從而做到以菩提心為根本、大悲心為行持、方便為究竟。

4、見和同解。佛教要求大眾在思想上要以三法印為標準,捨棄分別執著,在教理、教義、修持上以正知正見為基礎而契合,否則就會導致「我知此法,汝不知也,汝知何法,如我所知?」如果在對人生的生老病死苦、宇宙的成住壞空性、諸法的生住異滅性方面產生不同的見解,那麼即使想做到「語、身、業三和」,也會因為分別執著而「鬥訟共諍」。

5、利和同均。僧團建立之初,佛陀就提出了「財利共享,法味同受」的觀念,不論是經濟上的財利,還是知識上的法利,從利益的接受者看,要以出離心視之,做到知足常樂;從利益的分配者來看,要「常以法利廣施一切」,在僧團內做到同甘共苦,「若得法利及世利養悉同所受……與眾同受勿私隱用」。此外,「菩薩常學求法……為人演說,不求世利,乃至不求稱讚善哉」,學佛的人不可以以所得的法利去謀求世利而貶抑佛法的神聖。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

6、戒和同修。佛陀以戒律為僧眾實踐佛教義理的基礎和基本行為規範,要求大眾在行為規範上,要共同遵守、共同維持的清規戒律。「於戒不破不斷……如是淨戒同所修」。所謂「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簡而言之,戒既能防非止惡,又能令眾善奉行,是實現「六和敬法」的行為保障。

佛陀制定的「六和」精神始終凝聚在佛教發展每一個階段的每一個僧團中,而以「六和」精神凝聚起來的僧團又為佛教的正法久住提供了組織保證,這就是為什麼佛教雖歷經劫難卻不斷發展的組織原因。「行六和敬,是故能令僧寶不斷」,正因為僧團一貫奉行「六和」,所以兩千多年來,僧團的規模從最初僅在恆河流域布道的六人(憍陳如等五人加上釋迦牟尼本人)僧團,發展成為如今遍跡全世界的十幾億信徒組成的龐大僧團。

以佛教一貫的「六和敬」思想為基礎,2006年4月在普陀山閉幕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則因應「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主題,進一步提出了「新六和」的願景:

願培植善心,發乎善行,則「人心和善」;

願親情穩固,愛心充滿,則「家庭和樂」;

願真誠溝通,平等互助,則「人際和順」;

願各得其所,相安互敬,則「社會和睦」;

願彼此欣賞,尊重包容,則「文明和諧」;

願將心比心,化怨為友,則「世界和平」。

從而拓展了早期佛教的「六和」思想,伸展了「六和」的外延,推之為全社會的共同願景,具有積極的時代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有人的地方就有管理。佛教的管理方法,著眼於啟發心靈及服務大眾。這種管理方法可用之於國家、社會、各行各業,乃至於個人的身心管理。其功效如何,則端視取材者本身對佛教管理方法體悟的深淺而定。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由於管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問題日益增多,佛教的管理思想正愈來愈引起管理學家和企業管理者的關注,此一現象的出現,對於推動佛教管理學理論上更豐富、實踐上更可行、社會功能發揮得更充分,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佛教「智慧」的內涵和現實意義的探討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徵文佛教「智慧」的內涵和現實意義的探討心律提要:本文試圖通過對佛教「智慧" 的內涵進行比較全面的探討,即通過探討佛教「智慧"與一般世間智慧、與儒家「智慧"的不同,通過探討佛教「智慧"在整個佛教理論體系中所處的地位
  • 本如法師:戒律是佛教徒行為準則 是佛教構建基礎
    本如法師,1967年生於福建廈門,1988年於廈門南普陀寺出家,1989年於莆田廣化寺受具足戒,1994年創辦南普陀寺慈善基金會,1997年任佛教律宗祖庭淨業寺住持,2002年任終南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
  • 三點來簡述,佛教是一種智慧的文化傳承,它是一種教育!
    佛教文化或許是因為無量廣大的佛陀宣導理念,以及語言文化的差異,傳入中國以後,便有了許多的說法,有的說是宗教,有的說是超越宗教,超越一切科學的,也有的說是教育,大茶經認為,如果把它理解為是一種教育,或許,傳承的文化會更容易讓人接受,為什麼?用三點來簡述,佛教是一種智慧的文化傳承,它是一種教育!
  • 學誠法師:佛教理念可為核心價值觀提供宗教倫理支撐
    在專訪中,學誠會長表示,佛教中的諸多理念可以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提供廣泛的宗教倫理支撐,有助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符合不同社會群體的價值訴求。當前宗教界一些亂象頻頻被媒體曝光,學誠法師認為,一方面固然與一些非宗教主體的非法獲利行為有關,另外一方面也與在社會商業化浪潮的衝擊下,佛教界自身宗教修持弱化不無關聯。
  • 福建寶林禪寺住持悟演法師赴德國舉辦佛教音樂會
    音樂會上,悟演法師和的劉崢嶸共同演唱了《感恩歌》、《供養謁》、《無情說法》等八首佛樂,贏得臺下經久不息的掌聲。悟演法師的聲音十分明亮、飽滿、優美,具有極大的穿透力,劉崢嶸獨特而充滿磁性的嗓音富于震撼力,他成功地將搖滾和佛教音樂水乳交融地結合起來,被主持人稱為「實屬世上罕見」。
  • 大乘佛教智慧的象徵——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徵。他具有人們渴望達到而又達不到的人格品質,是人諸多能力的理想化。一、文殊菩薩名稱由來文殊是梵文音譯的簡稱,其音譯全稱為文殊師利、曼殊師利等。按照佛教的說法,文殊師利為三世佛,過去為龍種上佛,現在號為摩尼寶精佛, 未來成為普見佛,是諸佛之祖。《放缽經》中通過對小兒與父母的關係進行類比, 將文殊菩薩看作三世諸佛成道之母。二、文殊菩薩的來歷文殊菩薩身世成謎,眾說紛紜。比較流行的有兩種,一種指文殊是婆羅門種姓,生於印度舍衛國,後跟隨釋迦牟尼學習, 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是智慧的化身。
  • 深入經藏:《慈悲三昧水懺》 悟達禪師與人面瘡
    其名稱中的「慈」意為予樂,「悲」意為拔苦;「三昧」本是定的意思,「三昧水」則是由迦諾迦尊者的三昧力加持而成的三昧法水,係指佛法的般若智慧甘露水,可以滌清眾生的業障;「懺」代表懺悔,指懺悔過去的業。「慈悲三昧水懺」即指在慈悲清淨的定境中,以佛法的甘露水洗滌業障和內心的煩惱,以現出拜懺者本來人性的智慧和福德。
  • 演項法師、寂湛法師、常濟法師榮獲「金蓮花」一等獎
    經過「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評獎委員會評委的認真評審,演項法師、常濟法師、寂湛法師榮獲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金蓮花」獎一等獎。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生法師、如瑞法師、心澄法師、正慈法師、宗性法師、靜波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宏度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怡藏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主任光泉法師,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向學法師,中國佛教協會教務部主任、中國佛教講經交流基地副主任長順法師,寧波市佛教協會會長誠信法師等參加閉幕式。
  • 第三隻眼看臺灣佛教——王雷泉
    它們是:東部由證嚴法師主持的慈濟功德會,南部由星雲法師主持的佛光山,北部由聖嚴法師主持的法鼓山,中部由惟覺法師主持的中臺山。『中佛會』的失落,各大山頭的崛起,標誌著臺灣佛教實際上已進入群雄並踞的『戰國時代』。  臺灣佛教的主體性,還直接涉及對中國傳統佛教的評價。藍吉富曾提出過『明清佛教』的概念,以示其與隋唐佛教和宋元佛教在性格和內涵上的差異。
  • 涼州區佛教界學習聖輝法師提出的佛教「八榮八恥」
    8月5日上午10時,涼州區佛教協會在會長理智法師的安排下,召集涼州區各寺管會主任、副主任以及教職人員、居士近一百人,在羅什寺會議室認真學習中國佛教協會在雲南大理召開的貫徹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共識座談會會議精神。
  • 佛教知識:許多人上香,卻不知香真正的含義
    香是佛教"十供養"之一,佛教認為:香是佛使,香能與清淨圓滿的智慧相通、相契合,所以,佛教中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緣,提倡在打坐、誦經等修持功課中使用薰香,營造好的修行環境,以此來溝通凡聖。香為佛使以香敬佛,源於佛陀在祗園時,據《賢愚經》卷六記載:佛陀在祗園弘法時,有長者富奇那建造了一座旃檀堂,準備禮請佛陀。他手持香爐,遙望祗園,梵香禮敬。
  • 對話淨因法師:生命是延續的,佛教不講生死
    人生中間的問題真的不是太多,不要以為很多,很多問題都是共同的,很多人認為我很要面子,我這個是天大的事,家醜不可外揚,其實很多人會面臨,因為人性有時候是相通的,那麼真正有沒有可能,所謂我們學傳統文化也好,學佛教也好,不是僅僅停留在文字的,真正的把自己的人生智慧,自己的思維,包括度過某個難關的經驗跟別人分享,這是最大的布施,叫無畏施或者法布施,所以有沒有可能,平時會有一些這樣的分享小組,如果有的話
  • 北大開啟企業家高層論壇 臺灣法藏法師暢談企業經營
    北京大學企業家「信仰與人生系列七之『佛法智慧,修身立業』」高層論壇法藏法師從佛法角度闡釋企業造福社會圓滿生命慧寬法師精彩演講來自全國各地300多位企業家共襄盛會,聆聽箴言。合影留念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5年3月21日,北京大學企業家「信仰與人生系列七之『佛法智慧,修身立業』」高層論壇在北大博雅國際酒店中華廳盛大開啟。本屆論壇由北京大學企業家大講堂組委會、北京燕北文竹書院、北京視野天地國際教育文化交流中心聯合主辦,為期兩天的論壇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300多位企業家共襄盛會,聆聽箴言。
  • 小手套演大智慧
    精彩短視頻賞析008:小手套演大智慧每天幾分鐘,
  • 佛學智慧,什麼是佛教教義的基礎,什麼是感應道交
    佛祖的智慧無量無邊,我們一定要真心去學習,一心去參悟,多一些認知,提高自己,充實自己。佛祖降生在人世間,就是把宇宙萬法的真相,給眾生講清楚,普度天下的有緣眾生,離苦得樂。佛說:「真心本性,本不生不滅,本不來不去。」佛的智慧雖然無量無邊,但也不能一次度盡所有眾生,因為眾生根性不同,佛不度無緣之人。
  • 美學者:佛教是能夠滿足人們精神需求最好宗教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的含義就是覺者,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人。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其佛教經典是全世界知識寶庫中最熠熠發光的明珠。佛教研究的是人生和宇宙的真理,內容涉及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生理現象和心理現象。佛教不但啟迪人們的智慧,還規範人們的行為。
  • 賢空法師:信眾莫要聽信謠言 宣傳世界末日是別有用心的
    佛教在線陝西訊 2012年12月20日下午6時,陝西法門寺佛學院常務副院長賢空法師在西安為150多名居士和佛學愛好者做了題為「身口意隨智慧行--無有恐怖、顛倒夢想」的精彩演講。賢空法師說:「心中無三毒,日日是好日。請大家不要相信謠言,宣傳世界末日的人是別有用心。」
  • 佛教奇書!全文5000餘字沒有一個空字,討論的卻是空性成佛的智慧
    在浩瀚如煙海的佛教經典之中,有這麼一部奇書,雖然全文只有一卷,卻是佛家成就佛道的無上聖典,被認為是佛祖所說般若波羅蜜多智慧的精華與核心。,這部經典就是在佛教經典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無上聖典《金剛經》。網圖自從後秦鳩摩羅什法師譯成現在人們所熟知的通行本之後,雖然後世不乏譯本,但是卻都沒有鳩摩羅什法師的譯本這麼廣泛流傳和影響深遠
  • 佛教與環保
    每當提起佛教,人們首先想到的,總是她那冗長的歷史,似乎佛教已經成了「古老」、「滄桑」以及「厭世」的代名詞。往往要在佛教前面,加上諸如「傳統」、「神秘」等等的定語,並將其視為佛教的特色。而此一特色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說佛教已經過時了,已經不再適應現實的社會。我想,這一點是人們對於佛教的最大誤解。眾所周知,佛法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所證悟的真理。正如所有人類歷史進程中所產生的其他真理一樣,並不存在古老或者年輕的區別。為什麼從來沒有人把牛頓定律說成是「古老」的牛頓定律?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
  • 世界頂級科學家潘宗光:我為什麼信仰佛教?
    他也是一位精進的佛弟子,以科學家和教育家的視野,融傳統《心經》智慧於當代人生和現代管理,「心經與生活智慧」及「心經與現代管理」等系列著作引發了許多中國人、尤其是中青年知識人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佛教文化及智慧的關注。他就是當了三屆(十五年)全國政協委員的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