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智慧,什麼是佛教教義的基礎,什麼是感應道交

2021-01-15 慧悟佛心

念佛修行的人對釋迦牟尼佛都非常的熟悉,也非常的了解,每天都念這聲佛號。佛祖的智慧無量無邊,我們一定要真心去學習,一心去參悟,多一些認知,提高自己,充實自己。

佛祖降生在人世間,就是把宇宙萬法的真相,給眾生講清楚,普度天下的有緣眾生,離苦得樂。佛說:「真心本性,本不生不滅,本不來不去。」佛的智慧雖然無量無邊,但也不能一次度盡所有眾生,因為眾生根性不同,佛不度無緣之人。佛也不可能專門去度每個人,如果那樣去度,何時能度盡天下眾生,佛把事實真相昭告法界,廣設法們普度眾生,讓眾生自性自悟,回歸本性,回歸自己的法身慧命。比如,西天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地獄是什麼樣子?六道九法界是怎麼回事?等等,一切宇宙萬物的事實真相。如果佛陀不把這些事實真相講解給眾生,眾生就不會明白這些真相,就不會知道這些道理。所以,釋迦尼牟佛才是佛教的創立者,也是娑婆世界的教主,被後人尊稱為佛祖。

一切的經典都是佛祖自性流露萬物的真相,都是佛祖的智慧,所以都一樣殊勝。無論什麼經典學說,都是圍繞佛祖所講的真相而來,萬變不離其宗,只是見解不同而已,最終還是萬法歸一。

佛教創立者釋迦牟尼佛,歷經49年,一直在生活中為人排憂解難,示現萬物的真相,處處講經說法,上至天宮,下至地府,普度一切無量無邊的能度之人,循循善導,八萬四千法門,廣設方便,為人宣說解脫之法。據佛經記載,佛祖講經說法那麼多年,沒有寫過草稿,都是自性流露,應機說法,深入人心, 沁人心脾。上萬人的法場,當時沒有擴音設備,每個位置,每個角落,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如佛祖在身邊講法一樣,這就是佛祖的法力,無量無邊。佛祖用大智慧傳授宇宙萬物的真相,讓眾生破迷開悟,心得清淨,增長智慧,領會萬物的真諦。

我們尊稱佛祖為本師釋迦牟尼佛,這裡的「本師」指的是根本的老師,只有所講是自性流露的真理才能稱為本師,依照他人或書籍所講不可稱為本師,只能稱為教師,世間可以稱之為本師的很少,但也有人當之,如牛頓等。「釋迦」是能仁、慈悲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是寂然不動,默是口不言、心不思,這種境界是不可思議的。

佛祖當年在世的時候,無論問什麼樣的問題,沒有難住的,隨問隨答,眾生起什麼心,動什麼念,口裡還沒說出來,佛祖都知道了,這叫自然的感應道交。隨問隨答不落任何的妄想,你問的快他答得快,沒有分別不用意識,無心自然的來應,這叫感應而答覆,這是佛祖的智慧。

「緣起」是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生滅變異的定律,佛祖因證悟「緣起」而成佛,但因「緣起」深奧難解,為了方便眾生,佛祖在初轉法論時,以「四聖諦」來說明輪迴和解脫的道理,激發眾生厭苦修道的決心。「四聖諦」是苦、集、滅、道四條聖人所知絕對正確的真理,唯有佛祖能開示它,其他人只能解說,自己覺悟,沒有辦法以「四聖諦」來度化眾生。人世間一切皆苦叫苦諦;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諦;一切世俗痛苦進入理想的境界叫滅諦;達到最高理想的境界所長期修的道叫道諦。「四聖諦」是佛教教義的基礎,佛教所有的重要哲學思想都與「四聖諦」有關,在佛教的發展中佔有一定的地位。

佛祖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成道的第一時間就明確指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只要放下妄想執著,就能成就佛道。

佛祖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來到我們這個世間,度化眾生,與眾生和光同塵,利益眾生。雖然幫助眾生時時接觸眾生,但心裡沒有絲毫的染汙,也是自自然然與眾生感應道交。佛祖來到世間現身說法,雖說是現一個凡夫的身,但是他還是如如不動,清靜無比,依然顯露出自身的威儀。

相關焦點

  • 佛學智慧:為何佛學中強調一個「空」字,有什麼含義嗎?
    佛學智慧:為何佛學中強調一個「空」字,有什麼含義嗎?佛教受到大眾的歡迎,是因為佛教中那樣謙和向善的態度。當我們去寺廟的時候,和尚們總是彬彬有禮輕聲細語的,沒有塵世的喧囂,讓我們覺得很放鬆。即使脾氣再暴躁的人,也變得柔軟很多。
  • 佛學智慧,什麼最能代表佛教的精神
    一提到佛教,人們首先想到的不是慈悲,而是戒律啊、吃素啊等等,哪個詞最能代表佛教?就是慈悲,佛教是大慈大悲。但是,現在在這方面弘揚得不夠,沒有把慈悲這方面彰顯出來。現在能代表佛教的不是慈悲,而是戒律,是出家,是吃素,是光頭……這些東西對普通人是有門檻的,大部分人不喜歡這種被束縛的東西。雖然佛教也講智慧,但是智慧跟慈悲比起來,慈悲更能代表佛教,代表佛教的精神。
  • 佛教到底是迷信還是科學?你的認知該清醒了
    那佛教到底是不是迷信?真正對佛學有研究的,就會知道佛法非迷信,佛法是要通過你自己去真修實證,開悟證悟,從而最後達到佛菩薩的境界。拜佛求佛到底會不會有感應?這就要看你的虔誠程度與諸佛菩薩的緣分了,真正地相信絕對地相信,心中無欲無求,沒有任何的一絲雜念,拜一塊泥巴也會有感應,這叫做「感應道交」,你真正相信佛法,依教奉行,一定會得到護法神的保護,佛在很多經典中都提到護法神,佛在《金剛經》中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難道佛祖會欺騙我們嗎?
  • 佛教「智慧」的內涵和現實意義的探討
    在此基礎上,通過探討佛教「智慧"的現實意義,找到一條使佛教順應時代發展、順應現代社會生活和人們心理變化的路徑。佛教經典裡的《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經》又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兩部經典講的都是眾生如何放下「我執」,得到智慧,了悟生死,得以從生死煩惱的苦海中,渡到不生不滅、清淨安樂的境地,也就是到達佛陀開示給我們的「彼岸」。實際上,《金剛經》和《心經》都是講如何得到智慧的重要佛學經典。淨空法師說, 「佛法所求的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教育」 ,「佛法自始至終講的是高度智慧」 。
  • 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儒教講什麼?
    中華文化流傳了幾千年,涵蓋甚廣,有琴棋書畫,也有很多匯聚了先輩智慧結晶的民間工藝。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便是中華的三大「教派」。魏晉以後,「無為」逐漸成了道教社會觀的基礎。河上公在《老子注》中說:「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治國則有益萬民」。所謂「治身」的「無為」,應當「無為事主,無為事師,寂若無人,至於無為,」這樣才能全身、去危、離咎。所謂「治國」的「無為」,應當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來治理天下,這樣才能使黎民百姓得益。
  • 德業增盛,累積福祉,庇蔭後世,消除障礙的最佳方法是什麼?
    禮敬三寶莫遲疑:只要用心去體會、用生命去感知體驗佛法的奧妙,致心禮敬佛、法、僧三寶,在教義的規範中運用實踐於現實生活,印證不虛的聖賢之道,時刻遵循善師的教導,無需等待,無需質疑,正修行持! 自利利他災殃息:修學佛法(智慧之道)的目的就是要能夠自覺覺他、自利利他,這是減少煩惱、消除災難和諸種障礙的究竟之道。
  • 中國人的根性最適合大乘佛教,那麼大乘佛教的特點是什麼呢?
    中國的佛學,向來是大小乘兼修並具,顯教密教通行不悖的,儘管從大乘佛學的立場來看小乘,並非究竟的佛法,但學習大乘,仍然須以小乘的戒、定、慧三學作為基礎,不但如此,如以乘道來說,中國佛學,等於有五乘的階梯:第一人乘,學佛先要從做人開始,凡人倫道德,應該注重的事,都須一一作到,以期達到為善去惡,而止於至善的境界。由人乘升華,可以達到第二天乘的進修,天人是從做人的至善而生。
  • 三點來簡述,佛教是一種智慧的文化傳承,它是一種教育!
    真正有智慧的人, 就有辦法給他講般若智慧的道理,但對一些凡夫,那些誹謗之與佛無緣的人,因緣未足,怎樣能夠讓佛法與之親近?佛陀說:「上智寓於理,下智寓於事。」佛家也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但一切佛法無量廣大,八萬四千法門,只要你親近佛學,知曉佛家理念,只要把它理解為佛教是一種教育,相信你自有收穫。
  • ...佛教教義闡釋論壇暨堅持藏傳佛教中國化方向研討會在西藏日喀則...
    9月10日,中國佛協西藏分會第四屆藏傳佛教教義闡釋論壇暨堅持藏傳佛教中國化方向研討會在西藏日喀則舉行。論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全面貫徹落實區黨委、政府和吳英傑書記有關重要指示精神,堅持藏傳佛教中國化方向深入開展教義闡釋。論壇表彰了優秀論文作者、優秀組織單位和先進工作者,來自區內各大寺廟的20名高僧大德作了闡釋演講。
  • 量子力學與佛教
    也許,因為很多人習慣說佛教是迷信,所以有些人——姑且稱他們為為佛學派,認為佛教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就像登喜馬拉雅山一樣,一個從北坡爬,一個從南坡爬,總有一天兩者要會和的,以此說明佛教不是迷信。 那麼讓我們看一下,佛教和量子力學到底能不能重合。
  • 佛學三大基礎概念「因果」、「輪迴」、「時間」,應該如何理解?
    有了這些基礎,您應該就能夠順利推衍出僧人一定要「出家」的原因了,「出家」又叫做「斬斷情緣」,這個「緣」就是「因果」,遠離家庭妻兒老小的羈絆,遠離凡塵俗事的困擾,遠離是非對錯的糾葛,是對修行「不記業」有很大幫助的,這個毋庸置疑。
  • 佛教根本·之一·核心教義(還原佛教的本來面目)
    真相是什麼?苦。許多人誤會佛教:異常消極,且一切都為死亡服務;這其實是一場誤會(「劣幣驅逐良幣」)。一切宗教都有臨終關懷的社會功能,使未曾了解、掌握信仰技巧的人不至於慌亂、緊張與恐懼。佛教中也有部分關於死後超脫的說法,但那並非本懷;關鍵還是要在當下的課業上持續努力。如同老師勸慰學生,本質而言還是一種勉勵。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其實從佛教義理來說,「滿天神佛」是不對的,「滿天神仙」是正確的,因為道教是多神論。對於佛教來說,和西方基督教一樣,屬於一神論。也就是說,在佛教的領域中,只有一尊佛。現世來說就是如來佛,即釋迦牟尼佛,喬達摩悉達多。
  • 佛教是否定的
    這個宗教就是佛教。佛教誕生於南亞大陸,創始人佛陀在生前是一位企圖利用個人力量完成修行目標的學術人士。佛陀的基礎教義有一條,就是否認靈魂的存在。在佛教教義中,神識是沒有的,而神識就是靈魂的另一種說法。如果你修行到一定的思想境界(通過冥想等手段),即擁有了「般若智慧」,你就會發現,想擺脫人世間的煩勞很簡單,就是你完全不去重視它們,如果這樣做,等於你直接擺脫了「業力」,也就做到諸般因果不沾身,這樣你就不會有任何的煩惱了。佛陀的教義,並不強調所謂的「神通」,而是希望人人不藉助外界的力量,而是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精神上的知足,這也就是佛陀所定義的解脫。
  • 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應用佛學文學碩士」開始招生
    珠海學院佛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17年3月,是香港首家學界與教界合作成立的高端佛學研究平臺。中心地處屯門青山灣畔珠海學院新校區,面迎咖啡灣,遠眺伶仃洋,環境清幽,是理想的求學問道之所。中心立足香港,紮根傳統文化,面向世界,在世界範圍內推動漢傳佛教的教學與研究。中心依託於珠海學院佛學研究力量,邀請國內外佛學研究專家學者和高僧大德來中心講學、交流。中心現開設「應用佛學文學碩士」課程,課程建設與高端學術交流融為一體。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中,學生將會獲得廣闊的佛學新視野,提升整體的學養與人文素養。
  • 佛教是否定的
    在佛教教義中,神識是沒有的,而神識就是靈魂的另一種說法。如果你修行到一定的思想境界(通過冥想等手段),即擁有了「般若智慧」,你就會發現,想擺脫人世間的煩勞很簡單,就是你完全不去重視它們,如果這樣做,等於你直接擺脫了「業力」,也就做到諸般因果不沾身,這樣你就不會有任何的煩惱了。佛陀的教義,並不強調所謂的「神通」,而是希望人人不藉助外界的力量,而是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精神上的知足,這也就是佛陀所定義的解脫。
  • 2019年藏傳佛教教義闡釋工作研討會在京召開
    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徐上傑)2019年11月12日,由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扶貧濟苦·善願同行」藏傳佛教教義闡釋研討會在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召開。這是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第九次舉辦藏傳佛教教義闡釋研討會,已經成為藏傳佛教教義闡釋的陣地、學術交流的平臺、成果展示的窗口。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禪宗有六位祖師分別是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禪素以輕慢甚至蔑視語言著稱。禪師們常說,「不可說,不可說」,「一說便錯」。然而禪宗的文獻卻遠遠多於其他任何佛教宗派。禪的要義在於將修行與生活融會貫通。
  • 季羨林是否把自己對待佛教的真實觀點隱藏起來了?
    與此同時,摘抄了幾篇季羨林先生關於佛教的一些觀點發到網上,倒引起了一些網友的熱議。此時把書本合上,閉上眼睛,想:我從這本書中得到了什麼樣的知識,受到了什麼們樣的啟示,還有什麼樣的疑惑?通過季羨林先生的論述,我知道了佛教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影響之大。從公元前傳入中國以後,佛教經歷了試探、適應、發展、改變、滲透、融合許許多多階段,最終成為中國文化、中國思想的一部分。
  • 佛教菩薩道的重心是什麼
    詳細內容,請參閱拙著《戒律學綱要》第三篇〈人間天上的護照〉);解脫道的主要德目是戒、定、慧的三學;菩薩道的主要德目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六度。六度包含了三學,三學又包含了五戒十善。所以,菩薩道才是佛教的根本道。然在六度之中,乃以布施為首,可見,菩薩道的實踐,是以布施為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