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級科學家潘宗光:我為什麼信仰佛教?

2021-01-18 佛教慧日



他是成就斐然的科學家,曾在1985年和1991年兩度被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提名為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他是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18年之久。領導香港理工大學在多項領域及科學研究上處於世界前列。


他也是一位精進的佛弟子,以科學家和教育家的視野,融傳統《心經》智慧於當代人生和現代管理,「心經與生活智慧」及「心經與現代管理」等系列著作引發了許多中國人、尤其是中青年知識人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佛教文化及智慧的關注。


他就是當了三屆(十五年)全國政協委員的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


潘宗光與佛教的緣分


當科學家遇見佛教

曾經有很多人問過我,作為科學家,又是大學校長,你為什麼信奉佛教?


「我常常想,如果我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可能就沒有人提出這個疑問。這反映人們對佛教仍然不大理解。甚至有人會認為佛教是不科學的、消極的、甚至迷信的。」


「這類誤解現在仍然很普遍。很多影視作品裡面的角色,一旦看不開就出家當和尚、做尼姑,讓人們以為佛教是避世的、消極的宗教。看見很多婆婆拜觀音菩薩求福及借庫,就認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其實那些只是附會於佛教的民間習俗,並不代表佛法,甚至應該說和佛法無關的。」


「通過多年來的學佛,我深刻體會到,佛教不是一種單純的信仰,而是一門深奧淵博的哲學。『佛』是覺悟了的人,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萬物的神,他是眾生最優秀的導師。」


潘教授與學誠法師


作為一位理性的科學家,潘宗光皈依佛門,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的偶然,亦非退休後修身養性的寄託,而是長期思考體驗的必然。


「童年的時候,我經常見到長輩們在每月初一、十五吃齋,焚香供佛,以為這就是佛教。那時對佛教的印象是模糊的,沒時間去了解和接近它。讀書時,我上的是教會學堂。常常有牧師來講課,但是聽不進去,心裡沒有感應。後來我去英國讀書拿博士學位,到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及後回香港大學任教,依然沒有機緣接觸佛教。」


「我真正走近佛教,了解佛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1991年,潘宗光受聘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第二年,他在偶然之間發現桌上有一張佛學會的講座通知,剛好那天晚上他有時間,便應邀前去聽講。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佛教。做講座的是一位學佛多年的陳家寶醫生。他從醫生治身和佛家治心入手,講得非常好,非常有道理。我聽了以後有非常大的震動,覺得和自己的思維想法很近。」「當時我就有很奇異的感覺,對佛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請陳家寶醫生介紹一些佛學方面的書籍給我。」



潘宗光教授與淨慧長老合影


從此,潘宗光埋頭於經書之中,潛心研讀佛經。他去「明珠佛學會」聽「佛學初階」,去「普明佛學會」聽佛學系統講座,「各種初級班,中級班,都去聽……」他就像遇到一個科學新發現,一心要去了解它、掌握它、證明它。


「在這之前我對佛教是不了解的,認為它可能是迷信的、消極的、不科學的。看了很多佛經之後,我開始認識到,佛教完全不是迷信,而且是非常科學的。」


「雖然佛教和科學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但在我看來,兩者背後都貫穿著對因果的探索和學習。或者說,佛教與科學對因緣的探索是不謀而合的,甚至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會嘗試利用自己對科學的認識,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佛教義理。」


「我越讀越覺得佛法的精妙。在我看來,佛教的基本理論『緣起性空』,本就是宇宙的自然規律。佛陀就是覺悟到宇宙的本質及其自然規律的真理。」


「佛教講究信、解、行、證,重要的是通過實踐,得到證悟。」



潘宗光教授與淨慧長老合影


隨著對佛學理解的深入,潘宗光亦開始體驗修行的生活。1995年,潘宗光來到臺灣佛光山,參加「七日短期出家」。


「按照當時規定,男眾弟子都要剃光頭。這讓我有點犯難,我任職香港理工大學,又是一校之長,如果光頭返校,人家不理解短期出家之義,豈不要誤會我發生了什麼事?這樣就不妥了。」「最後,我得到了星雲大師的諒解和同意,是唯一留髮參加短期出家的。」


「在短期出家的那段時間裡,晨鐘暮鼓,清風明月,300多位同修,無論各自的背景和地位如何不同,全部平等相待,過著同一種莊嚴、樸素、守戒的清淨生活,給我至今難忘的深刻體驗。」


其後,潘宗光參加了臺灣法鼓山和緬甸宣隆寺等道場的禪修訓練。「如法如儀的禪修訓練,使我獲得更深層次的心靈體驗。」從那時起,潘宗光養成了每天早起打坐的習慣。


「坐禪使我開始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得以拓展心靈空間,處事的態度亦較前客觀和包容。」「2001年初,當了校長十年的我,提出讓校董、教職員及學生代表150人,以不記名的方式對校長過去十年的工作進行評核。評核結果是81分,別人認為最終的成績很好,在我來說,我是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的。」「在香港我是第一位亦是唯一這樣做的大學校長,原因是我學佛之後,已經不太看重個人得失。評價好,固然好。不好,就要去改善。



潘宗光教授與覺光長老、永惺長老合影


2000年6月,河北柏林禪寺,潘宗光皈依淨慧長老,正式成為他的皈依弟子。


作為一位著名的大學校長,潘宗光與很多佛教界大德有交流,接受他們的教益良多。他沒有刻意選擇皈依師父,只是希望能夠在內地皈依。


「我信奉佛教之後,要找一個師父來皈依。有好幾位大德與我緣分很深,我覺得自己還是想找一個內地的大德皈依,在內地我已四下講佛,因為內地人多,這樣可以帶動更多的人了解佛教。」


「我到內地訪問,第一次接觸的大德就是淨慧長老,我覺得這是一種緣分。另外我曾幾次訪問淨慧師,發現他很有智慧,很有學問,很慈悲及包容。後來我就專門到柏林禪寺拜訪他,成為了他的皈依弟子。」


潘宗光教授與樓宇烈教授參加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


潘宗光認為,身為一位佛弟子,僅僅懂得一些佛教義理是遠遠不夠的。不止是要去身體力行地實踐和實證,更要讓佛法智慧利益社會,幫助更多的人去除煩惱。


近年來,本刊記者採訪過多位學佛的城市白領和高校學子,他們很多都讀過潘宗光的佛學著作,甚至有些佛子就是讀了潘宗光的文章而與佛結緣。筆者採訪過一位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的研究生,他曾經對佛教不屑一顧,經常譏諷同寢室學佛的同學。有一次,室友不願再與其爭論,摔給他一本潘宗光的書。他用了一整夜將書看完,被書中內容深深吸引,遂也成為佛弟子。現在,他每年有一半的時間用在寺院修行。



2008年,68歲的潘宗光從香港理工大學校長的十八年生涯退休。這使得他有更多的時間去弘揚傳播自己喜愛的中國傳統文化。


「構建和諧社會,不是物質可以解決的,重要的是心態問題。我相信中國傳統文化一定可以幫助改善社會的和諧。」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先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我們要明白宇宙的自然規律,放下無止境的欲望,修好自己的心。有一顆正的心,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佛家講因果,我們要教導下一代明白因果規律,有一顆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父母,自然會孝順;感恩師長,自然會尊重;感恩朋友,自然會互相幫助;感恩社會,自然會回饋;感恩國家,自然會承擔。我們要種善因,結善緣。把正能量傳遞給年輕人,鼓勵他們多做善事,多幫助他人,多修慈悲。我這裡說的不是鼓勵年輕人要去信佛,而是運用傳統文化的智慧去做人。」


「老子也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莊子說,『外化而內不化』。全部是說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步平衡發展的。這樣才可以達到陰陽協調,才能達到和諧,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我所說的這些,都不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而是從做人的道理來講。將這套理論推廣出去,讓更多的年輕人明白,修好自己的心,那麼一定有益於國家,有益於和諧社會構建。這是我的心願。」


作為一位佛弟子,潘宗光還有一個心願。「精進修行,有一個安樂自在的心,有一個安樂自在的人生。同時也希望真的在臨終時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人物簡介

潘宗光,大英帝國勳章獲得者、金紫荊星章獲得者、太平紳士,1940年出生於香港,廣東番禹人,化學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前校長,佛教徒。其表弟為已故明星張國榮。


潘宗光畢業於聖保羅男女中學,1963年畢業於香港大學並獲得一級榮譽學士學位,1967年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獲得哲學博士和科學博士學位,1979年取得倫敦大學學院科學博士學位。


潘宗光主要在無機化學進行研究工作,包括維生素B12,1968年起任教於香港大學化學系,1982年升為教授,1983年擔任香港大學理學院院長,1991年起獲得當時香港立法局議員張鑑泉(已故)邀請,擔任香港理工學院(今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於2008年退休,現任西安交通大學南洋書院院長、香港佛教文化產業榮譽主席,曾在1985年和1991年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提名為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



聲明:本文章、配圖均來源網絡,如有不當請與我們聯絡,我們會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感恩!


愛出者愛返 福往者福來 隨喜轉載 功德無量

相關焦點

  • 潘宗光:頂級科學家,精進佛弟子
    他也是一位精進的佛弟子,以科學家和教育家的視野,融傳統《心經》智慧於當代人生和現代管理,「心經與生活智慧」及「心經與現代管理」等系列著作引發了許多中國人、尤其是中青年知識人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佛教文化及智慧的關注。他就是當了三屆(十五年)全國政協委員的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
  • 科學家眼中的佛教到底什麼樣?潘宗光教授親述學佛體會
    6月24日,上海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邀請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在覺群大禪堂作了題為《淨土法門——我的體會》的主題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潘宗光教授與現場的觀眾交流(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2018年6月24日,上海玉佛禪寺•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舉辦2018年覺群人生講壇第四期,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精進慈善基金會會長、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在覺群大禪堂做題為
  • 頂級量子科學家們:世界是覺性的頻率
    在現代社會,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佛教是封建迷信,信仰佛教的人是被迷住了,科學的發展證明了這個態度是草率的 脫離了實踐驗證的主觀看法是不可靠的。 隨著量子力學的實際發展和應用,包括諾獎獲得者 頂級量子科學家們發現,科學的結論竟然最終印證了佛學. 想不到吧, 人類科學發展前進的最終結果是回頭看 前人早有答案。
  • 【最新佛訊】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應邀赴北大作《佛教與科學》講座
    潘宗光教授以科學家的深厚學養與宏闊視野,結合多年學修佛法的親身經歷,從佛教的思想智慧、科學的宇宙觀、佛教與科學關係三方面,生動而客觀地為大家闡述了他對佛教與科學及二者關係的理解與體悟。潘教授首先從佛教的緣起觀說起。
  • 《覺者》潘宗光:什麼叫覺悟呢?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發現,時間和空間可能真的是我們對於世界的一個誤解。也因此,更多的人相信,佛學講的「色即是空」,時間也是空的這樣一種關係。到底我們如何理解這些話題,我講是不權威的,我講也有可能把這個話題引入偏門。所以我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一個好的學生,去請教我們能找到的最好的老師。
  • 覺群人生講壇:潘宗光教授助你理解「科學的佛教」
    上海玉佛禪寺舉辦2019年第十九期覺群人生講壇,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作主題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講座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2019年12月1日,上海玉佛禪寺舉辦2019年第十九期覺群人生講壇,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以
  • 香港全國政協委員潘宗光
    這些話讓潘宗光「很不舒服」。當大家聽到中國原子彈爆炸的新聞後,英國朋友的第一反應竟是,「哦,中國人哪裡有能力做這件事?肯定是蘇聯幫的!」但事實是不容懷疑的。很短時間後,潘宗光發現這些朋友開始醒覺,對他說,「要重新估計你們。」這件事情給他最大的啟發,就是當外國人看你的時候,不僅看你個人,還要看你的國家。國家弱的時候,人在外國就不被真正尊重。
  • 潘宗光:當科學家遇到佛法時會發生什麼?
    潘宗光教授在漢傳佛教祖庭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言編者按:2017年6月15日至20日,由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發起,中國佛教協會、加拿大佛教會、美國佛教聯合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加美三國佛教論壇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出席論壇並提交了《佛法與科學》的主題論文。潘宗光教授是自然科學家,他在論文中簡單介紹了科學世界和佛法相遇時產生的奇妙結論。全文高能,當相對論、量子力學、弦論、生物中心主義與佛教的空、無常、無我、一切唯心造等理論相碰撞時,你會找到什麼答案?鳳凰佛教選編潘宗光教授論文,以下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 8分鐘告訴你,科學的腳步在印證佛教的正確
    摘要也正因如此,讓這位兩度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提名為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成績斐然的科學家、教育家,虔誠皈依佛陀,成為一名精進修行的念佛人,而這位頂級科學家的終極夢想是: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 潘宗光教授專訪:西方極樂淨土與現代科學沒有衝突!
    潘宗光:後來我問自己,我是科學家,為什麼心中迷信那個法門呢? 潘宗光:這個很奇怪,你知道現在的科學,我們過去認為那個時間、空間是絕對的,是錯誤的理解,愛因斯坦告訴我們,時間、空間等等不是絕對的,是可以改變的,我講了一堂課叫《佛教與科學》,就講這個問題。
  • 量子力學與佛教禪修加持(一)
    它能敏銳感知這種超乎尋常的弱磁場,這是「疊加和量子糾纏在生物系統中持續100微秒,超過了最好的人造分子系統所持續的時間」的證據, 2014年《Nature》封面說明當電磁噪音中的磁分量比當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採用的暴露下限標準低1000倍,卻能干擾這樣一個高等脊椎動物的整個感知系統。這也是為什麼在森林派禪修中需要沒收你的手機和電子設備以保證磁場的純淨。
  • 為什麼基督教國家都很發達,而佛教「國家」卻很落後?
    寫在前面:為什麼基督教國家都很發達,而佛教「國家」卻很落後?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的信徒數量是最少的,只有5.5億人,並且大多分布在東南亞、東亞和南亞地區。  在中國,也有很多人信仰基督教。但是在中國的基督徒群體中,除了溫州人,都不是特別有錢。而中國的佛教徒,不乏富商大賈,至少在中產以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別?
  • 闢謠:很多科學家晚年都會信仰宗教?愛因斯坦和牛頓晚年都信神?
    我不知道江湖上為什麼流傳著愛因斯坦晚年信仰了上帝,大概是他晚年老說上帝不真擲骰子讓宗教徒誤會了吧……愛因斯坦其實比較特殊,他生於一個信仰比較散漫的猶太人家庭,父母對猶太教都不怎麼感冒,因此愛因斯坦從小也沒什麼宗教信仰,但到了中學的時候,他上了一所天主教學校,在學校裡不知怎地突然狂熱地信了天主教的上帝和耶穌(猶太教是不信耶穌的)。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當然,從信仰意義上看,《漢張天師世家》中已說的非常清楚,且十分細密。我想把這些問題做一個統合的說明,道教起源需要在歷史發展的語境中首先確認何謂道教。澎湃新聞:中國歷史上的「佛道之爭」最早開始於何時?為什麼會產生?
  • 盛極一時的吐蕃帝國,在信仰佛教之後,逐漸失去了戰鬥力
    盛極一時的吐蕃帝國,在信仰佛教之後,逐漸失去了戰鬥力!西方學者在談到古代東亞歷史的時候,常常這樣說:漢族是東亞唯一的文明民族,但是被一群野蠻民族包裹著。這裡的野蠻民族,並不是風俗上的野蠻,而是文明上的未開化。
  • 人為什麼需要有點信仰?
    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些解釋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上諸多宗教的來源。我曾經說過:所謂科學,就是對現實世界的解釋系統。所謂宗教,就是對未知世界的解釋系統。現實世界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在這個世界裡,科學說了算。如果有人吹牛逼說,他能隔山打牛,那你讓他打個看看?
  • 科學家發現大腦負責控制宗教信仰區域(圖)
    佛教在線訊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日前,科學家在人體大腦中發現「上帝區域」,大腦中有三個組織部分負責控制宗教信仰意識。  這項研究共有40多位參與者,其中包括:基督教、穆斯林教、猶太教和佛教人士,當他們被問及關於宗教思考和精神道德範疇的問題時,他們大腦的這三個部分就出現神經元活躍狀態。
  • 佛教算是一種心靈科學嗎——索達吉堪布慧晤潘宗光教授
    嘉賓:潘宗光教授&索達吉堪布主持人:梁永斌地點:泰國·清邁  第六屆世界青年佛學研討會
  • 為何世界上絕大多數科學家沒有宗教信仰?
    一、自然科學家為什麼會是宗教信徒?‍要弄清這個問題,需要進行歷史的考察,分析社會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英國科學家、哲學家羅素在1927年「全英非宗教主義」者舉行的一次集會上,發表過一篇著名的演說《為什麼我不是基督徒》。其中談到:「真正使人信仰上帝的完全不是什麼理智的論點。
  • 佛教≠迷信,佛教是「無神論」!
    佛教能打通生死之門嗎?師父有神通嗎?師父,我獨自念經的時候老是感覺有冤親債主在我身邊!師父,我時常感覺自己不自主的去做一些事情,這是佛菩薩在指示我嗎?……佛教不是迷信,是在唯心之上的「無神論」!無神論有兩種,一種是辯證唯物主義,是將世界的物質論貫徹到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包括的人的行為也是由矛盾和物質引導,人也是物質的一部分,所以倡導「人死如燈滅」並不承認精神存在,即便是認定有精神力的存在,也是在物質基礎之上的,比如:人們的愛國情懷和拼搏奮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