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宗光:頂級科學家,精進佛弟子

2021-01-18 梵尚大梵



他是成就斐然的科學家,曾在1985年和1991年兩度被瑞典皇家科學院邀請提名為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


他是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18年之久。領導香港理工大學在多項領域及科學研究上處於世界前列。


他也是一位精進的佛弟子,以科學家和教育家的視野,融傳統《心經》智慧於當代人生和現代管理,「心經與生活智慧」及「心經與現代管理」等系列著作引發了許多中國人、尤其是中青年知識人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佛教文化及智慧的關注。

他就是當了三屆(十五年)全國政協委員的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

當科學家遇見佛教

曾經有很多人問過我,作為科學家,又是大學校長,你為什麼信奉佛教?」


「我常常想,如果我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可能就沒有人提出這個疑問。這反映人們對佛教仍然不大理解。甚至有人會認為佛教是不科學的、消極的、甚至迷信的。」


「這類誤解現在仍然很普遍。很多影視作品裡面的角色,一旦看不開就出家當和尚、做尼姑,讓人們以為佛教是避世的、消極的宗教。看見很多婆婆拜觀音菩薩求福及借庫,就認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其實那些只是附會於佛教的民間習俗,並不代表佛法,甚至應該說和佛法無關的。」

「通過多年來的學佛,我深刻體會到,佛教不是一種單純的信仰,而是一門深奧淵博的哲學。『佛』是覺悟了的人,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萬物的神,他是眾生最優秀的導師。」

作為一位理性的科學家,潘宗光皈依佛門,不是一時心血來潮的偶然,亦非退休後修身養性的寄託,而是長期思考體驗的必然。

「童年的時候,我經常見到長輩們在每月初一、十五吃齋,焚香供佛,以為這就是佛教。那時對佛教的印象是模糊的,沒時間去了解和接近它。」

「讀書時,我上的是教會學堂。常常有牧師來講課,但是聽不進去,心裡沒有感應。」

「後來我去英國讀書拿博士學位,到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及後回香港大學任教,依然沒有機緣接觸佛教。」

「我真正走近佛教,了解佛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

1991年,潘宗光受聘擔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第二年,他在偶然之間發現桌上有一張佛學會的講座通知,剛好那天晚上他有時間,便應邀前去聽講。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佛教。做講座的是一位學佛多年的陳家寶醫生。他從醫生治身和佛家治心入手,講得非常好,非常有道理。我聽了以後有非常大的震動,覺得和自己的思維想法很近。」

「當時我就有很奇異的感覺,對佛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請陳家寶醫生介紹一些佛學方面的書籍給我。」

從此,潘宗光埋頭於經書之中,潛心研讀佛經。他去「明珠佛學會」聽「佛學初階」,去「普明佛學會」聽佛學系統講座,「各種初級班,中級班,都去聽……」他就像遇到一個科學新發現,一心要去了解它、掌握它、證明它。

「在這之前我對佛教是不了解的,認為它可能是迷信的、消極的、不科學的。」

「看了很多佛經之後,我開始認識到,佛教完全不是迷信,而且是非常科學的。」

「雖然佛教和科學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但在我看來,兩者背後都貫穿著對因果的探索和學習。或者說,佛教與科學對因緣的探索是不謀而合的,甚至有異曲同工之妙。」「我會嘗試利用自己對科學的認識,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佛教義理。」

「我越讀越覺得佛法的精妙。在我看來,佛教的基本理論『緣起性空』,本就是宇宙的自然規律。佛陀就是覺悟到宇宙的本質及其自然規律的真理。」

「佛教講究信、解、行、證,重要的是通過實踐,得到證悟。」隨著對佛學理解的深入,潘宗光亦開始體驗修行的生活。

1995年,潘宗光來到臺灣佛光山,參加「七日短期出家」。

「按照當時規定,男眾弟子都要剃光頭。這讓我有點犯難,我任職香港理工大學,又是一校之長,如果光頭返校,人家不理解短期出家之義,豈不要誤會我發生了什麼事?這樣就不妥了。」「最後,我得到了星雲大師的諒解和同意,是唯一留髮參加短期出家的。」

「在短期出家的那段時間裡,晨鐘暮鼓,清風明月,300 多位同修,無論各自的背景和地位如何不同,全部平等相待,過著同一種莊嚴、樸素、守戒的清淨生活,給我至今難忘的深刻體驗。」

其後,潘宗光參加了臺灣法鼓山和緬甸宣隆寺等道場的禪修訓練。「如法如儀的禪修訓練,使我獲得更深層次的心靈體驗。」從那時起,潘宗光養成了每天早起打坐的習慣。

「坐禪使我開始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得以拓展心靈空間,處事的態度亦較前客觀和包容。」「2001年初,當了校長十年的我,提出讓校董、教職員及學生代表150人,以不記名的方式對校長過去十年的工作進行評核。評核結果是81分,別人認為最終的成績很好,在我來說,我是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的。」「在香港我是第一位亦是唯一這樣做的大學校長,原因是我學佛之後,已經不太看重個人得失。評價好,固然好。不好,就要去改善。」

佛教與科學殊途同歸

當年在英國求學時,潘宗光獲得了倫敦大學哲學博士及科學博士學位。這樣的經歷,使得這位科學家如今在研習科學與佛學之間的關係時,有著獨特的視角和深度。

「釋迦牟尼本是一位王子,看到人世間有很多苦惱不能解脫,他離開王宮,經過長時間修行後覺悟。」「他徹底明白宇宙的本質及其自然規律。人是宇宙的一份子,應該跟著自然規律來運作。可是人們基於他們的貪嗔痴,經常不跟著自然規律來做,所以產生煩惱。」「現在空氣汙染非常嚴重,一個原因是工業發展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個原因是我們砍伐了很多森林,樹木吸收二氧化碳製造氧氣的功能減弱了。這些都是我們破壞了自然,違背了自然規律,所以就有這樣的煩惱。」「佛陀教導我們宇宙的自然規律並要求我們根據這些規律和規則來做人,煩惱也就慢慢少了。」

「科學對宇宙自然規律理解的表達方式,是用理論、方程式及實驗。佛教對自然規律的表達方式,是佛理及做人和做事的實踐。自然規律的本質只有一個,科學與佛教雖然角度不同,但是最終目標是一致的。」

如今的科學研究,是基於經驗世界的推理。對於超經驗世界,很多人認為是迷信,大多持排斥與否定的態度。潘宗光認為這恰恰是不符合科學精神的。他說,佛教不僅與科學相契合,甚至有許多超越科學的智慧理論。為此,他曾以科學的推論,來演說佛教的六道並非迷信。

「在我們的經驗世界裡,有一個長、寬、高的三度空間。我們的科學( 除最新的「弦論」及「M-論」外)也是以這三度空間為準而發展起來的。我們可以認為時間是第四度空間,但是無論如何在同一時間內,只有長、寬、高三度空間。在此三度空間裡,我們只能看見『人界』和『畜牲界』。那麼佛、菩薩及其他四道眾生是否存在於另外的三度空間呢,或者在超越我們認識的四度、五度空間而不被我們所察覺呢?」

「生活在深海的生物,海是它們的生活空間,它們卻不了解,還有一個陸地上的三度空間。同樣,陸地上的動物,也無法知曉深海裡這另外三度空間的存在。但是我們人類可以透過科學和聰明才智,穿梭於海、陸、空在內的三度空間。那麼宇宙中是否只有一個三度空間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只是不知道,但不知道不等於它肯定不存在。」

「佛教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三千大千世界。用現在的話語來講,一個太陽係為一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所以稱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認為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剎國土。」「這樣的表述,是不是和當下發現的宇宙非常一致,甚至要超出我們的認識。」

「《阿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也就是說,在離我們很遠的太空,有另外一個阿彌陀佛的世界。」「我們目前的科學只知道在太陽系外,還有無窮無盡的太陽系和星雲。我們無法知道其他星系與星雲的情況,亦無法否定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可容納諸佛、菩薩和六道眾生。」

「我們也不能否定還有許多另外的三度空間,與我們的世界並存於一個超乎我們想像的四度空間。假如真有一個另外的三度空間裡有佛、菩薩的存在,而這個三度空間與我們的生活的三度空間是可以相融相通的。佛、菩薩便可以透過這兩個三度空間的會合處穿梭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了。」

「這樣的推論與科學並無衝突,因為我們目前的科學不能否定(或確認)其他三度空間或四度、五度空間的存在。」「在2500多年前,佛陀的宇宙觀已經超越了現在的科學。佛經說:『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當時沒有任何科學儀器,佛陀已經認識到小小一缽水裡有無數微生物。可見無論是宏觀或微觀的層面,佛陀的智慧都是不可思議的。」

上世紀以來,包括愛因斯坦、楊振寧等在內,許多頂尖科學家在探索科學奧秘的同時,都曾或多或少地關注過佛教。楊振寧曾經說過:「物理學研究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研究的盡頭是宗教。」愛因斯坦說:「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宗教能夠解答科學上提出的疑問,這個宗教一定是佛教。」對此,從事科學研究幾十年、潘宗光亦有精妙的觀點和感受。

「當下對物質世界的科學研究,由最早的牛頓力學,到量子力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而至以霍金等為代表的弦論,科學的腳步仿佛在印證佛教的正確。」「在我們的世界裡,牛頓定律曾經規限著我們的思維。任何可觸摸到的東西,也可以準確測量其長度、高度、重量和速度。其實任何東西都是由分子組成,分子由更細小的原子、粒子組成。到了很微小的領域,牛頓定律就不適用,要用量子力學才能了解它的運作。」

「量子力學最基本的假設就是 『物質的二重性』及『不確定性原理』。在處理很細微的粒子時,根本不可能測量到它的真正位置、方向、大小等。他們亦受測量者所影響,它的存在是『或然率式』的存在,是變幻的,沒有固定不變的本質。可見,在極微觀的空間裡,物質是無常的、無我的。」

「在極大的空間裡,我們也能體會到無常和無我。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告訴我們,當飛船的速度接近光速時,整個宇宙在不斷縮小。而物質的質量會增大而體積會縮小。我們認識的宇宙會依我們飛行的速度而變幻。」「既然微觀與宏觀是無常、無我的,中間便不會恆常不變。愛因斯坦認為物質的質量與能量是可以相互轉變的,世上很多事物和現象,也確是能量、質量互變而產生出來的,例如核電。所以世界是變幻的,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個體,一切事物是無常無我。」

潘宗光說,二十世紀後期以來,物理學研究前沿領域——弦論的發展,使我們對物質的看法更進了一步,「它表達出來的對於宇宙和自然的理解,與佛教講的『空』是很近的。但還沒有像佛教那樣的深入。」

關於弦論與佛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前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在聽完霍金講座後,專門撰文進行了闡述,部分內容引述如下:

弦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自然界的基本單元,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看起來像粒子,實際上都是很小很小的一維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正如小提琴上的弦。所有的基本粒子,如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等等,都是宇宙弦的不同振動模式或振動激發態。簡言之,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組成的大海,那麼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們不斷在產生,也不斷在湮滅。我們現實的物質世界,其實,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壯麗的交響樂。

在弦論之前,組成物質的原子,都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等基本粒子組成。它們被當作是物質實體,是組成物質世界的「超級磚塊」,因而可以把物質世界看作是物質實體。在弦論之中,情況發生了根本變化。過去認為是組成客觀世界的磚塊的基本粒子,現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種「音符」。多種多樣的物質世界,真的成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前沿物理學到此已進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

「佛家講空,是至高的智慧,是非常科學化的。」潘宗光說,「它並非一切虛無,這就像我們對『〇』這個數目字的錯覺一樣。表面看『〇』好像什麼都沒有,其實包羅萬象,變化多端,說有似無,說無實有。」「在一〇〇後面加個〇,馬上增大十倍。如果你把一個數目乘以〇,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如果以『〇』除一個數字,則它又變為無限大。『〇』又可以對其他數目保持中立,不作幹預,任何數目加〇或減〇,都不會改變其數值。『〇』就像空一樣,富於包容性、可變性。但空遠遠超越『〇』,是不可以用任何文字解釋透徹。真能證悟明白空,我們就不會執著,思想境界也大大超越,更沒有任何煩惱。」


關於科學與佛教的關係,潘宗光喜歡用朱清時的那句話來總結:「科學家千辛萬苦爬到山頂時,佛學大師已經在此等候多時了!」


科學家的弘法方式

2000年6月,河北柏林禪寺,潘宗光皈依淨慧長老,正式成為他的皈依弟子。


作為一位著名的大學校長,潘宗光與很多佛教界大德有交流,接受他們的教益良多。他沒有刻意選擇皈依師父,只是希望能夠在內地皈依。


「我信奉佛教之後,要找一個師父來皈依。有好幾位大德與我緣分很深,我覺得自己還是想找一個內地的大德皈依,在內地我已四下講佛,因為內地人多,這樣可以帶動更多的人了解佛教。」

「我到內地訪問,第一次接觸的大德就是淨慧長老,我覺得這是一種緣分。另外我曾幾次訪問淨慧師,發現他很有智慧,很有學問,很慈悲及包容。後來我就專門到柏林禪寺拜訪他,成為了他的皈依弟子。」

潘宗光認為,身為一位佛弟子,僅僅懂得一些佛教義理是遠遠不夠的。不止是要去身體力行地實踐和實證,更要讓佛法智慧利益社會,幫助更多的人去除煩惱。

「佛陀教會我們很多做人的方法,四聖諦——『苦集滅道』就是一個非常積極的方案。很多人碰到問題和煩惱,就開始怨天尤人。但是佛陀說這是沒有用的。已經發生了,抱怨也是沒有用的。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有勇氣面對已經發生的事情(『苦』),好的不好的都要接受它,不要自責責人。」「第二步極重要是找出問題的根源,就是『集』,什麼因緣條件環境讓它發生?這樣可以找出一個最佳的方案來解決。知道了根源,下一次也不會犯同樣的錯了。」「第三就是處理它,訂立解決方案及目標,我們稱之為『滅』,而第四步是 『道』,就是執行訂立的解決方法。這就是『苦、集、滅、道』,是我們積極處理問題的四個程序。處理了之後就是要放下,就不要再計較了。我們每做一件事情,盡最大的努力做好,做好之後就不要太計較成敗得失。因為有好多外在的因素是你不能控制的。」「我們要用心處事,處事後便要放下,心回歸清淨。心安靜下來了,內在本自具有的智慧與慈悲心會慢慢的提升,看事情才會比較客觀及包容,不會被表象所蒙蔽。」

佛法如此精妙,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潘宗光開始撰寫佛法智慧應用於當下生活的著作。

「淨慧師和星雲大師等大德都鼓勵我做這件事。淨慧師說,推動佛教不單單是出家人的事,也是在家佛弟子應該做的事情。你是大學校長、科學家,你出來講佛法智慧,可能比出家人影響更大,很多學生和年輕人知道你的身份,那麼他們就會考慮:如果佛教是迷信,為何大學校長和科學家會相信呢?肯定是有理由的。你接受這個宗教一定做過深入調查和了解的。於是,他們一定都想看看你是怎麼講的。」

十數年間,潘宗光連續出版了《心經與生活智慧》《佛教與人生》《心經與現代管理》等著作及《十二因緣》,《色即是空》,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等六套錄像光碟。他以科學和哲學的理念,通俗易懂的語言,契理契機的方式,從人們每天接觸的事業、家庭、生活談起,告訴人們什麼是正信的佛教,接引無數人群、特別是青年學子深入了解佛法智慧。

潘宗光常在著作中用「種因、創緣、得果」的緣起法,來詮釋佛法。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講演中,他經常以此與青年學子們分享佛法智慧。「一個蘋果是怎樣產生的呢?首先要有蘋果種子——因。種子被放到泥土中,並有水、空氣、陽光、肥料等,這顆種子才能發芽成長,慢慢變成一棵樹,然後結出蘋果。這些環境條件就是緣。如果種子放在倉庫裡,沒有遇上適當的緣,即使放上很長時間,它也還是一顆種子。種子的因,配合環境的緣,產生了蘋果的果。」「種子是因,產生的是蘋果,不會變的,但緣有很多條件——例如泥土、水分、陽光、肥料等組成,是會變的。只要其中任何一項條件發生變化,蘋果生長的過程都會不同,可快可慢,可好可不好。如果其中一個條件消失了,例如沒有水或者肥料,蘋果樹也會慢慢死掉。這就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而滅』。」「因和緣產生結果之後,不會停下來。有了蘋果,賣出去可以賺錢,相對於賺錢這個結果,蘋果就是因,賣出去的整體條件就是緣。因產生了果,果又成為新事件的因,然後又產生新的果。沒完沒了地演變下去,這就是緣起。」

潘宗光的佛學著作在兩岸四地知識人群、特別是青年學子中引起很大關注,進而引發大家對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是香港盛大的文化節日。每次只要潘宗光出席書展,他的《心經與生活智慧》《佛教與人生》籤售活動,都會排起長長的隊伍,其中多數是青年學子。而所有銷售書款,他都悉數捐贈於弘揚佛教和慈善之用。

近年來,本刊記者採訪過多位學佛的城市白領和高校學子,他們很多都讀過潘宗光的佛學著作,甚至有些佛子就是讀了潘宗光的文章而與佛結緣。筆者採訪過一位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畢業的研究生,他曾經對佛教不屑一顧,經常譏諷同寢室學佛的同學。有一次,室友不願再與其爭論,摔給他一本潘宗光的書。他用了一整夜將書看完,被書中內容深深吸引,遂也成為佛弟子。現在,他每年有一半的時間用在寺院修行。

2008年,68歲的潘宗光從香港理工大學校長的十八年生涯退休。這使得他有更多的時間去弘揚傳播自己喜愛的中國傳統文化。

「構建和諧社會,不是物質可以解決的,重要的是心態問題。我相信中國傳統文化一定可以幫助改善社會的和諧。」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先要『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我們要明白宇宙的自然規律,放下無止境的欲望,修好自己的心。有一顆正的心,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佛家講因果,我們要教導下一代明白因果規律,有一顆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父母,自然會孝順;感恩師長,自然會尊重;感恩朋友,自然會互相幫助;感恩社會,自然會回饋;感恩國家,自然會承擔。我們要種善因,結善緣。把正能量傳遞給年輕人,鼓勵他們多做善事,多幫助他人,多修慈悲。我這裡說的不是鼓勵年輕人要去信佛,而是運用傳統文化的智慧去做人。」

「老子也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莊子說,『外化而內不化』。全部是說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步平衡發展的。這樣才可以達到陰陽協調,才能達到和諧,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我所說的這些,都不是從宗教信仰的角度,而是從做人的道理來講。將這套理論推廣出去,讓更多的年輕人明白,修好自己的心,那麼一定有益於國家,有益於和諧社會構建。這是我的心願。」


「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中國夢十分切合現今社會需要。我想從三個層次來理解。第一是每個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便會有包容心及慈悲心,第二是所有中國人都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我們的社會便變得和諧,第三是世界要真正的和諧,唯有靠中國傳統文化。」

作為一位佛弟子,潘宗光還有一個心願。「精進修行,有一個安樂自在的心,有一個安樂自在的人生。同時也希望真的在臨終時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相關焦點

  • 世界頂級科學家潘宗光:我為什麼信仰佛教?
    他也是一位精進的佛弟子,以科學家和教育家的視野,融傳統《心經》智慧於當代人生和現代管理,「心經與生活智慧」及「心經與現代管理」等系列著作引發了許多中國人、尤其是中青年知識人群,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對佛教文化及智慧的關注。他就是當了三屆(十五年)全國政協委員的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
  • 頂級量子科學家們:世界是覺性的頻率
    隨著量子力學的實際發展和應用,包括諾獎獲得者 頂級量子科學家們發現,科學的結論竟然最終印證了佛學. 想不到吧, 人類科學發展前進的最終結果是回頭看 前人早有答案。很多科學家成為了佛弟子。佛法、科學,其實只是兩個名相。
  • 科學家眼中的佛教到底什麼樣?潘宗光教授親述學佛體會
    潘宗光教授現場與大家分享了從淨土法門的選擇到體會的心路歷程(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潘宗光教授與現場的觀眾交流(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2018年6月24日,上海玉佛禪寺•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舉辦2018年覺群人生講壇第四期,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精進慈善基金會會長、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在覺群大禪堂做題為
  • 香港全國政協委員潘宗光
    這些話讓潘宗光「很不舒服」。當大家聽到中國原子彈爆炸的新聞後,英國朋友的第一反應竟是,「哦,中國人哪裡有能力做這件事?肯定是蘇聯幫的!」但事實是不容懷疑的。很短時間後,潘宗光發現這些朋友開始醒覺,對他說,「要重新估計你們。」這件事情給他最大的啟發,就是當外國人看你的時候,不僅看你個人,還要看你的國家。國家弱的時候,人在外國就不被真正尊重。
  • 《覺者》潘宗光:什麼叫覺悟呢?
    最近我能找到的老師就是來自於香港理工大學的前校長潘宗光教授。——梁冬歡迎留言分享「 你覺得時間、空間是相對的還是絕對的?為什麼?」將有機會獲得潘宗光的親筆籤名著作《佛教與科學》一本。潘宗光:所謂空性就是沒有那個絕對的,是相對的,是變換的,是根據不同環境條件有所改變的。
  • 覺群人生講壇:潘宗光教授助你理解「科學的佛教」
    上海玉佛禪寺舉辦2019年第十九期覺群人生講壇,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作主題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講座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2019年12月1日,上海玉佛禪寺舉辦2019年第十九期覺群人生講壇,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以
  • 潘宗光教授專訪:西方極樂淨土與現代科學沒有衝突!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 精進慈善基金會會長 潘宗光 西方極樂淨土與現代科學沒有衝突
  • 潘宗光:當科學家遇到佛法時會發生什麼?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出席論壇並提交了《佛法與科學》的主題論文。潘宗光教授是自然科學家,他在論文中簡單介紹了科學世界和佛法相遇時產生的奇妙結論。全文高能,當相對論、量子力學、弦論、生物中心主義與佛教的空、無常、無我、一切唯心造等理論相碰撞時,你會找到什麼答案?鳳凰佛教選編潘宗光教授論文,以下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 【最新佛訊】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應邀赴北大作《佛教與科學》講座
    潘宗光教授作《佛教與科學》講座聽眾踴躍提問菩薩在線北京訊 2015年10月11日晚,著名科學家、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應邀赴北京大學作了題為《佛教與科學》的專題講座。潘宗光教授以科學家的深厚學養與宏闊視野,結合多年學修佛法的親身經歷,從佛教的思想智慧、科學的宇宙觀、佛教與科學關係三方面,生動而客觀地為大家闡述了他對佛教與科學及二者關係的理解與體悟。潘教授首先從佛教的緣起觀說起。
  • 一位佛弟子面對肆虐的新型冠狀病毒的強烈呼喊!
    面對傳播迅速且嚴重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佛弟子要遵守法律法規,相信科學,相信醫藥,積極配合專家,不恐慌,科學家和醫生們都在努力的戰勝病毒,佛弟子外出佩戴口罩,不去人多的地方,不串門,不外出聚餐,春節盡力不走親戚,為安全起見,除了必要工作外最好不外出,盡力減少感染源,不給社會與他人增加麻煩。
  • 佛弟子對「犯太歲」應有的看法與做法
    大乘佛教認為,佛弟子雖不皈依諸天,但應恭敬禮拜諸天,原因是諸天能歸命佛陀、護佑正法、積善行德。據《金光明經》載,諸天於金光明會上,一一於佛前發菩提心,並親承如來法敕,常祐護受持、讀誦、書寫金光明經者。因諸天秉持法王囑累,巡行人間,以慈心輔翼有德,獎善罰惡,於是世人營建供佛齋天法會,誦經禮懺,施設淨食,以供養十方三寶、護世諸天及其隨從。為了表示自己敬意,可設壇供養諸天。
  • 面對疫情的拐點,作為佛弟子,為國奉獻這四件事需做到!
    其實能做的有很多,就佛弟子而言,這段時間就可以閉關修行,也可以發願祈禱,如誦經、念佛、抄經等等。當然對於有能力者,也可以對災區做一些幫助。面對疫情的拐點,佛子這四件事必須做到!三、佛法功課要更加精進有機會在社會中幫助眾生,我們要盡心盡力,如沒要機會,那麼我們可以更加精進的「宅」在寺廟做好佛法功課,念誦佛經為眾生祈福。
  • 港理大校長潘宗光新書揭秘:張國榮是我表弟(圖)
    港理大校長潘宗光新書揭秘:張國榮是我表弟(圖) 2008年12月12日 09: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圖片來源:明報)   中新網12月12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出任香港理工大學校長18年的潘宗光本月底正式退休,他在自己的新書內刊登了一張從未曝光的照片——已故紅星張國榮輕搭著他的肩膀,兩人笑得燦爛。
  • 18個頂級商業定律,精進你的思維,拓展你的格局
    18個頂級商業定律,精進你的思維,拓展你的格局,不管創業還是做生意,都應該看看。 一、藍斯登定律 釋義:當你向上爬的時候,要保證梯子的整潔,否則的話,在你下來時,就有可能滑倒。
  • 佛弟子日常所犯全文
    末法時代這種人很多,佛弟子遇見了怎麼辦?其一:首先明白佛教是正信,若他前來看相算命佔卦,假稱寺廟化緣而無可信憑證,或有其他非法要求自當拒絕。其二:有福之人面對僧相不看其過,有菩薩心的人見所有人都是菩薩化身。見他前來便淨心供養他,他是當做真僧人供養的,所以仍得大福。而偽裝欺騙者當自受罪報。
  • 專訪潘宗光教授丨一位大學校長的學佛心路
    潘宗光:你知道佛法傳入中國以後,慢慢發展為三個主要的興盛渠道,一個是密宗,一個是禪宗,還有一個是淨土宗,相對講最受歡迎的還是禪宗跟密宗。但是我知道我做不到,佛的教導說我們要明心見性,我知道做不到,我沒有能力在這一生可以達到明心見性這個層次,也沒有法子放下一切的妄想,所以也明白佛經所說的,我們修大乘佛法,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個是非常漫長的路,而且說是要經過三大阿僧祇時間才可以,很漫長的。突然想起來,佛陀指導我們去極樂世界,淨土法門。
  • 佛弟子怎麼拜北鬥七星求願
    作為佛弟子,可以念誦經咒,什麼經文,佛經都可以。如金剛經、地藏經、心經、不空罥索神咒、大吉祥天女百八名經等。佛弟子是否能拜北鬥,在密教的佛經,提到是要拜北鬥七星和本命星的。而密教也有認為北鬥七星就是藥師七佛的化身。所以你可以將北鬥七星視為七尊佛來拜,完全不會破皈依戒。
  • 潘宗光演講:如何在「疫」境中學習正向思維
    12月5日,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精進慈善基金會長潘宗光教授登壇開講,這是香港第六屆觀音文化節系列講座佛教文化講座的第五場演講,主題為《如何在 「疫」 境中學習正向思維》,希望對現時大家身處的狀況能起積極作用。
  • 香港理工大學原校長潘宗光:淨土法門不是念佛等死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參加了本次論壇並提交論文《淨土法門是念佛等死?》。潘宗光教授表示,雖然淨土法門容易給人一種念佛等死的消極感覺。但根據他的理解,修淨土法門除了要不斷做好「信、願、念佛」等「正行」來保持與阿彌陀佛的緊密聯繫外,亦要努力完成個人在世間的責任,及發菩提心、修淨業三福、自度度他等「助行」。所以是一門積極的大乘修行法門。以下為潘宗光教授論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