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者》潘宗光:什麼叫覺悟呢?

2021-01-18 此念

生命是一個時間的長度嗎?還是一個空間的體驗?隨著我們用長度、體驗、空間這些詞去形容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地落入一種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誤解」中。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發現,時間和空間可能真的是我們對於世界的一個誤解。也因此,更多的人相信,佛學講的「色即是空」,時間也是空的這樣一種關係。到底我們如何理解這些話題,我講是不權威的,我講也有可能把這個話題引入偏門。


所以我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一個好的學生,去請教我們能找到的最好的老師。最近我能找到的老師就是來自於香港理工大學的前校長潘宗光教授。


——梁冬


歡迎留言分享「 你覺得時間、空間是相對的還是絕對的?為什麼?」將有機會獲得潘宗光的親筆籤名著作《佛教與科學》一本。


▲ 點擊觀看

《生命·覺者》梁冬對話潘宗光:

你此刻過的一分鐘,和別人的這一分鐘一樣嗎?

潘宗光

香港理工大學前校長;

現任西安交通大學南洋書院院長;

香港佛教文化產業榮譽主席;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程度資深研究院院士;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院士;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特許化驗師;

潘宗光主要在無機化學進行研究工作,

曾在1985年和1991年被瑞典皇家科學院

提名為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

 梁冬:關於「時間和空間可能是一個誤解」這個話題,很想聽聽您的看法?

潘宗光:這句話是愛因斯坦講的,他說一般人認為時間、空間、物質等是實實在在的、不變的,是人錯誤的理解。


同時他認為,宗教跟科學不能分開的。愛因斯坦說科學沒有宗教就好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好像就是個瞎子。這兩個不能分開。


首先談談時間這個問題。比如在杭州和在美國的一分鐘,是一樣的。時間的流失的速度是肯定的,這是人的一個錯誤的理解。舉個例子,比如你晚上看天空一顆非常明亮的星星,你的感覺是不是這顆星星現在這個時刻照在我的頭上?但是這個時刻照到這裡其實是錯的,為什麼這樣呢?


因為這個宇宙非常龐大,這顆星星離我們可能很遠,它放射的光可能經過很長的時間才來到地球,可能經過十億年的時間才來到地球。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星星是十億年前發出的光,等於這個星星十億年前在這個地方,而不是現在。現在在哪裡呢?不知道,可能消失了,可能轉移了。愛因斯坦他說他的相對論非常成功,解釋一切的事實的。


根據他的理論,假如我們能夠有個實驗,一對雙胞胎的兄弟,哥哥坐宇宙飛船去太空漫遊,弟弟在地上,假如飛船的速度很快,接近光速,達到光速的87%,在飛船裡面他哥哥過了十年時間,在地球上弟弟過了二十年。因為地球的轉動的速度比光速慢很多。


所以時間,沒有絕對的標準。我們每個人坐飛機、開車,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速度就有不同的時間。一般這個差距非常微小,你感覺不到,也不能用現在的儀器量度出來,但不能量度出來,不能感覺到,不等於沒有差距,這個差距非常微小。

 梁冬我們對於每一分鐘的觀念其實是一個不確定的觀念?

潘宗光:沒有什麼絕對標準一分鐘。世界上沒有絕對東西,所以愛因斯坦說一切事情都是相對的,他舉了一個很奇妙的例子:和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子過了一小時好像過一分鐘那麼短;但是坐在非常熱的火鍋上,一分鐘好像過了一個小時那麼長。所以一分鐘還是一小時是感覺上的問題。

 梁冬這是佛學裡面講的時間的相對性和空性。

潘宗光:所謂空性就是沒有那個絕對的,是相對的,是變換的,是根據不同環境條件有所改變的。

 梁冬您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您怎樣從一個科學家,慢慢地感受到佛學的力量,當時那個細節是怎樣的?

潘宗光:這個不是一下子改變過來的,這是潛移默化的。因為當我作為科學研究的時候,發現很多問題單從科學角度不能解決。心裡的安樂自在不是科學可以解釋的。還有現在我們的科學發展是在三維空間,長寬高發展出來的,加時間進去多一維,四維時空。


在理論上,更有五維、六維空間也可以存在的,但是我們不知道,也不可想像是怎麼樣的。假如真的有這些不同空間的存在,那肯定有很多超自然的力量存在的。舉個例子,為什麼我們在街上堵車很苦?因為我們受空間限制了,我們在平面、長、寬走動,假如你的車有螺旋槳,那螺旋槳升空,就沒有堵車了。

當多出一度空間以後,你的力量大很多,但是有沒有第四個空間?不知道,但是從宗教角度來看,其實有些生命體,它們能夠擁有超乎三度空間的力量,就很了不起。


所以我相信有很多科學不能解釋、不能體會的東西,我不敢說這些不存在,這是我們的知識水平沒有達到這個高的層次,所以我希望透過其他渠道,了解宇宙的一切。我發現佛教的理論跟科學理論非常接近,我們看來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但是大家都是對因果的探索,在這個角度出發,殊途同歸。


佛教的理論,釋迦摩尼佛不是創造一切、主宰一切的神,他是一個普通人,王子,後來他覺悟了。什麼叫覺悟呢?他明白整個宇宙的本體,是很奇妙的本體,他體會到但他不能講出來,他沒有辦法,他就採用一個名詞叫「空」,來代表這個本體。


但「空」代表什麼呢?也不能完全講出來,這個本體很自然地衍生出一些自然的宇宙規律。這自然規律發現有因有果的效應,這個因果效應就衍生出一連串的問題。佛陀說人的煩惱,就是我們經常違背自然規律來行事,才導致煩惱。


舉個例子,現在我們最擔心空氣汙染這個問題,怎麼來的?

在大自然的世界裡面,空氣是自動調整的,人吸入氧氣排放二氧化碳,樹木、森林吸入二氧化碳排出氧氣,是保持平衡的。

但人後來不停地排放二氧化碳,同時砍伐樹木、森林,導致失去平衡,導致空氣達到現在這個情況。所以現在講環保,什麼叫環保呢?儘量減少排放碳化合物,同時栽種樹木、森林回饋自然。所以只要我們根據自然規律來做事情,人的煩惱很少的。佛也說自然規律,宇宙間的規律是非常公平的、平等的、非常包容的、非常慈悲的。


人的煩惱,就是經常做不公平的事、不包容的事、不慈悲的事。所以整個佛教思想,佛陀告訴我們什麼是自然規律,怎麼透過修心來慢慢回歸自然,我們的煩惱慢慢減少。

 梁冬你說在宇宙中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慈悲,為什麼宇宙當中需要有慈悲呢?

潘宗光:很奇妙。你看太陽給我們陽光溫暖。有沒有選擇的?

 梁冬沒有選擇。

 梁冬對。

潘宗光:無論你有錢沒有錢,無論是人、畜生,只要是你要就給你,非常公平的。地球承載我們,我們對地球公平嗎?在這邊挖石油,挖鑽石、做核爆,對地球做很多不好的事,地球有埋怨過我們嗎?還是承載我們,非常包容的。


為什麼慈悲呢?因為現在科學家發現個人的意念跟環境的關係,宇宙本身是給我們了空間,我讓發展自己本身潛在那個能力,這個慈悲心,總的來說是幫助我們解決我們的問題,潛移默化幫助我們。


其實宇宙間有很多很奇妙的力量存在,透過這些外在的力量幫助我們,提升我們的力量,做很多很好的事情。就好像爸爸媽媽對孩子,會給很多,只要你要就幫助你。很多幫助中孩子可能感覺不到,在背後會幫助孩子很多事情,幫助完成你的願望,要你成功,這個幫助背後就叫慈悲,愛護的心態。


宇宙本身是提供很多機緣,我需要什麼全部是宇宙提供給我們的。一切我們需要的機緣,我們需要一切的其他的能量,沒有這些,我們完全不能達到我們的理想。外在的幫助其實很大的。

 梁冬如果是這樣,我不是很理解幾個情況,就是現在有很多「壞人」,他活得也還不錯,但是有些「好人」,其實命運很多舛。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潘宗光:這個很奇妙的問題。佛教講因果報應,種善因有好的果報,做壞事有壞的果報,這個問題好像剛剛相反。但是還有一句就是「若還未報,時辰未到」。為什麼這樣呢?佛教相信你種一個善的因,不等於立刻長一個善的果,要配合那個適當的環境條件才能結個果的。譬如蘋果的種子,結果變成蘋果樹,最後變出蘋果,但當一個蘋果種子放在這裡,會不會變果樹、變成蘋果?不可以吧。種子一定放在泥土裡面,有適當的水分、肥料、陽光等等配合完整之下,種子發芽成長,才能變成樹、變出蘋果。


所以單一的因不能產生那個果,一定要很多環境條件配合起來,才產生這個結果,這個環境條件是必須要的,我們叫「助緣」。助緣產生了結果,單有助緣沒有因,沒有果,單有因沒有助緣,沒有果。問題在這裡了,譬如某個人做了一件善事要配合善的緣才成善的果。

如果善緣還沒到,他種下因還看不到善的果。相對這個人過去做的一些壞事,現在這個時刻到了,環境到了,他過去做的壞事收到果了,就凸顯出來了。但是佛經也這樣說,道德經也這樣說,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你種的善的因惡的因不能消失,到某個時刻,緣分到,時辰到了,時機成熟了就結個果。所以不能看表面種善因沒有善果,種惡因沒有惡果,就說因果不對。其實那個時辰還沒有到,如果將那個時辰拉長一點看,最重要的是要看那個時辰、那個緣,那個環境條件到了沒有。

 梁冬作為科學家,你肯定往往受到很多的同業或者其他人的質疑,因為科學現在也變成了某種接近於真理的力量。通常他們怎麼質疑你?你是如何回應的呢?

潘宗光:什麼叫科學?科學也是一個因果的探索。譬如我有一個想法,研究某個題目,一定要首先有個概念,有因,你要找出一切的環境條件,配合完整了才能出一個結果,要慢慢調整條件。所以科學是探索,整個科學的歷程,也是因果的探索。


現在很多科學家,尤其是物理學家,他們希望對宇宙有更多的體會,他們發現現在宇宙的很多問題,跟佛陀2600多年前講的理論非常吻合。所以現在我經常在很多地方講佛學與科學,就從科學家怎麼看我們的宇宙,宇宙是怎麼來的,宇宙的變化。現在很多科學家也認為人的意識,可以影響我們的世界。


我們過去認為宇宙、世界是客觀存在,人跟它沒有關係,現在很多非常出名的科學家就認為人的意識形態可以影響他周邊的一些情況。意識形態越強大,影響的面更寬,它是絕對互相影響的。我的一切的思想、精神面貌等等也受到外面幹擾,是互動的。這個也是佛陀一早說,一切事情都是根據環境條件去改變,是無常的。


每個個體、每件事又是無我,無我不是等於沒有我的存在,不是沒有一個單獨存在固定不變的「我」的存在。那個「我」是經常受到外力幹擾,不停在改變的。哪個時刻是真的「我」呢?沒有這個時刻,因為我經常在改變。所以「我」是存在,但是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我」的存在。這個也是非常科學的。


我的身體裡面的細胞新陳代謝,我的思想不停改變,所以每一分鐘、每一秒鐘是改變的。假如沒有改變,就沒有生老病死這個事情。所以佛陀說,無常無我。2600多年前講這個理論,現在是不違背科學的。


所以《金剛經》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事情,過的太快就好像閃電一樣,露珠一樣,只要這樣看,看事情就沒有那麼執著了。

擊下方海報即可觀看

最新《生命·成長》第二季完整版紀錄片


你覺得時間、空間是相對的還是絕對的?

為什麼?


歡迎在本文評論區留言

與我們分享

我們將從中選取一位小夥伴

送出

潘宗光親筆籤名

《佛教與科學》一本

活動截止時間:2020年11月9日

活動解釋權歸【此念】所有

宗薩欽哲仁波切:

我們的想法,是唯一可以改變世界的辦法

相關焦點

  • 覺群人生講壇:潘宗光教授助你理解「科學的佛教」
    上海玉佛禪寺舉辦2019年第十九期覺群人生講壇,著名科學家潘宗光教授作主題講座。>講座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講座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餘儒文)2019年12月1日,上海玉佛禪寺舉辦2019年第十九期覺群人生講壇
  • 潘宗光教授親述學佛體會
    6月24日,上海覺群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邀請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在覺群大禪堂作了題為《淨土法門——我的體會》的主題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潘宗光教授現場與大家分享了從淨土法門的選擇到體會的心路歷程(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 香港全國政協委員潘宗光
    這些話讓潘宗光「很不舒服」。當大家聽到中國原子彈爆炸的新聞後,英國朋友的第一反應竟是,「哦,中國人哪裡有能力做這件事?肯定是蘇聯幫的!」但事實是不容懷疑的。很短時間後,潘宗光發現這些朋友開始醒覺,對他說,「要重新估計你們。」這件事情給他最大的啟發,就是當外國人看你的時候,不僅看你個人,還要看你的國家。國家弱的時候,人在外國就不被真正尊重。
  • 世界頂級科學家潘宗光:我為什麼信仰佛教?
    『佛』是覺悟了的人,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萬物的神,他是眾生最優秀的導師。」佛陀就是覺悟到宇宙的本質及其自然規律的真理。」「佛教講究信、解、行、證,重要的是通過實踐,得到證悟。」這讓我有點犯難,我任職香港理工大學,又是一校之長,如果光頭返校,人家不理解短期出家之義,豈不要誤會我發生了什麼事?這樣就不妥了。」「最後,我得到了星雲大師的諒解和同意,是唯一留髮參加短期出家的。」
  • 潘宗光:頂級科學家,精進佛弟子
    看見很多婆婆拜觀音菩薩求福及借庫,就認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其實那些只是附會於佛教的民間習俗,並不代表佛法,甚至應該說和佛法無關的。」「通過多年來的學佛,我深刻體會到,佛教不是一種單純的信仰,而是一門深奧淵博的哲學。『佛』是覺悟了的人,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萬物的神,他是眾生最優秀的導師。」
  • 潘宗光:當科學家遇到佛法時會發生什麼?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出席論壇並提交了《佛法與科學》的主題論文。潘宗光教授是自然科學家,他在論文中簡單介紹了科學世界和佛法相遇時產生的奇妙結論。全文高能,當相對論、量子力學、弦論、生物中心主義與佛教的空、無常、無我、一切唯心造等理論相碰撞時,你會找到什麼答案?鳳凰佛教選編潘宗光教授論文,以下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 佛陀覺悟的世間真相到底是什麼?吃齋念經就能成佛嗎?
    悉達多太子離家苦行但這個時候的悉達多太子並沒有覺悟,不能稱他為佛陀,只能叫他沙門瞿曇。正是這中道的冥想,讓他徹底知曉了世間的一切真相,也從沙門瞿曇,變成了世上的覺者。覺悟的人就能稱之為佛陀,也就是說悉達多太子就是在這一刻成佛的。 成佛是一種狀態,或者說是一種境界,並且不是死後才能達到的,這是許多人對於成佛的誤解。
  • 仙翁洩天機:道家與禪門理通法融,能覺悟到這一點,必是大根器者
    白居易寫過一首詩,名叫《讀老子》,內容為:「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大概意思就是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是老子親口說的,可是如果老子是智者,是得道的人,那為什麼他還要說呢,為什麼還有留下老子五千言呢?
  • 佛教是讓人覺悟的修行,不能用狹隘的民族情感說成是外國來的宗教
    首先,「佛」字當覺悟講,能知能覺的清靜本性就是佛性。請問,難道你不想覺悟嗎?難道你想迷茫的渡過一生嗎?就算你不想覺悟,就算你打算迷茫的渡過一生,這個能知能覺的清淨本性依然存在,只是你沒有認識到而已。其次,每個生命都有能知能覺的清靜本性,所以,眾生這個覺悟的清淨本性都是平等的。
  • 潘宗光教授專訪:西方極樂淨土與現代科學沒有衝突!
    潘宗光:後來我問自己,我是科學家,為什麼心中迷信那個法門呢? 潘宗光:這個很奇怪,你知道現在的科學,我們過去認為那個時間、空間是絕對的,是錯誤的理解,愛因斯坦告訴我們,時間、空間等等不是絕對的,是可以改變的,我講了一堂課叫《佛教與科學》,就講這個問題。
  • 陳獨秀:吾人最後之覺悟_青少年愛國主義_中國青年網
    洞明此的,斯真吾人最後之覺悟也。世界一切哲學、宗教皆緣欲達此覺悟而起。茲之所論,非其倫也。茲所謂最後之覺悟者,吾人生聚於世界之一隅,歷數千年,至於今日,國力文明,果居何等?易詞言之,即盱衡內外之大勢,吾國吾民,果居何等地位,應取何等動作也。故於發論之先,申立言之旨,為讀者珍重告焉。
  • 這是真正覺悟的樣子—仁山法師
    才會大打出手才會互相謾罵不止才會互相比個高下一個真正清醒的人看到那個喝醉的人在耍酒瘋他只會笑笑不是嘲笑而是理解他在旁邊用種種善巧維護他的安全讓他耍耍夠了 累了他就睡了照顧一下這是什麼呢慈悲這是真正覺悟的樣子諸位同修常常想剛才說的這樣一個例子我們也會慢慢清醒過來否則我們還以為自己根本沒喝酒怎麼就醉了呢一直都在醉從未清醒過因為我們很會跟所有人計較不僅跟我們的父母長輩計較
  • 《天道》:要想出人頭地不是學多少知識,而在於這3層覺悟的境界
    如何讓儲備的信息為自己創造價值呢?那就是學習的首要目標——讓自己覺悟。而人要做出一番事業來,需要覺悟到3個層面。一、悟到自覺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天道》裡面,芮小丹剛開始認不清自己,但後來遇到丁元英,丁元英敏銳的洞察出了芮小丹的資質,分析出她適合的發展之路。
  • 佛法僧三寶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經常講的佛法僧三寶,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一,佛。「佛」這個字,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翻譯過來是「智慧、覺悟」的意思。那為什麼不直接翻譯成「智慧、覺悟」,而採用音譯呢?佛這一個字,有體有用,它的本體是「智慧」,但它的外在表現,也就是它所起的作用,就是覺悟。佛的這個覺悟還不是一般的覺悟,是究竟圓滿的覺悟,不但自覺,而且覺他,也就是在自覺之後,能夠主動的去幫助一切機緣成熟的眾生,使他們也能夠做到自覺到究竟圓滿的覺悟。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和他一樣的智慧德能,也就是佛性,一切眾生本來都具足。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後便說:「奇哉!奇哉!
  • 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獻給正在迷茫失落的你!
    也許你在這個時候不禁會感嘆生活的意義是什麼?人生的價值又在哪裡?講到人生的意義,我想先從自己的感悟心得談起,僅供參考:暫且說每一個通曉人生意義的人都是生活中的覺者。覺者每一個決定都是之前已經預演好的規劃,未來的每一步也都在現在的規劃和預演之中。所以過程中的得與失都早已權衡在握,不悲不喜。成功的人不一定是覺者。但是覺者一定是個成功的人。
  • 朱神光禪意畫僧中國當代「自然藝術禪」的創立者永覺禪師。
    中國當代「自然藝術禪」的創立者永覺禪師。永覺法師,號無覺子,原名朱晴雨、朱神光,國際知名的覺性藝術家,中國國內最優秀的油畫家之一。永覺法師,號「無覺子」,名「朱神光」,覺性油畫藝術家,中國國內最優秀的油畫家之一。其畫作中總是充滿著一種來自大千世界的美,讓人感受到畫中蘊含的藝術大家風範。1964年生於江蘇太倉。
  • 菩薩在佛教中是什麼「地位」?菩薩和佛是什麼關係?
    那麼菩薩在佛界是什麼地位?達到怎樣的能力才能稱為菩薩呢?觀世音菩薩菩薩是什麼?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薩道心眾生,也說覺有情,覺就是不迷,有情即眾生的意思。道心者,常行恭敬對一切事物都有敬愛,無輕慢心,所以才稱為菩薩。自己覺悟了以後,稱為自覺;令他人覺悟,叫覺他;自己究盡諸法實相 又令他人究盡實相,稱為覺滿,佛就是具備了這三種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 兩個常用詞就讓你相信佛是真正的覺悟者 佛法真實不虛
    佛陀所揭示的道理和宇宙真相太深奧了,太宏大了,以眾生的智慧怎麼才能了知並相信呢?不同智慧的人看佛經,他所理解和看到的東西是完全不同的。有人看到的一堆不知所云的文字堆砌,而有的人卻越看越覺得裡面揭示的真理與世界不可思議。
  • 佛教中佛、菩薩、羅漢有什麼區別?
    所以大乘佛教對這一教義進行了延展,反正翻譯、傳達、糅雜中國文化中改動的地方多了去了,老百姓也不知道什麼才是原始教義,這才出現了諸多佛祖。所以,佛實際上是佛教的創立者,於思想上是覺悟者。那麼,佛、菩薩、羅漢是不是在思想覺悟上的高低來區別他們呢?
  • 俗語:人睡三覺,命比紙薄,是什麼意思?三覺指的是哪三覺呢?
    「人睡三覺,命比紙薄」,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這句話肯定都會感到困惑,為什麼睡覺還會讓人變得命薄?其實這是因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傳下了不少的俗語,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裡說的「三覺」指的是:懶覺、顛倒覺、飯後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