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個時間的長度嗎?還是一個空間的體驗?隨著我們用長度、體驗、空間這些詞去形容的時候,我們自然而然地落入一種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誤解」中。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發現,時間和空間可能真的是我們對於世界的一個誤解。也因此,更多的人相信,佛學講的「色即是空」,時間也是空的這樣一種關係。到底我們如何理解這些話題,我講是不權威的,我講也有可能把這個話題引入偏門。
所以我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一個好的學生,去請教我們能找到的最好的老師。最近我能找到的老師就是來自於香港理工大學的前校長潘宗光教授。
——梁冬
歡迎留言分享「 你覺得時間、空間是相對的還是絕對的?為什麼?」將有機會獲得潘宗光的親筆籤名著作《佛教與科學》一本。
▲ 點擊觀看
《生命·覺者》梁冬對話潘宗光:
你此刻過的一分鐘,和別人的這一分鐘一樣嗎?
潘宗光
香港理工大學前校長;
現任西安交通大學南洋書院院長;
香港佛教文化產業榮譽主席;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程度資深研究院院士;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院士;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特許化驗師;
潘宗光主要在無機化學進行研究工作,
曾在1985年和1991年被瑞典皇家科學院
提名為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
梁冬:關於「時間和空間可能是一個誤解」這個話題,很想聽聽您的看法?
潘宗光:這句話是愛因斯坦講的,他說一般人認為時間、空間、物質等是實實在在的、不變的,是人錯誤的理解。
同時他認為,宗教跟科學不能分開的。愛因斯坦說科學沒有宗教就好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好像就是個瞎子。這兩個不能分開。
首先談談時間這個問題。比如在杭州和在美國的一分鐘,是一樣的。時間的流失的速度是肯定的,這是人的一個錯誤的理解。舉個例子,比如你晚上看天空一顆非常明亮的星星,你的感覺是不是這顆星星現在這個時刻照在我的頭上?但是這個時刻照到這裡其實是錯的,為什麼這樣呢?
因為這個宇宙非常龐大,這顆星星離我們可能很遠,它放射的光可能經過很長的時間才來到地球,可能經過十億年的時間才來到地球。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星星是十億年前發出的光,等於這個星星十億年前在這個地方,而不是現在。現在在哪裡呢?不知道,可能消失了,可能轉移了。愛因斯坦他說他的相對論非常成功,解釋一切的事實的。
根據他的理論,假如我們能夠有個實驗,一對雙胞胎的兄弟,哥哥坐宇宙飛船去太空漫遊,弟弟在地上,假如飛船的速度很快,接近光速,達到光速的87%,在飛船裡面他哥哥過了十年時間,在地球上弟弟過了二十年。因為地球的轉動的速度比光速慢很多。
所以時間,沒有絕對的標準。我們每個人坐飛機、開車,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速度就有不同的時間。一般這個差距非常微小,你感覺不到,也不能用現在的儀器量度出來,但不能量度出來,不能感覺到,不等於沒有差距,這個差距非常微小。
梁冬:我們對於每一分鐘的觀念其實是一個不確定的觀念?
潘宗光:沒有什麼絕對標準一分鐘。世界上沒有絕對東西,所以愛因斯坦說一切事情都是相對的,他舉了一個很奇妙的例子:和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孩子過了一小時好像過一分鐘那麼短;但是坐在非常熱的火鍋上,一分鐘好像過了一個小時那麼長。所以一分鐘還是一小時是感覺上的問題。
梁冬:這是佛學裡面講的時間的相對性和空性。
潘宗光:所謂空性就是沒有那個絕對的,是相對的,是變換的,是根據不同環境條件有所改變的。
梁冬:您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您怎樣從一個科學家,慢慢地感受到佛學的力量,當時那個細節是怎樣的?
潘宗光:這個不是一下子改變過來的,這是潛移默化的。因為當我作為科學研究的時候,發現很多問題單從科學角度不能解決。心裡的安樂自在不是科學可以解釋的。還有現在我們的科學發展是在三維空間,長寬高發展出來的,加時間進去多一維,四維時空。
在理論上,更有五維、六維空間也可以存在的,但是我們不知道,也不可想像是怎麼樣的。假如真的有這些不同空間的存在,那肯定有很多超自然的力量存在的。舉個例子,為什麼我們在街上堵車很苦?因為我們受空間限制了,我們在平面、長、寬走動,假如你的車有螺旋槳,那螺旋槳升空,就沒有堵車了。
當多出一度空間以後,你的力量大很多,但是有沒有第四個空間?不知道,但是從宗教角度來看,其實有些生命體,它們能夠擁有超乎三度空間的力量,就很了不起。
所以我相信有很多科學不能解釋、不能體會的東西,我不敢說這些不存在,這是我們的知識水平沒有達到這個高的層次,所以我希望透過其他渠道,了解宇宙的一切。我發現佛教的理論跟科學理論非常接近,我們看來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但是大家都是對因果的探索,在這個角度出發,殊途同歸。
佛教的理論,釋迦摩尼佛不是創造一切、主宰一切的神,他是一個普通人,王子,後來他覺悟了。什麼叫覺悟呢?他明白整個宇宙的本體,是很奇妙的本體,他體會到但他不能講出來,他沒有辦法,他就採用一個名詞叫「空」,來代表這個本體。
但「空」代表什麼呢?也不能完全講出來,這個本體很自然地衍生出一些自然的宇宙規律。這自然規律發現有因有果的效應,這個因果效應就衍生出一連串的問題。佛陀說人的煩惱,就是我們經常違背自然規律來行事,才導致煩惱。
舉個例子,現在我們最擔心空氣汙染這個問題,怎麼來的?
在大自然的世界裡面,空氣是自動調整的,人吸入氧氣排放二氧化碳,樹木、森林吸入二氧化碳排出氧氣,是保持平衡的。
但人後來不停地排放二氧化碳,同時砍伐樹木、森林,導致失去平衡,導致空氣達到現在這個情況。所以現在講環保,什麼叫環保呢?儘量減少排放碳化合物,同時栽種樹木、森林回饋自然。所以只要我們根據自然規律來做事情,人的煩惱很少的。佛也說自然規律,宇宙間的規律是非常公平的、平等的、非常包容的、非常慈悲的。
人的煩惱,就是經常做不公平的事、不包容的事、不慈悲的事。所以整個佛教思想,佛陀告訴我們什麼是自然規律,怎麼透過修心來慢慢回歸自然,我們的煩惱慢慢減少。
梁冬:你說在宇宙中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慈悲,為什麼宇宙當中需要有慈悲呢?
潘宗光:很奇妙。你看太陽給我們陽光溫暖。有沒有選擇的?
梁冬:沒有選擇。
梁冬:對。
潘宗光:無論你有錢沒有錢,無論是人、畜生,只要是你要就給你,非常公平的。地球承載我們,我們對地球公平嗎?在這邊挖石油,挖鑽石、做核爆,對地球做很多不好的事,地球有埋怨過我們嗎?還是承載我們,非常包容的。
為什麼慈悲呢?因為現在科學家發現個人的意念跟環境的關係,宇宙本身是給我們了空間,我讓發展自己本身潛在那個能力,這個慈悲心,總的來說是幫助我們解決我們的問題,潛移默化幫助我們。
其實宇宙間有很多很奇妙的力量存在,透過這些外在的力量幫助我們,提升我們的力量,做很多很好的事情。就好像爸爸媽媽對孩子,會給很多,只要你要就幫助你。很多幫助中孩子可能感覺不到,在背後會幫助孩子很多事情,幫助完成你的願望,要你成功,這個幫助背後就叫慈悲,愛護的心態。
宇宙本身是提供很多機緣,我需要什麼全部是宇宙提供給我們的。一切我們需要的機緣,我們需要一切的其他的能量,沒有這些,我們完全不能達到我們的理想。外在的幫助其實很大的。
梁冬:如果是這樣,我不是很理解幾個情況,就是現在有很多「壞人」,他活得也還不錯,但是有些「好人」,其實命運很多舛。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潘宗光:這個很奇妙的問題。佛教講因果報應,種善因有好的果報,做壞事有壞的果報,這個問題好像剛剛相反。但是還有一句就是「若還未報,時辰未到」。為什麼這樣呢?佛教相信你種一個善的因,不等於立刻長一個善的果,要配合那個適當的環境條件才能結個果的。譬如蘋果的種子,結果變成蘋果樹,最後變出蘋果,但當一個蘋果種子放在這裡,會不會變果樹、變成蘋果?不可以吧。種子一定放在泥土裡面,有適當的水分、肥料、陽光等等配合完整之下,種子發芽成長,才能變成樹、變出蘋果。
所以單一的因不能產生那個果,一定要很多環境條件配合起來,才產生這個結果,這個環境條件是必須要的,我們叫「助緣」。助緣產生了結果,單有助緣沒有因,沒有果,單有因沒有助緣,沒有果。問題在這裡了,譬如某個人做了一件善事要配合善的緣才成善的果。
如果善緣還沒到,他種下因還看不到善的果。相對這個人過去做的一些壞事,現在這個時刻到了,環境到了,他過去做的壞事收到果了,就凸顯出來了。但是佛經也這樣說,道德經也這樣說,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你種的善的因惡的因不能消失,到某個時刻,緣分到,時辰到了,時機成熟了就結個果。所以不能看表面種善因沒有善果,種惡因沒有惡果,就說因果不對。其實那個時辰還沒有到,如果將那個時辰拉長一點看,最重要的是要看那個時辰、那個緣,那個環境條件到了沒有。
梁冬:作為科學家,你肯定往往受到很多的同業或者其他人的質疑,因為科學現在也變成了某種接近於真理的力量。通常他們怎麼質疑你?你是如何回應的呢?
潘宗光:什麼叫科學?科學也是一個因果的探索。譬如我有一個想法,研究某個題目,一定要首先有個概念,有因,你要找出一切的環境條件,配合完整了才能出一個結果,要慢慢調整條件。所以科學是探索,整個科學的歷程,也是因果的探索。
現在很多科學家,尤其是物理學家,他們希望對宇宙有更多的體會,他們發現現在宇宙的很多問題,跟佛陀2600多年前講的理論非常吻合。所以現在我經常在很多地方講佛學與科學,就從科學家怎麼看我們的宇宙,宇宙是怎麼來的,宇宙的變化。現在很多科學家也認為人的意識,可以影響我們的世界。
我們過去認為宇宙、世界是客觀存在,人跟它沒有關係,現在很多非常出名的科學家就認為人的意識形態可以影響他周邊的一些情況。意識形態越強大,影響的面更寬,它是絕對互相影響的。我的一切的思想、精神面貌等等也受到外面幹擾,是互動的。這個也是佛陀一早說,一切事情都是根據環境條件去改變,是無常的。
每個個體、每件事又是無我,無我不是等於沒有我的存在,不是沒有一個單獨存在固定不變的「我」的存在。那個「我」是經常受到外力幹擾,不停在改變的。哪個時刻是真的「我」呢?沒有這個時刻,因為我經常在改變。所以「我」是存在,但是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我」的存在。這個也是非常科學的。
我的身體裡面的細胞新陳代謝,我的思想不停改變,所以每一分鐘、每一秒鐘是改變的。假如沒有改變,就沒有生老病死這個事情。所以佛陀說,無常無我。2600多年前講這個理論,現在是不違背科學的。
所以《金剛經》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事情,過的太快就好像閃電一樣,露珠一樣,只要這樣看,看事情就沒有那麼執著了。
點擊下方海報即可觀看
最新《生命·成長》第二季完整版紀錄片
你覺得時間、空間是相對的還是絕對的?
為什麼?
歡迎在本文評論區留言
與我們分享
我們將從中選取一位小夥伴
送出
潘宗光親筆籤名
《佛教與科學》一本
活動截止時間:2020年11月9日
活動解釋權歸【此念】所有
宗薩欽哲仁波切:
我們的想法,是唯一可以改變世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