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吾人最後之覺悟_青少年愛國主義_中國青年網

2020-11-23 青少年愛國主義網

  人之生也必有死,固非為死而生,亦未可漠然斷之曰為生而生。人之動作必有其的,其生也亦然。洞明此的,斯真吾人最後之覺悟也。世界一切哲學、宗教皆緣欲達此覺悟而起。茲之所論,非其倫也。茲所謂最後之覺悟者,吾人生聚於世界之一隅,歷數千年,至於今日,國力文明,果居何等?易詞言之,即盱衡內外之大勢,吾國吾民,果居何等地位,應取何等動作也。故於發論之先,申立言之旨,為讀者珍重告焉。 

  吾華國於亞洲之東,為世界古國之一,開化日久,環吾境者皆小蠻夷,閉戶自大之局成,而一切學術政教悉自為風氣,不知其他。魏、晉以還,象教流入,朝野士夫,略開異見。然印土自己不振,且其說為出世之宗,故未能使華民根本丕變,資生事之所需也。其足使吾人生活狀態變遷而日趨覺悟之途者,其歐化之輸入乎? 

  歐洲輸入之文化,與吾華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質極端相反。數百年來,吾國擾攘不安之象,其由此兩種文化相觸接、相衝突者,蓋十居八九。凡經一次衝突,國民即受一次覺悟。惟吾人惰性過強,旋覺旋迷,甚至愈覺愈迷,昏(目貴)糊塗,至於今日,綜計過境,略分七期: 

  第一期在有明之中葉。西教西器初入中國,知之者,乃極少數之人,亦復驚為「河漢」;信之者,為徐光啟一人而已。 

  第二期在清之初世。火器曆法,見納於清帝,朝野舊儒,群起非之。是為中國新舊相爭之始。

  第三期在清之中世。鴉片戰爭以還,西洋武力,震驚中土,情見勢絀,互市局成,曾、李當國,相繼提倡西洋制械練兵之術,於是洋務西學之名詞發現於朝野。當時所爭者,在朝則為鐵路、非鐵路問題,在野則為地圓運動、地非圓不動問題。今之童稚皆可解決者,而當時之頑固士大夫奮筆鼓舌,嘵嘵不已,鹹以息邪說、正人心之聖賢自命。其睡眠無知之狀態,當世必覺其可惡,後世只覺其可憐耳! 

  第四期在清之末季。甲午之役,軍破國削,舉國上中社會,大夢初覺,稍有知識者,多承認富強之策雖聖人所不廢。康、梁諸人,乘時進以變法之說,聳動國人,守舊黨尼之,遂有戊戌之變。沉夢復酣,暗雲滿布,守舊之見,趨於極端,遂積成庚子之役。雖國兒不國,而舊勢力頓失憑依,新思想漸拓領土,遂由行政制度問題一折而入政治根本問題。 

  第五期在民國初元。甲午以還,新舊之所爭論,康、梁之所提倡,皆不越行政制度良否問題之範圍,而於政治根本問題去之尚遠。當世所說為新奇者,其實至為膚淺;頑固黨當國,並此膚淺者而亦抑之,遂激動一部分優秀國民漸生政治根本問題之覺悟,進而為民主共和、君主立憲之討論。辛亥之役,共和告成,昔日仇視新政之君臣,欲求高坐廟堂從容變法而不可得矣。 

  第六期則今茲之戰役也。三年以來,吾人於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自經此次之實驗,國中賢者,寶愛共和之心,因以勃發;厭棄專制之心,因以明確。 

  吾人拜賜於執政,可謂沒齒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國體果能鞏固無虞乎?立憲政治果能施行無阻乎?以予觀之,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猶待吾人最後之覺悟。此謂之第七期民國憲法實行時代。 

  今茲之役,可謂為新舊思潮之大激戰。淺見者鹹以吾人最後之覺悟期之,而不知尚難實現也。何以言之?今之所謂共和,所謂立憲者,乃少數政黨之主張,多數國民不見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捨也。蓋多數人之覺悟,少數人可為先導,而不可為代庖。共和立憲之大業,少數人可主張,而未可實現。人類進化恆有軌轍可尋,故予於今茲之戰役,固不容懷悲觀而取卑劣之消極態度,復不敢懷樂觀而謂可躊躇滿志也。故吾曰:此等政治根本解決問題,不得不待諸第七期吾人最後之覺悟。此覺悟維何?請為我青年國民珍重陳之。 

      一 政治的覺悟 

  吾國專制日久,惟官令是從。人民除納稅訴訟外,與政府無交涉;國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積成今日國家危殆之勢,而一般商民,猶以為幹預政治,非分內之事;國政變遷,悉委諸政府及黨人之手;自身取中立態度,若觀對岸之火,不知國家為人民公產,人類為政治動物。斯言也,歐美國民多知之,此其所以莫敢侮之也。是為吾人政治的覺悟之第一步。 

  吾人既未能置身政治潮流以外,則開宗明義之第一章,即為決擇政體良否問題。古今萬國,政體不齊,治亂各別。其撥亂為治者,罔不舍舊謀新,由專制政治,趨於自由政治;由個人政治,趨於國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趨於自治政治。此所謂立憲制之潮流,此所謂世界系之軌道也。吾國既不克閉關自守,即萬無越此軌道逆此潮流之理。進化公例,適者生存,凡不能應四周情況之需求而自處於適宜之境者,當然不免於滅亡。日之與韓,殷鑑不遠。吾國欲圖世界的生存,必棄數千年相傳之官僚的、專制的個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國民政治也。是為吾人政治的覺悟之第二步。 

  所謂立憲政體,所謂國民政治,果能實現與否,純然以多數國民能否對於政治,自覺其居於主人的主動的地位為唯一根本之條件。自居於主人的主動的地位,則應自進而建設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從之,自定權利而自尊重之。倘立憲政治之主動地位屬於政府而不屬於人民,不獨憲法乃一紙空文,無永久厲行之保障,且憲法上之自由權利,人民將視為不足重輕之物,而不以生命擁護之,則立憲政治之精神已完全喪失矣。是以立憲政治而不出於多數國民之自覺,多數國民之自動,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賢人政治,其卑屈陋劣,與奴隸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聖君賢相施行仁政,無以異也。古之人希冀聖君賢相施行仁政,今之人希冀偉人大老建設共和憲政,其卑屈陋劣,亦無以異也。夫偉人大老,亦國民一分子,其欲建設共和憲政,豈吾之所否拒?第以共和憲政,非政府所能賜予,非一黨一派人所能主持,更非一二偉人大老所能負之而趨。共和立憲而不出於多數國民之自覺與自動,皆偽共和也,偽立憲也,政治之裝飾品也,與歐美各國之共和立憲絕非一物。以其於多數國民之思想人格無變更,與多數國民之利害休戚無切身之觀感也。是為吾人政治的覺悟之第三步。 

      二 倫理的覺悟 

  倫理思想,影響於政治,各國皆然,吾華尤甚。儒者三綱之說,為吾倫理政治之大原,共貫同條,莫可偏廢。三綱之根本義,階級制度是也。所謂名教,所謂禮教,皆以擁護此別尊卑、明貴賤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獨立之說為大原,與階級制度極端相反。此東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嶺也。 

  吾人果欲於政治上採用共和立憲制,復欲於倫理上保守綱常階級制,以收新舊調和之效,自家衝撞,此絕對不可能之事。蓋共和立憲制,以獨立、平等、自由為原則,與綱常階級制為絕對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倘於政治否認專制,於家族社會仍保守舊有之特權,則法律上權利平等、經濟上獨立生產之原則,破壞無餘,焉有並行之餘地? 

  自西洋文明輸入吾國,最初促吾人之覺悟者為學術,相形見拙,舉國所知矣;其次為政治,年來政象所證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殘之勢。繼今以往,國人所懷疑莫決者,當為倫理問題。此而不能覺悟,則前之所謂覺悟者,非徹底之覺悟,蓋猶在惝恍迷離之境。吾敢斷言曰,倫理的覺悟,為吾人最後覺悟之最後覺悟。 


      (原載1916年2月15日「青年雜誌」1卷6號)   

相關焦點

  • 從「普通刊物」到「名刊」,陳獨秀如何營銷《新青年》?
    該文雖有幾分「發刊詞」的意味,但其所揭示的六條「新青年」準則(「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論旨其實十分空泛。創刊號中另有陳獨秀答王庸工的信,聲稱「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一年以後,雜誌改名為《新青年》,陳獨秀也順撰《新青年》一文。
  • ​從「普通刊物」到「名刊」,陳獨秀如何營銷《新青年》?
    創刊號首篇是陳獨秀撰寫的《敬告青年》一文。該文雖有幾分「發刊詞」的意味,但其所揭示的六條「新青年」準則(「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論旨其實十分空泛。創刊號中另有陳獨秀答王庸工的信,聲稱「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
  • 100年前,孫中山陳獨秀來到白克路,參加上海機器工會成立大會
    》中說:「初期的工運,主要是啟發和培養工人的階級覺悟」。陳獨秀在會上作了題為《勞動者底覺悟》的演講,其中指出:「我以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貴重」「盼望做工的人,快快覺悟」「世界勞動者的覺悟,計分二步:第一步覺悟是要求待遇改良,第二步覺悟是要求管理權」「勞動運動才萌芽的時候,不要以為第一步不滿意,便不去運動」。他的這番慷慨陳詞,引得陣陣熱烈掌聲。《申報》於翌日的報導中摘錄了演講內容。
  • 潮州市港澳臺青少年「一中心五基地」揭牌
    1月8日,由團市委、市青聯聯合打造的吸引港澳臺青少年開展交流聯誼、體驗文化、感受鄉情的「1+5模式」——港澳臺青少年「一中心五基地」正式揭牌成立。據了解,「一中心五基地」包括港澳臺青少年文化促進中心以及港澳臺青少年研學基地、港澳臺青少年實踐基地、港澳臺青少年傳承基地、港澳臺青少年交流基地、港澳臺青少年紅色文化基地,將致力於做好愛國主義教育,培育打造一批有影響力、有成效的潮港澳臺青少年交流品牌項目,吸引更多的港澳臺青少年來潮參觀考察、學習交流,了解潮州、認識國情,推進我市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 中國青年網招聘公告
    中國青年網創辦於1999年5月4日,是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之一,國有骨幹網絡文化傳媒企業,是全國最大的面向青少年提供信息服務的綜合性門戶新聞網站,團中央官方網站。中國青年網擔負著黨中央交付的在網上凝聚引導青少年的政治任務、團中央交付的引導青年健康成長的公益任務。
  • 鄧小平關於青少年德育的論述
    「學校要大力加強革命秩序和革命紀律,造就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一代新人,促進整個社會風氣的革命化。」「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開始培養。」[3]   1979年3月30日,針對對外開放過程中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良傾向,鄧小平指出:「我們提倡中國人和外國人發展正常交往,這對於加強我國和各國人民的了解和友誼是必要的,……但是由於對少數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不夠,也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現象。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羨慕資本主義國家,有些人在同外國人交往中甚至不顧自己的國格和人格。這種情況必須引起我們的認真注意。」
  • 逼胡適、陳獨秀寫稿,給四大名著加標點,出版界傳奇終成「化石」
    所幸的是,這部謄抄稿由收藏家梁勤峰先生於2013年同《胡適留學日記》手稿本一同覓得,終於使之得以在百年後重見天日。為《新青年》做媒胡適與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王雲五等出版人是密友,為什麼要把書交到規模很小的亞東圖書館出版呢?可以說,這裡是他的發軔之地,與陳獨秀的相識,以及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都是亞東老闆汪孟鄒做的媒。
  • 為青少年注入成長正能量
    全市「十百千萬」五老關愛行動紮實推進,廣泛開展青少年助學、助困、助孤、助殘等關愛幫扶行動,建立「五老」關愛工作團356個、優秀兒童之家242個、校外教育基地381個,命名農村創業青年培訓示範基地21個,舉辦農村創業青年培訓班198期,培訓農村青年1.3萬人次,籌集資金幫扶留守兒童和困境青少年1.72萬人次。
  • 「書摘」亦鏡|《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與陳獨秀先生...
    而對於基督教會在歷史和現實中所犯的罪惡,張亦鏡認為陳獨秀不免以偏概全,新教舊教有別、個中之人也有差別,各派亦可單獨看待,同時不能將他種原因,比如他國政府,乃至國人的過錯歸於傳教士身上。陳獨秀曾在文中批判教會和資產階級之間的聯合關係,張亦鏡認為這只是問題的一面,還應看到教會服務社會的一面,教會亦得到無產階級支持的一面。同時該文還反駁了陳獨秀「中國最大部分信徒是吃教之人」等說法。
  • 中國青年運動100周年!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時空,穿越到100年前——1919年,在巴黎和會上,英法美等西方列強完全無視同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中國提出的訴求,把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中華民族的尊嚴被無情踐踏。
  • 一二九運動與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
    (同上,第256頁)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即八一宣言,同年10月1日以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的名義在法國巴黎出版的《救國報》上發表。宣言強調,「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呼籲全國各黨派、各界同胞、各軍隊都應有「兄弟鬩牆外御其侮」的真誠覺悟,捐棄前嫌,停止內戰,集中一切國力,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事業而奮鬥。
  • 傾聽青年代表聲音,以數字科技賦能青少年健康成長160;
    2020年7月12日,來自中國的青年代表通過網際網路齊聚一堂,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和騰訊集團共同主辦的「洞見未來:我為數字權益代言」線上對話活動,分享他們對確保青少年安全上網、健康用網、科技        2020年7月12日,來自中國的青年代表通過網際網路齊聚一堂,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和騰訊集團共同主辦的
  • 綻放在筆端的希望之花《青少年影評活動巡禮》
    紮根於全市1174所中小學的校園,綻開在50多萬青少年學生的筆端,為古城增添無限的春色。她,就是被著名電影藝術家白楊同志譽為「希望之花」的青少年影評活動。有心栽花俗話說「有意裁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然而,西安的有關同志,為了栽出青少年影評這株花,可沒少用心思。
  • 第十六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在京舉辦 專家學者熱議如何助力青少年...
    日前,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青少年發展」為主題,第十六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辦,多位專家、學者就相關話題進行了研討。據悉,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自2005年創辦以來,已經成功舉辦16屆,成為了全國青少年研究工作者重要的年度學術會議。本屆論壇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央團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共同主辦,來自全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及青少年工作者300餘人通過現場或線上方式參會。
  • 「共產主義」是怎樣傳入中國的
    1903年3月,上海廣智書局出版了日本福井準造著、趙必振譯的《近世社會主義》,稱《共產黨宣言》(譯作《共產主義宣言》)「為一大雄篇」,並摘引了《共產黨宣言》最後一段話:「同盟者望無隱蔽其意見與目的,宣布吾人之公言,以貫徹吾人之目的,惟向現社會之組織,而加一大改革,去治者之階級,因此共產的革命而自警。然吾人之勞動者,於脫其束縛之外,不敢別有他望,不過結合全世界之勞動者,而成一新社會。」
  • 當代社會思潮對青年群體的影響研究
    【關鍵詞】青年 社會思潮 新消費主義 泛娛樂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五四運動100周年。五四運動是青年為主,各個社會階層廣泛參與的愛國主義運動。中國青年第一次作為主要力量參與其中並不是偶然,而是源自於早期新文化運動背景下各種社會思潮衝擊,激發了青年的愛國熱情和擔當意識,從而一舉作為主要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 上海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啟動2020年青少年黨團史教育系列活動
    「四史」學習教育,培養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熱情,「傳承紅色基因 迎接建黨百年」2020年上海市青少年黨團史教育系列活動29日在上海市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行。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上海市青少年活動中心、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中共四大紀念館、上海戲劇學院附屬靜安學校的領導及代表學生參加現場啟動儀式。
  • 「激電商能量、揚青春風採」 四川青年電商直播大賽啟動儀式在蓉舉行
    ​四川省委網信辦副主任黎召陽正在進行發言在內場,團省委副書記、省青聯主席唐經天就做好青年價值引領和培育工作展開演講,指出共青團四川省委始終高度重視青年工作,努力向全省各行各業青年提供創新創業、交流學習平臺,助力全省青年在新時代新經濟下的發展成就。隨後四川省青少年新媒體文創孵化基地負責人劉洋就發揮青年在直播電商中的突出優勢展開演講,希望通過四川青年電商直播大賽推動青年人實現職場進階,助力電商直播行業發展,促進網際網路賦能經濟增長行動力。
  • 新中國70年:青年發展與青少年工作
    編者的話日前,以「新中國成立70年青少年發展與青少年工作」為主題的第十五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2019)在北京舉行。大會收到參會論文258篇,來自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黨校系統和共青團系統的專家學者及青少年工作者近200人到會,圍繞論壇主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