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夏,中國共產黨發起組在滬成立伊始,陳望道在《回憶黨成立初期的一些情況》中說:「初期的工運,主要是啟發和培養工人的階級覺悟」。於是,黃浦江畔成為中國百年紅色工運的源頭。……
「去救這班大多數受苦痛的人」
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工商業的發展,申城已號稱遠東第一大都市。那時,上海城區比剛開埠時擴大10倍,人口近230萬,在全國居首位。新增的主要群體就是工人,人數逾51萬,佔全國工人總數四分之一強。
20世紀20年代的楊樹浦發電廠
在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籌建期間,一些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就毅然投身勞動界,啟發工人群眾爭取應有權益。俞秀松於1920年3月從北京來滬,由李大釗介紹到《星期評論》編輯部工作。4月上旬,他走進了虹口東鴨綠路(今周家嘴路)351號半的厚生鐵廠。1920年6月29日,《俞秀松日記》記述:「進厚生鐵廠二月多了,覺得現在工人底知識和思想太薄弱,非先施一種工人教育是不行的」「我進工廠的目的:觀察現在上海各工廠底內容和工人底生活狀況;觀察工人底心理,應該施什麼教育和交際的方法;盡我底能力,於可能的範圍內,組織一個很小的工人團體」「我雖主張人生是快樂,不過因為大多數人都受苦痛,我不能獨享這種快樂,暫時不能不犧牲我底快樂,去救這班大多數受苦痛的人」。他做工數月,在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同時,找機會同工友談話,還給工友講解馬克思唯物史觀。
《俞秀松日記》封面
1920年4月2日,上海船務棧房工界聯合會召開成立大會,陳獨秀、李漢俊、沈玄廬等出席。陳獨秀在會上作了題為《勞動者底覺悟》的演講,其中指出:「我以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貴重」「盼望做工的人,快快覺悟」「世界勞動者的覺悟,計分二步:第一步覺悟是要求待遇改良,第二步覺悟是要求管理權」「勞動運動才萌芽的時候,不要以為第一步不滿意,便不去運動」。他的這番慷慨陳詞,引得陣陣熱烈掌聲。《申報》於翌日的報導中摘錄了演講內容。
1920年5月起,由於米價飛漲,上海掀起了持續的罷工浪潮,相繼發生大小罷工33次,參加的工人達數萬。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知識分子支持下,工人罷工大部分取得一定的成果,如《鄧中夏回憶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黨領導的早期工人運動》說:「日本資本家在楊樹浦所辦的第一、第二、第三紗廠,因米價高漲,難以度日,要求每月每人加工資一元,廠方不允,遂於一九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宣布罷工。結果由廠方允許每月售與每人最上秈米三鬥,不論市價如何,每鬥取價八角,至米價平定為止。計罷工十三日。」
組織真的工人團體
1920年秋,中國共產黨發起組創辦滬西工人半日學校,校舍為檳榔路錦繡裡的一幢兩層磚木結構房屋(後為安遠路62弄178-180號,原建築已不存,現滬西工人半日學校紀念館正在籌建),由李啟漢主持並執教,正在外國語學社(黨的早期組織創辦的第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學校)學習的陳為人、雷晉笙等也兼任教師。該校旨在向工人群眾傳播馬克思主義,幫助工友們提高階級覺悟和文化水平,培養工運骨幹。
1920年8月22日,陳獨秀在《勞動界》周刊發表《真的工人團體》,其中指出:「工人要想改進自己的境遇,不結團體固然是不行的。但是像上海的工人團體,就算再結一萬個也都是不行的。新的工會一大半是下流政客在那裡出風頭,舊的工會公所一大半是店東工頭在那裡包辦。」因而,他發出號召:「覺悟的工人呵!趕快另外自己聯合起來,組織真的工人團體呵!」這在工人群眾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勞動界》第一冊
《勞動界》周刊編輯部很快就收到署名「海軍造船所工人李中」的稿件,其中提出組織產業工人「大團體」,要求「認定我們的地位」「貫徹我們的聯絡」「奮發我們的熱心」,並說:「俄國已經是工人的俄國」「這個潮流,快到中國來了。我們工人就是這潮流的主人翁」。李中於五四運動前夕從湖南來到上海,他白天在一家古玩商店工作,晚上如饑似渴地閱讀《新青年》月刊等。1920年初,李中聽說《新青年》月刊主編陳獨秀抵滬,他常去拜訪,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同年夏,李中為了解工人的疾苦,探尋救助工人的辦法,辭掉店裡工作,進入江南造船所(也稱海軍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廠前身)。這裡有3000多名工人,他一邊學打鐵,一邊通過同鄉工友聯絡群眾,傳播革命思想。對於李中這一行動,陳獨秀頗為讚賞,所以邀他到自己的寓所合住。1920年11月26日,毛澤東在給羅學瓚的信中談到,李中「現寓上海法租界漁陽裡二號」。正是在環龍路老漁陽裡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李中結識了李達、陳望道、李漢俊、李啟漢、俞秀松等,通過與之頻繁接觸,思想理論水平不斷提高,在同年8月下旬首批加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接著,又成為中國共產黨發起組成員(1921年7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他是第一位工人黨員。李中的這篇稿件在《勞動界》周刊發表後,他的主張得到了大家的贊同。
1920年6月3日,江南造船所承造的第一艘萬噸貨輪「官府」號下水情形
隨後,李中接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委託,開始為發起建立上海機器工會做準備。李中在全力進行發動的同時,又與楊樹浦電燈廠(楊樹浦發電廠)工人陳文煥等商議相關事宜。李中、陳文煥都是《勞動界》周刊的熱心讀者和投稿者,他們一個是鍛工,一個是鉗工,兩人通過這個「工人的喉舌」互相了解,進而熟識,成為志同道合的好友。1920年9月18日,陳文煥在給李中的信中說:「現在你想發起一個『機器工會』,這是我很贊成的,因為我們中國現在所有的公所,都是店東把持的,所有的工會,也都是政客假託的,我們真正的勞動界,實在是掛了一塊『有名無實』的招牌呵!現在你與陳獨秀先生訂了『機器工會』章程,謝謝你,不曉得,你肯給我一份嗎!」李中接到信,馬上按陳文煥的要求,把自己與陳獨秀所擬的章程草案寄了過去。
「辦理得有精神有色彩的工會」
1920年10月3日,上海機器工會在霞飛路漁陽裡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召開發起會。到會的除江南造船所、楊樹浦電燈廠、厚生紗廠、東洋紗廠、恆豐紗廠等工廠的70多位發起人外,陳獨秀、楊明齋、李漢俊、李啟漢、王平等6人以「參觀者」身份出席,被邀請為「名譽會員」。李中擔任會議臨時主席,並報告上海機器工會籌備經過,他申明發起本會的宗旨是「謀本會會員的利益,除本會會員的痛苦」,並指出本會不同於以往的行業工會,在努力達到本會宗旨的同時,要做到「第一不要變為資本(家)利用的工會;第二不要變為同鄉觀念的工會;第三不要變為政客和流氓把弄的工會;第四不要變為不純粹的工會;第五不要變為只掛招牌的工會。這五種工會,都是妨礙我們工人底組織」。陳獨秀在演講中指出:「現在世界的工會,只有三個團體很有勢力。第一就是礦工,第二就是鐵道工,第三就是機器工。這三個團體,要是徹底聯絡了,那就社會上一切物件,都受他底支配……發起這個上海機器工會,算得是一個很好的事。我希望這個工會到了明年今天,就有幾千或幾萬的會員,建設一個大力量的工會。」會議討論通過《上海機器工會簡章》,還決定在楊樹浦設事務所作為辦事機構,為節省工友開支以通函方式選舉產生理事會;在領導機構形成前暫設經募處,推選陳獨秀為主任,李中、陳文煥、李傑、呂樹仁等5人為辦事員。
不久,上海機器工會理事會經選舉產生。1920年10月20日,上海《民國日報》報導:「理事選定四人。由四人中推出各科理事,書記理事呂樹仁,調查理事朱鶴琴,會計理事陳文煥,庶務理事李中。交際理事由理事會聘請李傑,編輯科辦事員由理事會聘請王平。」理事會決定,「暫設本會事務所籌備處於法租界西門路泰康裡四十一號(後為自忠路225號,原建築已不存,遺址融入「翠湖天地御苑」住宅小區),如本會會員報告及詢問等件,可向該處接洽」。
原上海機器工會臨時會所舊址
1920年11月21日,上海機器工會召開成立大會。會場設於白克路207號上海公學(今鳳陽路186號),校舍為回字形的兩層樓磚木結構房屋,中間有近百平方米的大天井作為學校的操場,操場正北是一座雕有龍鳳圖案的小戲臺。出席者有該會會員、各工會代表和來賓近千人,孫中山、陳獨秀到會作演講,會場氣氛熱烈。李中擔任大會主席,他先簡要報告上海機器工會成立經過,接著孫中山、陳獨秀講話。翌日,上海《民國日報》報導:「中山先生演說有兩小時之久,詳述機器與資本勢力之關係」「謂吾人慾貫徹民生主義,非在官僚手中奪回民權不可」「陳獨秀謂工人團體,須完全工人組織,萬勿容資本家廁身其間,不然僅一資本家式的假工會而已」。上海機器工會從發起到成立的兩個多月裡,會員從數十人發展到370多人。
《上海機器工會簡章》是黨組織領導制定的第一個工會章程,共六章三十二條,其中規定本會「目的」為:「以公共的理想,訓練德性,發展智識,促起階級的互助觀念」「以公共的力量,著實的方法,改良地位,增高生活,減輕痛苦」「謀相互的親睦,相互的扶助事業」。它成為相關產業工會章程的範本,如在1920年12月,上海印刷工會成立,會員有1300多人,曾主辦《友世畫報》。12月12日出版的《勞動界》周刊提及,其章程「大致和機器工會相同」。《共產黨》月刊最後一期(出版日期印為1921年7月7日)曾高度評價:「辦理得有精神有色彩的工會,要算去年組成的機器工會和印刷工會。」
1920年12月2日,上海機器工會為了擴大影響,在法國公園(今復興公園)舉行聚餐會,邀請各界知名人士出席。理事長陳文煥在致辭中,介紹了該會籌建情況和宗旨。席間,工界人士熱忱發言,希望該會「蒸蒸日上」,成為「工界明星」。
1920年12月14日,美國最大的工人組織世界工人聯合會執行部總幹事羅卜朗專門致函:「中國上海機器工會工人朋友們:我們從在美國的中國工人朋友中,聽到你們竭力組織和教育你們國裡的工人。我們因此希望你們的成功……」這表明,上海機器工會在海外也產生了影響。這是中國工人團體與外國工人組織之間的第一次聯繫。
曾設上海機器工會楊樹浦事務所的裕康裡
上海機器工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發起組在領導工人運動方面,已由宣傳教育的階段,進入有計劃地進行組織的階段。該會正式會所設於白爾路吉益裡21號的一幢兩層石庫門房屋(原建築於1932年拆除,遺址後為太倉路119弄35-36號,即現天企地業所在處),它在黨組織領導下積極開展工作,曾出版刊物《機器工人》,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工人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創辦英文義務夜校,會員均可免費入讀;參與發起上海追悼黃愛、龐人銓烈士大會,以及「五一」國際勞動節紀念會等;還與外地機器工人聯繫,推動他們建立工會組織。1921年5月1日,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散發的宣傳品《工人的勝利》中,有4月21日《上海機器工會致天津機器工人的一封信》,指出:「現在『勞動紀念日』快到了,我們趁著和暖的春光,預備慶祝我們工人最有價值的『五一』」「現在上海廣州等處都組織了機器工會,而且組織得很好。但是天津是北方最大的商埠,還沒有組織這種團體」「歐美各地的夥伴們,現在都已猛烈地向前運動去了,現在是勞動者統治世界的時候!我們趕快聯合起來」。該會直到1923年「二七」大罷工後才被迫停止活動。
上海是中國工人階級的搖籃和工人運動的發祥地,今年市總工會已啟動「上海百年紅色工運資源發掘宣傳工程」。鳳陽路186號現為黃浦區教育考試中心,建築基本保持歷史風貌,在昔日上海公學原址設置「上海機器工會成立地舊址」紀念標誌並設立百年紅色工運陳列室,這對於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具有積極意義。
(題圖為上海公學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