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文化名城西安,近年來一株奇葩在茁壯成長。她。紮根於全市1174所中小學的校園,綻開在50多萬青少年學生的筆端,為古城增添無限的春色。她,就是被著名電影藝術家白楊同志譽為「希望之花」的青少年影評活動。有心栽花俗話說「有意裁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然而,西安的有關同志,為了栽出青少年影評這株花,可沒少用心思。他們的體會是:要想花枝發,還需有心人。這話要從幾年前說起。那時,隨著極左路線的清除,影壇恢復了生機,國產新片和復映片大量上映,香港片和外國片也逐漸增多。這本是件好事,可由於青少年思想單純,分析批判能力較差,加上生長於十年動亂,頭腦空虛,知識貧乏,因而不可避免地在看電影時,產生了-些消極的效果。部分青少年,看了《流浪者》,搖頭晃腦地高唱「到處流浪……看了《佐羅》、迷上了擊劍,手執木棍,毀壞公物:看了《神秘的大佛》又興起了「甩鞭熱,.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這個問題,引起了老師、 家長和有關部門的擔心。怎麼辦?一堵!幾乎 有關部門都想到了這個最簡便易行的辦法。於是,一場「堵截戰」開始了:學校不組織包場,老師不給留空閒時間,家長不給孩子票錢。結果呢?事與願違,學生們看電影的勁頭不但堵不住,反而更高漲。據一所影院的統計,這個放映地段上共有十八所中小學,沒有所包場看過《知音》和《少林寺》,但幾乎沒一個學生沒看過這兩部影片,其中一個學生僅《少林寺》就看了二十二遍。
在事實面前, 人們開始明白過來了。正像四十四中教師陳永明所說的「青少年正在成長時期,求知慾、好奇心強,喜歡模仿是他們的特點,而看電影正是最適合他們特點的文娛活動。不顧這個客觀事實,人為地『堵』、『防』是無濟於事的,看來,只有面對現實,因勢利導。
這時,市電影公司的同志們也在為此動腦筋。他們認真學習了中央關於「全黨全社會都來關心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的重要指示,針對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好勝心強等特點,提出了舉辦影評「希望獎」徵文評選的建議。這個建議與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想法不謀而合。立即得到了市委領導和各有關方面的大力支持。八二年三月,市文化局、教育局、團市委以及《陝西日報》等九家報刊、電臺聯合舉辦「希望獎」,這引起了學生們極大的興趣。就這樣,西安城內興起了一股從未有過的「影評熱」。許多學校,開辦了電影知識講座,舉行了影評輔導報告,搞起了影評專題廣播,把看電影和學生的思想教育、語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許多影院,組織了指評影片專場,場場座無虛席,不少學生打著電簡記筆記,有的提來了錄音機:許多家長為孩子查資料、出主意。短短的幾個月,八萬名青少年寫的七萬多篇影評,雪片似地飛進了各級評選辦公室。去年的第二屆評獎,更是盛況空前,總共290萬人的西安市,竟有62萬青少年(包括部分大學生和青年工人)參加,應徵文章突破了七十萬篇。
花繁葉茂如果說,西安的青少年影評活動最初開展時,還多少帶有些「引導」、「防禦」的意味,那麼,今天它已經成為了學校提高學生思想、陶冶學生情操、培養青少年藝術鑑賞能力的重要活動之一。當我走進二十中的校門,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文圖並茂的電影宣傳櫥窗和影評牆報、板報。除了電影宣傳畫以外,所有文章大都出於學生之手。不遠處,一整塊黑板上,用醒目的大字寫著「學歷史、愛祖國電影月影評比賽」的啟事。在與學校師生的接觸中,我了解到,這所學校是全市開展影評活動最早的單位之一。學校有影評領導小組,每個班級也都有影評組,全校學生人人參加影評活動。經過三年多的實踐,他們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把影評和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平均每周組織學生看一次電影, 然後組織大家座談, 寫周記或作文,並把好的影評印成集子。在兩屆「希望獎」中,都有這個學校的學生獲獎。學校也是連續兩年的影評先進單位。據介紹,類似二十中做法的,還有一中,三十七中、四十四中、新華廠子弟中學等一大批學校。 總之,即使市裡不搞統 活動,許多學校的影評活動也會照常開展。
六中是市裡的重點學校,這裡影評活動的一個特點,是和演講活動結合起來,中 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 也培養、鍛鍊了學生的寫作和演說能力。在那裡我參加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演講會,內容是由高年級學生向剛入校的小同學演講自已看電影後的感想,講稿大都是在市裡或校裡影評比賽中的獲獎文章。那些大同學不但文章寫得好,講的也真好,表情生動,吐字清晰,很有感染力。每講完一個,便由語文教研室的劉老師分析介紹一番,指出講稿的思想和寫作特點。
在西北電力機械製造公司二中,我參加了高二(二)班團支部的一次別開生面的團日活動,主題是「發揚愛國主義,建設精神文明」,形式是「說唱電影」。首先是兩位女同學站起來朗誦《青春萬歲》中的一首詩《讓所有的日子都來吧》那充滿著火樣激情的詩句,頓時使教室裡的氣氛變得熱烈而歡快。然後,一位男同學談了《牧馬人》所激起他的愛國主義感受,並提議大家合唱這部影片中的插曲《敕勒歌》。大伙兒唱得相當有感情。接下來,同學們相繼暢談了對《火燒圓明園》、《青春萬歲》、《武林志》等影片的看法和感想,有的有講稿,多數是即興的,氣氛非常活躍。最後是語文課關老師結合看《青春萬歲》向大家講述自己五十年代的學生生活。這次活動,健康、活潑,充滿著青春的氣息,使我這個旁觀者,也無形中受到了一次精神的陶冶。
在西安的青少年影評中,這類生動活潑的活動方式還有多種,像二十六中的「電影主題班會」,西電一中的「影片辯論會」,中山門街道辦事處的「我所喜愛的一支電影歌曲、一段電影臺詞」晚會,土門俱樂部的「電影知識智力競賽」等等都很有特色。各種類型的電影知識講座和輔導班,在西安也很普遍。一天晚上,我來到了中山門街道辦事處舉辦的電影評論學習班。這天老師講的題目是「紀錄片的特性」。這個班學生共有二十五名,都是自願報名參加的,有青年工人,也有待業青年,最遠的離家二十多裡。講習班是夜校性的,四個月一期,每期每人學費十元。目前辦的已是第二期了。看著這些燈下認真做筆記的青年人,我心裡非常激動:這麼冷的天,這麼遠的路,自己花錢來聽電影課,?這表明他們對影評有著多大的興趣啊。生動的事例舉不勝舉,這裡擷取的只是幾片小小的花瓣,但它們足以讓我們聞到那「希望之花」的芬芳。
碩果纍纍在採訪中, 我十分欣喜地看到, 經過兩年多的成長,西安青少年影評這株「希望之花」,已經開始結出了累累碩果。
讓我們先來聽一些教師, 學生和家長的反映:六中副校長武瑜說:「影評也是一 種教學手段,學生們看看想想,寫寫評評、思想水平、知識水平和寫作水平自然都會提高」。六中學生楊健說:「影評活動打開了我面前的窗子,知識的海洋下子呈現在我的眼前,我感到視野開闊了,思想活躍了,頭腦充實了。」西安毛毯廠肖銀娣說:「過去我總怕孩子接受電影中反面的東西,擔心他學壞,所以不願讓孩子多看電影,也不買電視機。現在搞起了影評活動為我解除了後顧之憂,這樣教育孩子,我就放心了。」一位家長在新學期報到的第一天,就拿出兩元錢對班主任說「錢交給您,只要學校組織的電影,您就給孩子買票,我們相信學校。」洪慶公社位家長說:「以前我怕娃看電影,現在我盼娃看電影,因為他看完回來就寫觀後感,思想有了進步,作文也有了提高。」
再讓我們來看看以下事例:
四中初二(四)班、原先是全校最差的班,甚至有過把老師轟出去的事。學校開展影評活動後,課堂秩序大有好轉,其它方面也有了進步,現在成了先進班級本。十中有個男同學,八二年曾因偷盜被公安機關拘留,並受到學校的記過處分。參加影評活動後,他看了《陌生的明友》思想上受到很大觸動,經過老師幫助,進步很快,不僅有拾金不味的表現,而且主動參加假期護校工作。學校根據他的表現,撤銷了對他的處分。《春暉》 在西安上映後,各學校積極組織學生評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八街小學許多孩子星期天主動到老師家幫助做家務:七十五中學生主動接送年高體弱的老教師來上課:八十九中學生自願成立了送煤隊,節假日為老師家裡拉煤。團支部還組織學生春節到退休教師家裡一起聯歡,吃年飯。
辛勤的園丁西安的青少年影評之所以搞得好,一個重要原因,是有一批精心育花的辛勤園丁。這些同志,對教育好青少年的問題,想得多,想得遠,是一批難能可貴的明白人。採訪中,我曾多次聽到人們談起市裡黨政領導對這項活動的鼓勵和支持。影評活動剛出現,市委領導就表態支持、並親自來給孩子們發獎。去年十月,市裡舉辦愛國主義電影月,開幕式那天,正巧是市委例行的常委辦公日,但他們聞訊後,當即決定會議改期。市委書記和市長等領導同志一起趕來出席,並且講了話。
市電影公司為青少年影評活動的開展,出了很大的力。公司領導們從開始思想就很明確:電影公司不能只抓放映,不抓教育。兩年間,除了主辦「希望獎」,他們還搞了青少年「三熱愛」、「五講四美」、「學歷史,愛祖國」等三個電影宣傳月。凡是適合青少年看的影片,寧肯影響收入,也要滿足需要。學校用影片配合教學,可以讓他們自己來片庫挑選。宣傳科的同志,除了完成本職工作,把其餘精力都放在了促進青少年影評工作上,編輯影評集子,發放宣傳材料、搜集掌握情況、參加學校活動……如同一個青少年影評活動的聯絡站。公司主辦的《電影之窗》雜誌,積極為青少年提供發表園地,兩年來共發表青少年影評及有關文章三十多篇。
和平、西北、群眾等電影院的同志,舉辦青少年影評專欄、編繪有關內容幻燈開展映前宜傳廣播、編印影片介紹資料,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和平影院,附近學校多,為了滿足需要,寧肯放棄高收入的影片而放映學生優待場。影院宜傳組的朱紅、李順境等同志經常深入到學校裡進行看片輔導,有時一天講兩場,先後有三萬多人次的學生聽過他們的報告。應該特別指出的是,這所影院雖然為學生組織包場多,收入有影響,但由於他們不怕辛苦,增加場次,仍然連年超額完成任務。
說起具體搞青少年影評活動的各級宣傳幹部和學校教師,那更是不辭辛苦。在「希望獎」中負責組織工作的市公司田少華、市教育局任力行,王浩、蓮湖區教育局裝不瑩等同志,在基層具體組織活動的二十中社長江、西電一中王隨學、西電二中羅極等老師,都是無報酬的業餘兼職人員。他們白天幹工作,晚上加班搞影評,經常是通宵達旦,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澆灌著青少年影評的「希望之花」。對於這些園丁們的辛勤勞動,青少年是不會忘記的。祝「希望之花」年年飄香,願「希望之花」歲歲吐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