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6日,83歲的車志忠老人在女兒車小橋的陪伴下來到淶源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參加愛心捐贈公益行活動。
2019年12月6日,車小橋(右二)和志願者們將湖南文理學院學生們捐贈的300餘套軍訓服裝送到淶源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同學們的手裡。
2019年12月6日,湖南文理學院學生們捐贈給淶源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的每一套軍訓服裝裡都附上了「溫馨寄語」。
「爸爸,今天高興嗎?」
「高興!高興!」
2019年12月6日,83歲的車志忠老人和女兒車小橋一起來到淶源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將湖南文理學院學生們捐贈的300餘套軍訓服裝送到孩子們手裡。「孩子們的事兒,爸爸心裡總惦記著。來參加公益活動,他高興著呢!」車小橋說。
1989年,時任淶源縣政協副主席的車志忠收到了來自桃木疙瘩村小學張勝利和呂成山的求助信,信中「我很想上學」幾個字,揪著車志忠的心,隨即他開始為貧困地區失學兒童各方奔走。
1989年10月,我國第一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的基金——希望工程,在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的發起下建立,並逐漸成為我國影響力最為深遠的公益事業。張勝利、呂成山等13名同學重返校園,成為希望工程的首批受助者,「希望之花」在太行山深處悄悄綻放。
在希望工程實施30周年之際,張勝利分別被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河北省實施希望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和河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評為「希望之星」。12月6日,張勝利拿著從省裡領回的榮譽證書來到車志忠老人家中感謝師恩。
2019年12月5日,東團堡中心小學,張勝利和孩子們在一起。
2019年12月5日,東團堡中心小學,張勝利和孩子們在一起。
「讓我教書就行!」1997年,從上海畢業的張勝利,直接回了桃木疙瘩村,當起了代課老師。「那時的桃木疙瘩,學校只有5個孩子。」為讓更多貧困孩子上學,張勝利沒少忙活。1998年,在中國青基會的資助下,桃木疙瘩村小學成為寄宿制,還增配了老師,當年招的13名學生全部免費。
如今,張勝利已是東團堡中心小學(2007年桃木疙瘩小學併入東團堡中心小學)的副校長,他的學生裡很多也走上了三尺講臺。
2019年12月5日,已借調到縣教育局負責教育扶貧和希望工程等工作的張勝利回到東團堡中心小學,和老師們一起討論教育扶貧工作。
2019年12月5日,東團堡中心小學五年級的教室裡,張海南老師正在給孩子們上課。
2019年12月5日,東團堡中心小學五年級的教室裡,張海南老師正在給孩子們解答問題。
2019年12月5日,東團堡中心小學五年級的教室裡,張海南老師在給孩子們上課。張海南是張勝利的學生,她在希望工程和愛心志願的幫助下一路念到石家莊學院數學教育專業。2018年,張海南畢業回到家鄉,像當年的張勝利,也當起了老師。「你們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張海南說,那時張老師常跟她們說的就是這句話,現在她更加體會到老師當年的良苦用心。
2019年12月5日,張勝利(右三)在東團堡中心小學,和老師們一起分享學習心得。
2019年12月5日,學生在操場上快樂玩耍。如今,東團堡中心小學的硬體設施水平明顯提高。
2019年12月5日,東團堡中心小學的學生在操場上快樂玩耍。
12月5日,東團堡中心小學的學生們在教學樓前的廣場上快樂奔跑。希望工程實施30年來,特別是國家全面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後,貧困學子沒有了後顧之憂,鄉村學校師資力量也越來越強,硬體設施極大改善。
2019年12月6日,星期五。呂成山(中)下班後來到淶源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看望他的包聯幫扶戶李陽(右一),了解他的學習生活情況。
2019年12月7日,淶源縣愛心橋公益聯盟的成員們又出發了。車小橋到南馬莊鄉,去慰問村裡的孩子們。張勝利去了因車禍陷入生活困境的東團堡中心小學張宇暢的家。呂成山直奔銀坊鎮張家墳村,自己幫扶的五戶貧困家庭……大雪時節,希望之花靜靜綻放在太行山中。
記者 趙海江 趙傑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