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花」也是一種對話,這部紀錄片如何記錄國際友誼的故事?

2020-12-06 深度文娛

根據近日發布的《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2019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50.36億元,同比增長9.4%。而隨著紀錄片整體投入的增多、題材類型的豐富和觀眾規模的擴大,一部作品也需要獨特的立意和創新的表達,才能真正吸引更多的用戶。

「大家好我是天狼,今天......」在熟悉的開場後,姜正之又開始新一天的講述。從2015年開始,他用自己打遊戲的名字做節目,講月季,既講月季的品種,也講月季的養護知識。每天一條,觀眾也越來越多,而這個東北小夥也獨闢蹊徑地把月季變成了網紅。

在網際網路世界,這個中國先民精心培育的古老月季品種有了新的舞臺,也有了更多的觀眾。5月1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特別推出國內首部自然園藝類紀錄片《花開中國》,五朵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花朵:茶花,杜鵑,月季,菊花和牡丹正在以新的面貌重新進入我們的視野。正如姜正之所說,「你連花都養不活你何談去愛,她也是向你在傾訴她現在的一個狀態。」

園藝題材新探索

在奇觀故事中發現植物新大陸

之前山茶花的世界最高紀錄是18.5米,在第一集中,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鍾朗問:「你能不能帶我們找到一棵超過18.5米的山茶花。」「有可能。」

在寶臺山村民陳顯光回答後,他們闖進了這片野生動植物天堂,並最先讓此前的吉尼斯紀錄提高了近10米;而轉眼間,在浙江金華的庭園裡,斷砧、削枝、斜切、接穗、包護、套袋……茶花栽培師何聰穎又讓原始森林茶花的野性變得更具人文世界的精緻。正因如此,「茶花」的故事有了古今中外的不同版本的加持,在追根溯源中體現出的情景交融,使紀錄片更富有感染力。

為了讓故事更豐富,《花開中國》呈現了很多珍貴的、首次從歷史塵封中解鎖出來的資料。比如首次拍攝歐洲第一位從中國帶回植物標本的「植物獵人」檔案;首次全程記錄喜馬拉雅山嘎瑪溝植物科考活動;首次系統拍攝英國皇家園藝學會、邱園、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等珍貴標本檔案等。

花卉的精魂在於生命成長變化,但如何把這種弧度呈現出來,卻是一個技術問題。除了豐富的內容之外,攝影的創新也是《花開中國》的一大看點。

大量的延時攝影聚焦於中國高山植物綠絨蒿的開花,特殊攝影獲得中國名品茶花雪塔的開花全過程影像,首次聯合中科大顯微攝影組對牡丹、金花茶等花卉進行全方位植物顯微攝影等,這些新嘗試縮短了時空的局限,在有限的時間裡講述跨越生命長河的篇章,而全新的影像語言,多角度、多感官的展現每一朵花最動人的瞬間,將花上升到「奇觀」體驗。

或許這部紀錄片可以被叫做「如果中國花朵會說話」。從走紅網絡的《如果國寶會說話》開始,創新的敘事技巧就頻受年輕人追捧,《花開中國》一方面擁有豐富的知識,一方面又通過接地氣的方式讓花朵張口說話,這種說話不是讓它自言自語,而是通過創新的影像語言、話語方式與觀眾對話,並與觀眾產生某種聯繫,建立無形的情感交流,這樣讓影片既好看又有趣、既有溫度又有深度。

看花與看人是相通的

既有情感共鳴,又有美好寄託

從英國城堡到原始森林再到私家庭院,從園藝家到護林員再到草醫,《花開中國》在時空的來回穿梭間變得更富有情境感,也有了人文的厚度。這部紀錄片一方面回到歷史的深處,去發掘那些影響過世界花卉史變遷的故事,一方面又定格下現代人的活動瞬間,將不同時空的故事寓於同一主題之下,人物與人物、故事與故事之間的隱性勾連和深層邏輯,形成了一種有力對話。

銅陵鳳丹種植者聶榮京從小就生長在鳳丹牡丹的原產地,這麼多年他帶領村民繼續以花致富,忙碌的間隙也要回家吃一頓母親製作的丹皮燻魚。這時的花,早已不是一株植物了,而變成一種能夠緩解鄉愁的味道。

作家簡·基爾派屈克在《牡丹》一集中提到,「我認為園藝是關於人的。如果您忽略了人,那您就失去了故事。」這種創作理念既適用於書籍,也適用於紀錄片。

整體內容都在個體敘事中消解掉宏大主題的距離感。該片透過小人物聚焦大事件、從小切口深入大主題,雖然講花,但卻集結了植物研究專家、攝影師、赤腳醫生、護林員、作家等,不僅在生動鮮活的個人史中挖掘出恢弘磅礴的時代史,還強化了紀錄片的真實感以便於受眾接受。

《花開中國》的主題是花,但講述的卻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花之間各種複雜的情感勾連,甚至美好寄託。那灣村村民黃載年說,「植物裡頭,最好的就是茶花,有精神氣,有堅韌不拔的精神。」桑秋華說,「我認為牡丹就像人一樣,就是為了最後的一個綻放,然後燃盡所有的光。」花藝師於筱冉說,「菊花在中國的一個花語的解釋,其實它是代表著清靜,高潔,也代表了懷念,正直。」

這部紀錄片巧妙地通過人的特性去解釋花的氣質,並給予他們一定的自身表達空間,這種表達不是割裂花和人的表達,恰恰相反,它囊括了人與花、人與觀眾、花與觀眾三個維度的多向交流格局。

從花的生長到「文化交流」

紀錄片可以有更多擴展

紀錄片拍下了象徵性的一幕,當兩年一度的世界茶花大會在歐洲南特市召開時,世界茶花協會主席管開雲灑上了一杯烏龍茶,並且祝福道,「這朵茶花是友誼的象徵我想她會健康快樂地成長,她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快樂和健康。這不僅是對來自南特的人們,也對全世界所有人。」

山茶花跨越半球重新在歐洲煥發生命,菊花則讓我們與近鄰日本的關係更為密切。正如小原流一級家元教授石橋祥子所說,「希望通過插花這樣一種方式,能夠成為日本和中國的一個橋梁。表現出的是它的自然的一種美麗,但是我希望它變的更大一些,大的像彩虹一樣。」

花能夠連接世界,紀錄片也能。其中原因在於專業知識與故事講述融入得十分巧妙,這也宛如一部花兒的百科全書。不同植物的花期是多少?它們的生產需要怎樣的環境條件?花卉嫁接有哪些具體步驟?雜交對植物生長有哪些影響……這些常見於課本的園藝知識也都隨著故事的推進而愈發生動。例如當雲南山野的基因來到老威廉士的莊園後,不僅長得高大,在光照不足的條件下也能保持花量。這個山茶花漂洋過海,再落地生根的故事在第一集的開頭就抓住了人們的目光。

「花朵打開了我們大腦中掌管愉快、記憶、欲望的機制。美的追求演化成我們尊崇的儀式和喜歡的味道。」除此之外,《花開中國》也聚焦到很多人類共同的情感,比如美,比如成長,這些獨特的立意都讓這部紀錄片擁有更多國際傳播上的張力。

這部紀錄片雖然以「中國」為題,但講的卻是世界的故事。整個創作團隊的行程足跡不僅遍及中國21個省市自治區,還深度調研及拍攝走訪了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荷蘭等國家近20個城市。

《花開中國》的創作經驗表明,如果能夠在「故事」中注入對時代變遷的歷史關懷、對世界每一個角落每一朵花的人文關懷,不但符合國際傳播的要求,其說理能力也往往能藏於無形之中。

能夠看到,這部紀錄片拍攝的這些故事,既有多國人民友誼的交往,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展演。儘管該片採取個體敘事的方式來講述故事,但其背後所涉及的文化交流氛圍正牢牢地烙印在整個紀錄片的敘事當中。而要體現該敘事模式下花作為一種文化媒介的真實內涵,莫過於去展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傳承、碰撞和融合。

花卉在迥然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間扮演著友誼大使,在靜默的歲月中,彼此滲透,誕生新的美麗。

相關焦點

  • 匯集中國頂級文物,這部中英合拍紀錄片火了
    也是我們探索現代文明的知識寶庫。所以這部紀錄片不光是講述文物的故事,還在現代生活中找到了它所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的延續」。《中國的寶藏》中方製片人陳丹丹介紹:「在文物的選擇和主題確定上,我們把握兩個原則。一個是時間跨度,我們選擇的是那些既展現了文明起源,又比較接地氣的文物。另一個原則就是主題必須能夠引起人類情感共鳴。比如你如何吃飯、你的家庭是什麼樣的、你的孩子是怎麼教育的、你如何說話寫字等。
  • 這部被封殺的紀錄片,我的年度最佳
    冒著被封號的風險,二凡還是想說一說,這部心目中年度最佳的紀錄片。真實不是無意義的素材堆砌,通過剪輯還原一個完整的故事,將一個故事講好是重中之重,拿《塑料王國》來說,導演王久良就剪了十多個版本。直到現在,還有不少的村民不願意花這個「冤枉錢」,喝著仍舊被不斷汙染的地下水。
  • 小蠻腰、艾菲爾鐵塔隔空「雙塔對話」,共述中法友誼
    巴黎當地時間19號晚,廣州海外花市第三度點亮巴黎,廣州塔與艾菲爾鐵塔再次上演了一場跨越大洋的雙塔對話。在中法故事會現場,他用薩克斯吹奏了一曲悠揚的彩雲追月,並通過視頻連線,與遠在中國的妻子互訴真情。 音樂牽起的是中法之間最浪漫的情緣,這場跨越大洋的雙塔對話也聯繫起了兩座城市之間最美好的友誼。
  • 豆瓣8.6,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的背後,揭露了「瀕危物種」的困境
    小編初次見到這部電影時,其評分高達9.0,雖然現在評分已降至8.6分,但這部影片也是一部名副其實的高分之作,更是一部值得看一看的紀錄片。年,他執導的電影《矮婆》先後入圍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和華沙國際電影節。
  • 10部必看的紀錄片,有些故事值得記錄
    在這之前,我們還是儘量除了要上班外,減少出門的次數,畢竟「不出門就是最好的防護措施,也是最有效的抗擊病毒的方法」。 因此在這裡為大家推薦幾部適合周末宅的紀錄片,大家一起為控制疫情助力吧! 01.
  • 這部美食紀錄片完爆《舌尖3》!
    原來他們都被一部美食紀錄片徹底俘獲了!——《人生一串》。截止到目前,這部低成本、小製作的美食紀錄片首集播放量已超過900萬次,B站評分9.8分,豆瓣評分9.0分。如何在美食題材千篇一律的固有模式中摸索出新鮮而又抓人的東西,並形成一種新的風格,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人生一串》在這一課題上,顯然是有下功夫的。
  • 這部紀錄片,也太神奇了!
    但今天要介紹的這部紀錄片,卻講述了一個另類的故事。潛水員和野生章魚建立起了聯繫,而這樣的羈絆竟然就是一生——《我的章魚老師》My Octopus Teacher人們常說萬物皆有靈,其實很多動物的智商都非常高,比如章魚。
  • 紀錄片《握手非洲》講述最真情的中非友誼
    原標題:21天橫跨兩大洲,行程19000公裡,紀錄片《握手非洲》為您講述最真情的中非友誼!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非洲大陸是神秘而陌生的。這裡有人類之母「露西」,有壯美的吉力馬札羅山,有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動物大遷徙。
  • 對話爆款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 我想讓全世界看見最...
    今年3月,他拍攝的生活紀錄片《南京抗疫現場》曾在國內外引發巨大迴響,讓無數外國人看到了中國抗疫的最真實現場。【對話背景】6月26日,由竹內亮執導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正式上線,影片為全世界觀眾真實再現了10個武漢家庭的現狀,和無數武漢人對這座城市發自肺腑的愛。
  • 想了解AlphaGo背後的故事?這部紀錄片可以一看
    自從AlphaGo連續戰勝韓國圍棋九段李世乭和中國圍棋九段柯潔以後,這個「圍棋高手」讓人們更加關注人工智慧(AI)技術,也讓人們對AlphaGo背後的故事感興趣。這部紀錄片由導演Greg Kohs拍攝,早在4月21日就在美國翠貝卡電影節上進行了小範圍點映,反響不錯。《AlphaGo》還有個專門的網站,裡面對於這部紀錄片是這樣介紹的:  「圍棋棋局數不勝數,甚至多過宇宙中的原子數量,這種古老的中國遊戲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對人工智慧的巨大挑戰。2016年3月9日,圍棋世界和人工智慧在韓國正面對決,通過五局決出勝負。
  • 20部北美線上熱門紀錄片盤點
    芬格幫助製作了一切,從這個標誌性人物的概念和服裝,到布魯斯-韋恩的背景故事,塑造了今天這個人物。這部迷人的紀錄片挖掘了黑暗騎士的真實歷史,並揭示了芬格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滑板少年》(2018)
  • 記錄美麗中國 ——央視原創紀錄片推介會側記
    反映雄偉壯麗的自然生態    剛剛收穫《超級工程》第三季熱播碩果的導演李炳,這次帶來了一部呈現神秘、壯闊、活力中國海的紀錄片《中國海洋》。這部作品耗費3年時間完成前期拍攝,用自然篇、政論篇兩部分,記錄、論述了中國海洋內的七八十種海洋生物。
  • 紀錄片《冰凍星球》:記錄,就在極地永久改變之前
    這部由英國廣播公司(BBC)耗時5年耗資1億多人民幣打造的紀錄片,真實展現了正在逐漸溶解的地球兩極的景象,以及極地物種的千姿百態,精美而難得一見的鏡頭令人嘆為觀止。這部紀錄片還拍攝到一些生物是如何團結協作捕殺獵物的鏡頭,比如虎鯨共同合作獵捕海豹等。藉助高科技設備,攝製組還記錄下了南極大陸中心地帶廣袤而荒蕪的陸地,以及鯨魚是遷徙到極地的過程。  全球首次呈現冰柱入海景觀  《冰凍星球》中最震撼的場面,莫過於冰柱沉入南極洲海底的景象,宛如恐怖的科幻大片。
  • 實力擔當,粵產紀錄片從大灣區出發進軍國際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依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共同推動大灣區影視文化繁榮,推進廣州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講好廣東故事,譜寫粵產紀錄片走向國際的新篇章。此次活動一共放映了3部記錄廣東故事、展現廣東的真實面貌的優秀粵產紀錄片:《醒·獅》《平洲玉匠》以及《廣州故事》第三集《心旅》。
  • 這部紀錄片讓你重新認識巨星黴黴
    這部影片記錄了這位30歲女歌手的成長史。泰勒·斯威夫特以鄉村音樂出道,後轉型為流行歌手;她也可能是這一代中最為重要的美國詞曲作家和歌手。  專輯銷量突破5000萬、社交媒體上坐擁粉絲大軍,斯威夫特自己就是一個品牌。雖然自她從美國極端保守的鄉村音樂業中冉冉升起、成為青少年偶像起多年來,斯威夫特一直被告誡不要透露自己的想法,也不要冒犯到潛在的粉絲們。
  • 不能過「六一」的大朋友們,我們一起看紀錄片
    此前有幸採訪過該片的導演託馬斯·巴爾姆斯,人相當帥也很聰明,他說之所以拍這部紀錄片,並不是單純要拍孩子,而是從孩子的身上,看到人和人之間的不同、人和世界的溝通方式。他還強調:製作這部電影挑戰了我的信仰,讓我反思是否給了自己的孩子最好的生活,而這也是我給觀眾們的挑戰。
  • 這部紀錄片,記錄了泰勒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蛻變」
    網飛出品的紀錄片[美利堅女士]拍攝了2016年前後泰勒的生活,記錄了她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蛻變」。這並非一部滿足粉絲窺探欲的紀錄片,它所講述的故事關乎名人、緋聞,也關乎個人成長、政治立場、話語權。當然,對於泰勒來說,這些都是她的一部分。
  • 這部紀錄片今晚開播!
    這部紀錄片今晚開播!紀錄片《奠基歲月》正是圍繞這一歷史時期,以發生在天津的歷史事實為主題展開講述,同時立足現實與歷史對話。紀錄片《奠基歲月》總導演、天津廣播電視臺李家森工作室負責人李家森說:「這也是首次以紀錄片形式展現這段激情燃燒的歷史進程。
  • 因為這個封面,還是忍不住想要推這部超高分紀錄片
    為什麼我們常常安利各種貓片呢,我也是前段時間剛剛知原來桃姐是一個家裡有一隻巨可愛的貓的隱藏低調貓奴。我也慢慢理解了一個中年男子每次假裝中立地說:哎,你要不要看看這個新出的貓電影的小心機。每一種生命出於本能去活動,去改變,去生存,自然調和好了平衡,讓更多的生命來到這個地球上,循環往復。但是人類是這個自然調和中的意外。人類的自我意識讓自己獨立與自然界的平衡,而這部紀錄片的最後一類,講的正是人類與這些貓科動物的故事。
  • 這部紀錄片央視發力了,每一幀都可以當壁紙,BBC也無法超越
    「《大國崛起》、《華爾街》、《貨幣》是把世界的故事講給中國人聽,《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卻是把中國的故事講給中國人聽。」 拍攝時正值雨季,為了找到塔黃,隊員們兩個人一組,分成三路,花了整整3天,尋遍了整個山溝才找到。要記錄它的生命歷程,攝製組需要不停地變化拍攝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