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央視發力了,每一幀都可以當壁紙,BBC也無法超越

2020-11-26 騰訊網

本文轉載自:一條(ID:yitiaotv)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

是中國人拍攝植物紀錄片,

最大規模的一次嘗試,

在央視播出至今2個月,豆瓣評分高達8.8分。

很多人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是BBC的範兒,

這樣的拍攝讓人看了頭皮發麻,

每一幀都美到可以當壁紙」。

從2016年開始,

導演李成才帶著102位中國攝影師,

一共去到了中國27個省市,

和世界上的7個國家。

3年的時間裡,拍攝到了許多

對世界有著重大影響的中國植物:

紐西蘭奇異果源自中國、

中國的桑樹影響了整個文藝復興、

所有國際大牌所用的絲綢,

都來自生長在中國的桑樹;

常常出現在梵谷、莫奈畫中的花朵,

正是中國的蜀葵……

另外還有許多中國植物之「最」,

都是首次被完整拍攝到:

新疆,600年的蘋果樹,

浙江天目山,五世同堂的銀杏,

青藏高原,最古老的1600年桑樹……

地球上植物大約三十萬種,

近十分之一生長在中國。

李成才說:「我覺得中國植物最偉大的地方,

是塑造了中國人、甚至人類的審美,

不是我,也會是別人將來拍攝植物類的紀錄片。」

撰文翔宇

2019年9月,《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紀錄片在CCTV9上線,豆瓣評分8.8分。很多人都說這是BBC的範兒,每一幀都能做壁紙。

一共有102位中國攝影師參與了拍攝,他們花費3年的時間,去到中國的27個省市、以及國外的7個國家,尋找和記錄下很多厲害的植物……

雪兔子 開花植物中所處海拔最高的植物之一

梭果玉蕊 我國特有的植物

生命只有短短的幾小時

寬葉綠絨蒿 雪山極寒之處的花

是真正的高原上的小仙女

梭梭 根長達十幾米

生長在中國境內離海洋最遠的地方

海芋,一旦受到外界的攻擊

就會靠葉脈分泌出毒素毒死「敵人」

海菜花,即將開花時的花苞夜晚升至水面

一生的花期只有一天

花謝後,花朵浮水面,卻永遠不會沉入水底

攝製組也為中國微觀拍攝創造了奇蹟,為以後國內的同類型拍攝提供了借鑑。

一千多年前的古蓮子

竹子內部的維管束,第一次被展示出來。還有稻米發芽、茶葉腐敗的過程、桑葉分泌乳汁的過程……它們都是中國人首次通過顯微攝影進行展示,也是世界首次。

中國植物之「最」

這部紀錄片一共有十集。將地球的46億年,換算成24小時,類比之後就推演出了「38億年第一個細胞出現」、「1.45億年前左右第一個開花植物出現」、「12000年前左右的時候水稻出現」,而人類在最後的三分鐘才登場。

水稻、茶樹、桑樹、大豆和竹子,這五種大宗植物分別擁有獨立的一集。花放在最後一集,是刻意而為之的。導演李成才說:「花其實就是植物的生殖器,是為了傳宗接代的,而人類總是賦予它們太多的意義。」

水稻

六千多年前,水稻已經成為中國人依賴的一種糧食。今天,水稻是世界三大主食之一,在全世界113個國家生根。

從中國出發,水稻改變了日本的飲食結構,讓他們從以魚肉為主的飲食,變為以米飯作為主食。後來,水稻又進入歐洲人、非洲人的餐桌,甚至成了全球嬰兒最愛吃的輔食。

茶樹

兩千多年前,茶進入中國人的飲食中。1000多年前,茶跟隨遣唐使東渡日本。

400多年前,茶發酵過的葉子來到了歐洲,在接下來的一兩個世紀裡,徵服了擴張中的大英帝國。今天,全球有60多個國家種植茶樹,30多億人口飲茶。

大豆

唐朝年間,大豆跟隨鑑真和尚來到日本。在那裡,鑑真教會僧人製作豆腐的方法。大豆和豆腐,又通過佛門傳向民間。豆腐富含豐富的植物蛋白質,很快成為日本餐桌上重要的成員。

兩百多年前,大豆走進了美國人的飲食、牲畜的飲食,也走進了製造業,成為了工業體系中的一環。

桑樹

五千年前,中國古人生產出了絲綢。

為了得到絲綢,全世界開始對桑樹展開追逐。公元12世紀,桑樹與中國的織造技術一起,來到了歐洲。

15世紀,佛羅倫斯著名的美第奇家族,通過種植桑樹、製造絲綢完成了資本的積累,他們又用積累的財富,對藝術家進行贊助,開啟了文藝復興。或許可以這麼說:文藝復興的誕生,也有桑樹在其中的推波助瀾。

獼猴桃

100多年前,一位名叫威爾遜的英國探險家,來到湖北宜昌,發現並帶走了當時還被稱作「羊桃」的獼猴桃。

1904年,獼猴桃跨越半個地球,來到紐西蘭。在這裡,獼猴桃成了大受歡迎的「奇異果」,紐西蘭也因此發展出了完整的水果產業體系。如今,獼猴桃遠銷世界59個國家和地區,也是紐西蘭的國果。

中國人拍的中國植物,BBC也無法超越

在李成才之前,國內除了十幾年前陳曉卿拍攝的《森林之歌》,圍繞森林裡的動物講述了生態系統之外,很多年都無人涉足植物類的紀錄片拍攝。

哪怕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投入拍攝最多的是人、緊接著是動物,植物紀錄片是最少的。而拍攝難度,卻恰好相反。「一方面因為植物不會『說話』,另一方面它的行為和成長極其遲緩,周期耗時過長。」導演李成才告訴我們。

BBC最早開始拍攝植物紀錄片,比如《植物的私生活》、《植物之歌》、《生命》等等。只擁有4000多種植物的英國,卻是最早覺醒的國家。中國的植物,已被認知的有35000多種,是整個歐洲的三倍,卻一直缺少一部像樣的紀錄片。

「與BBC相比,它首先是中國人拍的中國植物,加上我們對中國植物的情感,這兩點他們都不具備,也很難超越。」

總導演:李成才

在2016年之前,李成才拍了很多金融題材的紀錄片。跟他固定合作的幾十個人,是中國唯一一個拍世界題材周期長達14年的團隊。

「《大國崛起》、《華爾街》、《貨幣》是把世界的故事講給中國人聽,《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卻是把中國的故事講給中國人聽。」

攝製組棚拍水稻的出生、成長

2016年的4月,第一個策劃案完成。李成才一邊拜訪各個學科的植物學家,一邊求朋友介紹有高海拔拍攝經驗的、有植物拍攝經驗的相關朋友,102位攝影師就靠「求人」組建成了。李成才苦笑說「沒得挑,也由不得我們」。

除了外拍,還有一部分攝影師負責棚拍。雖然沒有艱苦的環境,但要學會使用土壤、理解光合作用,每個人都要看完李成才列的植物書單,集體看BBC的自然類影片。

去青藏高原, 探尋中國植物之「最」

青藏高原是拍攝的重頭戲。因為它誕生了中國的水系,除了南北極之外,這裡是第三極,很多中國植物,比如桃樹、桑樹的故鄉,都在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這些長在4000米以上6000米以下的植物,比如綠絨蒿、雪兔子……成為此次紀錄片中拍攝難度最大的一批植物。「光在這裡待著,攝影師的智力水平都會下降。吃、喝、拉、撒、住,一切都是問題。」

塔黃

攝製組在青藏高原拍攝塔黃

讓李成才印象最深的是拍攝塔黃的經歷。通過多年的生長,塔黃才能開花,這是它的成人禮,也是它的死亡儀式。

塔黃生長在青藏高原偏遠地區的流石灘上,這是中國非常有特點的一種生境。四周都是碎石,連只螞蟻都很難見到。

高原環境惡劣,傳粉的昆蟲種類極少,生長在這裡的植物普遍存在傳粉難的問題。但塔黃在自然條件下繁衍種子的成功率很高。

李成才說:「拍攝塔黃的內部時,幾個攝影師都震驚了,像玻璃一樣的透明苞片,形成了一個天然溫室。昆蟲在裡面繁衍,就是你給我一套房,我就能繁衍下一代。」

拍攝時正值雨季,為了找到塔黃,隊員們兩個人一組,分成三路,花了整整3天,尋遍了整個山溝才找到。要記錄它的生命歷程,攝製組需要不停地變化拍攝地點。

為了馱運設備,攝製組找到藏族牧民把馬借給了他們,正準備抬設備到馬背上時,這匹馬突然一躍而起,馬脖子上剛栓的繩子竟纏住了錄音師的腳,被拖拽出5、6米遠,錄音師才掙脫出來。

歷經3個月,攝製組不僅拍攝到了日照中的塔黃、霧中的塔黃,還有雨景、冰雹、彩虹等生活在各種獨特生境裡的塔黃。李成才說:「塔黃的美,在於她的堅強,4000多米的海拔,蟄伏4、5年之久,只為了能夠生存和繁衍。這一點和人類是一樣的。」

但即使做好了拍攝前的一切準備和調研,依然有遺憾。「夜景的塔黃,就沒有拍到。可能是時機不對,可能是彈盡糧絕。」

奔赴其他地區的攝影師也遇到了困難。有一組人來到非洲馬達加斯加,拍攝黃花蒿是如何引種的,這裡是一個瘧疾區域,攝影師們趕到後又碰上了鼠疫。另外一組人拍茶樹時,下山趕上了暴雨,只能從山上往下滑,一不小心滑到了馬蜂窩上。

拍攝團隊有一位女導演叫周葉,很多人問她覺得拍攝艱苦嗎?她的回答是:「我實在無法表達你們問的艱苦是指什麼,在我看來,在密林深處和螞蝗打交道、和蛇打交道,都是拍自然類影片中最正常不過的事情。」

珙桐開花

為珙桐開花搭建6米高攝影棚,

超高速拍攝桑樹的彈粉瞬間

在所有植物的拍攝中,珙桐的拍攝是最複雜的。珙桐是第四紀冰川之後保存下來的「地球遺民」。珙桐花開時,兩片垂下的白色苞片形似鴿子,也被稱為「鴿子樹」,在適宜的溫度和陽光下才會開花。拍攝之前,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珙桐的開花時間。

攝製組提前一個月到了峨眉山,觀察珙桐開花的時機,攝影師更是提前半個月就蹲守在山上,熟悉環境。植物專家到了現場考察後,最終挑選了一棵可能開花最早、花朵最飽滿的珙桐樹。

為了拍攝珙桐,搭建的攝影棚局部

考慮到珙桐樹非常高,攝影師也需要長時間」蹲守」,所以搭建的延時拍攝棚非常大膽:一個距離地面6米高的拍攝棚。大家先在地面距珙桐枝條近3層樓高的位置,用裝修的腳手架疊加了4層,每層再用簡單的鐵絲進行穩固,攝影師親自動手做幕布。

在這個「簡易」的攝影棚裡,有三個機位全面記錄了珙桐的開花過程。因為擔心珙桐的採光不足,還安置了生長燈和加溼器。

「前後一共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珙桐開花的全部過程才第一次被展示在全世界面前。花朵竟有人臉那麼大,大家都驚呆了。」

桑樹,擁有植物界最快的彈粉速度,曾有研究人員計算過是每秒200米,「相當於手槍子彈出膛的速度。」同樣是靠風傳播,松樹花粉靠的是氣囊,而桑樹花粉只能憑藉自身的爆發力,將花粉儘可能遠的彈射出去。

為了拍到桑樹彈粉的瞬間,攝製組剪下了桑枝,養在自己家的花瓶裡,鋪上藍布,打上燈,每天觀察。李成才說:「彈粉速度太快了,即便不眨眼地盯著,也只能看到花粉噴射出來,根本捕捉不到彈射的瞬間。」

如此快的彈粉速度用什麼設備才能記錄下來?攝製組先用手機設置10倍慢速,效果不盡人意,後來又用高速攝影機,但成本過高。觀察兩輪之後,決定先實踐。

當時北京的桑樹雄花彈粉已經快結束了,很難再找到成片的雄花。大家只好連夜駕車趕往承德,那裡的溫度比北京低,桑樹剛剛開始彈粉。

「找到即將彈粉的桑樹,從凌晨五點開始盯。攝製組分成兩班,一班守在攝影機前,盯著屏幕;另一班守在樹下,盯著雄花。」雖然溫度漸漸升高,但鏡頭裡的幾朵花卻不見動靜。「當時大家都挺絕望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給自己希望,忍著。」

直到下午五點,一朵雄花突然綻放,像彈射開關一樣。「從大家的表情上看得出來,很興奮,但沒人顧得上說話。」能夠拍攝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半個小時,光線變暗之後,雄花就停止了彈射。

「最終也只拍到了10個鏡頭,但這個瞬間太美妙了。」

究竟是哪些中國植物,在影響全世界?

「中國人不了解中國植物,不知道中國的植物究竟有多厲害,這是一件挺令人難過的事。」這也是李成才做這部紀錄片最大的動力:「能拍植物,我就絕對不拍人。」

中國漢字裡,草字頭、木字旁的漢字太多了,以竹為偏旁的漢字,在《辭海》中大約有200個。《紅樓夢》裡沒有植物,紅樓夢是不存在的。《詩經》裡沒有136種植物,詩經也是不存在的。

時尚界用到的絲綢,就來自中國的桑樹。李成才說:「假如評選最受人類尊敬的植物,桑樹應該當選,因為它塑造了人類的審美,提供了人類的記憶工具。」

英國花園中的中國植物

對西方文學和西方繪畫藝術史影響最早的一種中國植物,學名叫蜀葵,是最早被引種到西方的花卉之一。它曾出現在梵谷、莫奈、提香的繪畫中,被當作一種信仰。

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

不同的植物,被帶到世界各地的方式也不一樣。最特別的是,有一類人是刻意來中國尋找植物的,大多集中在湖北、四川一帶,被稱為「植物獵人」。

英國人威爾遜,他花了12年的時間到中國尋找鴿子樹(即珙桐)。他認識中國4000多種植物,其中有1500多種被帶出了中國。

中國植物太偉大了,

不是我,也會有其他人來拍攝

影片中最突出的一個標誌,是李成才並沒有用寶蓋頭的「它」,而是用「她」。「植物是萬物的子宮,孕育了萬物,而女性離生命最近。」

拍攝一部關於植物的紀錄片,是李成才很早以前就想做的一件事。他的童年,是在河北唐山的長城腳下度過的,放眼望去都是植物。

到城市生活之前,他並不覺得童年的生活有多可貴:「急著奔跑,急著逃離家鄉,也不懂那叫詩意。偶爾回頭望,我主觀地認為我的審美,來自我兒時的成長環境。」

後來,他到南京炮兵指揮學院學習指揮專業,純理工科。畢業後又到傳媒大學讀了影視文學,再後來到了電視臺工作,正趕上中國紀錄片剛剛興起。

李成才被很多人看到的一個作品,是1993年的《捏麵人的姑娘》,獲得了上海國際紀錄片銀獎。這部片子之後,他正式到央視拍紀錄片。之後就有了大家熟悉的《大國崛起》、《華爾街》、《貨幣》這些紀錄片。

除了攝影師,影片中也請到了很多中國一線的植物學家作為顧問。而102位攝影師也因為熟讀植物學方面的著作,最後變成了半個植物學方面的專家。「我總認為不是我,將來也是別人拍攝植物類的紀錄片。」

他相信紀錄片的力量:「我特別強烈地要求在城市裡面生活的人,趕快補上這一課,因為只有真的了解了植物,才能知道世界的豐富和美麗。」

部分資料由《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紀錄片團隊提供

封面攝影:彡一石頁

編輯:張翔宇

- END -

相關焦點

  • 這部50年前的科幻片堪稱歷史最佳,每一幀都可以拿來當壁紙
    一部50年前的電影,1968年,我們還在如火如荼的某運動中,已經出現了每一幀都可以做壁紙的電影了!沒有誇張,4K修復版看一下,視覺效果震驚你的眼球!庫布裡克知道,在《2001太空漫遊》所要展現的龐大主題面前,任何語言都註定會顯得蒼白無力,所以他選擇用雄渾瑰麗的古典音樂作為這部傑作的註解。
  • 紀錄片《完美星球》開播,每一幀都能做壁紙
    《完美星球》是BBC歷時4年製作而成的大型自然歷史類紀錄片,拍攝地遍布六大洲31個國家。早在2006年BBC就推出了以地球為主題的紀錄片《地球脈動》(Planet Earth),以極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內容,為網友們獻上不容錯過的發生在地球上的精彩故事。
  • 這部養眼的紀錄片,每一幀都是一張壁紙,這才是美麗中國
    這部影片來頭很大,是2019北京世園會出品的十集大型自然類紀錄片,叫做《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要知道北京世園會可是未來十年內最高級別的博覽會,實力雄厚。國內這麼大型的自然類紀錄片你能說得出來嗎?可以說近十年都沒有人拍過這類題材的影片。
  • 豆瓣評分9.4,被評為「堪比BBC的大作」,這部央視最新的紀錄片,每一...
    這些震撼又親切的畫面,出自央視最新紀錄片這部紀錄片,在豆瓣評分高達9.4,被網友稱為:堪比BBC的大作。整部紀錄片中,攝影採用的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超高清4K攝像機。這種攝像機,清晰度是一般高畫質電視(720p)的16倍。
  • 寶石之國:經典動漫評分9.0,每一幀都可以當作壁紙的畫面
    這是一部經典的動漫,但是看的人比較少,可以說在動漫中的每一幀都能當作一張壁紙來使用,這個動漫的名字叫做——《寶石之國》。故事背景:這部動漫講述了關於每一種寶石的故事,每一個寶石都擬人化,成為了一個人類,而反派人物呢,則是一種從月球上飛來的神秘「月人」,是一種喜歡收集寶石的物種,對星球的上的寶石人類有著迷戀的收集怪癖,希望可以得到每一種寶石作為收藏。
  • 《星際穿越》燒腦好萊塢科幻大片,每一幀都是一張壁紙!
    《星際穿越》這部燒腦好萊塢大片看完以後真的久久不能平息,很多科幻大片看過且過,但是這部片子完全不同。它就好像是一部關於太空科學的科普片,雖然標籤說是科幻片,但是裡面的一切都有著科學依據,就像是蟲洞和一系列的定理。
  • 央視紀錄片《極地》又火啦,帶你感受西藏的人文情懷!
    說到央視的紀錄片,小編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國》了,還記得上映的時候小編正在上大學,每次和室友們一起看片子一起討論晚上吃什麼,真的是滿滿的回憶呀!也讓小編對國內紀錄片的印象提高了很多!國外的《地球脈動》、《藍色星球》等紀錄片都非常的優秀,一直很期待能夠看到國內也有一部人文類紀錄片,這不,終於等來了。央視最新上線的紀錄片《極地》在12月24日上線後,口碑立刻炸裂。豆瓣評分從開畫的9.2,不降反升,飆到了現在的9.5分。用21個藏區日常故事,從普通人的愛與感情出發,展現了西藏的生活日常。
  • 地球最美的藍色,都在這部豆瓣9.8分的紀錄片裡
    藍色,是高貴的顏色藍色,是純淨的顏色藍色,是帶有生命力的顏色地球上三分之二,是藍色但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還不到2%今天給大家帶來的紀錄片就是《藍色星球2》《藍色星球1》拍攝於2001年在豆瓣的評分是9.6在紀錄片領域可謂是非常高了時隔16年同一個團隊走訪
  • 每一幀都美到炸裂!這部關於杭州的六集片年度必看
    最近,浙江衛視悄悄上線了一部關於杭州的六集紀錄片——《西泠印社》。在這部紀錄片裡,杭州美得令人心醉。很多關於孤山的視角,甚至連老杭州人可能都沒見過。航拍鏡頭下的孤山大雪中的孤山光影斑駁的孤山霧氣朦朧的孤山豆瓣上不少網友在看過後紀錄片後盛讚道,「每一幀都可以用來做封面,還有霍尊演唱的主題曲《湖山記》
  • 紀錄片推薦《極地》:21個藏區故事,一起領略極地特有的人文之美
    最近有好多關於藏區的紀錄片,比如《極地》、《香巴拉深處》。這部紀錄片是由《第三極》原班人馬打造的,它講述了21個發生在藏區裡平凡而精彩的故事。每一幀都是壁紙,每一幕都是人間仙境。與多數紀錄片不同,《極地》最初就決定選擇一位演員來配音,而這部紀錄片由蘇揚、楊爍配音。講真,我倒挺喜歡楊爍的聲音,當然最喜歡的還是央視版啦!然而某些觀眾對於他的討論從第一集到最後一集從未停止過,因為他們覺得旁白太出戲了。
  • 《地球脈動 第二季》這部紀錄片讓我們都知道了大自然的神奇
    今天小編繼續來給大家分享一個令人感觸很深的一部片字,小編我剛開始看這個,感覺大自然大風力量真的是太神奇了,也認為這部片子的攝影人員也有很技藝的高超,這是一部美麗而讓人盪氣迴腸的動物紀實片。面對大自然的雄渾壯美、面對地球生物的生命奇蹟,小編我認為只有唯鏡頭的才可以表現出才讓我們感受到心靈的衝擊與震撼,影片的美妙真是不可多得的,甚至每一幀都有抓圖的衝動,磅礴大氣的配樂更襯託出大自然及生命的偉大。觀影過程中心底每每升起對本片攝製人員深深的敬意及由衷的感激。信天翁成群歸來的時候,它知道一天就要結束了,這個島上有三百萬隻鳥,但它在乎的只有那一隻。
  • 八部BBC高分紀錄片:吃貨的科學指南+人類的起源+精美絕倫
    本來歷史類的紀錄片很難滿足大部分觀眾的口味,《拜佔庭:三城記》卻提起了許多歷史小白的興趣,畢竟能夠將歷史紀錄片拍攝的這麼氣勢恢宏太不容易了。▼《食物的秘密》紀錄片《食物的秘密》算是外國版的《舌尖上的中國》了吧,不過這部紀錄片更側重的是食物深層次的東西,而《舌尖上的中國》而是通過飲食文化去講述民俗文化。
  • 這6部BBC紀錄片,每一部都是神作!
    對孩子來說,好的紀錄片就像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讓他們了解更多世界的奇妙之處。BBC(英國廣播公司)的紀錄片題材廣泛、製作精良。看這些經典的紀錄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也可以欣賞從宇宙到地信深處的奇妙境界。高清條件下,它的畫面美輪美奐,把一幀幀定格,拿出來都是一張張精彩的攝影作品。看BBC不僅能了解世界之奇,更能盡享世界之妙。
  • 四海鯨騎:這部動漫怎麼每一幀都能做壁紙
    百地七裡這個角色可以說是整部片的顏值擔當,在第二季裡又更上一層樓,人物建模精美,細節到位。看看!皮膚紋理這種細節都這麼精緻~等什麼呢? 不僅是人物第二季裡還有很多好看的場景,直接截出來做桌面壁紙也沒有問題
  • 《藍色星球》之後 網飛和BBC又炸出一部9.8分的紀錄片
    而紀錄片最高分則是9.9分,由於豆瓣沒有滿分,所以9.9已經是極限,不可逾越。拿到9.9分的紀錄片有兩部:《藍色星球2》和《地球脈動2》,製作這兩部紀錄片的團隊叫Silverback films,是BBC首席金牌團隊。今年,這個團隊再次出手,製作了一樣的神紀錄片——《我們的星球》,一經開播就拿下9.8分,果然只有BBC可以超越BBC。
  • 央視和BBC紀錄片哪家強?《極地》和《大貓》豆瓣9分都是小意思!
    不過,能達到這個標準的作品少之又少,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影視、綜藝、紀錄片推出,達到7分、8分的都算佳作了。讓網友打9分?那得有真正的實力!當然,也有例外,說的就是BBC(英國廣播公司)和CCTV(央視),這兩大巨頭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分分鐘「教你怎麼做節目」。
  • 上帝眼中的地球每一眼都是壁紙!BBC全新紀錄片《從太空看地球》
    其實當時的畫面還是非常模糊的,很多細節都看不清楚,但還是樂此不疲的去發現新世界。,幾百公裡外的衛星就可以拍的到。一部可以幫助我們從上帝視角看地球的紀錄片,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看這個精美絕倫的地球,每一眼都是唯美的壁紙。
  • 穿越時空和西泠諸賢相遇 每一幀鏡頭都美得讓人心醉 紀錄片《西泠...
    都市快報訊 最近,一部關於杭州的六集紀錄片《西泠印社》在浙江衛視開播。這部紀錄片裡,杭州美得令人心醉,很多關於孤山的視角,甚至連老杭州人可能都沒見過。不少網友為《西泠印社》點讚:「每一幀都可以用來做封面,還有霍尊演唱的主題曲《湖山記》也太美了」「天地悠悠、白駒過隙、令人生嘆」「2020年值得期待的文藝紀錄片」……這部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浙江衛視的國家一級導演許繼鋒。他曾創辦了浙江衛視的品牌人文地理欄目《風雅錢塘》,兩年前享譽中國紀錄片界的《孤山路31號》同樣是他的作品。
  • BBC頂級經典紀錄片,每一部都是神作
    《藍色星球》,今天推薦的這部《冰凍星球》的主題是冰川,依然經典、美輪美奐。 這部自然紀錄片由BBC與探索頻道及英國大學聯合製作,耗時5年,豆瓣評分9.7。 用鏡頭真實地展現正在逐漸融化的地球兩極,以及生活在這裡的各種生物。 這部記錄片以季節的變化為主線,春、夏、秋、冬的每個季節,南北兩極都在展現著不同的風貌。
  • 這些作品都曾被央視點名,你都看過嗎?
    動漫在現在的影響力確實大了許多,且現在很多動漫的受眾已經不再是僅僅針對於青少年了,很多都是面向的全年齡階段。而且現在由於媒體行業的發展,很多重量級的媒體都會關注國內外的一些動漫情況,尤其在國內來說,能被央視點名的作品自然是有其獨特之處的,這些作品你看過幾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