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一條(ID:yitiaotv)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
是中國人拍攝植物紀錄片,
最大規模的一次嘗試,
在央視播出至今2個月,豆瓣評分高達8.8分。
很多人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是BBC的範兒,
這樣的拍攝讓人看了頭皮發麻,
每一幀都美到可以當壁紙」。
從2016年開始,
導演李成才帶著102位中國攝影師,
一共去到了中國27個省市,
和世界上的7個國家。
3年的時間裡,拍攝到了許多
對世界有著重大影響的中國植物:
紐西蘭奇異果源自中國、
中國的桑樹影響了整個文藝復興、
所有國際大牌所用的絲綢,
都來自生長在中國的桑樹;
常常出現在梵谷、莫奈畫中的花朵,
正是中國的蜀葵……
另外還有許多中國植物之「最」,
都是首次被完整拍攝到:
新疆,600年的蘋果樹,
浙江天目山,五世同堂的銀杏,
青藏高原,最古老的1600年桑樹……
地球上植物大約三十萬種,
近十分之一生長在中國。
李成才說:「我覺得中國植物最偉大的地方,
是塑造了中國人、甚至人類的審美,
不是我,也會是別人將來拍攝植物類的紀錄片。」
撰文翔宇
2019年9月,《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紀錄片在CCTV9上線,豆瓣評分8.8分。很多人都說這是BBC的範兒,每一幀都能做壁紙。
一共有102位中國攝影師參與了拍攝,他們花費3年的時間,去到中國的27個省市、以及國外的7個國家,尋找和記錄下很多厲害的植物……
雪兔子 開花植物中所處海拔最高的植物之一
梭果玉蕊 我國特有的植物
生命只有短短的幾小時
寬葉綠絨蒿 雪山極寒之處的花
是真正的高原上的小仙女
梭梭 根長達十幾米
生長在中國境內離海洋最遠的地方
海芋,一旦受到外界的攻擊
就會靠葉脈分泌出毒素毒死「敵人」
海菜花,即將開花時的花苞夜晚升至水面
一生的花期只有一天
花謝後,花朵浮水面,卻永遠不會沉入水底
攝製組也為中國微觀拍攝創造了奇蹟,為以後國內的同類型拍攝提供了借鑑。
一千多年前的古蓮子
竹子內部的維管束,第一次被展示出來。還有稻米發芽、茶葉腐敗的過程、桑葉分泌乳汁的過程……它們都是中國人首次通過顯微攝影進行展示,也是世界首次。
中國植物之「最」
這部紀錄片一共有十集。將地球的46億年,換算成24小時,類比之後就推演出了「38億年第一個細胞出現」、「1.45億年前左右第一個開花植物出現」、「12000年前左右的時候水稻出現」,而人類在最後的三分鐘才登場。
水稻、茶樹、桑樹、大豆和竹子,這五種大宗植物分別擁有獨立的一集。花放在最後一集,是刻意而為之的。導演李成才說:「花其實就是植物的生殖器,是為了傳宗接代的,而人類總是賦予它們太多的意義。」
水稻
六千多年前,水稻已經成為中國人依賴的一種糧食。今天,水稻是世界三大主食之一,在全世界113個國家生根。
從中國出發,水稻改變了日本的飲食結構,讓他們從以魚肉為主的飲食,變為以米飯作為主食。後來,水稻又進入歐洲人、非洲人的餐桌,甚至成了全球嬰兒最愛吃的輔食。
茶樹
兩千多年前,茶進入中國人的飲食中。1000多年前,茶跟隨遣唐使東渡日本。
400多年前,茶發酵過的葉子來到了歐洲,在接下來的一兩個世紀裡,徵服了擴張中的大英帝國。今天,全球有60多個國家種植茶樹,30多億人口飲茶。
大豆
唐朝年間,大豆跟隨鑑真和尚來到日本。在那裡,鑑真教會僧人製作豆腐的方法。大豆和豆腐,又通過佛門傳向民間。豆腐富含豐富的植物蛋白質,很快成為日本餐桌上重要的成員。
兩百多年前,大豆走進了美國人的飲食、牲畜的飲食,也走進了製造業,成為了工業體系中的一環。
桑樹
五千年前,中國古人生產出了絲綢。
為了得到絲綢,全世界開始對桑樹展開追逐。公元12世紀,桑樹與中國的織造技術一起,來到了歐洲。
15世紀,佛羅倫斯著名的美第奇家族,通過種植桑樹、製造絲綢完成了資本的積累,他們又用積累的財富,對藝術家進行贊助,開啟了文藝復興。或許可以這麼說:文藝復興的誕生,也有桑樹在其中的推波助瀾。
獼猴桃
100多年前,一位名叫威爾遜的英國探險家,來到湖北宜昌,發現並帶走了當時還被稱作「羊桃」的獼猴桃。
1904年,獼猴桃跨越半個地球,來到紐西蘭。在這裡,獼猴桃成了大受歡迎的「奇異果」,紐西蘭也因此發展出了完整的水果產業體系。如今,獼猴桃遠銷世界59個國家和地區,也是紐西蘭的國果。
中國人拍的中國植物,BBC也無法超越
在李成才之前,國內除了十幾年前陳曉卿拍攝的《森林之歌》,圍繞森林裡的動物講述了生態系統之外,很多年都無人涉足植物類的紀錄片拍攝。
哪怕是在全世界範圍內,投入拍攝最多的是人、緊接著是動物,植物紀錄片是最少的。而拍攝難度,卻恰好相反。「一方面因為植物不會『說話』,另一方面它的行為和成長極其遲緩,周期耗時過長。」導演李成才告訴我們。
BBC最早開始拍攝植物紀錄片,比如《植物的私生活》、《植物之歌》、《生命》等等。只擁有4000多種植物的英國,卻是最早覺醒的國家。中國的植物,已被認知的有35000多種,是整個歐洲的三倍,卻一直缺少一部像樣的紀錄片。
「與BBC相比,它首先是中國人拍的中國植物,加上我們對中國植物的情感,這兩點他們都不具備,也很難超越。」
總導演:李成才
在2016年之前,李成才拍了很多金融題材的紀錄片。跟他固定合作的幾十個人,是中國唯一一個拍世界題材周期長達14年的團隊。
「《大國崛起》、《華爾街》、《貨幣》是把世界的故事講給中國人聽,《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卻是把中國的故事講給中國人聽。」
攝製組棚拍水稻的出生、成長
2016年的4月,第一個策劃案完成。李成才一邊拜訪各個學科的植物學家,一邊求朋友介紹有高海拔拍攝經驗的、有植物拍攝經驗的相關朋友,102位攝影師就靠「求人」組建成了。李成才苦笑說「沒得挑,也由不得我們」。
除了外拍,還有一部分攝影師負責棚拍。雖然沒有艱苦的環境,但要學會使用土壤、理解光合作用,每個人都要看完李成才列的植物書單,集體看BBC的自然類影片。
去青藏高原, 探尋中國植物之「最」
青藏高原是拍攝的重頭戲。因為它誕生了中國的水系,除了南北極之外,這裡是第三極,很多中國植物,比如桃樹、桑樹的故鄉,都在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這些長在4000米以上6000米以下的植物,比如綠絨蒿、雪兔子……成為此次紀錄片中拍攝難度最大的一批植物。「光在這裡待著,攝影師的智力水平都會下降。吃、喝、拉、撒、住,一切都是問題。」
塔黃
攝製組在青藏高原拍攝塔黃
讓李成才印象最深的是拍攝塔黃的經歷。通過多年的生長,塔黃才能開花,這是它的成人禮,也是它的死亡儀式。
塔黃生長在青藏高原偏遠地區的流石灘上,這是中國非常有特點的一種生境。四周都是碎石,連只螞蟻都很難見到。
高原環境惡劣,傳粉的昆蟲種類極少,生長在這裡的植物普遍存在傳粉難的問題。但塔黃在自然條件下繁衍種子的成功率很高。
李成才說:「拍攝塔黃的內部時,幾個攝影師都震驚了,像玻璃一樣的透明苞片,形成了一個天然溫室。昆蟲在裡面繁衍,就是你給我一套房,我就能繁衍下一代。」
拍攝時正值雨季,為了找到塔黃,隊員們兩個人一組,分成三路,花了整整3天,尋遍了整個山溝才找到。要記錄它的生命歷程,攝製組需要不停地變化拍攝地點。
為了馱運設備,攝製組找到藏族牧民把馬借給了他們,正準備抬設備到馬背上時,這匹馬突然一躍而起,馬脖子上剛栓的繩子竟纏住了錄音師的腳,被拖拽出5、6米遠,錄音師才掙脫出來。
歷經3個月,攝製組不僅拍攝到了日照中的塔黃、霧中的塔黃,還有雨景、冰雹、彩虹等生活在各種獨特生境裡的塔黃。李成才說:「塔黃的美,在於她的堅強,4000多米的海拔,蟄伏4、5年之久,只為了能夠生存和繁衍。這一點和人類是一樣的。」
但即使做好了拍攝前的一切準備和調研,依然有遺憾。「夜景的塔黃,就沒有拍到。可能是時機不對,可能是彈盡糧絕。」
奔赴其他地區的攝影師也遇到了困難。有一組人來到非洲馬達加斯加,拍攝黃花蒿是如何引種的,這裡是一個瘧疾區域,攝影師們趕到後又碰上了鼠疫。另外一組人拍茶樹時,下山趕上了暴雨,只能從山上往下滑,一不小心滑到了馬蜂窩上。
拍攝團隊有一位女導演叫周葉,很多人問她覺得拍攝艱苦嗎?她的回答是:「我實在無法表達你們問的艱苦是指什麼,在我看來,在密林深處和螞蝗打交道、和蛇打交道,都是拍自然類影片中最正常不過的事情。」
珙桐開花
為珙桐開花搭建6米高攝影棚,
超高速拍攝桑樹的彈粉瞬間
在所有植物的拍攝中,珙桐的拍攝是最複雜的。珙桐是第四紀冰川之後保存下來的「地球遺民」。珙桐花開時,兩片垂下的白色苞片形似鴿子,也被稱為「鴿子樹」,在適宜的溫度和陽光下才會開花。拍攝之前,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珙桐的開花時間。
攝製組提前一個月到了峨眉山,觀察珙桐開花的時機,攝影師更是提前半個月就蹲守在山上,熟悉環境。植物專家到了現場考察後,最終挑選了一棵可能開花最早、花朵最飽滿的珙桐樹。
為了拍攝珙桐,搭建的攝影棚局部
考慮到珙桐樹非常高,攝影師也需要長時間」蹲守」,所以搭建的延時拍攝棚非常大膽:一個距離地面6米高的拍攝棚。大家先在地面距珙桐枝條近3層樓高的位置,用裝修的腳手架疊加了4層,每層再用簡單的鐵絲進行穩固,攝影師親自動手做幕布。
在這個「簡易」的攝影棚裡,有三個機位全面記錄了珙桐的開花過程。因為擔心珙桐的採光不足,還安置了生長燈和加溼器。
「前後一共花了兩個月的時間,珙桐開花的全部過程才第一次被展示在全世界面前。花朵竟有人臉那麼大,大家都驚呆了。」
桑樹,擁有植物界最快的彈粉速度,曾有研究人員計算過是每秒200米,「相當於手槍子彈出膛的速度。」同樣是靠風傳播,松樹花粉靠的是氣囊,而桑樹花粉只能憑藉自身的爆發力,將花粉儘可能遠的彈射出去。
為了拍到桑樹彈粉的瞬間,攝製組剪下了桑枝,養在自己家的花瓶裡,鋪上藍布,打上燈,每天觀察。李成才說:「彈粉速度太快了,即便不眨眼地盯著,也只能看到花粉噴射出來,根本捕捉不到彈射的瞬間。」
如此快的彈粉速度用什麼設備才能記錄下來?攝製組先用手機設置10倍慢速,效果不盡人意,後來又用高速攝影機,但成本過高。觀察兩輪之後,決定先實踐。
當時北京的桑樹雄花彈粉已經快結束了,很難再找到成片的雄花。大家只好連夜駕車趕往承德,那裡的溫度比北京低,桑樹剛剛開始彈粉。
「找到即將彈粉的桑樹,從凌晨五點開始盯。攝製組分成兩班,一班守在攝影機前,盯著屏幕;另一班守在樹下,盯著雄花。」雖然溫度漸漸升高,但鏡頭裡的幾朵花卻不見動靜。「當時大家都挺絕望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給自己希望,忍著。」
直到下午五點,一朵雄花突然綻放,像彈射開關一樣。「從大家的表情上看得出來,很興奮,但沒人顧得上說話。」能夠拍攝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半個小時,光線變暗之後,雄花就停止了彈射。
「最終也只拍到了10個鏡頭,但這個瞬間太美妙了。」
究竟是哪些中國植物,在影響全世界?
「中國人不了解中國植物,不知道中國的植物究竟有多厲害,這是一件挺令人難過的事。」這也是李成才做這部紀錄片最大的動力:「能拍植物,我就絕對不拍人。」
中國漢字裡,草字頭、木字旁的漢字太多了,以竹為偏旁的漢字,在《辭海》中大約有200個。《紅樓夢》裡沒有植物,紅樓夢是不存在的。《詩經》裡沒有136種植物,詩經也是不存在的。
時尚界用到的絲綢,就來自中國的桑樹。李成才說:「假如評選最受人類尊敬的植物,桑樹應該當選,因為它塑造了人類的審美,提供了人類的記憶工具。」
英國花園中的中國植物
對西方文學和西方繪畫藝術史影響最早的一種中國植物,學名叫蜀葵,是最早被引種到西方的花卉之一。它曾出現在梵谷、莫奈、提香的繪畫中,被當作一種信仰。
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
不同的植物,被帶到世界各地的方式也不一樣。最特別的是,有一類人是刻意來中國尋找植物的,大多集中在湖北、四川一帶,被稱為「植物獵人」。
英國人威爾遜,他花了12年的時間到中國尋找鴿子樹(即珙桐)。他認識中國4000多種植物,其中有1500多種被帶出了中國。
中國植物太偉大了,
不是我,也會有其他人來拍攝
影片中最突出的一個標誌,是李成才並沒有用寶蓋頭的「它」,而是用「她」。「植物是萬物的子宮,孕育了萬物,而女性離生命最近。」
拍攝一部關於植物的紀錄片,是李成才很早以前就想做的一件事。他的童年,是在河北唐山的長城腳下度過的,放眼望去都是植物。
到城市生活之前,他並不覺得童年的生活有多可貴:「急著奔跑,急著逃離家鄉,也不懂那叫詩意。偶爾回頭望,我主觀地認為我的審美,來自我兒時的成長環境。」
後來,他到南京炮兵指揮學院學習指揮專業,純理工科。畢業後又到傳媒大學讀了影視文學,再後來到了電視臺工作,正趕上中國紀錄片剛剛興起。
李成才被很多人看到的一個作品,是1993年的《捏麵人的姑娘》,獲得了上海國際紀錄片銀獎。這部片子之後,他正式到央視拍紀錄片。之後就有了大家熟悉的《大國崛起》、《華爾街》、《貨幣》這些紀錄片。
除了攝影師,影片中也請到了很多中國一線的植物學家作為顧問。而102位攝影師也因為熟讀植物學方面的著作,最後變成了半個植物學方面的專家。「我總認為不是我,將來也是別人拍攝植物類的紀錄片。」
他相信紀錄片的力量:「我特別強烈地要求在城市裡面生活的人,趕快補上這一課,因為只有真的了解了植物,才能知道世界的豐富和美麗。」
部分資料由《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紀錄片團隊提供
封面攝影:彡一石頁
編輯:張翔宇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