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著被封號的風險,二凡還是想說一說,這部心目中年度最佳的紀錄片。
《塑料王國》
Plastic china
在很多很多年前,二凡對紀錄片的認知還停留在《動物世界》和《焦點訪談》,只有在周末看電視大媽劇放廣告的時候換臺會偶爾停留在CCTV9那麼幾秒鐘,每次趙忠祥老師的旁白都會給我留下無限的陰影,比如: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又到了交配的季節!公海龜趴在了母海龜的身上,發出了酣暢的聲音
一次偶然的機會的看到了周浩導演的《龍哥》、《大同》,於是一發不可收拾。
「吸毒」仿佛只有在學校發宣傳冊和夜晚的新聞裡才會接觸到,但你卻沒有見過真正吸毒、販毒的毒販,沒有去關注過他們的生活,更沒有想到,他們其實就在你的身邊。
紀錄片《大同》跟拍了一個為民請命的市長耿彥波的日常生活,播出之後直接影響是什麼呢?大同市市長耿彥波調職位省會城市太原市市長,而某官員被雙開。這,就是紀錄片的力量。
紀錄片,貴在真實,真實就是紀錄片最大的魅力。在一次導演交流會上,我曾聽過一位紀錄片導演這麼解釋:紀錄片的「紀」字是絞絲旁的紀而不是言字旁的「記」,是不摻雜導演主觀看法、不刻意偽裝、人工幹預的電影。相比那些沒有瑕疵、平穩精緻的影片,我更喜歡晃動、凌亂甚至有些粗糙的紀錄片。
真實不是無意義的素材堆砌,通過剪輯還原一個完整的故事,將一個故事講好是重中之重,拿《塑料王國》來說,導演王久良就剪了十多個版本。
看到這個畫面,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觸目驚心
一個小男孩把被汙染過的注射器當成水槍,玩的不亦樂乎,身後的背景則是臭烘烘的垃圾填埋場和徐徐升起的廢氣。
影片一開始,就呈現出了一套簡潔明快的垃圾處理的工業體系,工人們迅速分揀著不同材質的塑料瓶子。
然而,這並不是中國,實際上中國的垃圾處理廠是這樣的。
他們生存的工具無非就是一雙手,僅此而已。
俺自己也知道對俺自己也不好,但是俺為了生存沒辦法
空氣,空氣不好;水,水不好,這裡有什麼好。說句開玩笑的話,就是錢好
而錢,又能賺多少呢?
每處理1斤垃圾可以賺1毛錢,平均每天收入不到60元,即一個月無論如何也不超過2000元。而站在垃圾處理鏈頂端的商人們,每年更能剝削村民200萬。
「沒有辦法啊,沒錢沒辦法,死了也沒關係」,這句話說的多麼揪心,難以想像在2018年的中國還有如此境況。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為了生存,村民們會選擇去分揀垃圾?而垃圾處理廠的商人又是如何獲得暴利的?
海外垃圾回收部門經歷Daniel給了我們一個答覆:像玻璃和金屬這些較重的,顯然是不便運輸,所以我們一般會就近處理,如果是塑料,那麼無疑會流向中國市場,因為中國市場實在太誘人了,中國的買主能出別人兩倍以上的價錢。
原價4000元/噸的塑料垃圾經過加工處理變成塑料顆粒,轉手就能賣出8000元/噸的價格。對於農民來說,如果種莊稼,年收入就是固定的4000-5000元。但撿垃圾不一樣,做的越多,賺的越多。
當問及Daeniel是否知道垃圾如何處理時,他說:「不了解,我們有一個中國客戶提供的報告,具體不方便透露,但看起來還好。」
所以到最後,這個小鎮壓根就沒有能用的水。周圍的水源被汙染,全鎮只能買水喝,一個月多少錢呢?15塊,在大城市就是一杯奶茶的錢,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勞動大半天的工資了。
直到現在,還有不少的村民不願意花這個「冤枉錢」,喝著仍舊被不斷汙染的地下水。
喝過村裡水的老人這麼說:
現在也是奇了怪了,年紀小的人也得(癌症)
你要是去上訪的話,一到半路就被截住了
我的病挺厲害,不一定能活到什麼時候
就像垃圾處理廠僱員彭的女兒「依姐」,蘸著髒水洗頭髮
依姐的母親生了四個孩子,剛生完孩子就在垃圾處理廠幫忙打下手,13歲的依姐沒有讀過書、就撿垃圾裡面的雜誌看。
這裡面的垃圾有美國的輪胎、德國的食品、日本的玩具和醫療廢品,甚至還有一袋吸到一半的毒品
這些孩子吃什麼呢?一般是白菜豆腐,偶爾也在被汙染的魚塘裡捕魚吃,所以他們個個都面黃肌瘦。
還有的村民說,這些羊吃了塑料就長不大,馬上就要賣掉。
全片中最讓我震撼的鏡頭是火車站買票的一幕,彭因為無法支撐依姐上學的學費,抱怨工資太少,滿足不了自己日常的菸酒錢,原本已經準備好收拾好行李回老家。到了火車站之後卻付不起回老家的車票,在這個人山人海的大廳,當父親支支吾吾的回答「改天再來」時候,那個頂梁柱的形象似乎瞬間崩塌,兩個孩子驚的啞口無言。
在世人面前竟如此的失去體面,這回,他們又再一次的敗給了現實。
一個長達十餘秒的長鏡頭聚焦在三個人身上,沒有對話、也沒有眼神的交匯,只有旁邊轎車的鳴笛聲。他們久久的坐在火車站門口,無奈的張望著車水馬龍的街道,父親的煙逐漸變短,最後化為灰燼,被踩在塑膠鞋底下。
在這個六個人的家庭,依姐已經不是第一次看著母親分娩了,就在垃圾處理廠的後院,一個褪色的紅臉盆,幾根木頭支起的一張白布就構成了這個簡易的「手術臺」,所有人都屏氣凝神地等待著,直到孩子呱呱墜地的哭聲,所有人才鬆了一口氣。
前作《垃圾圍城》、促使政府投資100億去治理北京的垃圾,這次導演王久良花了六年走南闖北調研,打破重重阻礙,再次用「不說謊」的鏡頭揭示真相。
如果說《穹頂之下》是中國人的環保啟蒙,那麼《塑料王國》一定是在此基礎上打了一支強心劑。
最終,《塑料王國》憑藉真實的畫面以及絕佳的視聽語言奪得紀錄片界的「奧斯卡」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新人單元評審團大獎與今年金馬獎的最佳剪輯獎和最佳紀錄片提名。
萬萬沒想到,連這部百度搜不到、甚至一度被豆瓣取消收錄的紀錄片竟然刷新了我的三觀。
是的,當你正在使用著塑料瓶與一次性筷子的時候,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垃圾回收國了。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全世界電子工業將產生5000萬噸電子垃圾,其中72%進入中國。而且大多數會走進小鄉鎮,成為村民的唯一生活來源。
如果可以,請傳遞下去,請讓更多人看到、聽見。
「希望這部片子能拉近你我的距離」也許我們無法改變什麼,只是讓事實離我們更近了一點
最後,致敬本片導演王久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