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2020 年度最佳電影(下)

2020-12-11 36kr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2020年電影業受到了巨大衝擊,但還是產生了很多優秀作品。《紐約時報》為我們盤點了2020年十部最佳電影。原文為曼諾拉·達吉斯(Manohla Dargis ) | A·O·斯科特(A.O. Scott)各自評選,本文為上篇,介紹曼諾拉·達吉斯評選的榜單。

原文作者:A·O·斯科特(A.O. Scott)

在疲憊焦慮的世界裡讓人受益的影片

這是貧困與富足並存的一年。二十多年來,我每周都要參加的媒體試映會和在本地影院的補片之旅消失了,我的網絡連接變成了一家24小時電影院。我十分懷念去影院看電影,但並不想念過去幾年裡主宰大熒幕的好萊塢產品。流媒體的崛起讓我不安——因為它讓觀眾變得被動,使審美上的妥協根本無法抗拒——但現在,我很感激能看到這麼多好電影。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它們。

波拉特(薩莎·拜倫·科恩飾)和圖塔(瑪麗亞·巴卡洛娃飾)在《波拉特續集》中的逃跑戲。 AMAZON STUDIOS

1. 《波拉特續集》(Borat Subsequent Moviefilm),傑森·威奈勒(Jason Woliner)

從電影藝術的角度看,我能稱之為2020年的最佳影片嗎?我也不知道。這是詭異的一年。但我堅持認為,這部14年前既尷尬又惡搞的經典之作的續集,無疑最適合2020年的電影。部分原因是薩夏·巴倫·科恩(Sacha Baron Cohen)和他的合作者們——包括扮演波拉特之女圖塔(Tutar)的出色的保加利亞女演員瑪麗亞·巴卡洛娃(Maria Bakalova)——在疫情以及總統競選的頭幾個月堅持了下來,使他們的滑稽表演超越了簡單的關聯性,有了一種現在進行時的味道。

但這次波拉特的新冒險也以令人悲哀的準確性捕捉到了當下一刻的感覺。科恩那友好又白痴的另一個自我再次從哈薩克斯坦上了我們的岸,讓美國人的真實面貌流露出來。那是驚人的偏執、無知和妄想,但對陌生人的禮貌和友好卻足以消除敵意。片中有一段感人的情節,是波拉特與兩個QAnon信徒在一起隔離,這兩人後來在一場反口罩MAGA集會上幫他找到了圖塔。當珍妮絲·瓊斯(Jeanise Jones)試圖耐心地將圖塔的思想從父權的牢籠中解放出來,這一人物被賦予的非喜劇性的人性讓人窩心。

這不是說《波拉特續集》能給人帶來多少安慰。當諷刺與紀錄片元素結合,就意味著兩者都走到了一條死胡同。真相不一定讓你自由。笑聲或許根本不是良藥。無論是科恩設計笑點的方式,還是他對其局限的理解,都帶著值得讚揚的嚴謹。這部電影非常有趣,但它不會讓你感覺振奮。不管怎樣,現實都比科恩的猥瑣想像更不堪。他和巴卡洛娃是可以讓川普總統的私人律師魯道夫·W·朱利安尼(Rudolph W. Giuliani)在紐約一家酒店的房間裡丟盡臉面的,但就算是科恩,也只能羨慕那個不知哪來的喜劇大神,在費城一處緊鄰性用品商店、對街就是火葬場的停車場裡開了一場大選後的新聞發布會。那種地方連波拉特都不會去。

波拉特最終接受了「我是我女兒的父親」的女權主義是挺圓滿,也緩解了電影結尾的苦澀。就像第一部一樣,本片講述了兩個國家的故事,一個幻想中的哈薩克斯坦,和一個真實的「US和A」。在片子最後,這兩國中的一國成了世界榜樣,一個進步、啟蒙、新聞可信賴和科學受尊重的地方。而剩下那個曾經輝煌過的國家,已經墮落成野蠻和迷信之地。我不會劇透它們分別是哪個。(在亞馬遜觀看。)

2. 《市政廳》(弗雷德裡克·懷斯曼)/《科萊採夫》(亞歷山大·訥訥烏)

對政府的憎惡和對新聞的蔑視,是當代反民主思維的標誌,而這些紀錄片對此進行了有力反駁。弗雷德裡克·懷斯曼將他對波士頓市政當局工作的長時間沉思觀察,變成了一曲屬於程序的交響樂,展示了在沒有戲劇性的時候,民主是如何得到恪守的。相較之下,亞歷山大·訥訥烏對羅馬尼亞致命官場腐敗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記錄,則充滿戲劇張力——展現了可怕的政府功能失調,以及英勇與之鬥爭的努力,讓人血脈賁張。加在一起,這兩部片表達了耐心與憤怒是至關重要、且互為補充的公民美德。(在虛擬影院觀看《市政廳》;在流媒體平臺觀看《科萊採夫》。)

《第一頭牛》是導演凱莉·萊卡特最新的一部準西部片。 ALLYSON RIGGS/A24

3. 《第一頭牛》(凱莉·萊卡特)

凱莉·萊卡特最新的這部類西部片平靜地審視了友誼,同時尖刻地批判了全球資本主義——這在19世紀的俄勒岡領地得到了充分展現。俄裡昂·李(Orion Lee)和約翰·馬加洛(John Magaro)精彩演繹了兩個不合時宜的人物,他們的點心蛋糕創業公司因為供應鏈問題、有問題的商業操作以及冷酷無情的貪婪人性而失敗。(在流媒體平臺觀看)

4. 《馬丁·伊登》(皮耶特羅·馬切羅)

比起自己的出生地美國,傑克·倫敦發表於1909年的自傳體小說在歐洲始終更受歡迎,皮耶特羅·馬切羅的這個瘋狂的電影版既是一封熱忱的情書,也是一次明目張胆的文化和想像力剽竊。馬丁(由帥呆了的盧卡·馬裡內利出演)移居那不勒斯,基本上整個20世紀都成了他的熱情與雄心的背景陪襯。文學、政治、鬥爭、性愛——這部火熱而驚喜不斷的史詩應有盡有,抹去了現實和幻想的邊界。(在Kino Marquee觀看)

裡德·伯尼與 《女人四十玩說唱》的編劇、導演和主演拉妲·布蘭克。 JEONG PARK/NETFLIX, VIA ASSOCIATED PRESS

5. 《女人四十玩說唱》(拉妲·布蘭克)

拉妲·布蘭克是一個迷人的人物——不安、逗趣、得體、自負。飾演自己的拉妲·布蘭克是一個傑出的表演者,拿出了激情,同時又有毫不顧忌的坦誠,這是任何的回憶錄都需要具備的成分。最重要的是,交出了自己的導演處子作的拉妲·布蘭克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電影人,總能發現紐約劇場的荒誕,以及城市本身這部流光溢彩的大戲。(在Netflix觀看)

6. 《棕櫚泉》(Palm Springs),麥克斯·巴巴科夫(Max Barbakow)

在這個《土撥鼠之日》(Groundhog Day)主題的演繹版裡,克裡斯汀·米裡奧蒂(Cristin Milioti)和安迪·薩姆伯格(Andy Samberg)的相遇不怎麼可人,他們在一個期待值越來越低、沒完沒了重複的世界裡尋找著愛與意義。電影人(麥克斯·巴巴科夫執導;安迪·西亞拉編劇)本來沒打算拍一部隔離愛情故事,但是兩位主人公身上有某種東西的確在與無聊、焦慮和犬儒的誘惑做鬥爭,讓本片成為這仿佛沒有盡頭的可怕一年中的一絲慰藉和一個亮點。(在Hulu觀看)

西爾弗羅·佩雷拉在打破類型的電影《巴克勞》中飾演的角色。 KINO LORBER

7. 《巴克勞》(儒利亞諾·多赫內利斯)

烏多·基爾(Udo Kier)和索尼婭·布拉加(Sonia Braga)!科幻和西部片!《巴克勞》是一座位於巴西偏僻地區的虛構小鎮的名字,這部歡鬧、暴力的探險故事不尊重類型和敘事規範,這就構成了一種更普遍——也更尖銳——的叛逆形式:反抗權力的傲慢;反抗至今困擾巴西的殖民暴行和蓄奴歷史遺存;反抗專制主義抹殺歷史、壓抑快樂、無視來自未來的緊迫訊息的衝動。總的來說,這似乎就是這部電影的含義所在。(在流媒體平臺觀看)

8. 《大衛·伯恩的美國烏託邦》(斯派克·李)/《戀人搖滾》(Lovers Rock),史蒂夫·麥奎恩(Steve McQueen)

現場演出和家中的聚會,哪個更讓你想念?這些由音樂和封閉空間內身體的運動驅動的電影充滿歡愉與欲望,儘管同時他們清楚生活是何其艱難。《戀人搖滾》(Lovers Rock)是史蒂夫·麥奎恩的《小斧子》(Small Axe)中最短、最甜美的一章,講述了1980年代初倫敦一個夜晚的故事。《美國烏託邦》由斯派克·李執導,捕捉了大衛·伯恩2019年在紐約哈德遜劇場的一場龐雜的演出。在兩部影片中,體裁是訊息,快感是政治。(在HBO Max觀看《美國烏託邦》;在Amazon觀看《戀人搖滾》)

在紀錄片《迪克·詹森的去世》中,導演柯爾斯滕·詹森和她的父親演繹了迪克·詹森死亡的各種場景。 NETFLIX

9. 《迪克·詹森的去世》,基爾斯滕·詹森(Kirsten Johnson)

基爾斯滕·詹森的電影是一部向著可知現實的邊界走去的紀錄片,思考著死亡、記憶和人類意識的神秘。同時這也是導演與自己的父親——一位患有失智症的退休精神病醫生——的想像合作,兩人一起演繹了父親之死的場景。最終的結果爆笑而駭人,殘忍中又有著出人意料的人性。(在Netflix觀看)

10. 《靈魂》(Soul),彼得·多科特(Pete Docter)

這部最新皮克斯(Pixar)長片——一則抒情的、形而上的故事,講述一名爵士樂鋼琴家死後的歷險——傳遞的訊息是,活著是好事。影片原本計劃於今春上映,但電影人們肯定想不到它表達的東西在時機上何其湊巧,又是何其討喜。(12月25日開始在Disney+觀看)

本文經授權發布,謝絕轉載。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文章頻道 - 《紐約時報》評出21世紀以來25部最佳電影,賈樟柯作品...
    消息源自紐約時報官網文中多數影片介紹來自豆瓣電影數英DIGITALING 綜合報導,轉載請遵循文章底部規範6月11日,《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評選出21世紀以來25部最佳電影,在這份榜單中拔得頭籌的是美國導演保羅·託馬斯·安德森 (Paul Thomas Anderson) 的作品《血色將至》。
  • 《紐約時報》2020年度十本好書!您的書單已列好!
    每到年末,《紐約時報》都會選出該年度十大好書,評選的對象是在美國發行的英文著作,虛構和非虛構各佔一半。這份榜單綜合了作品價值、社會性、市場表現等多重因素,也是國內版權引進的一個「風向標」。2020年僅剩最後一個月,《紐約時報》也公布了本年度最佳圖書,從氣候預言到總統回憶錄,這些書籍也體現了近年的熱門話題在文學中是如何表達的。
  • 《紐約時報》公布2019年度最佳插畫,腦洞大到銀河系,震撼全球千萬...
    作為歷史長達169年的美國主流媒體之一,《紐約時報》一直堅持與行業內最先鋒的插畫師們合作,邀請他們為觀點與評論性文章創作原創插畫,無論是基於互動網頁的體驗還是專欄文章,插畫總是在其中扮演著別具一格的角色。
  • 《紐約時報》2015最佳兒童繪本 還有一本中國的
    2015年《紐約時報》最佳兒童繪本書單,新鮮出爐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還有一本是中國人寫的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紐約時報》自1952年起,書評版每年都會組建一個獨立評審小組
  • 文章頻道 - 《紐約時報》公布2019年度最佳插畫,每一幅都值得細品!
    素材來源:《紐約時報》今年2月,《紐約時報》評選出了過去一年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插畫。一直以來,擁有百年歷史的美國老牌主流媒體 —— 《紐約時報》不斷尋求著新方式和讀者溝通,堅持邀請業內先鋒插畫師為文章創作原創插畫,並每年進行評選。這些插畫既提煉出了文章亮點又加深了主題深度,更為人們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視角。
  • 《紐約時報》數位化專題"雪崩"獲得大讚(圖)
    因此,《紐約時報》不應從報紙版報導入手,繼而將舊內容改編成不同的形式,而是應該直接製造雪崩故事!  如果細細打量雪崩項目,你會發現其內容很具有可塑性,不光適用於不同介質媒體,同時適用於各種商業模式,就像電影一樣。  就我自己在雜誌的從業經歷來看,明確告訴你,製作專題報告並不便宜,甚至動輒花費數十萬元。製作時間越長,故事內容越多,那成本自然就越高。
  • 紐約時報"雪崩"重新定義報導?
    而這一專題的作者John Branch(《紐約時報》體育頻道記者)也因出色的報導在上個月獲得了普利茲特稿寫作獎。奧姆•馬利克(OmMalik)在自己創辦的GigaOM上發表文章認為,《紐約時報》等傳統新聞媒體巨頭應當大力發展類似《雪崩》這類新媒體專題報導,也還有做的更好的空間,可以「開創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重新定義新聞報導」。
  • ▌五分鐘讀書 ▌黑暗的人體試驗-紐約時報年度好書 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榮獲亞馬遜網站2010年度編輯選書第一名芝加哥論壇報核心書獎(非文學類)被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
  • 《紐約時報》評出2019年十佳演員
    參考消息網12月12日報導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12月9日刊登題為《2019年最佳演員》文章。《紐約時報》認為,以下10位表演者在2019年貢獻了最令人興奮、最具挑戰性、最令人震驚和最鼓舞人心的作品。他們中的大多數——並非全部,而是明顯的多數——是因為扮演了其他表演藝術家而被選中的。
  • QORVO 收購 DECAWAVE 榮獲《愛爾蘭時報》「年度最佳交易獎」
    中國北京,2020 年 10 月 14 日——移動應用、基礎設施與航空航天、國防應用中 RF 解決方案的領先供應商 Qorvo®, Inc.
  • 2019 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特德·姜|黃房子|北愛爾蘭_娛樂
    剛剛過去的一周,我們在杭州舉辦了第五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選出了 9 本年度作品。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紐約時報》的編輯們也評選出了 2019 年度十本最佳小說、非小說作品。今天,讓我們看看美國同行選出了哪十本好書。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這一背景下,傳統媒體為了生存,不得不擁抱網際網路,謀求數位化轉型,《紐約時報》就是這一過程中的典型代表。二、 背景《紐約時報》是什麼?以及它在美國媒體的地位《紐約時報》1851年創立,至今已有170年歷史。
  • 提名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哪些已有中文版原著
    [摘要]在本屆奧斯卡的入圍影片中,不少電影都根據小說原著改編,其中提名最佳影片的,有四部原著小說已有中文版,而大熱的《卡羅爾》(獲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提名)中文版近日也將上市。冒險主題的《荒野獵人》、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背景的《大空頭》、冷戰間諜片《間諜之橋》、移民故事《布魯克林》、公路動作片《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太空科幻片《火星救援》、劇情片《房間》和《聚焦》也獲得最佳影片提名。在本屆奧斯卡的入圍影片中,不少電影都根據小說原著改編,其中提名最佳影片的,有四部原著小說已有中文版,而大熱的《卡羅爾》(獲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提名)中文版近日也將上市。
  • 《紐約時報》推薦這些暢銷書
    [摘要]《紐約時報》暢銷書榜7月新榜發布,戀愛寶典、總統自傳、特工手記……紛紛上榜。(圖片來自網絡)【編者按】《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The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List)是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暢銷書榜之一。排行榜由《紐約時報》新聞調查(News Surverys)部門負責,調查數據來源於美國數百個獨立圖書零售商、國內和地方連鎖店、在線和多媒體娛樂零售商、大學、超市、折扣商店和報攤等部門的每周銷售報告。
  • 耳東繁星 | 王昱超榮獲「紐約電影獎最佳男配獎」和「PINNACLE電影...
    王昱超本人也憑藉「林渝東」一角獲得PINNACLE電影獎最佳男配獎、紐約電影獎最佳男配獎。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紐約電影獎最佳男配——王昱超PINNACLE電影獎最佳男配——王昱超《末世人間道》由新銳導演王天尉執導,
  • 2019最值得看的英文書單——《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每到年末,《紐約時報》都會推出「年度十佳好書」,在佔據了世界主流話語權的英語世界裡,它們是由最精巧的文筆、最絕妙的故事和最敏感細膩的心靈共同創造而成的英文佳作。對於英語學習者來說,優質的外文書籍,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們的英文閱讀能力,同時也能拓寬我們的思維和眼界。
  • 紐約時報評《逆時營救》:別把孩子單獨留家裡
    6月30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逆時營救》的影評,並且給出十分别致的角度,開頭便提到這部電影「給工作壓力很大的媽媽們首要建議,千萬別讓保姆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這一觀點也得到諸多共鳴,尤其有觀眾提到,「暑假即將到來,孩子一個人在家有安全隱患,《逆時營救》的故事,也是對家長的一次重要提醒。」
  • 《紐約時報》訂閱用戶超500萬 受益於廣泛挖掘新內容產品
    參考消息網1月16日報導 外媒稱,紐約時報公司當地時間1月14日稱其現在擁有共計超過500萬訂閱用戶。據法新社1月14日報導,享有盛譽的《紐約時報》自2011年開始實行付費數字訂閱,是向付費牆模式轉變的最雄心勃勃的美國媒體之一。
  • 紐約時報,馳名雙標
    今天紐約時報兩篇推文火了前後只隔了20分鐘兩種完全不同角度的解讀:之前日報轉載過來自公眾號維京女俠的文章中這樣解讀紐約時報的歪曲報導:前些天看《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把我氣笑了。作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百年老報,《紐約時報》邁著『新聞自由』的小碎步,終於把自己整成了英文版《故事會》。為了將新冠塑造成『黃禍』,美媒的臉都不要了。
  • 紐約時報:《流浪地球》標誌中國電影新時代到來
    美國《紐約時報》網站4日報導稱,中國首部以太空為背景的大片——《流浪地球》於5日上映,外界對此寄予厚望,認為這將標誌著中國電影製作新時代的到來。▲《流浪地球》劇照這是中國即將推出的一系列大製作科幻電影中的一部,這類電影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投資上,都是國內大多數製作人目前還無法企及的。這些影片包括,關於外星人襲擊地球的《上海堡壘》和講述一艘宇宙飛船在沙漠星球墜毀的《拓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