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末,《紐約時報》都會選出該年度十大好書,評選的對象是在美國發行的英文著作,虛構和非虛構各佔一半。這份榜單綜合了作品價值、社會性、市場表現等多重因素,也是國內版權引進的一個「風向標」。
2020年僅剩最後一個月,《紐約時報》也公布了本年度最佳圖書,從氣候預言到總統回憶錄,這些書籍也體現了近年的熱門話題在文學中是如何表達的。
虛構小說
A Children’s Bible
《孩子的聖經》
作者:Lydia Millet
這是一本和《聖經》聯繫頗為緊密的寓言小說。故事發生在美國東北部的一棟鄉村別墅裡,一群孩子和他們的中年父母在一起過暑假。當大人們沉迷玩樂(大麻、酒精、性)時,心懷不滿的孩子們在一旁厭惡地旁觀。當一場毀滅性的暴風雨降臨時,故事的主人公伊芙和孩子們一起決定逃跑,他們帶領著更小的成員們,冒險闖入外面世界末日的混亂中。
《紐約時報》評價米萊特的這部小說是「一則關於氣候變化的滑稽寓言」,認為作者以輕鬆的筆觸「為基礎的神話注入了新的意義,也最終帶來了希望」。
Deacon King Kong
《金剛執事》
作者:James McBride
這是一個具有著懸疑色彩的犯罪小說,也在亞馬遜最受歡迎的書籍榜單中名列前茅。小說的主人公是執事Cuffy Lambkin,代號Sportcoat,他是個鰥夫、臨時工,也經常出沒教堂。最重要的是,他在光天化日之下,打了當地有名的大毒梟一槍!隨後引發了一連串的「蝴蝶效應」…
《紐約時報》評價《金剛執事》是一部1960年代末布魯克林的社會學畫像,「以深情的筆觸指揮著他的反派交響曲,從未忽略歡愉中的苦難和不公平。」這本書也討論了關於種族、宗教、生存的故事,也講述了仇恨與幫派是如何在社區裡根深蒂固的原因。
Hamnet
《哈姆內特》
作者:Maggie O』Farrell
《紐約時報》讚美這部小說是「想像力和同理心的大膽壯舉」,認為它為一個歷史之謎賦予了血肉和感情。
1596年,莎士比亞11歲的小兒子哈姆內特去世,幾年後《哈姆雷特》(Hamlet)問世,痛失幼子是否影響了莎翁的創作?愛爾蘭小說家奧法雷爾受此啟發,以感性生動的方式講述了一段因喪子悲痛而使婚姻瀕臨失敗的故事。
Homeland Elegies
《故鄉輓歌》
作者:Ayad Akhtar
這本書的作者阿赫塔爾,是一個出生於美國的巴基斯坦裔劇作家,他描繪出了美國社會的種種陰暗面,比如移民、資本問題以及少數族裔的文化認同等問題層出不窮;而他通過故事主人公父親之口拋出的終極問題更是擲地有聲:成為一個美國人究竟需要什麼?
《紐約時報》評價稱,阿赫塔爾的小說既是個人的也是政治的,「讀來如同一本完美的散文集,塑造了稜角分明的身份。」看起來就像是隨筆合集,但其實是關於個人與政治的控訴與聲討。
The Vanishing Half
《消失的一半》
作者:Brit Bennett
這是一部關於種族身份、社會與個人關係的小說。黑人雙胞胎姐妹Stella和Desiree在美國南部的黑人社區中共同成長,16歲離開這裡後,兩人做出了不同的選擇。Stella決定融入白人的世界,而Desiree留在了黑人社區,堅守自己的內心。多年後卻意外地交匯在一起……
這本書裡加入了許多角色,這些角色都會讓我們思考一些問題:我們的身份是如何被選擇,如何強加到自己身上的?
非虛構類
Hidden Valley Road
《隱谷路》
作者:Robert Kolker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大家庭與一種疾病抗爭的故事。1945年,唐·加爾文和米米·加爾文夫婦生下了他們12個孩子中的第一個孩子。這些孩子們遺傳了父母的聰明和美貌,卻同樣被一種疾病的陰影籠罩——到了70年代中期,加爾文的10個兒子中,有6個得了精神分裂症。
他們也因此成為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首批研究對象。加爾文夫婦的DNA樣本為遺傳學提供了重要信息,推動了治療這一疾病的醫學研究。《紐約時報》評價這部作品是「敘事新聞的壯舉」,也是一次「對同理心的研究」。
A Promised Land
《應許之地》
作者:Barack Obama
《應許之地》是前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內心自白,一本充滿起伏的個人回憶錄——從一個尋找自我認同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傑出的世界領袖。
《紐約時報》稱,歐巴馬的回憶錄「與前輩們的書最大的不同,是其非凡的自省程度。他邀請讀者進入他的腦海,與他一起,思考國家安全的生死問題,審視他決策的每一個細節。」
Shakespeare in a Divided America
《莎士比亞在分裂的美國》
作者:James Shapiro
作為一名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自1985年起,夏皮羅一直在哥倫比亞任教,教授與莎士比亞相關的課題。
《紐約時報》稱,詹姆斯·夏皮羅將莎士比亞和美國這兩個巨大的文化對象並列一起,剖析了它們碰撞的影響。這本書每章都以一個年份為中心,有不同的主題重點。本書的真正主題不是莎士比亞戲劇,而是美國。
Uncanny Valley
《恐怖谷》
作者:Anna Wiener
安娜·維納的回憶錄是一部不尋常的文學作品,它記錄了科技世界的幻滅。維納曾在紐約一家文學機構擔任低薪助理,她對這份工作感到厭倦。於是在20多歲的時候,她聽從灣區創業公司的召喚,向西走去,那裡充滿了樂觀、活力和現金。維納做了一系列不光彩的工作,擔任各種客服崗位。
正是這一系列的職位,為維納提供了一個無比有利的位置,來仔細觀察所在的行業。她以嚴謹的觀察力,悄悄地揭露了一個行業的公共理想主義與內部不公之間的巨大差距。
War
《戰爭》
作者:Margaret MacMillan
《紐約時報》評價《戰爭》是一本簡短的書,但內容豐富、主題深刻。麥克米倫認為,戰爭和殺戮與人類關係密切,戰爭摧毀了許多文明,也造就了許多文明,它改變了人類的歷史、社會、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展現了人類最邪惡和最崇高的兩種對立面。
麥克米倫的寫作舉重若輕,書中的每一頁都很有趣,其論點嚴峻,但富有娛樂性,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