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馳名雙標

2021-01-14 北美留學生日報



今天紐約時報兩篇推文火了

前後只隔了20分鐘

兩種完全不同角度的解讀:







之前日報轉載過來自公眾號維京女俠的文章中這樣解讀紐約時報的歪曲報導:


前些天看《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把我氣笑了。


標題名為《他開車送她去醫院,而她將冠狀病毒傳染給了他》


乍一看像現代版《霍亂時期的愛情》。



摘要如下:


『那個中國女人叫了輛計程車,說要去醫院。


在車上,她打了個噴嚏,口水飛流直下三千尺淋在了司機臉上。


(原文:Then she sneezed, the spray showering the cabby’s face.)


我覺得,她很漂亮但沒啥素質。』這位泰國司機說道。


一周後,這位50歲的司機被確診為新冠,一種來自中國並傳染到了全世界的病毒。』


這『社論』不但不可信,並且極度可恥。


的士司機每天接送幾十位客人,憑啥認定是文中女士傳染給他的?


至於在新聞中強調『中國女士』,並用春秋筆法渲染該女子『美麗而沒有素質』,言下之意更是明顯:


『正是因為缺乏素質的中國人,新冠病毒才會傳染到全世界』。


作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百年老報,《紐約時報》邁著『新聞自由』的小碎步,終於把自己整成了英文版《故事會》。


為了將新冠塑造成『黃禍』,美媒的臉都不要了。


作為《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的付費用戶,我冒著高血壓的風險,讀了幾乎每一篇關於新冠與中國的文章,做了點總結。


在近三周共計五十篇關於中國/新冠疫情的社論中,66%的文章為純粹負面,32%的文章尚且中立,至於正面積極的僅有一篇,為中國駐港外交官投稿:



其中不乏種明目張胆的族歧視式標題,例如《對抗中國病毒,都有些啥措施?》。該雄文來自久負盛名的《華盛頓郵報》(後來改了,不過還是能通過搜索找到):



中國並不是不能接受批評。但預設立場,陰陽怪氣,並通過春秋筆法歪曲事實,實在不太講究。


也許美國媒體應該把注意力更放在現在美國國內的疫情上。






3月10日,美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265例,累計確診1019例。


新增死亡4例,累計死亡30例


美國疫情中心華盛頓州單日新增確診病例112例,漲幅驚人。


因為上星期確診的Westchester律師導致了紐約州大面積人傳人,目前該州的患者數量已經穩居全美第二。


那位Westchester的患者已經傳播了超過一百人,他所在的新羅謝爾市(New Rochelle)儼然成為美國第二大的冠狀病毒感染病例集中地。


周二,紐約州州長科莫表示,為了阻止病毒的繼續擴散,新羅謝爾市將建立一個1.6公裡的「隔離區」,並部署國民警衛隊的衛生部指揮所。


一家私營醫療系統將和州政府合作在當地建立起檢測系統。


同時,新羅謝爾內的學校、教堂和所有大型集會場所將從3月12日至3月25日集體關閉兩周。


(圖源:CNN)


科莫表示,國民警衛隊將負責清理該地區,並在被隔離後向當地運送食品。


住在新羅謝爾地區的朋友們記得儘快囤點生活必需品!


除了Westchester地區以外,紐約州其他地方的情況也不容樂觀。


經確認,多名患者都屬於需要大量接觸人群的工作性質,包括多家世界頂尖金融機構的員工。


其中有美國著名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的一名員工。


(圖源:路透社)


摩根·斯坦利,富國銀行,以及巴克萊公司位於紐交所的員工,都已有確診患者。



(圖源:bloomberg)


還有紐約Nassau 郡的兩名校車司機,他們每天接送80多名學生往返於多條線路上下學。


(圖源:abc7ny)


以及一名消防緊急醫療技師,他已確認是被自己的空乘女友感染。


(圖源:Twitter)


和紐約市近一河之隔的新澤西州也在3月10日早上驚現了第一起死亡病例。


該患者是一名69歲的男子,本身患有糖尿病與其他併發症。


近期並沒有國外旅遊史,但曾往返於紐約。


(圖源:nypost)



於此同時,我們收到了來自英國曼城留學生的投稿。


投稿人表示,自己的一個位於曼城的朋友從七天前開始發燒,並且一直帶有呼吸困難的症狀。


過去的七天裡,他曾多次嘗試聯繫英國國民醫療服務體系(簡稱NHS),得到的回應卻是不能給他檢測,並告訴他不要去醫院,哪都不去。呆在家裡,自己治癒。


今天,他已經燒到了41度多,於是在中國領事館的協助下,終於說服了NHS,派了一輛車送他去醫院。


到了曼城的醫院之後,NHS讓他脫掉衣服,只剩一件T恤,坐在醫院的長椅上等了很久。


等到後面一直不給他看醫生,也不告訴他為什麼要坐在那裡,並且護士對他態度非常兇。


(圖源:聊天截圖)


終於等到醫生之後,對方卻告訴他「你不應該來醫院的,因為今天首相Boris Johnson說了,不能讓發燒的人直接進醫院。」


鑑於他是NHS急救過去的。醫生又表示,「你沒有去過重災區,也沒有直接接觸史,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給你做檢測。」


之後該留學生已經沒有力氣走路,整個人非常難受,同時發著高燒,呼吸困難。


即使自身症狀非常接近新冠肺炎,醫院還是拒不檢測,最後讓他打Uber回了家。


(圖源:聊天截圖)


認識這位同學的朋友也可以聯繫我們,希望能儘快幫到他。在全球性災難面前,造謠傳謠是錯的,隔岸觀火甚至幸災樂禍也不是正確的心態。美國疫情一旦失控,我們百萬留學生和在美華人也將陷入危險。
無論美國有沒有在危難之際對我們伸出援手,這場災難需要全人類共同面對,這一點是肯定的。春節期間,國內大家什麼心態,現在的留學生就是什麼心態。不僅如此,除了害怕病毒之外,我們還要擔心出門戴口罩會不會被陌生人攔住打罵,會不會冷不丁被人推下地鐵。
攜起手來,團結一致,共同對抗這場災難才是現在我們真正應當做的。

相關焦點

  • 老「陰陽人」《紐約時報》又來了!
    美媒《紐約時報》也承認這一點。它在1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稱,當許多國家仍飽受新冠之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不到10萬人。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病例都超過了這個數字。但如果你以為這篇文章一反常態,傳遞中國的正能量,那就大錯特錯了。
  • 怒懟D&G辱華廣告的美國小哥更新啦 這次炮轟《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8月21日發布了一條題為"How China is framing the Hong Kong protest"的視頻。視頻充斥著顛倒黑白的內容,甚至還指責中國媒體在「編造新聞」,這讓裡奇看不下去了。他專門製作了一期視頻,怒懟《紐約時報》的謊言和「無腦黑」。「如此雙標可不行!
  • 中國有人寫小黃書入獄 紐約時報觀點讓人三觀盡毀
    這屆《紐約時報》,咋就這麼不行呢……前兩天,國內一枚網絡作者因寫淫穢小說、並販賣給包括未成年人在內的讀者,被判刑10年半。國內對此尚在爭論時,《紐約時報》居然也跑出來刷存在感了……這個事情是這樣的……網絡寫手劉某某,筆名「天一」,寫了本名叫《攻佔》的耽美小說,並拿來印刷販賣了7000冊,從中盈利了十幾萬。
  • (港澳臺)中國學者:馳名「雙標」當休矣!
    他們將香港等地發生的違法暴力行為說成是「民主的要素」「亮麗風景線」,這種歪曲事實的「雙標」行為最終產生「回火效應」,反噬美國自身。「如果美國看到美國正對美國做的事,美國肯定會譴責美國,鼓動從他們手中解放美國。」田飛龍說,日前網上廣傳的這個段子,十分形象地戳破了「美式民主」的虛偽。在民主問題上大搞「雙標」的美國,這次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這一背景下,傳統媒體為了生存,不得不擁抱網際網路,謀求數位化轉型,《紐約時報》就是這一過程中的典型代表。二、 背景《紐約時報》是什麼?以及它在美國媒體的地位《紐約時報》1851年創立,至今已有170年歷史。
  • 紐約時報"雪崩"重新定義報導?
    而這一專題的作者John Branch(《紐約時報》體育頻道記者)也因出色的報導在上個月獲得了普利茲特稿寫作獎。奧姆•馬利克(OmMalik)在自己創辦的GigaOM上發表文章認為,《紐約時報》等傳統新聞媒體巨頭應當大力發展類似《雪崩》這類新媒體專題報導,也還有做的更好的空間,可以「開創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重新定義新聞報導」。
  • 世界見證美式「雙標」大型翻車現場
    兩副面孔、兩張嘴臉,美式「雙標」無疑!美式雙標何其多。針對這次示威者衝擊國會大廈事件,美國主流媒體譴責「這是暴力事件」。可我們沒有忘記,此前他們煞費苦心地為香港暴力事件化妝,不顧一切地力挺暴徒,乃至把那些激進暴力示威者美化成「民主英雄」。何其荒唐,何其可笑!
  • 《紐約時報》推薦這些暢銷書
    [摘要]《紐約時報》暢銷書榜7月新榜發布,戀愛寶典、總統自傳、特工手記……紛紛上榜。(圖片來自網絡)【編者按】《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The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List)是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暢銷書榜之一。排行榜由《紐約時報》新聞調查(News Surverys)部門負責,調查數據來源於美國數百個獨立圖書零售商、國內和地方連鎖店、在線和多媒體娛樂零售商、大學、超市、折扣商店和報攤等部門的每周銷售報告。
  • 《紐約時報》數位化專題"雪崩"獲得大讚(圖)
    鈦媒體註:《紐約時報》的數位化專題報導Snow Fall(雪崩)賺足了眼球,通過創新式的多媒體報導方式大獲成功:創造了350萬瀏覽量,為沉寂已久的傳統媒體圈掀起了一輪高潮;而這一數字專題的作者——《紐約時報》體育頻道記者John Branch也因此獲得不少讚譽,而他本人也因出色的報導在近期剛剛獲得普立茲獎。
  • 攀爬《紐約時報》大樓的美國人被困5樓外牆,被紐約警方當場逮捕
    10月15日, 周四晚上,紐約警方逮捕了一名美國男子,此前有人看到他攀爬爬曼哈頓《紐約時報》大樓的外牆。在街道上拍攝的監控視頻顯示,這位攀爬者在《紐約時報》大樓的一個角落向上爬了幾層樓。
  • 「紐約時報」支持克裡 民意調查有利於克裡
    「紐約時報」支持克裡 民意調查有利於克裡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2月27日消息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裡同競爭對手愛德華茲決戰「超級星期二」預選前,美國有影響的「紐約時報
  • 《紐約時報》官網遭受惡意攻擊 部分服務中斷
    網易科技訊 8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紐約時報《紐約時報》官方網站兩周前曾經歷一次宕機事件,網站一度關閉數小時之久。不過公司當時強調,服務中斷是因為內部技術問題所致,而不是遭受外來攻擊。就在《紐約時報》關閉服務時,《華爾街日報》則通過Twitter表示,自己已將旗下付費專區服務關閉——本月早些時候,《紐約時報》網站宕機時,《華爾街日報》也曾做過同樣的舉動。
  • 每年可賺近20億美元,《紐約時報》怎樣做到的?
    <紐約時報>每年可賺近20億美元》,題圖來自:視覺中國要點:1. 《紐約時報》副總編蘭德曼認為,媒體的數位化轉型的挑戰就是創造一種環境,讓恰當的人提供高質量的稿件。2. 《紐約時報》轉型奉行的戰略是,強調自己並不走流量路線,而是堅持「訂閱優先」。合理的商業策略是提供強大的新聞,讓全球數百萬人願意為此付費。3.
  • 紐約時報:拒絕杜鵑蛋,鳥兒有妙招
    刊物:《紐約時報》4月19日導讀者:小楊原文:請看這裡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 世衛組織專家怒罵《紐約時報》
    央視新聞客戶端2月14日消息,《紐約時報》在內的多家美媒近日刊文援引多位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話稱,在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的調查過程中,中國方面的某些行為嚴重阻礙了調查進程。然而報導發出後,文章中援引的專家陸續發文闢謠,稱自己的觀點被扭曲,指責《紐約時報》的行為「無恥」。
  • 業內人士:《紐約時報》數位化專題報導「雪崩」難複製
    去年12月,《紐約時報》發表了其數位化專題報導——「雪崩」,該報導由專題記者、普利茲獲獎作家約翰·布蘭奇撰寫。報導的靈感來自於對滑雪場上高死亡率的關注,由6個故事組成。   與照搬紙質內容的新聞網站不同,打開這篇報導,呈現在眼前的首先是全屏循環播放的積雪滾落山坡的視頻。
  • 紐約時報+谷歌地圖:一個你想不到的UX設計案例
    編者按:為了重獲年輕讀者的青睞,《紐約時報》和谷歌地圖的合作能在用戶體驗上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會不會給其他媒體轉型提供借鑑之處呢?本文作者Jason Branch是一名互動設計師,現為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
  • 高通接受處罰,紐約時報叫什麼屈
    然而《紐約時報》是個例外。它以這件事為由頭大批中國的「經濟民族主義」。《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宣稱,這件事對於在華經營的外國公司來說,是「時代的標誌」,它們近來「都面臨著涉及腐敗、壟斷和逃稅行為的更密切的關注」,「成了中國的攻擊目標」。該報認為這一裁決「開闢了中美經濟衝突的新戰場」。中國無疑是當今世界最開放的大經濟體之一。
  • 紐約時報評《逆時營救》:別把孩子單獨留家裡
    6月30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逆時營救》的影評,並且給出十分别致的角度,開頭便提到這部電影「給工作壓力很大的媽媽們首要建議,千萬別讓保姆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這一觀點也得到諸多共鳴,尤其有觀眾提到,「暑假即將到來,孩子一個人在家有安全隱患,《逆時營救》的故事,也是對家長的一次重要提醒。」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民發覺不對了……
    (圖中這4名紐約時報的記者,都是常年抹黑中國的老手了)這個說法顯然是荒誕可笑的。在去年年底這個時候,雖然武漢當地發現了一種新的病毒性肺炎,但當時全世界根本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病毒。(圖為今年3月《紐約時報》一篇抨擊中國防疫措施嚴酷、代價巨大的報導,撰寫該報導的記者Amy Qin如今便參與撰寫了該報今天這篇質問中國為何不提早封城的報導中)(圖為今年2月和3月《紐約時報》先後推出的兩篇分別從意識形態的角度攻擊中國的防疫措施,和指控中國的防疫措施「損害全球經濟」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