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拒絕杜鵑蛋,鳥兒有妙招

2020-11-26 果殼網

杜鵑將蛋下在別的鳥巢裡,借巢孵蛋的行為已為人們熟知,而現在被寄宿的鳥兒開始了它們的「反抗運動」。在相互鬥爭中,杜鵑會尋求更好的方法來模仿宿主鳥的蛋,而宿主鳥則尋求新的方法來區分出杜鵑的蛋與自己的蛋。

宿主鳥通常使用兩種方式。要麼是提高它們鑑別外來蛋的眼力,要麼就是通過改變自己蛋的顏色來讓杜鵑蛋難以偽裝成功。

由克萊爾.斯波蒂斯伍德(Claire N. Spottiswoode)領導的英國劍橋大學科學家進行了一個調查,他們將外來蛋放入位於尚比亞南部的三種有著密切關係的鶯鳥鳥窩中。然後他們開始觀察鶯鳥們是如何識別出冒牌貨的。

褐頭鷦鶯(tawny-flanked prinia)無法識別出與自己的蛋相似的外來蛋。但是它們的蛋是彩色的,而且上頭有著各種各樣的圖案,因此它們就靠這個方法來區分出與之差異較大的杜鵑蛋。另一方面,紅臉扇尾鶯(Red-faced Cisticola)更善於使用視力來識別出外來蛋,但是它們自己的蛋在外觀上卻沒什麼變化。

第三種鶯鳥,輕捷扇尾鶯(rattling cisticol)算是前兩者的結合體,它們不僅有很好的視力而且蛋的顏色也五花八門。杜鵑從不在輕捷扇尾鶯的鳥巢中產蛋,由此可以看出這是一種最成功的策略。

刊物:《紐約時報》4月19日
導讀者:小楊
原文:請看這裡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網站

(果殼環球科技觀光團微博 http://t.sina.com.cn/guokrdigest )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雪崩"重新定義報導?
    而這一專題的作者John Branch(《紐約時報》體育頻道記者)也因出色的報導在上個月獲得了普利茲特稿寫作獎。奧姆•馬利克(OmMalik)在自己創辦的GigaOM上發表文章認為,《紐約時報》等傳統新聞媒體巨頭應當大力發展類似《雪崩》這類新媒體專題報導,也還有做的更好的空間,可以「開創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重新定義新聞報導」。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他們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新中產階層一般是腦力勞動者,很多事有專業技術性的,而且他們工作的地方是大型科層制機構。這種形態決定了他們需要的新聞的趣味,是要真實準確、富含信息的,這樣才能應對變化的、不確定的外部世界。還有就是政治冷感。為了迎合這一部分人的口味,《紐約時報》應運而生。
  • 《紐約時報》翻車了……世衛專家「手撕」不實報導:「無恥!斷章取義!」
    看到《紐約時報》發出的一篇關於世衛組織考察武漢的文章後,世界衛生組織病原體顧問、美國非營利組織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主席彼得
  • 紐約時報,馳名雙標
    今天紐約時報兩篇推文火了前後只隔了20分鐘兩種完全不同角度的解讀:前些天看《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把我氣笑了。作為全美最具影響力的百年老報,《紐約時報》邁著『新聞自由』的小碎步,終於把自己整成了英文版《故事會》。為了將新冠塑造成『黃禍』,美媒的臉都不要了。
  • 美以製造病毒攻擊伊朗核設施被紐約時報曝光
    美國《紐約時報》15日披露,這種病毒由美國協助以色列技術人員開發,事先在以色列核基地內實施測試,旨在破壞伊朗核項目。英德提供幫助一些不願公開姓名的美國和以色列情報官員及計算機專家告訴《紐約時報》記者,這是一次機密行動,由美國和以色列聯手發起。
  • 《紐約時報》數位化專題"雪崩"獲得大讚(圖)
    不管多媒體報導模式未來是不是有戲,馬利克的鼓吹顯然對新興媒體製造了壓力,這種燒錢而浮誇的多媒體報導方式,將僅僅是屬於《紐約時報》式的高富帥的遊戲?還是壓死眾新媒體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過,《紐約時報》值得表揚。它選擇將《雪崩》報導首發於網絡,三天後才印在報紙上——至少表明它對類似的數字項目有挺深刻的認識了。)  網際網路的大不同  不論現在還是未來,網際網路都將永遠是個強調沉浸式、互動式的社區平臺。遺憾的是,許多出版商依然把它看作舊的二維媒體。
  • 《紐約時報》推薦這些暢銷書
    [摘要]《紐約時報》暢銷書榜7月新榜發布,戀愛寶典、總統自傳、特工手記……紛紛上榜。(圖片來自網絡)【編者按】《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The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List)是美國最具代表性的暢銷書榜之一。排行榜由《紐約時報》新聞調查(News Surverys)部門負責,調查數據來源於美國數百個獨立圖書零售商、國內和地方連鎖店、在線和多媒體娛樂零售商、大學、超市、折扣商店和報攤等部門的每周銷售報告。
  • 《紐約時報》粗略統計發現:全美270所大學逾6300...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在美國大學決定是否返校上課及重開校園之際,《紐約時報》29日發表文章指出,新冠肺炎其實早已在校園之內傳播。美國大學新冠肺炎病例數量多《紐約時報》網頁截圖 《紐約時報》對全美270所四年制公立大學、精英型研究大學以及屬於一級體育聯賽的私立大學進行的研究表明,儘管大部分學校尚未開始新的學期,但與學校有關的新冠肺炎感染病例已經超過6300例。 研究指出,今年夏天,美國華盛頓大學學生會宿舍暴發了新冠疫情,至少136人受到感染。
  • 攀爬《紐約時報》大樓的美國人被困5樓外牆,被紐約警方當場逮捕
    10月15日, 周四晚上,紐約警方逮捕了一名美國男子,此前有人看到他攀爬爬曼哈頓《紐約時報》大樓的外牆。在街道上拍攝的監控視頻顯示,這位攀爬者在《紐約時報》大樓的一個角落向上爬了幾層樓。
  • 老「陰陽人」《紐約時報》又來了!
    美媒《紐約時報》也承認這一點。它在1月5日的一篇文章中稱,當許多國家仍飽受新冠之害,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中國在2020年全年報告的感染人數不到10萬人。自去年11月初以來,美國每天報告的病例都超過了這個數字。但如果你以為這篇文章一反常態,傳遞中國的正能量,那就大錯特錯了。
  • 「紐約時報」支持克裡 民意調查有利於克裡
    「紐約時報」支持克裡 民意調查有利於克裡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新華網2月27日消息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裡同競爭對手愛德華茲決戰「超級星期二」預選前,美國有影響的
  • 《紐約時報》官網遭受惡意攻擊 部分服務中斷
    網易科技訊 8月2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紐約時報《紐約時報》官方網站兩周前曾經歷一次宕機事件,網站一度關閉數小時之久。不過公司當時強調,服務中斷是因為內部技術問題所致,而不是遭受外來攻擊。就在《紐約時報》關閉服務時,《華爾街日報》則通過Twitter表示,自己已將旗下付費專區服務關閉——本月早些時候,《紐約時報》網站宕機時,《華爾街日報》也曾做過同樣的舉動。
  • 每年可賺近20億美元,《紐約時報》怎樣做到的?
    現在,《紐約時報》就像一家製造工廠一樣,不斷嘗試新事物。而這樣做的唯一目的,是與各類完全不同的讀者群培育關係並建立信任,「以他們希望與之相遇的方式,到他們所在的地方去和他們會面」。未來方向:為有價值的內容收費往哪一個方向前進,這是百年老報《紐約時報》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紐約時報》的網站到底要不要收費?
  • "人大女神"亮相紐約時報廣場 知名大學校花盤點
    >「奶茶妹妹」章澤天袁佳怡黃燦燦張辛苑「人大女神」亮相紐約時報廣場美國時間8月30至9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形象片在紐約時報廣場廣告屏上播出,片中飽蘸濃墨的毛筆滴下一滴墨,滴落在紙上迅速暈染開,依次變化出「厚、德、雅、博、是」五個漢字,並標註英文內涵,這是中國高校首次以此方式向世界展示自己,而「人大女神」康逸琨也在形象片中亮相!康逸琨曾經以一組甩髮畢業照走紅網絡,之前之後,各路校花也以各種方式爆紅。
  • 世衛組織專家怒罵《紐約時報》
    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權,請聯繫小編微信號:yyxxzz520,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央視新聞客戶端2月14日消息,《紐約時報》在內的多家美媒近日刊文援引多位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話稱,在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的調查過程中,中國方面的某些行為嚴重阻礙了調查進程。
  • 業內人士:《紐約時報》數位化專題報導「雪崩」難複製
    去年12月,《紐約時報》發表了其數位化專題報導——「雪崩」,該報導由專題記者、普利茲獲獎作家約翰·布蘭奇撰寫。報導的靈感來自於對滑雪場上高死亡率的關注,由6個故事組成。   與照搬紙質內容的新聞網站不同,打開這篇報導,呈現在眼前的首先是全屏循環播放的積雪滾落山坡的視頻。
  • 紐約時報+谷歌地圖:一個你想不到的UX設計案例
    因此,任務伊始我們就提出了一個挑戰性的問題:《紐約時報》應該如何設計其發行方式,才能讓年輕的千禧一代對這個老牌媒體的客戶端和網站眼前一亮呢? 作為開頭,我們就先查看了《紐約時報》在線內容的點擊率和錯過率。 總體情況
  • 紐約時報:法國恐成為極權主義民主國家
    美國媒體《紐約時報》2日撰文揭示了法國社會所遭遇的這些困難:穆斯林移民仿佛化外之民,幾乎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全面游離於法國主流社會之外。儘管法國曾憑藉大革命時期所奠定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啟蒙理想,為現代西方民主社會奠定了標杆,但啟蒙運動所倡導世俗化精神卻不斷在對穆斯林移民產生著疏離感;法國甚至被稱人作「極權主義民主國家」。
  • 高通接受處罰,紐約時報叫什麼屈
    然而《紐約時報》是個例外。它以這件事為由頭大批中國的「經濟民族主義」。《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宣稱,這件事對於在華經營的外國公司來說,是「時代的標誌」,它們近來「都面臨著涉及腐敗、壟斷和逃稅行為的更密切的關注」,「成了中國的攻擊目標」。該報認為這一裁決「開闢了中美經濟衝突的新戰場」。中國無疑是當今世界最開放的大經濟體之一。
  • 紐約時報評《逆時營救》:別把孩子單獨留家裡
    6月30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逆時營救》的影評,並且給出十分别致的角度,開頭便提到這部電影「給工作壓力很大的媽媽們首要建議,千萬別讓保姆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裡。」這一觀點也得到諸多共鳴,尤其有觀眾提到,「暑假即將到來,孩子一個人在家有安全隱患,《逆時營救》的故事,也是對家長的一次重要提醒。」